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茶馆。叶俊东/摄

■我们不是建城市公园,不是建花园小区,也不单是为了吸引城里人游玩

■我们要的是“农民熟悉的、想要的乡村”,要“让花鸟虫鱼回来,让能致富的劳力回来,让乡土文化回来”

■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的比拼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样一句话听着有点怪,却映射出美丽乡村应该“美在哪”、吸引“谁回来”。

  

  春暖花开季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江汉平原多个“各美其美”的村庄,发现未必都像新社区,也不全是小洋楼,还有不少老瓦屋,但各显自然状貌、各具地域人文习俗、各有传承价值的乡情乡音乡味,扑面而来。

  

  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的比拼。

采访中,一位镇长告诉瞭望记者,我们不是建城市公园,不是建花园小区,也不单是为了吸引城里人游玩,我们要的是“农民熟悉的、想要的乡村”,要“让花鸟虫鱼回来,让能致富的劳力回来,让乡土文化回来”。

  

农耕记忆留住“当年味道”

  

  “春分,犁下田”“清明,点瓜豆”“谷雨,进茶园”……湖北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池塘边,迎春花、桃花伴着一条“农时路”,一溜形态各异的石头刻着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农时路”,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

  

  “看到‘小寒熏腊肉,大寒过新年’时,你有没有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采访中,客店镇镇长朱克举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问道。

  

  明灯村古时因“白天商贾如云,夜晚千盏明灯”得名,眼前则洋溢着“路路满乡愁,处处识乡味”。漫步村中,但见并不规整的单栋房舍或农家小院,依旧守着几辈人的“地盘”。石磨、石磙像稀奇物摆在打谷场边,不再使用的牛栏、猪笼、鸡舍原貌留存,早已闲置的犁、耙、耖挂在墙上。

明灯村废弃的石磨,成为村中小景。

住在村子最里头的李廷斌告诉记者,他投资2万元在自家屋中建了个茶坊,清明节前开张,想让游客听着“犁耙水响”、就着田园风光,边喝茶,边体味乡愁。

  

  走进荆门市沙洋县曾都镇张池村,油菜花“金色海洋”包围的清一色仿明清建筑中,“古法作坊一条街”吸引眼球。曾都镇镇长张义说,张池村把乡村赏花、乡土味道融为一体,有“美丽花乡”之称,年入选“湖北最美乡村”。

美丽花乡,荆门市曾都镇张池村。

 

  恰逢油菜花节,记者看到,“古法作坊一条街”传统农家做法的小磨香油、野韭菜饼等,吸住赏花游人。而大棚下30桌规模的农家“流水席”,一如农村红白喜事时大宴宾客场景。“流水席”由全村每家出一个劳力、一张八仙桌和板凳、一个特色菜品组成,共同经营、平分收益,成为油菜花节颇具人气的农家乐。

张池村”古法作坊一条街“即景。

  破坛旧罐、土砖泥瓦似乎与“美丽”不协调。而记者在客店镇南庄村看到,旧砖残瓦垒砌成庭院围墙,用剩的旧檩条做成路灯杆,旧坛罐变身房前花盆,河沟野草、山坡野花组成“山野花圃”。

  民间自有民间的创意智慧,旧物利用也不乏设计痕迹。比如,旧粮仓板做成六十甲子展示板,从用材、造型到内容,都透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村后山坡树林中,树干铺台、树蔸为凳,“七夕夜话”场景就成了。土味虽浓,但不失“时尚”意趣。

 

客店镇镇长朱克举介绍南庄村的”七夕夜话“。

  “我们的理念是,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就地取材,随坡就塆布景,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融,与房前屋后村头村尾的花草树木相融。”朱克举说,就地取材、就势造景,处处体现自然,人人表现景色,还可以降低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本。   

  “时尚土味”,拓展了乡村的特色旅游资源。钟祥市农办主任姚重阳说,有“土味”这个底子,乡村休闲旅游就有潜力,增收就有望。如明灯村,农家乐30多家,去年接待游客多人,带动户均增收2万多元。

  

屋外干净屋里香还原“自然乡村”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地面靠雨刷,到处烂泥巴”,这样的场景不改观,仅靠漂亮楼房难以美化乡村。

  

  干净,“最容易做到”却“最难做到”,乡村尤甚。在钟祥市,被政府力推的建设美丽乡村八种模式之一,就是净化绿化。

 

  明灯村前的池塘岸边,掩藏着一套零动力循环的“厌氧发酵+砂石过滤+植物吸收”家庭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彻底改变了村庄污水乱排难题。走遍全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没看到乱扔的垃圾,没闻到猪鸡粪臭,公厕朴拙清洁,家家门前放着三个竹筐。

  

  “各家门前三个筐,垃圾分类往里装。只有常年坚持好,屋外干净屋里香”,是客店镇家喻户晓的顺口溜。朱克举说,村民现在初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明灯村多户,实现家庭污水处理全覆盖。

  

  还保持着传统村庄模样的张集镇泉水河村,大都是土墙瓦房。白色墙壁,有的刷着礼义诚信图文,有的则白净一片。

干净整洁的张集镇泉水河村。

房前屋后,没看见乱堆乱放谷垛柴堆,篱笆鸡舍倒像一道精心设计的景观。野花野草随意绽放,溪边“不经意”架设的水车,在千年古柳边咿呀转动,宁静悠远。

  

  为尽可能减少生产生活给自然生态造成的“疤癣”,泉水河村在边角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添绿又增收,“地角经济”成长起来。张集镇镇长何江波介绍,在总体保持自然态前提下,泉水河村营造“荷塘·灯塔·碾场”和“小桥·古柳·水车”等自然景点,形成5.6公里长的乡村自然景观带。

“就地取材,就势造景”,客店镇南庄村。   

  客店镇南庄村以“对节白蜡”知名。对节白蜡是植物活化石,南庄村有数百棵,包括相依而生的“母子树”“夫妻树”“兄弟树”。其中千年以上7棵,环绕36户人家,呈“北斗七星状”分布。

  

  亮点在村头的合生对节白蜡。朱克举说,“这是映泉鸳鸯树,流传一对年轻夫妇仁义善良、传播爱心的故事。”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庄村一对年轻夫妇帮助乡亲的善举感动上天,某日,土地爷托梦,此地将大旱三年,可多种红薯,做成红薯砖防灾。并嘱天机不可泄露。但这对夫妇还是将消息传与十里八乡。后大旱,泉水干涸,田地龟裂,饿殍遍野,而南庄村周围百姓安然渡灾。一天,狂风暴雨中,这对正耕田洗衣的夫妇瞬间消失,村口则冒出两棵合生对节白蜡树。

  

  千年传说,成就南庄村“对节千年,钟爱一生”的“美丽主题”,借古树传说塑造“对节人家”,传承仁爱。朱克举介绍,这两年,南庄村以“对节人家”等人文景观为中心,打造集祈福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观光园区。

钟祥市客店镇南庄村一角。

  

  南庄村以7棵古树为主干线,在对节白蜡林中修建游步道,宛如行走在“北斗星”上;4口泥塘引入2公里外的珍珠泉,分别命名为“福、禄、寿、禧”池。置身其间,天上人间、幸福美满的祈愿涌上心头。

  

  刚走过一圈的游人邵先生对记者说,南庄村是个看上一眼能终生不忘的地方,来了一次还想来。

  

宜居宜业安放“幸福感”

  

  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一排排两层新洋房,聚居全村一千多人,一眼望去好壮观。房前屋后种着樟树、红叶石楠,医务室、超市、礼堂一应俱全,俨然是个城市新社区。

  

  宽舒的“楚简”广场,宣示此处乃“楚简”出土地。年10月,在郭店一号楚墓里出土的竹简,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原装书”,内容为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典籍,学界命名为“郭店楚简”,并评价“郭店楚简出土后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的“楚简广场”

  

  楚简的光环,似乎没直接提升郭店村民的幸福感。但迁村腾地之举,则让村民体会到“宜居宜业”。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洋房,生活跟城里人一样。”63岁的陈传华对记者说,他家出了5万元,两层新居多平方米,底层还附带小院。

  

  陈传华因身体不太好,村里安排做环卫工,每月元;妻子在村边一家企业做炊事员,月收入多元;孩子在外工作。

  

  村支书谢莫国带着记者参观新村时介绍,年实施迁村腾地,原有平房拆了,集中建成新居,腾出来的宅基地折算部分新居投入,所以村民能用较小成本住上楼房。全村户,已搬入户,其余50户今年入住。

  

  “湖北省移民局一位干部说,郭店新村放在大城市也不落后,再过30年不会过时。”谢莫国说。

  

  迁村腾地后,村里多出亩用地指标,引进14家企业,一半以上是农林加工业。多村民在这些企业打工,一般年收入三四万元以上。

  

  纪山镇党委书记周华告诉记者,“郭店村有多个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不出村就有可靠的就业,收入稳定。”

刊于《瞭望》年第16期,原题《美丽乡村“美在哪”》,摄影/叶俊东

国是论guoshilunlw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cjjg/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