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七生兄相识多年,至今我也只记得他叫三七生,平日说话见面,也只尊称三七兄。

就像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给自己取一个网字叫“油麻菜”一样,我也问三七兄,干嘛称自己“三七生”啊?甚至他开设的中医网站都叫做“三七养生网”。

怀抱古琴,眼皮低垂的三七兄伸出手指,沾了点茶水,在桌面上涂抹出两个字“三七”,然后自言自语:“三七者活血化瘀之药也。然吾取者,活学化愚之意也。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取木之生数,火之成数,成木生火之由弱及强之势耳。然天之道忌盈。生之以三,成之以七,足矣......”

酸溜溜的老夫子,我大部分没听懂,但是我知道“活血化瘀”和“活血化愚”的关系。我还知道,三七也不过是个网名而已,只是眼前的这个人把这个名词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三七兄说三七是中药里面最硬的之一,用铁锤都击不碎,草木中难有如此硬者。“金石中以金刚石为最硬,故金刚钻能钻透一切硬物,盖以其硬度第一也。三七如木中之金刚石,故能破一切血中瘀滞,以肝血与木性相应也。”

总之,在三七兄看来:“一个硬字就能写尽三七之性了。”

嘿嘿,我笑起来,“三七的个性和你真的很像呢”。

他低头不语,自个弹起了“鸥鹭忘机”。草木金刚号虎头,活血化瘀字克柔。三分文弱七分硬,燮理阴阳第一流。

中药三七,又名田三七、参三七。三七是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初夏开淡黄色小花,果子呈扁球形,生于山坡丛林之中,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四川、西藏等地。三七的块根入药,治疗各种出血、瘀血和跌打损伤等。

三七的特征可用“乳包、钉头、铜皮、铁骨、菊花心”十一个字概括。

“乳包”是指顶端及周围的瘤状突起物;“钉头”是底部切断支根的痕迹;“铜皮”是指灰黄色的外皮;“铁骨”是指质地坚硬难折断;而“菊花”是形容断面的放射纹理。具此五个特点者即为三七正品。铜皮是指颜色,铁骨是:你敲击三七这个药材在地面或桌上,发出的音质就和金属铁器一样,狮子头是指三七表面的形状突起。这个比骨头还硬的东西在中医看来,是活血化瘀第一良药。化瘀之中又能坚固筋骨,故又是跌打损伤圣药。

药师们以“头”做单位来称三七,简单说:一斤(克)能称多少个,就称多少头,如称20个,就称为20头。有20头,30头,40头,60头,80头…...直到无数头。

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其关于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的记载,十分准确地表述了五加科三七的化学特征。“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此外“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虫伤”,“大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出血,产后血多,男妇赤眼,无名痈肿,虎咬虫伤”等。

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亦有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罗大伦兄介绍:民国初期著名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就很善用三七,他说三七的药性如同神龙,不可测其端倪。有一次他自己开窗睡觉,腮部被风吹到,引起疼痛,他分析是寒凝瘀血导致,于是自服三七,立解。

在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淤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肠中腐烂,浸成溃疡。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疼痛者,敷之可消。”

在一位中医老师家里看见有一盒包装精美的三七,个头不小,于是要了两枚田七,今天早晨认认真真用我的专业相机,加了反光板,拍摄了一张漂亮的三七照,得意洋洋地发到我发起组织的一个中医药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ls/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