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01215/8498655.html

温馨提示:边听边看,学习效果就是好!

在中蜂养殖过程中,"两病一虫"即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大蜡螟是危害中蜂正常发展的主要病虫害,其中以中蜂囊状幼虫病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首先从广东暴发,迅速蔓延到我国中蜂主要饲养区福建、浙江、四川、贵州等省,给养蜂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甘肃各地也时常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该病传播速度极快,危害很大,可造成30%~90%的蜂群损失,是中蜂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中蜂囊状幼虫病在甘肃大多发生在5~6月蜜蜂快速增殖发展阶段,直接影响着蜂群的发展壮大与盛衰,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治疗现状

中囊病在西方蜜蜂中发生于多年前,在东方蜜蜂身上发生于年左右,年前后暴发,由南到北传播很快,来势凶猛,二三年内致全国中蜂下降在万群以上,对中蜂生产打击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囊病的流行情况虽然得到控制,但仍在一些地区屡屡发生流行,时刻威胁着养蜂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中囊病的治疗仍无特效药,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甚至无效。因此,中囊病至今仍是对中蜂威胁最大的病害。应当立足实际,深入研究中囊病的发病机理与流行规律、侵袭对象,反复实践验证,对其防治思路与方法大胆创新,加强防范。

在长期的蜂病治疗实践中,我们始终贯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治疗方针,从中囊病的发病机理入手,结合饲养中蜂的实际经验,强化蜂群管理,增强蜜蜂体质,提高蜂群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切断囊状幼虫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传染对象,采取自然断子与人工断子相结合以及选育抗病品种等综合防治措施,在部分试验点与推广应用蜂场取得了显著的预防效果,控制了中囊病在我省的传播蔓延,起到了大病防重于治的医疗效果和防微杜渐的预防作用。

2、病原、症状、传播途径及发病与环境条件

2.1症状与诊断的关系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病害。囊状幼虫病病毒,主要使1~2日龄幼虫易感病,潜伏期5~6天,感病幼虫一般都在5~6日龄时大量死亡,很少见到在化蛹后死亡的。在感病的子脾上可发现刚封的巢房又被重新开盖。其症状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病幼虫没有明显的外表症状,与健康幼虫相似,只是伸长幼虫的前端稍低垂,同时幼虫头部前端1/3处变得透明,体躯分节明显;在放大镜下,可看见气管和皮下渗出液在流动。第二阶段,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上翘,形成"勾状幼虫"。这时幼虫的体色也变成苍白色至淡褐色,体躯前端的颜色较后端略深;此外,体躯两侧和后部的皮下渗出液增多,幼虫组织也开始呈水状液体。第三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特征:幼虫头部低垂至接近巢房壁;体躯变成扁平,失去弹性;体色褐色;尸体表皮变得坚固,若用镊子夹出时,则形成"囊状"。第四阶段,幼虫尸体干枯,并脱离巢房壁,皱缩扭曲,形成一硬皮,如"龙船状"。

工蜂常在死亡幼虫的房盖上咬孔,再将房盖启开,故封盖子脾上常见麻麻点点的穿孔。病死幼虫头尖上翘(俗称尖子、尖脑壳),体色灰白或黄白色。用镊子夹出时体软,内含乳白色液体,呈上小下大的囊袋状(即由此而得名)。时间较久的虫尸,体壁与虫体之间充斥着一层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尤以腹端部最多。此时虫体结块,稍硬,呈灰白或褐黄色,易与房壁剥离。尸液无臭味,挑取时不能拉成细丝。虫尸干燥后平卧于巢房壁垒下侧,形成扁平的硬皮,头部上翘,似龙船状,较易自房壁上消除掉。

病群在发病期工蜂能自行清理死亡幼虫,蜂王在空房中产卵。故较轻的蜂群,子脾常呈卵、幼虫、蛹或空房相间的杂色"插花子脾"。急性发作、病情严重时大片幼虫死亡,群势严重削弱,群内混乱,工蜂清理能力差,不护脾,常在箱壁、箱角结团,不再外出采蜜;暴怒肯蜇人;绒毛脱落,体色黑,常发生飞逃。发病较轻的蜂群或较壮的蜂群抗病力较强,气温稳定升高后,或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断子,不利于病毒增殖,有时不经治疗也会自愈。

2.2传播途径

蜂群中的感病个体和被污染的饲料(蜜、粉)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带毒的工蜂,是病害传播的主要媒介。因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可在工蜂的体内,特别是在口腺(王浆腺)中增殖,但不表现症状,所以病毒在蜂群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内勤蜂对幼虫的饲喂,而将病毒传给健康幼虫的。因此,通过消化道感染,是囊状幼虫病病毒的主要侵入途径。至于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蜜蜂互相的采集活动,而将病毒带到健康蜂群里。

2.3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蜜源、饲料以及蜂种等都有关系。从气候方面看,囊状幼虫病一般都在春末夏初发生比较严重。南方多流行于4~5月,北方多流行于5~6月,到7月以后,患病幼虫就逐渐减少,停止发展;如果蜂群强壮则可自愈。但到秋后或是第二年春天,又会复发。从蜂群群势方面看,似乎无明显关系,无论强弱均会发病。但在早春,当蜜粉源缺乏的情况下,弱群最容易发病。从蜂种方面看,不同蜂种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是不相同的。西方蜜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远比东方蜜蜂强。实践证明,就是在同一蜂种(东方蜜蜂)之中,也存在着抵抗力不同的种群。

中囊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易发生。甘肃中蜂发生中囊病的时间多在春末夏初的5~6月,蜂群分蜂发展的增殖阶段,少在9~10月的秋季。并与不同年份的低温与降水量相关,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在低温多雨的年度发病较频繁,范围较大;在干旱年度较少;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流域发病程度不同,这与其小气候相关。如徽县的城关、舟曲的博峪少数区域,中囊病发生度较高,而在其他地区又很少发病,这不仅与小环境有关,而且和其饲养管理措施密切相关。在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的同一地方,有个别蜂场年年发生中囊病,抱怨是浸蜡蜂箱密不透水导致箱内湿度较大的缘故。其实不然,是其蜂箱放置前高后低管理不当所致病害多发。后经蜂业站专家指导而没再发生。

2.4与季节性气候有关

在甘肃,中囊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时期,这主要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和蜂群发展进程有关。3~4月虽然气温回升,但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气温不稳,寒流频繁交替,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此时大多数的蜂群正处在新老蜂交替更新的关键时刻,群势显著下降至低谷状态。然而,此时外界山桃、柳、榆、油菜花开,繁蜂蜜粉源不断,刺激蜂群产卵,蜂群内子脾面积迅速扩大,尤其是以小幼虫脾居多。此时一旦遭遇低温寒潮天气来临,蜂群势必产生应急效应,遇冷聚集缩小蜂团,保温护脾面积大大减少,使处于子脾边缘的幼虫受冻挨饿,受到伤害,抵抗力下降而率先发病。无论是何种病症,都与蜂群的群势、蜜蜂的体质及抵抗力有关。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蜂群状况、群势、管理水平不同其受害程度也不一致,是对蜂群综合能力的检验。中囊病的发生与气候、蜂种、管理水平等综合措施密切相关,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甄别。

2.5与蜜源相对缺乏有关

中囊病总是发生在大流蜜的前夕,繁蜂正盛时期,有限的繁蜂蜜源难以维持蜂群繁殖对蜜、粉饲料的需求,加之不正确的管理措施会导致群内缺蜜少食,遭遇极端天气的来袭,往往会致使群势小、成蜂少、子脾大,缺少饲料和保温不良的蜂群率先发病。但无论是何种疾病,都与天气和蜂群状况相关;弱肉强食,病毒总是在弱者身上侵袭引发病症。蜜蜂病虫害也不例外,首先入侵弱小蜂群或亚健康的蜂群。因此,弱小群、受伤冻的幼虫常常是病虫害侵袭的首选对象。

2.6与其他疾病的区别与防治经验

尽管不同的幼虫病害其症状不同,但最易于攻击的对象是幼虫,尤其是受伤冻或发育不良的小幼虫;不同的是传染源症状与危害程度不同。其症状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极易混淆,但只要仔细观察定能区分。往往养蜂人员将各种不同病原引发的烂子病归结为中囊病,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常常分不清病因,不能对症下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下面主要论述蜜蜂中囊病"只防不治"的思路、原理与措施。

在用药物治疗中囊病的实践中发现,往往是越治越重,毫无作用。相反,个别群发生病情,通过紧脾缩巢,或从大流蜜期开始,箱内饲料充足,蜜压子现象出现,病群会不治而愈。对养蜂造不成大的危害。这说明做到蜂多于脾与饲料充足,就会无形中起到增强清巢能力、提高抵抗力、减少哺育量和限制蜂王产卵的作用。就会控制病情的扩大与蔓延。进一步结合中囊病只感染幼虫这一特定对象的特点,举一反三,采取人工限制蜂王产卵或自然断子的措施,杜绝病毒传染的媒介——小幼虫的产生,减少感染源,就能有效地防治中囊病。

"有病就冶,治病给药"是目前养蜂人员的普遍做法和惯例,在已公布的治疗方案中大多以治疗为主,预防措施少见,习惯性思维仍然根深蒂固。人们往往重视得病治病的临床治疗,忽视无病预防的预防性治疗,重治疗轻预防,结果是蜂财两空。蜜蜂病虫害的防治尤其如此。蜜蜂不但生命短暂,而且得病率等于死亡率,其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病情的扩大,而不是挽救患病的幼虫、幼蜂。因此,防重于治在养蜂业上极其重要。养蜂者应当树立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养强群壮蜂,提高蜂群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环境适应性,这才是预防治疗的真谛和关键。其次是采取预防性喂药,增强蜜蜂自身的免疫力,使蜂群不发病、少发病,发病轻。

从蜂群管理角度来讲,中囊病多发生在蜂群恢复发展阶段,天气状况不稳定,往往遭遇寒潮降温天气过程,对蜂群繁殖极为不利。若管理得当,加强饲养、群内蜜粉充足、湿度较低、保温良好,蜂脾相称,群势较强,中囊病一般不会发生,即使发生,危害性有限。在"陇东南中蜂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实践中,针对甘肃中蜂数量多、中囊病频发的现状与流行特性,根据中蜂群势普遍较小、鼓风式排湿降温巢内湿度大、当时当地天气冷暖交替不稳、温差大、繁蜂蜜源分散零星泌蜜少、饲料不足的特点,采取了"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中囊病发生的几率显著下降,效果明显。结合近年来的深入研究与不断验证,提出了中蜂囊状病"只防不治"治疗思路和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中囊病发生危害中蜂发展的程度和范围。

3、防治思路

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既然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疗效不明显,主要是采取以抗病选种为中心的预防措施。因此,在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下,从中囊病的发病机理入手,结合饲养中蜂的实际经验,强化蜂群管理,增强蜜蜂体质,提高蜂群抗病力,加强饲管理,切断囊状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传染对象,采取自然断子与人工断子,提前预防性喂药以及选育抗病品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提出"只防不治"的防治思路就自然顺理成章。

年来,笔者等在甘肃徽县榆树乡苟店村赵卫东、梁桂平蜂场开展中蜂囊状幼虫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以来,通过选育抗病蜂种,加强饲养管理,饲养强群,密集群势,保证饲料充足,保持巢内干燥等措施,结合预防性饲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病毒灵,以及坚持卫生操作规程,采取"只防不治"的预防治疗思路和方案,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几年来,中囊病虽然在仅距20~30公里的麻沿、城关等乡镇大面积频发,但在榆树乡苟店村再没有发生过。蜜蜂不得病,不用喂药,所取成熟蜂蜜,无农药、抗生素残留、超标现象,产品供不应求,十分畅销。

4、"只防不治"思路的依据和方法

4.1依据

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来看,囊状幼虫病病毒感染初期只是1~2日龄幼虫感病。这时是治疗囊状幼虫病的最佳时期,但因往往处于感染发病的第一阶段,感病幼虫没有明显的外表症状,与健康幼虫相似,若不进行仔细详尽的生理学检查,很难发现小幼虫已经感染,而丧失了控制病毒传播蔓延的良机。从中囊病的传播途径来看,初步感染时,由于内勤蜂也很难分辨感病幼虫而继续饲喂,造成病毒的感染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当症状明显出现时,往往处于无可救药的第三四阶段。此时,若采取饲喂病毒灵、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再用带药的糖浆饲喂或喷脾治疗,往往会刺激蜜蜂产生应急反应,扩大传染,适得其反,越治越重,这正是治而不愈的根本原因。经验欠缺者,烂子、巢虫、囊状、欧洲幼虫病从症状上分辨不清,不能对症下药,往往用抗菌素治疗病毒性疾病,不起任何作用。从蜜蜂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实践经验来看,蜜蜂幼虫的感染率等于死亡率,治疗的目的是防止扩大传染,阻断传染源,而不是治愈感病幼虫。对细菌性病害通过饲喂抗菌素可以控制传染源的扩散,减少病情加重;养蜂者不注重预防,措施不力,对囊状幼虫病的喂药治疗不但徒劳无功,往往还会扩大传染范围。如同人们在对待感冒病毒,输液作用不大,只是浪费防治时间与医疗资源。在实践中只有采取囚王断子,杜绝蜂王产卵,斩断患病幼虫的控制再度传染措施,走"选育良种,断子消源,强化管理,培育优质健壮蜜蜂、饲养强群;以预防为主,只防不治"的综合防治之路。

4.2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是增强种群蜂群抗囊状幼虫病的根本措施。中蜂是我国自古以来饲养的当家蜂种,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形成了与当地气候、蜜源环境特别适应的良种,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良种选育工作,培育出抗囊状病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整个中蜂蜂群对囊状病的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强群,充分发挥强群适应性强、生产力高的群体优势,提高蜂群质量,增强蜜蜂群体的抗病力。

通过密集群势、加强保温等措施,为蜂群提供充足的饲料和哺育条件,培养健康蜜蜂,提高每只蜜蜂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整群蜜蜂的抗病力。

保持蜂群王好、群壮、蜜足、脾新,是饲养强群的基础,是培育优质健壮蜜蜂、养殖强群,预防一切疾病的根本任务和日常工作。

坚持以预防为主,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与卫生操作规程,是有效防治中囊病的重要环节。

出现发病苗头,及时辨别病原、病因,是治疗中囊病的前提和关键时机。分析病因、明辨病原,对症下药,控制病情蔓延;结合饲养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切断病毒传染途径,减少传染源,减少病毒的传播;断子清巢,减少育虫数量,提高育虫质量,增强蜜蜂的抗逆力,对治疗中囊病至关重要。

断子治疗,是防治中囊病的重要环节。囊状幼虫病病毒失去蜜蜂活体幼虫这一最佳载体,其毒力与感染力势必锐减。经过断子增强的蜂群,重新哺育,其哺育质量和幼虫的免疫力显著提高和增强。通过更换新王或关王等措施,让蜂群断子休整,减少了病原数量,提高了哺育质量,有效地控制了中囊病的发生。因此,采取断子治疗措施是治疗中囊病的重要环节。

有目的、有步骤地对蜂群进行发病前后预防与治疗性喂药是防治中囊病的重要举措。采用清热解毒、镇静、镇痛的中草药和病毒灵等西药制成糖浆于发病前后喂蜂可预防和治疗中囊病。

药物预防和治疗必须与缩脾紧蜂、保温防潮、育种换王、断子治疗等管理、预防与治疗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防治才能发挥出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若各自独立,或只选择其一措施。则效果大减甚至无效。

免责声明:资料源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了就点进去看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