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文玩行这几年行情萎靡,之前热炒的这玉那檀如今基本都处在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可风口过了,死猪终究也是要落地的。当然也有例外,作为配饰品的重要选择,高品质的蜜蜡和松石行情一直不错,不过很可惜,对大多数人而言,买到高品质真货的几率着实不高,毕竟价格和品质之间并非都是成正比的,关键还是那句老话:少听故事,多看品质,需求为本,量力而行。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滴酒真珠红”,年少时读李贺的这首《将进酒》,我曾一直误以为所谓“琥珀美酒”真的是要用琥珀去泡的(虽然波兰人的确是这么干的),但其实那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形容罢了,以酒而言,色如琥珀就是上等陈酿的标志之一。中国人关于琥珀最早记载大概要追溯到《山海经》,南山经里有个词儿叫“育沛”,说的就是琥珀,明代《格古要论》里甚至还特意记载了摩擦琥珀会产生静电反应。李时珍讲“虎死精魄入地化为化石”,把琥珀描绘成老虎的泪水,则纯粹是望文生义了,不过有趣的是东西方都曾把琥珀当做药物,认为它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随着这几年文玩行业的兴盛,琥珀也被渐渐热炒起来,但像所有太过热切的事物一样,这热切的背后总是藏着诸多的潜规则和陷阱,笔者在文玩这行当里糊里糊涂的混迹多年,只能结合各类偷来的大杂烩知识和自身实践,说一点私人浅见,若有不当错讹之处,还请诸位前辈方家批评斧正。

注:这几年有商家热炒琥珀里琥珀酸的所谓神奇功效,但其实第一琥珀中的琥珀酸含量并不高,第二琥珀中的琥珀酸主要集中在皮壳部位,也就是说即便真有什么保健疗效,也早被你们给打磨没了

在矿物学的分类中,自然界的宝石大体可分为无机宝石和有机宝石两大类别,琥珀是有机宝石的代表,是由松柏科植物滴落的树脂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而形成的化石。而在谈到具体购买、收藏和鉴别策略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明确几个重要概念。

蜜蜡和琥珀是个啥关系?

简单说蜜蜡是琥珀的一个品种,通常定义里把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琥珀称之为蜜蜡,二者的差异在于琥珀酸的含量,这会影响琥珀的透明度,通常认为琥珀酸含低于4%呈现透明状态是琥珀,4%至8%呈现云雾状半透明状态是金绞蜜,超过8%就成了不透明的泡沫状是蜜蜡。此外蜜蜡和琥珀在形成时间并无太大差异,所以江湖里所鼓吹的所谓“千年琥珀,万年蜜蜡”纯属附会。

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蜜蜡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黄白两大阵营(所谓的红蜡,要么是人工造假,要么年久氧化所致,天然红蜡极其罕见),因为民族色彩审美观念导致,目前市面上黄色蜜蜡,尤其是所谓的鸡油黄蜜蜡市场需求狂热且价格一直高居不下(虽然我个人觉得白蜡也挺好,尤其是价钱相对便宜这么多的情况下)。

(某某人的鸡油黄)

(某某宝的鸡油黄)

常见的琥珀产地和品种有哪些?

从产地上琥珀可以分为海珀和矿珀两大阵营,前者以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为代表,范围广、产量大,而后者以缅抚顺、缅甸、多米尼加和墨西哥为典型,开采难、硬度高。这两种琥珀我都上手雕刻过印章,缅甸琥珀硬而脆,波罗的海的软而面,不过海珀的皮子真的很美丽,甚至让人有些舍不得打磨。

(除了右下角的是块波罗的海的蜜蜡,其他均是缅甸金珀净水料)

(书生手造缅甸金珀净水料刻的小印章)

(地摊上淘波罗的海血珀原石,灯光下外皮很美丽,没舍得磨掉)

(书生手造波罗的海琥珀做的血珀和金绞蜜小挂件)

(书生手造波罗的海琥珀做的血珀和蜜蜡小挂件)

(传说中的老抚顺)

(物美价廉的缅甸棕红)

目前市面上所见的琥珀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缅甸所产,多米尼加和墨西哥国内市面上并不常见,而抚顺的琥珀已基本已绝产。而按照《系统宝石学》的分类,从品种上琥珀可简单分为:血珀、金珀、蜜蜡、金绞蜜、香珀、虫珀、石珀和蓝珀和八大类。笔者就其中几个有特点的类别简单介绍如下:

虫珀:因其所具有的科研价值和收藏价值,向来是收藏者追捧的热点,抚顺琥珀就是以高品质的虫珀而闻名世界,只是早已绝产,而目前市面上的虫珀多产自缅甸。虫珀向来都是造假的重灾区,各种尺寸惊人、形状完整的所谓“虫珀”充斥市场,只是这些虫模特的动作未免太老实了些。

(在抚顺绝产的当下,缅甸的虫珀性价比极高)

蓝珀:蓝珀的产地包括缅甸、多米尼加和墨西哥,缅甸的一般俗称为金蓝珀,和多米尼加和墨西哥品质尚有差距,但胜在货源充足且价格也相对便宜。

花珀:这是个很流行的品种,不过很可惜的是市面上所谓的花珀大都是优化处理的产物,跟寿山石里的火煟料一样,都得靠人工整容来提升价值。

假琥珀一般都是用啥做的?

那些假货

优化再造染色:按照宝石学定义,宝石可分为天然宝石和人工宝石,而人工宝石又可以分为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和再造宝石四大类,对琥珀的优化、再造和染色就属于再造宝石,所谓优化就是通过热处理增加琥珀透明度,例如常见的波罗的海花珀就是典型的优化产物,而再造就是把一些小碎块的琥珀通过在压力下烧结形成较大块琥珀,而染色则是通过染成红色来模仿琥珀随着时间自然氧化后形成的变色效果(具体例子大家可以去某宝围观各种悲剧现场,具体就不做评论了)。

注:再造琥珀可谓历史悠久,19世纪由奥地利人发明,后来被俄罗斯人发扬光大,不过目前最高成就属于波兰,当年他们的国营大厂就是运用这类技术,疯狂制作各类再造琥珀,痛宰西方资本主义傻游客,甚至传说前几年俄国重修琥珀厅的时,预算不足...当然这都是江湖传闻,姑妄言之,聊做一乐

马丽散:这是最常见的琥珀仿品,有一阵子大街小巷都是摆地摊卖这种所谓的“琥珀原石”的,一两元一克,堪称地摊骗局明星小王子,与之配合的故事一般都是“血泪清仓、秘密贼赃”等烂大街的老套路。其实这东西的专业术语叫聚亚胺胶脂,是一种挖矿时用来填缝隙的胶脂,因为是填充矿体用的,所以其表面也带有煤灰,在鉴别上,其紫外照射无荧光反应,质感也比较容易和琥珀区分。

柯巴脂:与琥珀最为相近,也是天然形成,也有动植物包裹体,区别在于柯巴脂地质年代很近,也未经过石化。

贵族蜜蜡:这算是琥珀行里的天字第一号骗局,是台湾人在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塑料仿琥珀技术,至今还有人上当受骗,与之相配套的故事关键词是“中东、伊朗、天然原料染色以及濒临失传的秘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色彩丰富,是的,你能想到的颜色全都有,就差组一套的色卡了。

那些故事

老蜜蜡和贸易珠:之前我说过,中国人有种厚古薄今向后看的陋习,喜欢吹捧“新不如旧“的理念,所以复古、售古这行当自古就生意兴隆,老蜜蜡就是这样一个伪概念,不能否认传世老蜜蜡这种东西的存在,但目前市面上所谓的老蜜蜡,多半都可疑的很。而贸易珠则常被用来冒充老蜜蜡,贸易珠实际上就是17世纪时欧洲人用来骗非洲黑叔叔们用的合成树脂,在国内还有“中东蜜蜡”、“非洲蜜蜡”等好几个听起炫酷的花名,不明所以的人很容易上当,毕竟这包浆皮壳都是货真价实的,所以老物件未必是真物件,千万不要迷信任何思维定式,一定要有怀疑精神和好奇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经验和套路本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藏区货和中东货:在古玩行“藏区货”这仨字如今几乎快被玩坏了,再也不是那些年坐着火车去拉萨的文艺青年心中的品质保证了,其实我知道你们心中的“藏区货”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的(此处应该有掌声):

与“藏区货”流行说法衰落相对应的则是这几年“阿富汗、伊朗中东流入说”,但实际上不管是哪种说法,你手上的所谓老货可能上周还躺在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城里呢,所以说“只要套路深,啥事都成真”,千言万语一句话:少听故事,多看品质,脑子是个好东西。

明确了上述容易糊涂的几个概念,现在我们来说说琥珀的收藏和鉴别:

怎么看?

渠道上,一是要从需求出发,首先考虑的是:我喜欢吗?必须买吗?以后不喜欢了能折价多少?先想清楚了再掏银子也不迟,至于神马投资增值那都是消费附加值;二是最好通过正规的渠道,即便价格略贵些,但品质好歹还有点保证;三是不要在意所谓的“海矿之争”,收藏还是要以品质为重,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和坚持,甭听商家渲染出的那些故事噱头,不同品种、品质之间的商品并不存在价格的可比性,作为消费者,一定要从自身需求出发,不要偏执更不要迷信。目前缅甸琥珀还算物美价廉,有兴趣可以从原矿玩起,自己磨制几个简单的小挂坠,花不了几个钱,但却挺有成就感的。

怎么办?

鉴定上,私人建议,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可以借助各级质量监督部门的珠宝鉴定中心,寻找专业可靠的鉴定机构来给自己的收藏保驾护航,对于琥珀的鉴定除了常规的摩擦和泡盐水套路之外,我个人比较推荐使用荧光灯,对于新手这个鉴定方法简便快捷且技术门槛低,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琥珀品种在荧光灯下荧光反应不同(虽然目前市面上已出现可以呈现荧光反应的人工仿制品,但与真品的荧光反应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可以参照这个比照表多练勤问,自行对比实践。

总之:凡是名字完全没听过的,但价钱便宜但质地特别纯净的(注意价钱便宜这个重要定语),私人建议大家在掏钱之前,最好还是先给自己留几分钟默哀冷静的时间为好,否则真不明所以的冲动消费,搞不好最后只能给自己的钱包开追悼会了。

注:本文所用图片,如无备注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