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50517/4624718.html

中药

纵贯千年时光

师法自然万象

(帛书五十二病方局部,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医方专著,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病医方和疗法,收方个,载药种。图片源自

湖南省博物馆)

中药

品类庞杂

数量繁多

(我国现存各时期本草书籍中收录的中药数量。制图

张轶欧)

中药

采收有节

炮制有度

(夏枯草,以干燥果穗入药,因生长到夏至后即枯萎而得名,《本草纲目》云“其禀纯阳之气,善补厥阴血脉”,可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摄影

张轶欧)

世间诸物品性各异

对人的影响不尽相同

巧借万物之性

善纠人体之偏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使其有益于人

(中药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因中药材多为生品,故必须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才能入药,以增效减毒,适宜使用,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经过炮制的药材,都不能称之为“中药”。图片源自

《本草中国》)

天地之间

凡所见者

皆存药性

(茶山日出,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既是我国的传统饮品,也是中医“药茶”的重要组成。图片源自

摄图网)

药性

天分四时

药有四气

温热寒凉

四种药性

用不同的方法

纠正人体的失衡状态

温性似“儒”

中正平和

(黄芪,性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其饮片切面外圈白色,中心淡黄,称为“金井玉栏”,闻之有较浓的“豆腥味”。摄影

张轶欧)

(当归,性温,为“补血之圣药”、“妇科之圣药”,其身和血,其尾破血。摄影

张轶欧)

(陈皮,性温,功擅理气,为橘的成熟干燥果皮,以陈久者为佳,故名。人们日常生活中新鲜剥下的橘皮,即使晒干,也不能称之为“陈皮”。摄影

张轶欧)

热性似“墨”

郁盛激烈

(附子,性大热,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有毒,气雄性悍,走而不守,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摄影

张轶欧)

(干姜,性热,守而不走,为“温暖中焦之主药”,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摄影

张轶欧)

(肉桂,性大热,能补火助阳,专补命门之火,善用之则温通经脉、引火归元,鼓舞生气,错用之则“火上浇油”。摄影

张轶欧)

寒性似“法”

冷峻酷练

(大黄,性寒,生用泻下清热,酒制后活血逐瘀,炒炭后可止血,其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功,故号“将军”。摄影

张轶欧)

(栀子,性寒,能清泻三焦火热,泻心火而除烦,以果实入药,其皮偏于达表而清肌肤之热,其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炒焦后可凉血止血。摄影

张轶欧)

(石膏,性大寒,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又有“一两石膏犹胜一担凉水”之说。摄影

张轶欧)

凉性似“道”

清润柔达

(薄荷,性凉,轻扬升浮,芳香通窍,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的,且有一定发汗之功,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摄影

张轶欧)

(薏苡仁,性凉,生用清热利湿,炒用健脾止泻,与其他药配伍,还能舒筋和脉,清热排脓。摄影

张轶欧)

(葛根,性凉,轻扬升散,可发汗解表,解肌退热,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风热,均可选用,又能透发麻疹,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生津止泻。摄影

张轶欧)

所谓“良药苦口”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中药就是一碗味道极苦的药汤

但这貌似单一的口感

却由不同的味道混合而成

酸、苦、甘、辛、咸

五味不同

功效殊异

酸味

能收能涩

(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俱全而得名,但其味以酸为主,收敛固涩,甘温而润,上敛肺气,下滋肾阴。摄影

张轶欧)

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黄芩、黄连、黄柏,皆味苦,黄芩长于清上焦肺火,黄连长于清中焦胃火,黄柏长于清下焦相火,合称“三黄”,尤以黄连为苦寒之最。黄芩生用清热,炒用安胎,酒炙清上,炒炭止血;黄连生用清热,酒炙上清心火,姜汁炙可清热和胃止呕,吴茱萸水炙可舒肝和胃止呕;黄柏生用、炒炭皆可,盐水炙更能滋阴降火、除骨蒸。摄影

张轶欧)

甘味

能补能和能缓

(党参,味甘,因产于上党盆地,故名。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补血、生津,古方治疗气虚轻症及慢性疾患,常以党参加大用量代替人参。摄影

张轶欧)

辛味

能散能行

(川芎,味辛,以四川产者质优而得名,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其“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头痛要药”。摄影

张轶欧)

咸味

能下能软

(石决明,味咸,为鲍鱼的贝壳入药,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可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煅用则收敛、制酸、止痛、止血。摄影

张轶欧)

除此五味之外

更有许多中药以气味取胜

或辟秽防疫

或解表散邪

或悦脾开胃

或化湿去浊

或通窍止痛

或行气活血

或开窍醒神

仿佛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郎

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芳香”

(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可化湿,止呕,解暑。摄影

张轶欧)

(玫瑰花,为玫瑰的干燥花蕾,芳香行气,味苦疏泄,功擅疏肝解郁,活血止痛,《本草正义》赞其“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为气分药中最有捷效而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摄影

张轶欧)

(麦芽,其本身香气不浓,但经炮制炒香后,可以增进悦脾开胃,纳谷消食的功效。且炒麦芽更具回乳消胀之功。摄影

张轶欧)

每一味中药进入人体

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趋势

升者,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者,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浮者,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沉者,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旋复花,虽以花入药,但能降气消痰,止呕止癔,药性沉降而不升浮,故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说。摄影

张轶欧)

(苍耳子,虽以果实入药,但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固有“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摄影

张轶欧)

(桔梗,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性散上行,为“诸药之舟楫,肺部之引经”,可载药上行,其饮片切面外圈白色,中心淡黄,称为“金井玉栏”。摄影

张轶欧)

(牛膝,主产河南者称“怀牛膝”,主产四川者称“川牛膝”,生用活血通经,利水通淋,酒炙用补肝肾,强筋骨,为动血之品,性专下行,可引火(血)下行,是诸药引经下注之品。摄影

张轶欧)

除了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势

每一味中药针对人体的不同部位

还会表现出特殊的亲和性选择

五脏六腑

卫气营血

六经用药

三焦辨证

中药药性的归经

指导着中药的临床应用

(丹参,归心、心包、肝经,因心主血、肝藏血,故其能“破宿血,补新血”,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四物”即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药组成,被誉为“妇科第一方”。摄影

张轶欧)

(白芍,归肝、脾经,最擅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与桂枝配伍,可调和营卫。摄影

张轶欧)

(杜仲,归肝、肾经,可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多盐水炒用,以增强其入肾经的功效,本品为树皮入药,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摄影

张轶欧)

(钩藤,归肝、心包经,可清热平肝,息风定惊,本品为干燥带钩茎枝入药,对生的弯钩为“不育花序梗”。摄影

张轶欧)

所谓药性

本就是自然的属性

每一味中药

都有自己的性格

每一种药性

都是世间的法度

(麻花头,民间习用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海拔~米的草原和森林草原带,花果期6~9月。摄影

牛艳艳)

配伍

中药的应用

强调配伍组方

而不是一味药的单打独斗

辨证论治

君臣佐使

全靠证候和药性的配伍

单行

(人参,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吉林参”,为道地药材,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古方“独参汤”,即单用此一味,以治疗大失血所引起的元气虚脱危证。摄影

张轶欧)

相须

(麻黄,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发汗解表要药”,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摄影

张轶欧)

(桂枝,可发汗解肌,温通心脉,助阳化气,常与麻黄,白芍等配伍使用。摄影

张轶欧)

相使

(芒硝,常与大黄配伍使用,大黄清热泻火、泻热通肠为主药,芒硝润燥通便为使药,可以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相畏

(半夏,因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间)采收而得名,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半夏有毒,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但畏生姜,故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摄影

张轶欧)

相杀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与巴豆相杀,可杀巴豆毒,并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但绝非谣传的“绿豆解药,服药时不能吃绿豆”,然因其性寒,服药时仍以少食为宜。摄影

张轶欧)

相恶

(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但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温胃止呕的作用。)

相反

(玄参,因色黑而得名(玄指黑色),清朝时因避讳康熙帝“玄烨”的名字,故也叫“元参”,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十八反”中有“诸参辛芍叛藜芦”之说,故玄参不能与藜芦同用。)

在配伍应用的基础上

中药还十分强调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郁金,以温州地区所产最佳,故又称“温郁金”,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十九畏”中有“丁香莫与郁金见”之说,故郁金不能与丁香同用。郁金和香附均能疏肝解郁,香附被称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但香附专入气分,郁金则既入血分,又入气分。郁金还常与木香配伍治疗气滞血瘀的疼痛,气郁者倍木香,血瘀者倍郁金。摄影

张轶欧)

证候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

(红花,以花冠入药,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但属于妊娠用药禁忌。摄影

张轶欧)

(服用中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摄影

张轶欧)

中药讲“药食同源”

但食物与药物毕竟不同

食物可依其功效而强身疗疾

药物却不能据其药性而久食长服

有是“证”

用是“药”

辨证配伍

最为精妙

(药膳,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属于“寓医于食”,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制图

缑佳鑫)

采集

中药的来源

主要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

其采收时节和方法

直接影响药物质量

早则药势未成

晚则盛时已歇

(地榆,药用取根部,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因其性下降,故尤宜止下焦之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摄影

仝立国)

以根、茎、藤入药者

一般以秋末或春初为佳

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浓厚”

秋末“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

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太子参,以块根入药,能补气健脾,生津润肺,属于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太子参与西洋参均为气阴双补,但太子参性平力薄,尤其适宜气阴不足之轻症、火不盛者及小儿。摄影

张轶欧)

(防风,以根入药,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其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其饮片切面皮部呈浅棕色或橙色,木部淡黄色,习称“风眼圈”。摄影

张轶欧)

(板蓝根,以根入药,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所解为实热火毒及瘟疫热毒,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证慎用。其饮片切面外圈白色,中心淡黄,称为“金井玉栏”。摄影

张轶欧)

(青风藤,以根茎入药,能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其饮片切面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习称“车轮纹”。摄影

张轶欧)

(鸡血藤,以藤茎入药,能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其饮片切面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摄影

张轶欧)

(大血藤,以藤茎入药,能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饮片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成放射性排列。摄影

张轶欧)

以花、花粉入药者

一般以花蕾含苞

或花朵刚开时为佳

花瓣未落

香味未散

效用最佳

(鸡冠花,以花序入药,因形似鸡冠而得名,能收敛止带,止血,止痢。摄影

张轶欧)

(金银花,以花蕾入药,因花色兼具黄白,故名,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摄影

张轶欧)

(锦灯笼,以宿萼或带果实的宿萼入药,因略呈灯笼状,故名,能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摄影

张轶欧)

(谷精草,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入药,能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本草纲目》云其“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摄影

张轶欧)

(蒲黄,以花粉入药,生用化瘀、利尿,炒用止血,为止血行瘀之良药,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摄影

张轶欧)

以叶入药者

一般以花蕾将放或盛开时为佳

叶片茂盛

性味完壮

药力最雄

(桑叶,以叶入药,初霜后采收,故又称为“霜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摄影

张轶欧)

(大青叶,以叶入药,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摄影

张轶欧)

(侧柏叶,以嫩枝叶入药,生用化痰止咳,炒用凉血止血,为“治各种出血病证之要药”,外用可生发乌发。摄影

张轶欧)

以果实、种子入药者

除少数需取未成熟果实外

均以果实成熟时为佳

且宜在清晨或傍晚时采收

(决明子,以成熟种子入药,呈“马蹄形”,又称“马蹄决明”,可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可做枕以治头风”。摄影

张轶欧)

(苦杏仁,以成熟种子入药,呈“扁心形”,有小毒,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摄影

张轶欧)

(预知子,以近成熟果实入药,能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散结,利尿。摄影

张轶欧)

(蒺藜,以成熟果实入药,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有小毒,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摄影

张轶欧)

(木瓜,以近成熟果实入药,因外皮有不规则的深皱纹,故习称“皱皮木瓜”,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为“治湿痹,筋脉拘挛要药”。摄影

张轶欧)

(金樱子,以成熟果实入药,能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常与芡实相须为用,合称“水陆二仙”。摄影

张轶欧)

以全草入药者

当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收

方可物尽其用

(浮萍,以全草入药,为扁平叶状体,能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摄影

张轶欧)

(蒲公英,以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为“治疗乳痈之要药”,亦为“通淋之妙品”。摄影

张轶欧)

以动物、昆虫入药者

应在其生长活动的季节采收

但需根据不同习性灵活掌握

(全蝎,以虫体入药,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春蝎”,此时未食泥土,品质较佳,夏季产量较多,称“伏蝎”,有毒,能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摄影

张轶欧)

(僵蚕,以虫体入药,为4~5龄的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生用或炒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摄影

张轶欧)

(蝉蜕,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入药,能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摄影

张轶欧)

(海螵蛸,以乌贼的内壳入药,能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摄影

张轶欧)

(阿胶,以驴皮熬制成的胶块入药,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得名,能补血,滋阴,润肺,止血,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血要药”、“止血要药”。摄影

张轶欧)

(鸡内金,以鸡的沙囊内壁入药,炒用或醋制,能消食健胃,涩精止遗。摄影

张轶欧)

(血余炭,以人发制成的碳化物入药,能收敛止血,化瘀利尿,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摄影

张轶欧)

以矿物入药者

不拘时间

全年皆可

择优采选

(紫石英,以矿石入药,能助肾阳,暖胞宫,调冲任,又能镇心安神,为温润镇怯之品,还能温肺平喘。摄影

张轶欧)

(生龙骨,以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化石入药,生用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煅用能收敛固涩,为“重镇安神常用药”。摄影

张轶欧)

根据每一味中药的不同来源

分别确定相应的采集方法

既是对自然的保护尊重

更是对药性的精益求精

(石韦,以叶入药,叶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能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摄影

张轶欧)

(显微镜下的石韦孢子囊环带细胞。摄影

康娅)

炮制

漂、洗、渍、泡、煅

煨、炒、炮、炙、飞

挑、拣、簸、筛、刮

蒸、煮、掸、发、淬

这种对中药自然之性的化用

就是“炮制”

(槟榔,须切薄片(1~2mm)入药,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能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摄影

张轶欧)

(滑石,须水飞后入药,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为“治暑湿之常用药”,与甘草配伍为“六一散”,治疗暑热烦渴,小便短赤。摄影

张轶欧)

或驯其悍烈

或增其醇厚

或取其精华

或脱胎换骨

(山楂,生用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炒用兼能止泻治痢,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摄影

张轶欧)

(甘草,又名“国老”,生用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蜜炙用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摄影

张轶欧)

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性味反失

自然造化

历经修治

五味所入

尽显真性

(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泥、赤小豆、鲜苍耳子加入面粉或麸皮后发酵而成的曲剂,能消食和胃,且略能解表退热。摄影

张轶欧)

这些自然之物的自然禀性

因人的巧妙化用而获新生

(生地黄,以块根入药,鲜用或生用,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摄影

张轶欧)

(熟地黄,以生地黄加酒、砂仁、陈皮为辅料“九蒸九晒”而成,内外色黑油润,能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为“养血补虚之要药”、“补肾阴之要药”。摄影

张轶欧)

道地

中药的自然属性

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

地域、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拳参,以根茎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止血。摄影

牛艳艳)

正所谓南橘北枳

在众多中药品种里

历史悠久、产地适宜

品种优良、产量宏丰

炮制考究、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特点的

称为“道地药材”

也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

(采药人走过野生连翘丛。图片源自

国新晋药)

在林海雪原

(鹿茸,“关药”的代表,东北道地药材,以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入药,故称“鹿茸”,能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摄影

张轶欧)

在黄土高原

(连翘,“北药”的代表,山西道地药材,以果实入药,因采收时机不同而分为“青翘”和“老翘”,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为“疮家圣药”。摄影

张轶欧)

在天府之国

(川贝母,“川药”的代表,四川道地药材,以鳞茎入药,因品种不同而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摄影

张轶欧)

(川楝子,“川药”的代表,四川道地药材,以果实入药,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又苦寒有小毒,可杀虫。摄影

张轶欧)

在中原大地

(怀山药,“四大怀药”之一,河南道地药材,以根茎入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滋养脾阴。摄影

张轶欧)

(菊花,按产地不同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以头状花序入药,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摄影

张轶欧)

在江南水乡

(白术,“浙八味”之一,以浙江于潜为道地,效最佳,称为“于术”,以根茎入药,可生用,土炒或麸炒,能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摄影

张轶欧)

(浙贝母,“浙八味”之一,原产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以鳞茎入药,分为“大贝”、“珠贝”,能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摄影

张轶欧)

(麦冬,“浙八味”之一,浙江道地药材,以块根入药,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摄影

张轶欧)

(延胡索,“浙八味”之一,浙江道地药材,以块根入药,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生用或醋炙用,能活血,行气,止痛,可“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止痛之良药”。摄影

张轶欧)

在温润岭南

(砂仁,“十大广药”之一,广东省阳春市道地药材,又称“阳春砂”,以果实入药,能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为“醒脾调胃要药”。摄影

张轶欧)

(橘红,“十大广药”之一,广东省化州市道地药材,又称“化橘红”,以果皮入药,分“毛橘红”、“光七爪”、“光五爪”,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摄影

张轶欧)

华夏大地

疆域辽阔

地貌复杂

不同的自然环境

塑造了多样的生态系统

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地势。制图

AntonBalazh)

天之精、地之华

感风雨、蕴奇珍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内的银杏树。摄影

张轶欧)

城市公园中的银杏树

没有人知道他已经历了几度春秋

熙熙攘攘的人群

享受他烈日下的荫凉

欣赏他深秋时的金黄

可殊不知

这种2.7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的

中生代孑遗稀有树种

其叶片和果实

都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果叶食之

疗愈疾病

美境赏之

畅达心胸

万物予人

不拘名状

世间药性

天始人成

(本医院)

往期回顾编辑:钟世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养肝正当时!

九种体质,你是哪一种?药膳专家告诉你吃什么!

良心推荐:原来“腰椎间盘突出症”还能这么治!

排尿不畅竟然是前列腺癌的征兆!癌症一定要及早发现!

俗话说“不时不食”,我们春天都会吃什么?

春季最in的各种皮肤问题;进补良方”;满足您对好皮肤的所有幻想!

春季肛肠疾病多发,“难言之隐”不能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