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椰子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CocosnuciferαL的果肉汁、果壳及椰子油。

棕榈状乔木,高达35m。干直立,不分枝,有密生轮状叶痕。羽状复叶,常20~30片丛生于茎顶,每年约生12片;叶柄光滑或有刺;叶片极长大,长圆披针状;长3~7m,宽1~1.5m,羽状线形。花单性,雌雄同株,圆锥花序腋生,长可达2m;雄花细小多数,生于花序上部,雌花较大数少,生于下部,或雌雄花混生;雄花左右对称,花被3,雄蕊6;雌花花被片6,子房3室。核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而略呈三棱,长20~35cm,直径21~24cm,外果皮薄,暗褐棕色,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内果皮角质,极硬,有3子房室仅在基部呈孔迹状。种皮薄,内生白色的胚乳即椰肉,胚乳内有大空腔贮藏水液。

生于气温较高的沿河及溪谷两岸沙质土壤上,在我国为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及云南等省。

多年生乔木,果实成熟时采集,随时取肉汁及果壳供用。

含糖、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

(1)抑制高血脂症:椰子蛋白质和L-精氨酸能降低小白鼠体内的胆固醇总含量,血浆中的LDL+VLDL型胆固醇、甘油三酸酯和动脉粥样化指数,小白鼠体内组织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浓度也能降低。研究表明,椰子蛋白质可以抑制高血脂症是由于椰子蛋白含有大量的L-精氨酸(14.8g/g蛋白)。

(2)抗病毒和抗菌作用:椰子油中的月桂酸和MCT及许多的短链脂肪酸都有抗病毒和抗菌的作用。

(3)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水平:椰子油中的多酚化合物能够使胆固醇反向运输,减少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

(4)抗氧化作用:椰子油中未皂化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抑制过氧化反应。

肉汁:甘,温。归肺、脾经;

果壳:苦,平。归肺、肝、肾经;

椰子油:辛,温。归肺、脾经。

肉汁:补虚,生津,利尿,杀虫。适用于心脏性水肿,口干烦渴,姜片虫。

果壳:祛风,利湿,止痒。外用:治体癣,脚癣。

椰子油:燥湿,温经通经。适用于疥疮癣,冻疮。

肉汁:内服,食肉或压滤取汁,75-g。

外用:治体癣、脚癣时,用椰汁或椰肉适量。

椰壳:内服,烧存性浸酒,6-10g,或研末,每次2~3g;外用,适量,熬膏或制油外涂。外用椰壳放炉上烧,用碗覆盖收集其蒸气,冷凝的馏油,加30%酒精混合后涂患处。

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

生长9个月的椰子,曾取汁试用于临床,急救时作为静脉输液的代用品。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

椰子《海药本草》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的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剖开果壳,除去果肉内的浆液,微晾即可。置阴凉干燥处。防虫。

椰子CociNuciferaeSemen主产于广东海南、台湾。

性状:本品呈心形,直径5~10cm,有时纵剖成两瓣;种皮粽紫红色,具众多而凹陷的网状纹理,其一侧有数条纵理(种脊),种支薄。果肉(胚乳)厚约1cm,洁白色,内有大形空腔,新鲜食之香而可口,干时较硬,折断面光滑,富油性,气微,味微甘,如放置时过长,胚乳变为淡黄,则有脂肪酸败气,味微辛辣。

鉴别:粉末特征:种皮石细胞长圆锥形或狭椭圆形,长40~70μm,直径20~30μm,淡黄色至棕黄色,壁孔明显或不甚明显。导管孔纹和螺纹,直径10~30μm,胚乳细胞多角形至长方形,内含油滴和少数棕色块状物,种皮细胞呈棕色不规则。

椰子含油35%~45%。油中含游离脂肪酸,羊油酸(capro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羊脂酸(caprylicacid),羊蜡酸capricacid),油酸(oleicacid),月桂酸(lauricacid);甾醇类:豆甾三烯醇(stigmastatri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岩藻甾醇(fucoste-rol),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及甾醇(sterol),碳水化合物约15%,主要有水苏糖,蔗糖,葡萄糖。蛋白质不到5%,其中包括清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醇溶蛋白(prolamine)等,含维生素B1、B2,a-生育酚(a-tocopherol),y-生育酚(y-tocopherol)维生素C的含量以未成熟果中较高。

果核含甘露聚糖(mannan)。

微甘、辛,平。

补脾益肾,催乳。主治脾虚水肿,腰膝酸软,产妇乳汁缺少。

内服:煎汤,6~15g。

椰根《新华本草纲要》

椰子皮(《开宝本草》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的树根或根皮。

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或剥取根皮,切段,晒干。

《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

止血,止痛。主治鼻衄,胃痛,吐泻。

1.《开宝本草》:“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

2.《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邪热。”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3g

治卒心痛:

椰子皮烧存性,研,以新汲水服一钱《纲目》

椰子壳《纲目》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的果壳。

果实成熟时采收,随时取出胚乳及浆液,留取果壳,晒干。

椰子壳CociNuciferae?

Pericarpium主产于广系海南、台湾。

性状:角质薄片状,褐棕色,质极坚硬。

祛风,利湿,止痒。主治杨梅疮,体癣、脚癣。

1.《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2.《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利湿,止痒。外用治体癣、脚癣。

内服:烧存性浸酒,6~10g;或研末,每次2~3g。外用:熬膏或制油外涂。

1.治杨梅疮筋骨痛:

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纲目》

2.治体癣、脚癣:

椰壳放炉上烧,用碗覆盖收集其蒸气,冷凝得馏油,加30%乙醇混合后涂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椰子油《纲目拾遗》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的胚乳经加工而成的油。

杀虫止痒,敛疮。主治疥癣,湿疹,冻疮。

1.《华夷花木考》:“祛暑气。”

2.《粵志》:“疗齿疾,冻疮。”

3.《渑水燕谈录》:“治消渴,涂髭发立黑。”(1~3方引自《纲目内拾遗》)

4.《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搽神经性皮炎。”

外用:涂搽。

椰子浆《海药本草》

椰酒《南越笔记》。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胚乳中的浆液。

将成熟的果实除去外果皮及中果皮,通开正眼倒出胚乳空腔内的浆液,鲜用。

甘,凉。

1.《宝庆本草折衷》:“味甘,冷。”

2.《纲目》:“甘,温,无毒。”

生津,利尿,止血。主治:口干烦渴,水肿,吐血。

1.《海药本草》:“主消渴,吐血,水肿,去风热。

2.《开宝本草》:“涂头,益发令黑。

3.《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滋补,清暑,解渴。”

4.《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虚,生津,利尿,杀虫。主治心脏性水肿,口干烦渴,姜片虫。

内服:75~g

《海药本草》:“多食动气。

椰子瓤《本草衍义》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的果肉。

椰子CocosnuciferaL.

又名:胥余《史记》,越王头《南方草木状》,胥耶《纲目》,可可椰子《台湾木本植物志》。

高大乔木,高达15~30m。茎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簇生于茎顶;叶柄粗壮,长达1m以上;叶片羽状全裂,长3~4m;革质。肉穗花序腋生,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雄花:萼片3,鳞片状;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雄蕊6,长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种子1颗,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生长于热带地区海岸。分布于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广西、海南及云南、台湾。

本植物的种子(椰子)、胚乳中的浆液(椰子浆)、胚乳经加工而成的油(椰子油)果壳(椰子壳)根或根皮(椰根)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开,取出果肉,鲜用或粉碎晒干。

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高脂饲料中加入椰子汁饮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鹌鹑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肝脏总胆固醇含量和动脉硬化指数。

甘,平。

益气健脾,杀虫,消疳。主治疳积,姜片虫病。

1.《开宝本草》:“益气,去风。”

2.《纲目》:“令人面泽。”

3.《本草求原》:“消疳积白虫,小儿青瘦,合蜜食。”

4.《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虚,生津,利尿,杀虫。主治:心脏性水肿,口干烦渴,姜片虫。”

内服:食肉或压滤取汁,75~g

《本草求原》:“患疮疥、喘咳者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