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进海外华人社群的分化与维新文人的文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摘要黄遵宪从清光绪十七年()到清光绪二十年()出任首任驻新加坡总领事一职,此时正逢晚清洋务运动变法自强,以及中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政治危局,而作为英殖民地新加坡的驻外领事,黄遵宪的维新人士和外交人士的双重身份,也使得他置身于新旧时代的夹缝之中。本文以晚清时期黄遵宪在新马地区的活动及其与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重新建构清末驻新领事南洋生活的历史大背景下,以海峡殖民地华人社群分化和传统知识分子视野的双重视角,探讨黄遵宪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活动,期望能建构出清末新马华人社会的多元构成的特点,也试图钩沉出晚清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黄遵宪;驻新总领事;海峡华人;维新文人;新加坡书写 作者金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浙江杭州)。 本文载于《学术月刊》年第12期。 目录 一、晚清政局与南洋华人社群的变化年终总结 二、南洋中华文脉的赓续 三、结语 在晚清诗坛,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文学理论均有可观之处。他的《人境庐诗草》被誉为诗史;其所提出的“我手写我口”主张,也被视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晚清政局破败,他秉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经世济民的一贯理想,投入外交生涯十余年,并积极推动湖南新政,取得相当的成就。黄遵宪一生著作甚丰,除《日本国志》外,他的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及《人境庐杂文抄》等,存诗近千首,这些诗可看作诗史,其内容涉及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庚子事变、反美华工禁约以及很多近代史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康有为说黄遵宪的诗“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民生,博以环球之游历,浩渺肆恣,感激豪宕,情深而意远,益动于自然,而华严随现矣”;梁启超称其为“近世诗人,能镕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黄遵宪《杂感》()一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其中一句“我手写我口”开启了晚清的“诗界革命”,其人、其诗实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与价值。 关于黄遵宪的研究很多,像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为我们研究黄遵宪的政治活动和诗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对黄遵宪新加坡时期的诗歌创作研究的不多,像《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中仅仅提及新加坡时期创作的诗歌两首,也没有展开论述,而《黄遵宪集》则直接把黄遵宪新加坡时期的创作跳过。《黄遵宪传》好一些,对黄遵宪的生平介绍的过程中,有简单介绍其新加坡的文化活动。作为晚清第一位驻新加坡的总领事,同时在晚清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黄遵宪在新加坡的三年领事生涯给他的诗歌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作为晚清重要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剧变的创作表现,使得他在新马的事迹,对于我们追寻和讨论他的创作心理显得弥足珍贵。 一、晚清政局与南洋华人社群的变化年终总结 年黄遵宪至广州赴乡试的时候途经香港,留下了《香港感怀十首》;年其驻美领事任满回国,又途经香港,再有诗作《到香港》;年,薛福成出使欧洲,自上海乘法国轮船出国,黄遵宪于香港登船随行,又有诗《自香港登舟感怀》。这些咏港诗表达了他因香港失陷而生的国仇家恨。年黄遵宪首次过港,其时尚未中举,更未出使,其时留下《香港感怀十首》,全诗从各个侧面叙写了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失地的悲痛情怀。如: 其一弹指楼台现,飞来何处峰?为谁刈藜藋?遍地出芙蓉。以鸦片肇祸,开港后进港益多。方丈三神地,诸侯百里封。居然成重镇,高垒矗狼烽。 其二岂欲珠崖弃,其如城下盟!帆樯通万国,壁垒逼三城。虎穴人雄踞,鸿沟界未明。割地以后,每以海界争论。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宣庙遗诏,深以弃香港为耻。 诗中小字注为黄遵宪所写,足可见黄遵宪对晚清之腐败的痛心疾首,而想到宣宗(宣庙)道光遗诏以弃守香港为耻的事情,更是“洒泪纵横”。此一香港之行因此引起黄遵宪的深思,感怀的最后一首诗表达了这种内心波动: 其十遣使初求地,高皇全胜时。乾隆五十八年,英遣使马甘尼来朝,即以乞地为言。六州谁铸错?一恸失燕脂。凿空蚕丛辟,嘘云蜃气奇。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黄遵宪想起的是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甘尼来华,曾提出在广州或舟山附近让英商居住及存货以方便生意往来,而中国仍然失去了“燕脂”(借指香港),而且被英国人“凿空开辟”,将原来的的香港如蜃气一般幻化成一繁华都市。 黄遵宪这种国家情怀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渗透其创作,这个时期的黄遵宪身上维新思想还只是萌芽状态。而联系起晚清洋务运动中的“恭亲王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五位大领袖都出身于旧社会,受的是旧教育,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读外国书。除李鸿章以外,没有一个人到过外国,就是李鸿章的出洋尚在甲午战败以后。他的建设事业已经过去了。这种人能毅然决然推行新事业就了不得。他们不能完全了解西洋文化是自然的,很可原谅的。他们对于西洋的科学也相当尊重,并且知道科学是机械的基础。但是他们自己毫无科学机械的常识,此外更不必说了。他们觉得中国的政法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须学西洋的。事实上他们的建设事业就遭了旧的制度和旧的精神的阻碍”。一直到黄遵宪开始自己十七年的外交僚属生涯,才开始跳出这些洋务派前辈的思想限制,成为一代维新名臣。 黄遵宪任驻英使馆参赞的第二年()五月,时任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奏请总理衙门:“去冬奉令巡洋,抵新加坡各岛,目击流寓华民,交涉懋迁,尚称安谧,惟未设领事之处,多受洋人欺凌剥削,环求保护,未便壅不以闻。查新加坡附近英属各岛,曰槟榔屿,曰麻六甲,曰柔佛,曰芙蓉,曰石兰莪,曰白蜡,华商亦颇繁多。新嘉坡领事既无监营各埠明文,亦遂无遥制各埠权势。拟请以新嘉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其余各岛设立副领事一员,即以华民公正殷实者摄之,统辖于总领事。”总理衙门准丁汝昌之请,于年5月14日,责成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与英国外部商议,并照会英国外部。照会得到英政府允准之后,薛福成建议总理衙门,将原新加坡领事左秉隆调任驻香港领事,派黄遵宪为新加坡总领事,兼辖槟榔屿、麻六甲及附近各岛。薛福成在奏文中称赞黄遵宪“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允堪胜任”。总理衙门准薛之请。于是,黄遵宪于该年8月底离英赴任。10月29日抵达新加坡,11月5日正式接任总领事之职。 19世纪初叶,新加坡居民甚少,在莱佛士登陆的年,岛上仅有居民约人。而在黄遵宪到来的时候,新加坡已经是一个商业活动繁荣、华人聚居的重要贸易港口。李锺珏的《新加坡风土记》有这样的记载:“华人住坡,户口最难详确。……近五六年来,虽少有参差,总在八、九万之间。而历来居叻,游叻者,动称十余万,皆约略之词。虽西人所报,未必尽确,不列籍者不止此数,然总不过十万人。叻中华人最多,亦最富。有拥资称千万者,有数百万者,若十万百万之户,但云小康,不足齿于富人也。然究其发迹,多在三四十年前,近则鲜有暴富者。”另外,“作为南洋地区中心的星洲亦是中国的清政府、保皇党、革命党必争的地方,都希望能在这弹丸之地大肆扩展自己的势力,以争取到华人经费的支持与效忠。且这里的华人和其全人口的百分比率较南洋各地为高。种种的因素都显示出以新加坡的领事与华人具有代表性”。这是黄遵宪面对的新加坡的基本情况。就当时的华人社群而言,首先就是南洋华人社群的分化问题,而如何对新客(19世纪陆续南下的华人移民)和海峡华人(早期与南洋本地原住民通婚所形成的华人族群)进行新的国族意识的整合,就成为黄遵宪这位总领事的重要历史使命。 当时的新加坡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华人群体中还有海峡华人一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到公元年,当时中国禅师法显曾在返回中国途中,经过马六甲海峡和爪哇。从那时候起,中国人陆续到马来亚地区,他们大受马来亚土著的尊敬,成功地参与政权统治,促使当地人向中国皇帝进贡,海峡华人应运而生。“华人起初并不想成为马来亚的居民,而是在每次结束航行后趁着季候风转变的季节,乘帆船回归故里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流动的商贩觉得在他们开设商店的地方和该地方的女人结婚是较为合宜的。因为土著妻子既可作为主妇又可作为店员,当她们的丈夫回返中国补载货物的时候,可以照样开店做生意。在流逝的久远年代里,由马来人母亲所生下的男孩被送回中国读书,而其所生下的女孩则留在当地,但不准许他们与该地的土著结婚。……这些在本地出生的华人已经成为马来亚各州(TheMalayanState)的子民,他们除了继续保持中国的风俗习惯和用变样的方式来奉行他们祖先的社会和宗教习俗以外,他们和中国各方面都已经疏远了。……自英国人占领马来亚以来,通过英文教育之后,这种差异的分裂线就变得更加明显了。”除了历史上的隔离,鸦片战争之后,大厦将倾的晚清政府形象也影响了海外华人的国族认同。王赓武教授认为:“太平天国叛乱份子的消灭给了满洲人小小的喘息,但帝国继续衰败。从一八六〇年至这一个世纪的终结,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灾难,使若干中国人,特别是在国外的,相信王朝的崩溃迫在眼前了。比这个甚至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和所有中国人尊重的中华文物优越的根据,为海外华人质疑。南洋华人,那些决定移植在非彼即此的欧人殖民地政府之下的,开始吸取基本的欧人文物,是最先试图改变过时的中国文化的方式。” 海峡华人先后出现了佘有进(首批新加坡太平局绅勋衔)、张理及其子张永福、张峇党、龚光传、陈金声、胡亚基、陈笃生、宋佛俭、李金麟、洪俊成、陈明水、宋旺相、陈金钟、邱正忠、李俊源、曾全福、戴河水、林文庆、伍连德等政经商界的名人。年7月2日《自由西报》介绍华人社会对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五十周年的贺辞,其中写道:“我们当中许多人极其幸运地得以成为陛下的归化公民,而其余的人则在本殖民地建立了家庭。我们敢大胆地说在陛下统治下广大殖民地的居民当中没有什么阶层和什么部分的居民比我们华人有更大的理由为陛下即位五十周年纪念这伟大的节目而感到欢乐。五十年前,当陛下登基的时候,目前这个繁华的新加坡殖民地尚处于草创时期,而在这五十年期间,新加坡在陛下的英明和文明统治下,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认为这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在这里和槟城及马六甲这两个邻近的殖民地,我们的同胞人数不少于十七万二千人。他们都得到安居之所,并晓得赞赏公正和贤明的法律,和赞赏他们所定居土地的强大而公正的政府。”这些都说明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存在着海峡华人这一重要族群力量。而黄遵宪在新加坡期间,其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参与华人社群的团结工作,避免华人社会的进一步分化。 黄遵宪的第二个贡献是以弱国外交官身份,与强势的英殖民政府之间较量,维持国家主权,保护中国侨民的合法利益。19世纪中叶以后,白人招募华人以代替黑奴的空缺,其方式极为人道主义者所诟病,白人掮客与中国内地奸民勾结,拐骗无知乡民,贩运出洋,前往北美、东南亚和非洲各地。“当时中国禁止人民出海,故向中国招募契约工人。因中国工人在当时未受政府之保护,故此初期之契约工人,实含有奴隶贩卖之性质,所谓猪仔是也。以牛易羊,密亨利教授谓为中西国际关系史上最可耻最不幸之一幕,信不诬也。”一直到年天津条约,满清政府在英法与中国在咸丰十年九月一日的续订条约中才有“华民出口赴英,无庸禁阻”的规定。在任总领事期间,黄遵宪推行了一种新的制度,对那些要返回故乡的华人,每人须缴纳一元到四元不等费用,然后发给“护照”,以便对那些居住在清朝以外的华人返回中国时加以保护。他也发出“字单”或指示函件,指定新加坡某些福建商家充当他的代理人,把领事馆的新条例通知福建人。这件事情促使海峡殖民地政府通过华民护卫司发出中文布告,张贴在本殖民地各角落,该布告言道:“最近中国总领事没有同本地政府磋商,擅自采取超越领事权力和特权的行为。由于这件事可能在华人商家和其他人士当中引起严重的误会,……关于中国总领事向住在本殖民地的华人发出‘字单’或指示函件一事,是超出中国领事的权限的。他此举无疑把自己置于与女王陛下政府的地方官吏同等的地位,并在英国所管治的地方向在英国统治下的华人发布中国政府的训令。尤有甚者,中国总领事对那些生来为英国籍民的华人发出‘字单’,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而且更超越他的合法权限。为了澄清这件事起见,我有责任向居住在这里的华人充分说明,只要他们居住在这里,在女王陛下政府的管理和统治下,中国总领事绝不允许对华人和本地政府进行离间。”据陈育崧所说:“忆公度莅新不久,即奏除海禁,并发给归侨‘保护执照’,实为今日‘护照’之滥觞,华侨称之曰‘字单’,华民护卫司特于市内揭帖告示,力诋黄氏越法行为,几使黄氏无以自容。叻地护卫司一官,侨民尊之曰‘大人’,威势显赫,炙手可热,其职责在管理华民事务,因此在职权上与中国领事抵牾之处甚多,而弱国外交官,既无治外法权可享,将何以号令侨民,又因侨民慑于外人声威,于彼则奴颜婢膝,受宠若惊;于我则倨傲藐视,玩忽不恭。”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晚清腐朽,江河日下的大局下,海外华人(包括领事官员)的命运写照,更可以看出黄遵宪的领事生涯的刚正不阿。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英国殖民政府与中国驻新领事之间的关系相当的紧张,为了防止清廷推动的文教工作,特别是对海峡华人的“再华化”(Resinicisation),英殖民政府于年设立了英皇奖学金,派华人社会优秀分子前往英国深造,灌输亲英思想,以分化左秉隆、黄遵宪等人所培养的亲中国的爱国精神。 二、南洋中华文脉的赓续 新加坡领事馆设立其目的,可从郭嵩焘见解中看出:“窃揆所以设立领事之义,约有二端:一曰:保护商民。远如秘鲁、古巴之招工,近如南洋日国所管辖之吕宋、荷兰所辖之婆罗洲、葛罗巴、苏门答腊,本无定立章程,其政又近于苛虐,商民间有屈抑,常苦无所控诉;是以各处民商闻有遣派公使之信,延首跂望,深盼得一领事与为维持。揆之民情,实所心愿也,此一端也。一曰:弹压稽查。如日本之横滨、大阪各口,中国流寓民商本出有户口年貌等费,改归中国派员办理,事理更顺。美国之金山,英国之南洋各埠头,接待中国人民,视同一例。美国则盼中国自行管辖,英国则务使中国人民归其管辖,用心稍异而相待一皆从优。领事照约稍联中国之谊,稽查弹压,别无复杂;准之事势,亦所易为,此一端也。”黄遵宪到任后,访查南洋各岛,他请求清政府协助,整顿弊端,保护华人、华商的生命财产安全,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在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的南洋群岛,归海峡殖民地管辖,而海峡殖民地直属于英国女王,设总督兼总司令治理。在新加坡一带华人聚居的地方,英殖民者还设有“华民政务司”,专管华人往来及一切事务。举凡华人之入境,华工之订约与监护,华人习俗之调查,属于婚姻纠葛及民事争执之调处,私会党管理等,皆由其处理。然后,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黄遵宪了解到这些,要求英国殖民地总督史密斯,在白蜡(今霹雳州)、石兰峨(今雪兰莪)等华侨聚居地,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的部分抄出,并翻译成英文,交给各地承审官作为执法依据,以保护华侨财产。最后,奏开海禁和严禁虐待归侨也是黄遵宪在新加坡总领事任内的重要政绩。 第一排正中者为黄遵宪 综观黄遵宪的领事生涯,除了前面这些工作成就之外,他在南洋地区延续中华文脉的贡献应该具有更长久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建立文学社团。当时新加坡已有文社,是左秉隆领事在其任内所设立的“会贤社”和“会吟社”。黄遵宪与左秉隆素有交情,曾赞颂左秉隆“古人材艺今俱有,却是今人古不如。十载勋名辅英簜,一家安乐寄华胥。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闻说狂歌敲铁板,大声往往骇龙鱼”。黄遵宪将会贤社加以改组,并易名“图南社”,“按月课题,奖励学人,一时文风丕振”,上任后即在当地华人之间积极提倡中国文化,促进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同时黄遵宪继承“会吟社”的文学活动传统,每月举行征联比赛出题,并担任评判。每次比赛的咏题、优胜作品和得奖人名单都刊于《星报》,在新加坡及邻近地区的华人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新加坡叶钟铃先生的考证,会吟社课题的办法如下:“会吟社之设,由来久矣,向由风雅诸君禀准领宪,照期出题”,“会吟社友人携到领宪黄观察所出吟题,嘱登于报。凡有雕龙妙手,吐凤奇才,无论何籍人等,均可构撰,缮写明晰,到豆腐街万美堂药店内交收……俟评定甲乙之后,自当择其最佳者,刊登报牍,以供众览”。会吟社联课比赛的奖赏方式是“同人公订每比收银五仙,以便择优奖赏”。每一期比赛,除吉隆坡函寄七对及本坡有不识氏号寄到十余对,并未将款项交来不计外,共收一百七十对,并银八元五角。该社按额奖赏如下:“第一名赏银一元,第二、三名各六角,第四、五名各四角,第六至第十各三角,第十至二十各二角,第二十一至三十各一角,共按赏银八元五角,与所收之数相符。至其一手另为誊录所用之纸笔,均系本社主人自理,不开公费。”黄遵宪评选标准深为世人佩服,根据《星报》在前两期课榜指出:“犹忆前任领事官左子兴都转,每当吟课批发多有应题拟示数联,为名士矜式,士林至今颂之。今读黄观察批评元卷,示人以规矩准绳,更觉精切,不易其循循善诱之心,可想见矣。”另外,黄遵宪于第二期联课,对首名珩山樵者所作评语,可以看出他的评取标准。他说:“前在羊城见联社课卷,取列前茅者,皆力避恒蹊,务求新颖。盖语只七字,而收卷数千,稍涉常语,便虑雷同,故不能不尔。然支离穿凿,甚至费解者,亦复滥厕。余今所取,但求有书有笔,能以己意融化故实者,虽务去陈言,仍以不失自然者为贵,虽未必有合诸生之意,而此中得失,亦愿共参之。”由此可见,黄遵宪的评选标准是“力避恒蹊,务求新颖”,“但求有书有笔,能以己意融化故实者,虽务去陈言,仍以不失自然者为贵”。这跟他所提倡的“我手写我口”诗歌创作理念,前后是一致的。会吟社负责人对黄遵宪评选联句的辛苦努力,深表感激,因此在五月联课揭晓时,该社对应课士子寄予厚望:“此课除照本社定章核奖外,而黄观察复概分鹤俸,以励鸿才。应课诸君,饮水思源,各宜争自濯磨,冀得变海滨为邹鲁,化鴃舌为弦歌,以副观察造就人才之至意也。” 黄遵宪鼓励当地士人不仅要放眼中国,更要关心本地时事。这就影响了他们对各种课题的看法,更有助于他在新加坡,甚至在南洋一带宣扬中国文化,从而加强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同时也培养一批图南社门生,黄遵宪于年11月中旬卸任归国时,其门生林癸荣、林福绳、王板桂、谢荔香、林馥邨、徐亮铨,发表《恭颂黄公度观察大人德政文》,赞扬他“创设图南社,课以策论,慨捐廉俸,鼓舞人心”,另一门生潘百岳著有《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文,表扬黄遵宪的功绩,文中有七言古体诗句,“图南文社广陈设,捐廉奖赏勉寒士,培育甄陶补残缺,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直将黄遵宪比作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这些都见证了黄遵宪通过“图南社”的每期月课,与当地士人建立密切联系,同时也直接提振南洋文风,在延续中华文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黄遵宪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成为当时新马文坛之典范。黄遵宪素有“博群书,工诗文,善著述,且体裁严正古雅”的美名,在新加坡的三年中,以身作则,创作了大量以新加坡为题材的诗歌。第一类是感时伤怀的领事生涯抒怀,以他的十二首《新嘉坡杂诗》为代表。其一“天到珠崖尽,波涛势欲奔。地犹中国海,人唤九边门。南北天难限,东西帝并尊。万山排戟险,嗟尔故雄藩”,讲的是新加坡的地理优势。“其二”则倾诉对殖民者的不满:“本为南道主,翻拜小诸侯。巧夺盟牛耳,横行看马头。黑甜奴善睡,黄教佛能柔。遂刬芒芒迹,难分禹画州。”其中“马头”即“码头”,指的当时码头上皆英国人势力,横行无忌。其三“华离不成国,黔首尚遗黎。家蓄獠奴段,官尊鸭姓奚。英官护卫司,用华文译其姓为奚,最贪秽。神差来却要,天号改撑犁。《益地》图王母,诸蛮尽向西”,谈到自己与英官护卫司之间的恩怨。其四“王屋沉沉者,群官剑佩磨。开衙尊鸟了,检历籍娄罗。巢幕红鹰集,街弹白鹭多。独无关吏暴,来去莫谁何”,“红鹰”即英国人,对英殖民者的飞扬跋扈多有表现。这些诗除了对殖民者的表现,也有描述当时华洋混居、语言混杂的现象,如其五“裸国原狼种,初生赖豕嘘。吒吒通鸟语,袅袅学虫书。吉贝张官伞,干兰当佛庐。人奴甘十等,只愿饱朱儒”,还有“纣绝阴天所,黎鞬善眩人。偶题木居士,便拜竹王神。飞蛊民头落,迎猫鬼眼瞋。一经簪笔问,语怪总非真”(其六),“化外成都会,迁流或百年。土音晓鴂舌,火色杂鸢肩。马粪犹余臭,牛医亦值钱。奴星翻上座,甜鼎半成仙”(其七)。对于当时的南洋风物也多有描写,如“不着红蕖袜,先夸白足霜。平头拖宝靸,约指眩金钢。一扣能千万,单衫但裲裆。未须医带下,药在女儿箱”(其八)。不著袜而趿拖鞋,一袭纱笼,是马来妇女和娘惹的打扮。至于戴镶了金刚石的约指,配上珠光宝气的扣子,今日的富家女仍然如此。至于其九、其十两首,“绝好留连地,留连味细尝。侧生饶荔子,偕老祝槟榔。红熟桃花饭,黄封椰酒浆。都缦都典尽,三日口留香”;“舍影摇红豆,墙阴覆绿蕉。问山名漆树,计斛蓄胡椒。黄熟寻香木,青曾探锡苗。豪农衣短后,遍野筑团焦”,写的是本地物产。红豆即相思子,沈香木,胡椒皆南洋特产。“青曾”,青石也,漆树指的是橡胶树。胶园、锡矿的工人,大都住在茅舍之中,即所谓“团蕉”也。这首诗写景叙物,南岛风光,呼之欲出。到了最后两首,“会饮黄龙去,驮经白马来。国旗飏万舶,海市幻重台。宝藏诸天集,关门四扇开。红髯定何物,骄子复雄才”;“远拓东西极,论功纪十金。如何伸足地,不到尽头天。宝盖缝花网,金函护叶笺。当时图职贡,重检帝尧篇”。表现了对祖国富强的殷切希望,其爱国之心拳拳。 第二类是黄遵宪创作的民歌体的旧体诗,代表作是《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这首诗歌为他回国之后补作,写自己在新加坡养病期间,华夷意识还是很明确的,如“主人三载蛮夷长,足遍五洲多异想”,即是谈到自己任职新加坡总领事的往事,也是谈到自己过去游历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多个地区的经历。整首诗以花作喻,“一花惊喜初相见,四千余岁甫识面。一花自顾远自猜,万里绝域我能来。一花退立如局缩,人太孤高我惭俗。一花傲睨如居居,了更妩媚非粗疏。有时背面互猜忌,非我族类心必异。有时并肩相爱怜,得成眷属都有缘。有时低眉若饮泣,偏是同根煎太急。有时仰首翻踌躇,欲去非种谁能锄。有时俯水瞋不语,谁滋他族来逼处。有时微笑临春风,来者不拒何不容。众花照影影一样,曾无人相无我相。传语天下万万花,但是同种均一家”,喻指着东南亚华族、马来族、土著、欧洲人等各大种族应该超越相貌、肤色,互相尊重,共同生活。像诗中“黄白黑种同一国”“众生后果本前因,汝花未必原花身”等语句,均强调着东南亚族群应该追求的和谐和团结。 第三类是黄遵宪的南洋题材旧体诗,这些诗歌反映南洋的风土人情,着重点也是其中的华夷风土人情的差异书写,为我们保留了近代新马社会的真实的历史图像。其代表作是长达二千零四十字的五言古诗《番客篇》,其中他对新加坡华族的发迹史、饮食、服饰、容态、交游和嗜好都有所描写,如描绘新人的结婚装束和婚礼现场,而新娘的穿着中外混合,既吸收了外洋习俗,也保留了家乡的某些传统,这正是新加坡独特的“峇峇文化”的特色。其诗后半部以较长篇幅,借与婚礼席间一老人的谈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诗中描写了座中宾客,如轮船公司经理、矿山老板、种植热带作物的园主、暴发户等形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幅早年华族移民南来,筚路蓝缕,胼手胝足,以成立家业的图景。《番客篇》细致地描绘了19世纪末叶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生活面相,特别是其中很多热带风物入诗,也是黄遵宪这一时期诗歌的特色之一。同时,黄遵宪又言:“近来出洋众,更如水赴壑,南洋数十岛,到处便插脚。他人殖民地,日见版图廓,华民三百万,反为丛驱雀。螟蛉不抚子,犬羊且无鞹。此闻欧澳美,日将黄种虐,向来寄生民,注籍今各各。周官说保富,番地应设学。谁能招岛民,回来就城郭?群携妻子归,共唱太平乐。”表现了自己作为一方父母官的爱民之心。 黄遵宪对新加坡文坛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建立了文学社团,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南洋本土诗人,其诗歌创作理念影响深远。黄遵宪创立图南社,通过每期月课,跟当地文学创作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对于提升南洋华文文学创作水平、培养南洋当地知识分子对晚清政权的认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反对模拟古人,提倡“我手写我口”和用“流俗语”入诗的主张,对于把诗歌从复古的诗风中冲脱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前瞻性,起到了非常正面的引领作用。在他年回国后,图南社门生对他在南洋所做的文学贡献是相当肯定的,称:“海外华民流寓,率皆食力服贾者流,即有聪明英伟之士,而质美未学,终亦湮没护闤闠间,未由见用于当世。公则以培养人材为己任,每接见绅士,辄劝以我辈华人,虽充英官,苟不学习华文,虽有美材,亦无出路等语。” 从第一任新加坡领事官左秉隆到黄遵宪,两任驻新加坡领事,培养了斌椿、王芝、林癸荣、林福绳、王板桂、谢荔香、林馥邨、徐亮铨等一大批南洋本土诗人,黄遵宪(包括左秉隆)的诗歌理念也影响着他们。如南洋最著名的本土诗人邱菽园曾总结自己的创作:“炜萲非敢言著书也,不敢著书,将平日信笔雌黄无聊谰语等诸积薪落叶摧烧之可也,淹没之可也,何必灾木,第念僻处穷乡,交游不广,尘封故步,靡所观摩此则每有良朋,亦起天涯之叹,重敢画疆自限,将何者为吾问学资乎,用是不揣固陋,随笔札记,一得之愚,窃欲就正有道,两年命稿,宜以朋友诗歌旧作,亦觉夥颐,付之梓人,借省写副,尚祈海内方家,谅其愚诚,匡所不逮,幸甚,倘有以近名好事相督过者,是则炜萲所不得辞也,溯自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二月起稿,越年丁酉五月成书,闽中邱炜萲自记于香港文咸街之寓楼。”其中诗句中可看出早年邱菽园继承前辈左秉隆、黄遵宪等人以诗会友,以诗结社的传统,承担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cjjg/4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个老黄县风俗,已经失传好久了hell
- 下一篇文章: 非花非虫的不老草虫草花的功效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