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设计里的中国黔东南深山里的瑰宝蜡染
我们不卖产品,我们只是解决美学问题 ——麦尖陈设 1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居住于贵州、云南、湖南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特别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在苗族传说中,蜡染的出现跟一位叫瓦爽的女神有关。相传天地初开之时,女神瓦爽想制作一把撑天大伞,她请来蜂蜜之神在衣物上起舞,用蜂蜡制作图案;而后,她又请来槐蓝属植物之神将布料染成靛蓝色;最后,她把布料伸展到框架上,天伞就完成了。 后来,女神将蜡染技艺传授给两位苗族女孩阿卜和阿仰,这项古老的技艺经两位女孩之手传授给了更多的苗家女子。 蜡染是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 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蜡染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作为防染剂。 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蜡染所用的染料来自一种叫蓝草的植物,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贵州乡村市集上都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这就是制作染料的靛蓝草,因为味道有些刺鼻,当地人又称蓝臭草。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在苗寨的田间地头发现这种草的身影。每年七八月正是收稻谷前的农闲,很多苗族妇女都要去收蓝臭草,为制作蜡染做准备。 2 蜡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存世的蜡染技艺比较出名且商业化比较成功的当属有着“东方蜡染第一乡”的贵州丹寨扬武乡,扬武乡的排莫村又是最先把蜡染工艺推向现代市场的发源地。 住在丹寨排倒莫一带的苗族属于苗族“丹都支系”,又称“白领苗”。该支系自称“嘎闹”,“嘎闹”在苗语意译为“源于鸟图腾的部落”。嘎闹出名,是因为其瑰丽的民族服饰。苗族嘎闹支系服饰,是一项享有盛名的国家级非遗。而苗族“嘎闹”支系下又分为7个不同的亚族群。 两位妇人穿着都是传统蜡染:雅灰型的百鸟衣和麻鸟型的锦鸡服 在排莫村里还有极少数苗族妇人还保持着从栽种棉花到织布再到蜡染的手工生活,这是是匠心,也是传承。 曾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耕种是他们的粮食来源,而织布和蜡染则是她们的生活所需。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家都选择直接买布做蜡染。毕竟,从棉花到成品,几十道工序走下来也是极为费力的活计。 蜡染的制作工艺说起来并不复杂,无非是织布、作画、染布、漂洗、晾晒几道工序,但每一道,又都非常需要耐心。就拿在白布上作画来说,很多苗族妇人连草稿都不用打,完整的图画早已在头脑里勾画好:美丽的蝴蝶纹、飞翔的鸟纹、象征多子多孙的鱼纹、代表太阳光芒和祭祀崇拜的铜鼓纹、体现普通生活的劳作图等。 这些讲述着苗族历史和生活的图纹,是苗族所有民间艺术的逻辑起点,它们代替文字,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 织布机上放着的是还未完成的作品,旁边的妇人正在静静地制作蜡染画。她正在画的是苗族服饰里最传统的几何纹,有说是代表太阳,有说是代表镰刀。 苗族的蜡染图纹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常见的鱼纹、蝴蝶纹、龙纹、鸟纹都完整地传承了下来,那是苗族人的审美根基,不可动摇。 3 几乎所有苗族妇女的蜡染技艺都来自于母亲的言传身教,这是一位正在用蜂蜡作画的年轻女子,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在丹寨村落里从事蜡染的年轻妇女极少见了)她正全心全意地握着铜刀作画:白布上先前用铅笔勾勒过,再用蜂蜡将一些缺乏细节的图纹填画完整。 姑娘年轻,一双手还没有被经年累月的蜡染染料『靛蓝』给染黑,依然白白净净。她说自己嫁过来后才开始跟着婆婆学蜡染,后续的工序依然由婆婆来完成,她只全心全意练习这最难的部分。 姑娘说现在排莫村很多手艺好的师傅都去了丹寨镇上,那里有一家浙江老板开办的大型蜡染作坊,近几年销路不错,师傅们拿工资干活,包吃包住,这门手艺也算是为他们维持了基本的生活。 以前苗家人做蜡染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但社会发展了,村子与外边的沟通顺畅了,坚持制作蜡染的动力也就弱了下来,年轻人觉得这门手艺麻烦,不赚钱,大都选择外出打工,不再选择老一辈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很多传统技艺的消失,也预示着古老生活哲学的式微。 注意看她的手,这就是常年从事蜡染技艺的手 在排莫村说起蜡染,张世秀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蜡染大师算是把排莫村蜡染推向国际化、市场化的先锋人物。在她家的蜡染作坊里除了各式各样的蜡染产品、游客的合照和一些奖状之类的东西外就是埋头作画的蜡染师傅们。 在张世秀蜡染作坊里这两位正在作画的师傅说,这是客人下的订单:枕套和围裙。这些图纹看起来少了一丝传统的韵味,多了些现代气息,毕竟商业化的东西还是要以市场喜好为导向。 负责渍染的师傅们正在染池边工作,如果离开了她们熟悉的村庄和那口小小的染缸,他们还能怀着同样的心情制作蜡染吗? 蜡染技艺能否传承下去? 未来蜡染会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我们都不得而知,只能交给时间去解答…… /End. 麦尖陈设 专业软装设计机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cjjg/6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卓豪分享白粉虱爆发怎么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