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套楼村

张套楼位于业庙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下辖12个村民组,有前套楼、后套楼、孙楼、小套楼、宋庄、张庄、刘白腊园、前杨楼、后杨楼9个自然村。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总面积33平方千米。业周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境内设有张套楼小学。年,该村建成了夏邑县最美村委会建筑,吸引各乡镇村委会前来参观。

张套楼来祖(后人称移民到此地的第一代人为来祖)在明朝洪武三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到此处。来祖到了这里后开荒垦田,逐渐子孙满堂,家业兴旺。有个叫张景增的大财主,家财万贯,他在现在的后套楼找人修建了一座楼房,这座楼房有个特点:大楼里边套了一座小楼,样式别具一格,非常引人注目,又因为修建这座楼的主人姓张,所以,该村就取名为“张套楼”。村中姓氏以张氏为主,另外有翟姓、苏姓,池姓人家,是近几十年从其他地方搬到这里居住的。在清朝时候,部分村民陆续从后庄搬出,一部分人家搬到小套楼居住,一部分人搬到现在前套楼居住。现在,张套楼以一条河塘为界,分为前套楼和后套楼,河塘南边是前套楼,河塘北边是后套楼。而前套楼称前庄,后套楼称后庄。

张套楼村年前属安徽省永城县马头区,年后属河南省夏邑县马头区八里乡。年改为河南省夏邑县马头区张套楼乡。年改为夏邑县业庙公社张套楼大队。年,大队改村委会时更名为张套楼村民委员会。

年,刘白蜡元刘敬斋想让孩子接受教育,倡导大家每人拿出一斤高粱,七毛钱作为学费,请村中有知识的人当老师。上学的孩子,没有桌椅,就用木板撑着当作桌椅。年,学堂设在张套楼乡务所。年,修建三间房子作为教室。年,建成一座小学校,将各个年级分开教学,年至年成为中学。年进行重建,有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共七个教学班。年,因为全乡所有六年级学生集中到业庙一中西院学习,缺少了一个年级,校长张学俭将学前班改为幼儿园。

张晶宝吃包子(张士元口述)

明朝时期,大财主张景增有个儿子叫张晶宝,他非常疼爱儿子,在儿子身上从不吝啬花钱。张晶宝十岁的时候,特别喜欢吃包子。有时候他发现家里没有包子,又特别想吃,就自己去会亭买包子。他买包子有一个特点,无论带了多少钱,不管是一两银子也好,还是一两金子,还是一串铜钱,都给卖包子的人,卖包子的人找给他钱,他只是笑笑,摆摆手,摇摇头,就是不接钱。卖包子的人问他话,他也不说。

张晶宝吃包子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吃包子的时候只吃馅儿,不吃皮。卖包子的人知道他家里一定很有钱。这个卖包子的人很善良,就把它吃剩下的包子皮放在一起,用一根线绳穿起来,时间长了,包子皮穿了好几条绳子,也都晒干了。

等到张晶宝家庭败落的时候,他没有钱买包子了。有一天,他又到包子铺前,眼巴巴地看着包子,嘴唇在不停地翕合着,看着包子真是垂涎三尺啊!这卖包子的人看到他这副模样,就把那些晒干了的包子皮全都还给了张晶宝。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张士举口述)

故事还接着上面讲。张晶宝到十岁还不会说话,后来,慢慢地学会了说话。家境败落后,他仍然好吃懒做,经常赌博。家里的钱都被他输光了。他就变卖家里的一些东西。他父亲张景增知道儿子不成器,积攒了一些钱财,藏在了门前的影门墙中。临死前,告诉他一句话:“你把家里的什么东西都卖了,就不准卖咱们家的影门墙。”结果,张晶宝在父亲死后,需要钱的时候,第一个想要卖的就是他家的影门墙。

最后,张晶宝把影门墙卖给了附近的白楼村人。当买主去挖影门墙时,发现影门墙里全是金砖,当时墙有50公分宽。这么多的钱财,买主哪敢继续挖?买主就对张晶宝说:“你这影门墙还是别卖了,我不买了!”张晶宝以为这个人说过的话又反悔了。结果他就说:“你既然答应买了,就一定得把它拉走,剩一个砖头都不行。”结果,白楼的人,用了三辆大车,拉了一夜,才把这个影门墙里的东西全部拉走。白楼也就因为买了张晶宝家的影门墙,祖祖辈辈才富裕了起来。

七十二眼井孕育子孙后代(张士举口述)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张套楼祖祖辈辈都是吃井水长大的。在本村一共有七十二眼井。

这些井都是靠人工用板锨挖成的。要挖一眼直径为60公分的井,得挖方圆十米左右,方便人进出运土或者放置井筒。其深浅不一,大多在5米到7米深。以前水位较浅,这样的井水深有一米左右。在浅井里提水倒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只要把水桶系在绳子的一端,先把木勺或者水罐(以前盛水器具)放入井口,然后慢慢地放绳子。等到木勺或者水罐接触水面的时候,把绳子摇动几下,感觉木勺或者水罐沉重时,说明器具里已经有水了,这时候就可以提起绳子,缓慢地把绳子往上提,等到器具到了井口时,用手将其提出井沿,再把水倒进一个大水缸里,以便洗菜做饭,洗衣服使用。

如果遇上干旱天气,这些比较浅的水井提水就比较困难了,往往里边会有一些淤泥,提出来的水泥沙比较多,无法使用,只好到水深的井里提水。

现在,这七十二眼井,大多数都已经被损坏,只有位于后套楼前,还有两眼井是完好无损的。张套楼村民就是靠着这七十二眼井,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高级社轶事(张士举口述)

年,这里建立了高级社(全称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前套楼庄北边塘子前就是高级社大礼堂。当时八里、陈庄都归这个高级社管,他们地里收获的东西都拉到高级社里。父亲张俊恒当时任高级社社长。

那时农村都吃大锅饭,一块干活,一起吃饭,不准自己生火做饭。父亲带领大家搞一些副业:种花生、发展木业、制造钞纸。发展木业,就是买一些树木,做成板凳、小黑板等成品,然后拿去卖钱。制造钞纸的方法是:把麦秸压碎,放在池子里,池子里注入水,再撒上石灰等原料。让麦秸在水池里放一段时间。取出后,用石磙碾碎,再用水泡。产生泡沫后,捞出来再晒。等到晒干后揭开,一揭一张,这就是钞纸了。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父亲让人套着三辆马车去别的地方拉立式发电机,请人放电影。

到了年,高级社取消了,开始建立人民公社。我们村在那时候分成两个队,有我父亲和翟学文任队长。村民刚开始时是一起干活吃饭,到后来,每家按人口分得一些粮食,各自起伙做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张士举口述)

在50年代以前,我们种植小麦、高粱、红薯,50年代末开始种植玉米。70年代以前吃的小麦面、红薯面大多是用人推石磨磨出来的。把粮食放在石磨上,一圈一圈地来回推。一斗粮食要推上几个小时,再把磨碎的粮食用箩筛,才能现出面粉。

70年代初,我的大伯从外地带来了一个压水井,从此村中开始有了压水井。后来村里人也有相继安压水井的,没有压井的人就到有压井的人家里取水,有时候压水都排队,有说有笑,非常热闹。

年,村民去淮北拉石板,垫在高压线杆下防止高压线下陷。从此村里架起了高压线,通了电,有了打面机,吃面不再用人拉磨碾面,用机器打面又快又省力。到了年,吃面更方便了,现在村委会后边,建了一个大型面粉厂,方圆十几里路的人都到这里来用小麦换面。再后来村民收的小麦,直接卖给收购站,又改成用钱买面吃了。

90年代以前,收麦子全是靠人工,天不亮就起床下地,用镰刀割小麦。收割以后用木板车拉到一个麦场里翻晒,再套上牛或者是骡马,拉着石磙来回碾压,后来有了脱粒机。90年代末,我们村兴起了使用小型收割机收小麦。年左右,大型联合收割机进入了田间地头。年后又开始有了玉米联合收割机。

响应政府号召,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张士举口述)

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比较落实,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业庙乡政府于年号召张套楼村广大村民改变种植理念,以粮为主,兼种经济作物,引导村民栽植烟叶。

当时,村委会成员在书记张士敬的带领下,群策群力,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制定出有力措施。刚开始,每家抽出三分地,一共抽出亩地,然后按每亩地元承包给个人,进行烟业种植试验。我本有四亩地,又承包了六亩地,都用来种植烟叶。在乡政府派来的技术员指导下,烟叶长到厘米,45厘米宽。技术员拿了23棵烟叶到商丘参加展览。业庙乡政府预计产量是每亩烟叶产量斤,结果实际产量达到斤。产值高,要比种粮食作物收益高。烟叶种植试验成功后,年,全村人都开始种植烟叶,面积达到1亩,使群众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拆旧伐林,实现复耕(张玉西口述)

土地复耕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及废弃宅基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耕种状态的活动。也就是将废弃的土地重新开垦为农田,种植农作物。

年开始,我作为本村书记,每天和村委会成员讨论,怎样更好地完成土地复耕任务,让广大村民了解政策,转变观念,体验到复耕会带来的好处,使村民自愿参与到复耕活动中。我们号召本村人员,凡是临近村庄的小树林,老房子,地势低洼的地方都作为复耕重点项目。村委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将低洼之处填平,原来是谁家的地方就有谁家耕种。

复耕地庄稼长势喜人

目前,原来废弃的房屋,杂树林,低洼处都成为了庄家生长的理想环境。

大田地里养蝉,发展本地特产(张红光口述)

蝉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药材。每年进入六月下旬,一到晚上,村中男女老少纷纷拿着照明工具和小桶到有树木的地方抓金蝉。金蝉,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类,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均有分布。金蝉,学名“蚱蝉”,俗称“知了龟”、“爬蚱”、“爬蚱猴”、“知了猴”,是我国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蝉科昆虫,成虫常被称作黑蚱蝉。蝉的一生要经过卵、蝉蚁、小幼虫、若虫、成熟若虫、脱壳、成虫等几个生长阶段。人工养蝉主要是为了获取蝉的成熟若虫。

养蝉基地

近年来,城里乡下兴起吃爬蚱,随着人们越来越爱食用,价格也一路攀升。由原来的几分钱一个涨到6、7角,高时涨到1元左右一个。野生爬蚱更是供不应求。看到这个商机,村民孙少华于年开始投资40万元,承包土地40亩,发展养蝉致富产业,效益很好。

张凤良:男,汉族,年出生。商丘市人大代表。曾任商丘市残联主席,现在商丘市政协工作。张俊敏:男,汉族,年出生。曾任胡桥乡人大主席。杜光武:男,汉族,年出生,本科学历。历任县计生协副会长、会长,计生委党组副书记,现任夏邑县司法局局长,市党代表,市优秀党员。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杜红星:男,汉族,年出生。曾任曹集乡党委书记,现任夏邑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张宁:男,汉族,年生。现在商丘市法院工作。张士敬:男,汉族,年生。担任本村支部书记几十年,是人民的好书记,曾带领村民靠着勤劳的双手,通过种植烟叶、养鸡等走上致富道路。年过七旬的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服务于村民。张士元:男,汉族,年生。中学一级教师,夏邑县工会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个人。张然:男,汉族,年生。中共党员,会计师职称。在夏邑县高级中学后勤部,被评为先进管理者。张东洛:男,汉族,年生。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学先进工作者。张学平:男,汉族,年生。郑州团干校毕业,现在韩道口镇任副书记,县人大代表、党代表。张俊廷:男,汉族,年生。曾经在夏邑县高级中学任教,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孙志伟:男,汉族,年生。年毕业于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警务保障部武备科副科长(正科级),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张学俭:男,汉族,年生。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商丘市优秀班主任、商丘市师德先进个人、夏邑县优秀教师、优质课教师。张红光:男,汉族,年生。转业军人,中共党员,技师。曾获得业庙乡先进个人称号。现在夏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张亚飞:男,汉族,年生。大连大学毕业,现在上海中石化工作。张金帅:男,汉族,出生。—年在河南大学学习,至今在人民大学进修班学习。现在赛诺龙(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刘建军:男,汉族,年生。中小学一级教师,夏邑县优秀教师。刘建国:男,汉族,年生。技师,业庙乡人大代表。现在夏邑县业庙乡劳动保障所工作。张学龙:男,汉族,年生。小学高级教师,曾任张套楼小学会计、业庙乡模范教师、夏邑县先进个人。张成宝:男,汉族,年生。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医院工作,任骨科科室主任。张学凯:男,汉族,年生。辽宁省锦州素油管道高级工程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张东宁:男,汉族,年生。曾在日本留学。现任上海军事研究所所长。张芒芒:男,汉族,年生。在南京医科大学毕业,现在美国留学。张磊:男,汉族,年生。大学本科毕业后在郑州工作。张晓伟:男,汉族,年生。郑州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工作。张学森:男,汉族,年生。黄河大学毕业,本科学历。现在商丘玻璃厂工作。张宁:男,汉族,年生。现在商丘法院工作。张士超:男,汉族,年生。高级教师,模范教师。曾任校长、会计职务。张学军:男,汉族,年生。中小学高级教师。夏邑县先进工作者。优质课教师。杨玉坤:男,汉族,年生。小学高级教师。

作者:牛玉花整理人:段玉英。口述人:张士敬、张士举、张士元、张玉西、张红光、张学龙。

夏邑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乡村记忆·第二册》

主编胡元飞副主编苏明君

来源:夏邑孔子书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cjjg/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