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www.jk100f.com/ 蔚县剪纸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经刘老布等剪纸艺人共同研究,对创作工具进行改革,部分纹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使蔚县剪纸工艺有了新的提高。20世纪初,在王老赏、王守业、周永明等艺人的带动下,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走出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蔚县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丰宁满族剪纸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中阳剪纸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这一带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中阳剪纸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谱系仍在传承相续。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将后继乏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随时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对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扬州剪纸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现代扬州剪纸的主要传承人为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张永寿从艺七十多年,其剪纸已从实用性的花样转入富有装饰性的主题性创作,作品显现出写实、变化、概括、夸张的风格特点,总结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张永寿毕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年,张永寿先生逝世,其第三代传承人虽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功力和灵气都无法超越前代。到目前为止,扬州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扶持。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一项绝艺,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 乐清剪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乐清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每年正月十五,乐清乡间各地都有龙船灯巡游。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是龙船灯的基本工艺和装饰手段,早期龙船灯上的细纹刻纸是单纯的几何图案,后发展出花卉、鸟兽、山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内容,代表作有《九狮图》、《八角双鱼》等。乐清细纹刻纸的现代传承人有林邦栋、林顺奎、陈余华、郑元逊、卢发良等。 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细,在早期“龙船花”的刻纸中,最细的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费工。细纹刻纸的工艺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这使乐清细纹刻纸获得了“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一般要有数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温州轻工业的蓬勃兴起,乐清市剪纸工艺品的生产受到冲击,出现了衰微的状况,许多人弃艺从商,老艺人年老力衰,后继乏人。广东剪纸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不同,又可分纯色料、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九种。剪纸手法分为剪和刻两大类。剪,多为随意剪制,每次两三张,如礼品花、灯花、乞巧节的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张,粗犷的图案可刻50至张不等,便于大量复制。佛山剪纸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随意磨制而成,宽度从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余把。操刀时以握毛笔法持之,垂直切割,线条连接而不断,成型如网状。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在民间极受欢迎,长期流行不衰。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佛山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林载华等。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年,整理出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著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潮州剪纸已逐渐失去以往的生存环境,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渐高,传统的潮州剪纸后继无人,亟待抢救、保护。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广灵染色剪纸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市广灵县素有“塞上明珠”的美称,广灵染色剪纸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广灵染色剪纸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在初唐时已具雏形,至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沿袭至今。 广灵染色剪纸主要采用刀刻染色技法制作,前后需经过设计图样、熏、刻、剪、染等多道工序,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阳刻、阴刻、折叠、染色、套色、洗色、单色等类型。广灵染色剪纸题材广泛,可以表现十二生肖、花鸟鱼虫、戏剧脸谱、神话传说、现代人物、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劳动生活场景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翔实,应有尽有。 广灵染色剪纸由张氏家族开创,至今已传到第四代。这种地方特色剪纸染色考究,表现逼真,制作和用料独特,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地城乡,广灵染色剪纸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居室装饰物,人们用剪纸装点门窗、墙壁、家具,借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祈望之情。 目前广灵染色剪纸的传承发展出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造诣较深的剪纸老艺人相继谢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导致某些绝技不能正常传承,而出类拔萃的年轻后继者屈指可数;其次,广灵染色剪纸制作多采用家庭作业方式,产品单调粗糙,艺术品位不高,难成气候;再次,剪纸传人青黄不接,从事者愈来愈少,剪纸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由此看来,对广灵染色剪纸进行保护抢救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有关方面宜尽快开展工作。和林格尔剪纸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在这里长期共存,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水乳交融的地域性独特发展景观。和林格尔剪纸即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流传,它由劳动妇女群体创造,既深深扎根于草原,又吸纳了中原农耕文化的内容。 和林格尔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当地的社会风俗紧密联系,渗透到广大农牧民的衣食住行之中,大量作品反映了和林格尔地区数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生动展现了和林格尔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丧俗丧祭、信仰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和林格尔剪纸浑然天成,古拙浪漫,大气磅礴,体现出北方民族质朴豪爽、热情率真的情感气质。才华横溢的杰出和林格尔剪纸艺人将长久流传于当地的古老风俗、社会意识和纹样图案通过剪纸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迅速转变,和林格尔剪纸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承乏人,急需加强保护。 庄河剪纸 庄河剪纸是在辽东半岛南端庄河市一带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据考证,这种艺术形式明清时期已在当地流行,至清末民初达到兴盛。20世纪中叶以来,庄河剪纸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庄河剪纸题材广泛,构思别致,它采用了一直在当地流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多种与民俗生活结合紧密的丰富样式。其中的窗花、墙花可以点缀居家环境,烘托喜庆气氛,礼花是寿诞、婚嫁等人生礼俗活动的重要装饰品,灯花则可用于装饰各种节庆花灯。庄河剪纸古色古香,夸张生动,黑白关系和繁简处理十分讲究,剪刻技巧和刀味剪纸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准,代表性作品有《麒麟送子》、《老鼠娶亲》、《抓髻娃娃》、《鲤鱼戏莲》、《喜鹊登梅》、《莲子图》、《龙凤呈祥》、《马上封侯》、《花瓶》等。 庄河剪纸既体现出传统民间文化的共性,又显示出独特的地域风格,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传统韵味,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和民间美术研究价值。目前由于传统民俗日渐淡出现代社会生活,庄河剪纸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缩小,后继乏人,仅有的二十余位善剪者也已是七八十岁高龄。庄河剪纸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岫岩满族剪纸 流行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满族剪纸始于17世纪初满族进入岫岩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满族人盛行用挂旗供奉祖先,这种形式促进了剪纸的发展,并进一步演变出窗花、棚花、灯花等多种样式,在满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习俗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岫岩满族剪纸与当地的社会风习密切结合在一起,遇红事以红纸剪龙凤、“囍”字等以示庆贺,办白事用白纸剪团花、纸幡等以示悼念,赶上年节则剪挂旗窗花或葫芦以烘托喜庆气氛。岫岩满族剪纸浑厚粗犷、古朴洗练,造型夸张奇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又保持着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岫岩农家妇女刘吉英、赵秀芝等都是岫岩剪纸创作高手,她们剪制的《千蝶图》、《狮子戏绣球》、《戏虎图》等传统样式作品堪称岫岩满族剪纸的代表作。 岫岩满族剪纸在曲折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满汉融合的特征,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民间美术研究价值。目前由于老一辈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又缺乏学习传承的兴趣,岫岩满族剪纸日趋衰微,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建平剪纸建平剪纸流行于辽河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玉器,从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来看,与建平剪纸颇有相似之处,隐隐显示出一种潜在的文化传承关系。建平剪纸某些题材的造型十分独特,甚至直接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等造型不谋而合,建平当地著名剪纸艺人朱瑞莲剪纸作品《龙戏珠》中的龙在处理上就保持了猪头、鹿角、蛇身、鸡爪、凤尾的传统造型样式。 建平自古地广人稀,尽管历史上曾有多个游牧民族在此盘桓,但一些重大的历史变迁并没有在建平留下多少影响,因而作为多民族乡土文化重要载体的建平剪纸,题材样式相对稳定,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文化信息,对研究解读当地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建平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对剪纸发生兴趣,目前只有少数人在传承建平剪纸技艺,无法发挥群体优势。建平剪纸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新宾满族剪纸 新宾满族剪纸流行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满族萨满文化和民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对象,内容涉及传统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人生礼俗及花鸟草虫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新宾满族剪纸造型简练,线条粗犷流畅,朱白对比强烈,整体性强,画面往往会配上满文,做到图文并茂,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制作时不描不画,不打底稿,全凭艺人即兴发挥,一气呵成,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用木炭或烟头、香头烫出点、线来加强表现,这种即兴手法成为新宾剪纸的一大特色。除此以外,新宾所独有的吊线剪纸、立体组合剪纸等也颇为独特。 新宾满族剪纸是满族发展历史和民俗生活的见证,具有民俗学、艺术学、地方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弥足珍贵。长白山满族剪纸 长白山满族剪纸长期流传于吉林省长白山区,主要分布在通化、白山、吉林、延边、伊通等地区。经研究,满族剪纸起源于满族所信奉的萨满教,最早用于祭祀。长白山满族剪纸大约出现在明末建州女真时代,当时女真人已能用土法造纸,这为长白山剪纸的普及和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除纸以外,满族人还能用桦树皮、树叶、包米窝等制作剪纸,别具一格。 长白山满族剪纸从题材、造型到技艺都非常独特,显示出鲜明的民族与地方特色,成为中国剪纸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目前长白山地区仅有两位七十多岁的满族剪纸艺人,后继乏人,前景堪忧,急需抢救保护。方正剪纸 方正剪纸是东北民间的一种特色剪纸,流行于黑龙江省方正县一带。清代中叶,随着东北地区的开禁,关内移民大量涌入黑龙江,带去了许多中原民族民间文化的成果,剪纸技艺即在这一时期传到方正。经过当地居民的不断努力,方正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中原剪纸不同的地域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方正剪纸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既掌握传统剪纸技艺又善于表现新生活的剪纸艺人。方正剪纸古朴纯美,充满艺术魅力,剪纸艺人师出多门,流派纷呈。年,方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方正剪纸融合当地传统与外来艺术之长,形成富于东北民间艺术特色的粗犷简练之风,它在制作时采用自制的剪纸用具,技法独特,讲究装饰,表现题材多样,造型质朴可爱,构图秀逸隽美,为东北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鲜活例证。目前方正剪纸较为古老的本地类型正濒临消亡,非家族传承的剪纸艺人因生活等原因纷纷改行或迁徙,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这一优秀民间艺术的持续传承和发展。上海剪纸 上海剪纸出现于20世纪初,当时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 王子淦是“海派”剪纸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传统技艺,将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融为一体,表现出极强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简练夸张,装饰性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风景、人物建筑无所不备。“海派”剪纸另一位代表人物林曦明则另辟蹊径,将各种绘画元素融入剪纸之中。两位代表性人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上海剪纸的发展。 在开放性城市文化影响下,上海剪纸形成了集南北之长的“海派”特色,豪放而不粗糙,细腻而不呆板,注重形式美,充满生活气息,在全国各种剪纸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随着城市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上海剪纸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和高科技的冲击,传承和发展出现危机,亟待保护。南京剪纸 南京剪纸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所撰的《白下琐言》等史料记载,南京剪纸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20世纪50年代,南京民间剪纸生产合作社和民间工艺厂先后成立,制作剪纸并出口外销。 南京剪纸的个性特征极为突出,它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术形式优美异常。南京剪纸的传统品种主要包括喜花、斗香花、门笺和包括鞋花在内的刺绣花样等,其中的“斗香花”刻纸在全国独一无二,是一种天才性的创造,充分体现出南京剪纸的独特风格,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南京剪纸创作时不用画稿,起剪后线条连绵不断,犹如“一笔画”,一气呵成,技艺十分高超。 在南京剪纸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剪纸史上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是张吉根,人称“神剪张”,身怀绝技又善于创新;另一位是胡家芝,年已过百,仍能操剪创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剪纸艺人在生活压力下陷入困境,有的被迫改行,有的创作受到影响。在此情势下,南京剪纸的从业人数不断递减,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剪纸技艺传承困难,濒危状况日徐州剪纸广泛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各县(市)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带,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处于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徐州剪纸集南北之长,作品中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豪放和浑厚,又糅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和清丽。 徐州剪纸有两种主要风格,一种以邳州剪纸为代表,作品构图紧凑,疏密得当,结构粗犷浑厚,风格朴实无华,喜用变形夸张等手法,显得大胆泼辣。另一种以徐州市区吴国本、张丽君及沛县敬安镇的剪纸为代表,作品风格灵秀俊美、细腻流畅、精巧玲珑。邳州粗犷风格的剪纸是徐州剪纸的主要代表,它精于展现地方现实生活和民风民俗,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举凡古今人物、道释故事、戏曲形象、乡情风俗、走兽翎毛,无一不可加以生动表现,其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人物剪纸尤为多姿多彩,反映耕种、养殖、运输、建筑等生产场景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塑造形象,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随着现代应用技术的普及,徐州剪纸出现了机械化生产方式,真正具有传统风神的作品寥寥无几,徐州剪纸的传承临传承危机,有必要制订规划加以保护。相关传承人益严重,急需抢救保护。徐州剪纸徐州剪纸广泛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各县(市)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带,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处于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徐州剪纸集南北之长,作品中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豪放和浑厚,又糅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和清丽。 徐州剪纸有两种主要风格,一种以邳州剪纸为代表,作品构图紧凑,疏密得当,结构粗犷浑厚,风格朴实无华,喜用变形夸张等手法,显得大胆泼辣。另一种以徐州市区吴国本、张丽君及沛县敬安镇的剪纸为代表,作品风格灵秀俊美、细腻流畅、精巧玲珑。邳州粗犷风格的剪纸是徐州剪纸的主要代表,它精于展现地方现实生活和民风民俗,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举凡古今人物、道释故事、戏曲形象、乡情风俗、走兽翎毛,无一不可加以生动表现,其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人物剪纸尤为多姿多彩,反映耕种、养殖、运输、建筑等生产场景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塑造形象,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随着现代应用技术的普及,徐州剪纸出现了机械化生产方式,真正具有传统风神的作品寥寥无几,徐州剪纸的传承临传承危机,有必要制订规划加以保护。金坛刻纸江苏省金坛市地处江南水乡,民风淳朴。明清时期,当地民间为驱鬼祛邪、祈福迎祥,逢年过节家家贴挂门笺、喜笺、花笺及喜娃、寿星、八仙、钟馗等图案和花鸟虫鱼窗花,此外灯笼、龙灯和纸扎制品等亦均使用纸材,各种装饰纹样以刀剪刻镂而成。经过长期发展,刻纸制作技艺不断完善,在金坛民间广泛流行,世代相传,影响深远。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命名为“刻纸之乡”。 金坛刻纸工艺主要包括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两方面的技艺,刻纸作品按照剪纸的规律和要求制作而成,刻制手法博采众长,既有精致匀称的线条,又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金坛刻纸制品幅式灵活,刻制手法多样,表现细腻丰富,构图精细繁茂,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均显露出浓郁的时代色彩。 金坛刻纸作品展现出多样的风姿面貌,构成了江南民间生活的优美风俗画卷,成为民间手工艺制作研究中极具价值的一个标本资料库。经历代传承发展,金坛刻纸已积累了六百多个品种,作品数以万计,屡屡在国内外各种展览、比赛中获奖。金坛刻纸是中国民众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它为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目前金坛刻纸制品利润微薄,从业人员纷纷改行、跳槽,加上扶助资金缺乏,导致整个刻纸行业在工艺创新、新人培养等方面难有作为,传承乏人,技艺濒临灭绝,前景堪忧,亟待保护。浦江剪纸 浦江是浙江乃至中国最早流行剪纸的地区之一,进入清代以后,地方戏曲在浦江空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浦江乱弹,受其影响,出现了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浦江戏曲人物剪纸,经长期发展,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类型——浦江剪纸。民国以来,浦江剪纸行业产生了十几位代表人物,先后传承,技艺相沿至今。浦江剪纸情调高雅,图案优美,风靡江南一带,逐渐成为南方剪纸的重要风格流派和典型代表。 浦江剪纸造型独特,手法多样,阴剪阳镂兼施,既折叠又衬色,匠心独运,其艺术风格可用“清新秀丽,精巧柔美,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构图别致”二十个字加以概括。浦江传统剪纸题材广泛,其中以戏曲人物最为突出,作品多取材于婺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和历史故事。 浦江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地方色彩鲜明,它不仅是中国剪纸和中国戏曲研究的标本,而且还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发展与流变状况的活化石。在浦江当地,剪纸领域人才辈出,作品遗存丰富,为世人所瞩目。年,文化部命名浦江县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随着时代的变迁,浦江剪纸日渐消亡,目前当地能制作剪纸的艺人已寥寥无几,技艺传承危机重重,加强对浦江剪纸的保护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阜阳剪纸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淮河中游地带,历史上,阜阳农村妇女大都有剪纸的手艺且世代传承不绝。阜阳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或刻刀,再加上各类彩纸即已足够。由于人们生活爱好和艺术情趣的不同,阜阳剪纸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奇境迭出,异彩纷呈,其制作中既普遍采用单色、彩色、拼贴等形式,又大量应用剪、刻、撕等手法。阜阳剪纸从总体上呈现出粗犷、朴实、醇厚的风格特点,它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美,又有北方剪纸的稚拙浑厚,达到了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阜阳剪纸是皖西北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与当地的节日礼仪、服饰纹样、门窗装饰、雕刻刺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抒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喜怒爱憎的心理情绪,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目前,阜阳剪纸艺人老龄化现象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急需抢救保护。漳浦剪纸 福建漳浦东临台湾海峡,南望东山、汕头,北接漳州、厦门,这里的民间剪纸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为漳浦赢得了“剪纸之乡”的称号。 唐宋以来,剪纸在漳浦民间一直十分盛行,代代相传,样式层出不穷。漳浦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构图丰满,风格细腻雅致。在构图的连接性、技法的细腻性、风格的多样性和处变的适应性等方面,漳浦剪纸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性。 漳浦剪纸具有民间美术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民族审美风尚的培育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现在,漳浦剪纸已形成老、中、青、少四个创作梯队,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剪纸艺人经常被邀请到世界各地讲学、演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但是,目前漳浦剪纸的从业人员相对来说不是很多,与以往相比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传承前景堪忧,急需保护。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刻纸始于唐而盛于宋,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之日,泉州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剪红刻翠,张灯结彩挂桃符,在窗户和门楣上贴团花、粘红笺,显出一种古雅富丽的喜气。这种习俗在当地相沿不绝,以迄于今。李尧宝刻纸即是在此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剪纸艺术。 李尧宝(—),字国富,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其父以油漆彩画为生,善作民间传统图案,精于用色,其兄则工于刻纸。李尧宝自幼即从父兄学艺,在家庭影响下,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刻苦努力,很快脱颖而出,不但全面继承了泉州刻纸技艺,而且广泛汲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雕板、建筑、彩绘等多种艺术的营养,创造性地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纸艺术。李尧宝刻纸拓展了传统的表现题材,作品包括喜庆、龙凤、花鸟、人物等六大类别,内容丰富,立意隽永,形象逼真,风格典雅,装饰性很强,在构图、意象等方面颇为讲究,刀法遒劲细腻,线条富于韵律,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泉州(李尧宝)刻纸浓缩了闽南装饰艺术的精华,在闽南民间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丰富了泉州当地无骨刻纸料丝艺术的文化内涵,某种程度上与料丝华灯艺术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目前形势下,泉州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民间艺术品市场萎缩,后继乏人,这使得泉州刻纸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日益严重,亟待抢救。 柘荣剪纸 流传于福建省柘荣县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它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风貌,是研究中国南方剪纸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柘荣剪纸以剪为主,用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个织篓即可创制作品。柘荣地区传统民俗活动长期传承不衰,其中积淀了许多古老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柘荣剪纸作品鲜明地透露出这些古代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柘荣剪纸在当地城乡广为流传,既是男婚女嫁、生日寿诞、婴儿满月等民俗活动中常用的装饰品,又是家居装饰、旅游纪念和收藏馈赠的佳品,向为海内外各界所喜爱。 目前,随着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日益淡化,柘荣剪纸的功能正逐渐弱化,加之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柘荣剪纸的生存发展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重视,制订措施进行挖掘保护。瑞昌剪纸瑞昌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中心地带。流传在江西省瑞昌地区的剪纸艺术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已成为全国颇具影响的民间艺术品类。瑞昌剪纸融汇了南北方的不同特点而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既有精巧、秀丽、严谨的阴柔之美,又有古朴、坚实、豪放的阳刚之美,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别具风神。瑞昌剪纸表现题材极具个性,阴阳搭配、阴阳交合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内容。在创作上,瑞昌剪纸往往能突破时空限制,以人们通常不会或不敢采用的非镂空剪纸手法造成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艺术效果,显现出含蓄、隐秀的神韵和朦胧、神秘的意味。 瑞昌剪纸主要在农村妇女中传承,以家传方式沿袭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老民间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体现出独特的历史和民间艺术研究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瑞昌传统民俗逐渐走向衰落,瑞昌剪纸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异,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后果堪忧。莒县过门笺 山东省莒县自古就有春节贴过门笺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史十分久远。莒县过门笺是一种深受地方民众喜爱的优秀民间艺术样式,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其刻制工艺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清代以前,过门笺只剪出穗头和花样,制作相对比较简单。民国初年至今,过门笺多由民间艺人照模板刻制而成。现在,过门笺制作以“借古开今”为原则,先按定好的尺寸设计出图案,而后以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根据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按尺寸裁好彩纸,将模板放在彩纸上,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过门笺的加工可分单色、多色和套色几种工艺,其中套色法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置于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以实形填补虚形,谓之“换膛子”。背面则用纸片粘贴住,使色彩更加丰富有序。 过门笺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农村的居住特点相适应,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图美观,色彩鲜明,善于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可以为历史、民俗、手工艺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从前莒县当地过门笺制作的从业人员众多,从业者比较集中的地方,艺人往往连续传承四五代以上。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莒县已有不少人住进楼房,贴过门笺的习俗日渐淡化。受环境影响,过门笺的制作也不断市场化、商品化,致使一些传统图案变化或消失,原汁原味的作品越来越难以寻觅。目前莒县当地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和继承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过门笺刻制技艺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已到了抢救的关键时刻。滨州民间剪纸 山东滨州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广泛流布于黄河、徒骇河流域的广大乡村集镇,这里经济繁荣,民俗活动多样而频繁。滨州民间剪纸是这些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生礼仪到岁时节令,从庙会集聚到民间祭祀,到处都可以见到剪纸留下的影迹。 滨州民间剪纸是黄河文化孕育的产物,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滨州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的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完善,经过齐鲁文化的洗礼和周边地域文化的滋养,最终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展现着别样的神韵和风采。滨州剪纸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倾吐着人们对自然、劳动、生活、爱情、生命的颂扬和赞美,显示出他们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滨州民间剪纸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和审美观念于平和中见刚毅,自然中现顽强,苦难中生勇敢,平稳中求开拓。 滨州民间剪纸主要在家族内部和师徒间代代传承,难以形成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州剪纸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出现了人亡艺绝、无以为继的现象,急需引起重视。高密剪纸高密剪纸流传于山东省高密一带,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明初朱元璋下旨移民,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各有一些民众迁入高密。移民中的民间艺人将各地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经过一个交流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朴拙、粗犷、金石味浓郁的高密剪纸,在全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 高密剪纸主要用来制作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门笺、喜花、服饰花、鞋花和随葬花等,其题材范围非常宽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花鸟草虫等都是它常常表现的内容。高密剪纸以“把样”和“熏样”为主要传承手段,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沿不绝。 高密剪纸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代表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和山东美术馆收藏。以高密剪纸为内容的《乡土瑰宝》、《民俗瑰宝》、《高密民间艺术精品选》、《中国民间十二生肖剪纸》、《齐秀花剪纸集》等多部专集出版问世后,深受各界的好评。烟台剪纸 烟台剪纸历史悠久,在我国民间艺术中久负盛名。早在清代,剪纸即已在山东省烟台各地的民间普遍流行。 烟台剪纸样式繁多,主要包括单色剪纸、勾绘染色剪纸、拼色剪纸和衬色剪纸四种类型。传统的单色剪纸多以红纸剪制而成,红而不艳,悦目耐看。勾绘染色剪纸在剪的基础上勾勒墨线,再施以色彩。从传世的清代后期烟台勾绘染色剪纸看,它比河北蔚县的点色剪纸要早半个世纪以上。拼色剪纸主要流传在莱州市,系以各种色纸剪制的局部内容拼贴成完整的作品。衬色剪纸也称“纸衬剪纸”,以莱州、招远的墙花最为著名。制作时先用黑纸镂刻出基本形象,而后在镂空处衬贴各种色纸或染色,作品即告完成。 烟台剪纸呈现出朴素自然、随意性强的特点,常善于利用谐音双关等手法来表现吉祥喜庆的寓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可以为民俗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目前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能欣赏、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人日益减少,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有些剪纸技法已经失传。烟台剪纸正濒临灭绝,抢救保护刻不容缓。灵宝剪纸 河南省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汇处,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一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灵宝剪纸分为单色和染色两种,制作以剪为主,也有刻纸的方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灵宝剪纸自然形成了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窗花是灵宝剪纸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题材以花鸟草虫、人物等为主,风格质朴单纯、美观大方。顶棚花、角花、墙围花、炕屏花、双喜字及灯花、壶花、盆花等也是灵宝剪纸常见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往往与民间婚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多用来装饰喜房,以传达婚姻美满、多子多福等美好的祝愿。在灵宝当地,每逢元宵佳节,人们会用剪纸来装点彩灯,这种剪纸称为“彩灯剪纸”。走马灯上使用的彩灯剪纸尤为典型,灯的上下和主体部分均以精雕细刻的剪纸图案进行装饰,中间的火伞上还要贴上“走马人子”剪纸,灯转影动,别具美感。除此以外,灵宝剪纸中还有围绕庙会祭祀和丧葬文化的纸扎剪纸及与民俗和巫术活动密切相关的剪纸等,前者以建筑纹样、花鸟和宣扬儒家礼、孝、仁、义等思想的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后者常寄寓扶正祛邪的祈愿内容,主要作品有《扫晴娘》、《金剪镇五毒》、《金牛图》等。 灵宝剪纸多为农村妇女的业余创作,是当地民众寄托思想、表达情感和美化生活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剪纸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风俗和民间艺术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卢氏剪纸 卢氏剪纸流行于河南省卢氏县境内,在河南的民间剪纸和民俗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受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文化的影响,卢氏剪纸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既有粗犷、朴拙的一面,又有流畅、委婉的一面。 卢氏剪纸是卢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灵魂,影响到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氏剪纸是了解当地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它为卢氏历史和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目前卢氏从事剪纸艺术的民间艺人仅有六十多位,后继乏人,卢氏剪纸的未来发展极为可忧。辉县剪纸流传于河南省辉县市的剪纸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分布在离辉县市沙窑乡、薄壁镇的五十多个村庄内。剪纸是辉县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极其简单,所以每逢新春佳节或遇上喜庆之事,人们都要张贴剪纸,以装点生活环境,烘托欢乐祥和的气氛。 辉县剪纸起源于农耕社会,其题材内容都真切地反映着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特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特点是以阳刻为主,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逼真,刀法精细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辉县剪纸题材广泛,品种多样,常以人物、禽兽、花木、昆虫为表现内容,通过这些形象表达祛邪祈福之意。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当代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状况下,辉县剪纸发展受阻,日益衰落,剪纸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用作艺人谋生的唯一手段。目前,辉县剪纸老艺人越来越少,后继力量青黄不接,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正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亟待抢救。孝感雕花剪纸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久远的历史、特殊的环境和良好的民风共同造就了孝感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孝感雕花剪纸这一荆楚民间艺术瑰宝。 孝感雕花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孝感的剪纸风尚已与民俗密切结合,当地民众习惯于“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至明代,孝感的剪纸艺术日趋成熟。清代以后,孝感剪纸技艺由使用剪刀剪制发展为用小刀刻镂。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积极开展剪纸的保护推广工作,至今已保存和创作了两千余种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多件作品被选送到欧亚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获得多项大奖。 孝感雕花剪纸合南北艺术之长,以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其工艺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两种方式,作品纤巧秀美,线面结合,虚实相生,疏密得当,构图精致,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主题明确,给人以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孝感雕花剪纸内容丰富,作品常以长寿、吉祥、幸福、喜庆为主题,善于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显示出独特的美学和艺术价值,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材料。目前,孝感雕花剪纸已面临诸多发展的困惑。这种剪纸手工剪制的工期长,经济价值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当地传统民俗的日渐淡化和剪纸需求量的不断减少又进一步将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推向困境。在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的现实背景下,孝感雕花剪纸正濒临失传,急需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使其振兴。鄂州雕花剪纸流行于湖北省鄂州的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人,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剪纸行业。鄂州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出售“花样”。 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雕花剪纸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先后创制出两千余种剪纸花样。 近年来,鄂州雕花剪纸艺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无几。雕花剪纸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日渐凋零,几近失传,急需保护。仙桃雕花剪纸 仙桃雕花剪纸,又称“沔阳雕花剪纸”,流传于湖北仙桃市一带,具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制作仙桃雕花剪纸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俗称“花样子”的绣花纹样,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艺人雕出的“花样子”多为“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之类的吉祥瑞庆图案,一般用作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的刺绣纹样。 仙桃雕花剪纸构图繁复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而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重的特点,在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 20世家六七十年代,仙桃雕花剪纸受到严重冲击,雕花工艺社停办。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传统民间文化为人所漠视,仙桃雕花剪纸艺术在传承上出现断层,“绝活”面临“绝版”危险,亟待保护。踏虎凿花 湖南省泸溪县合水镇踏虎村是“凿花艺术之乡”,踏虎凿花以其独具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成为湘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园地的一枝奇葩。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历代苗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 踏虎凿花不仅应用于服饰装饰,还广泛出现在苗族地区的各种祭祀和婚丧仪式之中。它受盘瓠图腾崇拜和苗巫鬼文化的影响,带着神秘的色彩渗透到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合水镇踏虎村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凿花艺人。他们世代以此为业,手摇铃鼓,肩挑篾箱,走乡串寨,逢墟赶场,凿花卖花,足迹踏遍湘、鄂、川、黔。踏虎凿花艺术大大丰富了苗族地区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品位,为西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随着生活习俗的变迁,凿花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濒危境地,迫切需要采取有力的保护扶持措施。苗族剪纸苗族剪纸俗称“苗族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为“西给港”、“西给榜”,汉语意为“动物剪纸”、“花朵剪纸”。贵州省剑河县流传的苗族剪纸可分为革东型和新民、新合型两类,风格各不相同。革东型剪纸构图饱满,画面内容丰富,纹样多为动物、花卉和人物,其中不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新民、新合型剪纸构图上相对灵动,纹样多为自然界中的花卉、鸟蝶等,造型生动异常。 苗族剪纸历史悠久,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它是研究剑河县境内清水江上游地区苗族历史和生活风习的珍贵形象资料,其中较多出现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描述实际是苗族“吃牯脏”仪式中一种巫仪的延伸,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民族学研究价值。 剑河苗族剪纸是革东、岑松、新民、新合等地苗族刺绣的底样和蓝本,经过第二次加工后,其艺术性在刺绣中得到丰富和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剪纸也是苗族刺绣和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剑河当地外出打工女子数量的逐年增加,描绘和制作苗族剪纸的人数在日益减少,多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留在家里从事剪纸活动。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采取较为简便的方法以复印机复印刺绣图案,剪纸的蓝本作用逐渐减退。与此同时,剪纸的图案纹样发生变异,传统纹样的文化含义正为苗族地区的人群所淡忘。苗族剪纸已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濒危境地,亟待保护传承。庆阳剪纸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庆阳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底蕴深厚,其中最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首推源远流长的庆阳剪纸。 庆阳剪纸与当地民俗、生活联系紧密,其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它有前塬和山川两种主要风格。山川剪纸造型古朴,剪法粗放,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艺术符号和阴阳哲学思想;前塬剪纸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作品以历史传统内容和生活装饰图案为主,现实性较强。 庆阳剪纸显示出鲜明的艺术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实用性,它反映着陇东农耕文化的人文历史特征,具有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文化交流中起着纽带作用。 受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与庆阳剪纸形影相随的窑洞民居逐渐消失,导致当地社会生活中对剪纸的需求大大减少。目前许多优秀的庆阳剪纸传人已相继去世,年轻人对这门古老的艺术缺乏热情,庆阳剪纸的传承面临断裂的危险,急需保护。包头剪纸 包头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包头及其周边地区。 多民族聚居的包头及周边地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与风俗人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传统。传统的包头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风格特征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包头民间最为普及的装饰艺术,包头剪纸经过几代艺人长年累月的反复实践,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手法,作品的构思独出心裁,给人以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包头剪纸的题材有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几大类。以各种形式多变的拉手娃娃、十二生肖、云尖尖和吉祥连续纹样为多,又以带有“十”字符号的动物以及“老鼠爬杆”、“蒙人骑骆驼”、“骑马扛枪”等最具特色。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都市文明的发展,作为历史文化产物的包头民间剪纸面临着传承困难等诸多问题,亟待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新干剪纸 新干剪纸主要流传于江西省新干县境内,是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新干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以“家传”或“互教”方式传承发展。新干剪纸多用来装点居室、门窗,或是用于婚嫁、喜庆、年节及丧事等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妇女的拦裙花、鞋花、头盖花,门帘、童帽、口枷花和春节用的彩帘,丧事用的灵屋、寿鞋、鬼衣、纸钱等,所用纸张大红大绿,能够烘托喜庆与热烈气氛,寓意福缘、财运、顺遂、兴旺等美好愿望,以此丰富和美化生活。 新干剪纸以线条造型为主,画面简练、质朴,与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玉器文物纹饰一脉相承,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选用的题材广泛,既有奇花异卉、家畜珍禽,人物典故、民间传说,生产生活、劳动场景,也有反映时事政治、家事国事的内容。创作时,心灵手巧的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凭着对生活的感悟,剪出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想剪什么就剪成什么,全凭剪纸艺人的自由发挥。 新干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新干剪纸面临着后继无人等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延川剪纸 延川剪纸是陕西省延川县境内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与当地祈福驱祸的民间风俗有关,亦多用于民间的信仰祭祀活动。 延川剪纸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社会生活之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剪纸。在当地民间,剪纸和料理家务是广大劳动妇女展示才干的重要方式,当地民间谚语云:“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延川剪纸是以妇女为创作主体的民间艺术,多反映着纷繁多趣的社会风情和家庭生活,表现手法有写意、写实两种,多与作者的性格有关。至20世纪90年代,当地的剪纸作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其代表人物有高凤莲、郭如林、高河晓、刘洁琼、刘小娟、袁随花等。 延川剪纸所涉及的题材有神仙佛像、吉祥吉庆、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人物、故事、飞禽走兽、纺线织布、风景花卉、生殖繁育等,多采用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和礼花等形式表现,画面简洁,结构严密,主次分明。所表现的形象造型纯朴,外轮廓或方或圆,线条粗壮便于运剪,亦利于粘贴仿剪,具有粗犷浑厚、热情奔放的地方风格。 时至今日,延川剪纸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濒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需要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剪纸相传起源于汉代,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最北部旬邑县境内的中塬张洪镇、太村镇、职田镇和赤道乡等地。至清代末年,旬邑剪纸由单色剪纸发展演变为彩贴剪纸。旬邑的彩贴剪纸是当地妇女必需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要剪窗花、墙画,婚丧嫁娶要剪仪帐,新居装饰要剪顶棚花、炕围花,至于服装刺绣的底样、盖在花馍上的花样以及迎神送鬼的仪程等,更是离不开剪纸的装饰。 旬邑彩贴剪纸以彩色有光纸为材料,经剪、贴、衬等多种手法处理来组成画面,作品构图饱满充实,色彩和谐灿烂,情趣盎然。旬邑彩贴剪纸的画面可大可小,其最大尺幅达4米以上,而且每一幅作品都有相对应的歌谣。剪纸艺人在剪纸时,一边创作一边唱,其内容多为当地民间流传的戏曲故事、神仙传说等。 目前,旬邑彩贴剪纸艺人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会宁剪纸 会宁剪纸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会宁县的乡镇和各地农村中,以甘沟驿乡最为出色。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最具传统、最受欢迎的艺术样式。常见的题材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民俗事象、喜庆寓意、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等,表现形式以窗花、灯笼花和炕围花为多,剪纸图案的画面结构以整体对称和十字对称为主,造型生动自由,率直奔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致新奇的装饰趣味。 会宁剪纸的作者以妇女为主,亦有一些手巧的男人加入其中,多在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进行创作,平时忙里偷闲互相交流和观摩,以创作剪纸为乐趣,是会宁剪纸人抒发人生理想、表现生存状态的主要方式。其代表艺人有李玉莲、曹秀英、张兰芳、赵兰芳、田俊堂、张晓霞、张芳琴、石晓娥、秦英等。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宁剪纸后继乏人,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古戈爾藝術 歡迎轉載轉發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szhj/4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生漆rdquo工艺pk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