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芦荟天竺黄与麝香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 三一〇、芦荟 芦荟气寒,杀虫消疳, 癫痫惊搐,服之立安。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芦荟拼音LúHuì 别名卢会(《药性论》),讷会(《本草拾遗》),象胆、奴会(《开宝本草》),劳伟(《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的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全年可采。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 原形态①库拉索芦荟 多年生草本。茎极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肥厚多汁;呈狭披针形,长15~36厘米,宽2~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90厘米;总状花序疏散;花点垂,长约2.5厘米,黄色或有赤色斑点;花被管状,6裂,裂片稍外弯;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花期2~3月。 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我国亦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芦荟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好望角芦荟 茎直立,高3~6米,叶30~50片,簇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长达60~80厘米,宽12厘米,具刺,深绿色至蓝绿色,被白粉。圆锥状花序长60厘米左右;花梗长约3厘米;花被6,呈管状,基部连合,上部分离,微外卷,淡红色至黄绿色,带绿色条纹;雄蕊6,花药与花柱外露。蒴果。 分布非洲南部地区。 ③斑纹芦荟,详"芦荟叶"条。 性状①老芦荟 又名:肝色芦荟。为植物库拉索芦荟的液汁浓缩而成。商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常破裂为多角形,大小不等。暗红棕色或咖啡棕色,次品呈棕黑色。遇热不熔化。质轻而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平坦,蜡样,无光泽。具不愉快的臭气,味极苦。以气味浓、溶于水中无杂质及泥沙者为佳。 产南美洲北岸附近的库拉索、阿律巴、博内尔等小岛,均系栽培。 ②新芦荟 又名:透明芦荟。为植物好望角芦荟的液汁浓缩而成。商品呈棕黑色而发绿。质轻而松脆,易破碎。断面平滑而具玻璃样光泽。遇热,易熔化成流质。其余与老芦荟同。 产非洲南部,多为栽培。一般认为质量较老芦荟为差。 化学成分库拉索芦荟叶的新鲜汁液含芦荟大黄素甙、对香豆酸、少量α-葡萄糖、一种戊醛糖、蛋白质及许多草酸钙的结晶。 好望角芦荟叶的新鲜汁液含芦荟大黄素甙及异芦荟大黄素甙。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①泻下作用 各种芦荟属植物皆含蒽醌衍化物,尤其是芦荟大黄素甙;这些含蒽配糖体要在肠管中放出大黄素等才能发挥刺激性泻下作用。在所有大黄甙类泻药中,芦荟的刺激性最强,其作用伴有显着腹痛和盆腔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肾炎。因各种芦荟中含有效成分的量不一,故有人建议用纯芦荟大黄素甙代替芦荟做为泻药。给犬(2~5克)、猫(0.2~1.0克)口服芦荟,可致泻;对离体小肠无促进蠕动的作用;其泻下的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肠。我国云南产斑纹芦荟的混悬液(毫克/毫升)给雄鼠灌胃,其泻下作用和进口芦荟相似。此外,给犬注射芦荟提取物,适当剂量可增加小肠液的分泌,并增加脂肪酶的活性,有时也能增加二肽酶的活性,剂量过高反有抑制作用。 ②治疗创伤 曾用芦荟水浸物(10%溶液)于人工结膜水肿的兔,可缩短治愈天数;对人工创伤的鼠背,也有轻度促进愈合的作用。近年来,以芦荟叶浆汁制成含多糖类(聚的凝胶制剂,用于皮肤或其它组织创伤以及烧伤,甚至有人认为可能用于抗绿脓杆菌。用组织培养法证明,这种芦荟凝胶的毒性较低。芦荟提取物作成油膏,对小鼠局部照射X线有轻度的保护作用。 ③抗癌作用 芦荟提取物1:醇浸出物,在体内可抑制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生长;从浸出物中分离出一几乎纯粹的物质有更高抗癌作用,其小鼠半数致死量为5克/公斤。 ④其他作用 芦荟提取物1: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其白色粉末的1:溶液也有抑制作用。芦荟浓煎膏的水溶液,有对抗水合氯醛对离体蟾蜍心脏的毒性;下肢血管灌流,1:为收缩,1:0则轻度扩张;在蟾蜍有抗利尿作用,而兔用1%水浸液1毫升/公斤静脉注射,对尿量无影响。2%水浸液,兔用0.5毫升/公斤静脉注射,30分钟后红细胞数有轻度增加,以嗜酸球为主的白细胞显著增加。能缩短凝血时间。每天给芦荟浸出液15毫升于人工胃瘘的犬,20天后胃液有轻度分泌增加,但几天后即中止而恢复正常。提取物对肾上腺皮质有某些兴奋作用,能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芦荟及其水浸液在苏联用于组织疗法较多。芦荟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醇浸液对人型结核杆菌在体外也有些抑制作用(1:~)。 炮制拣去杂质,斫成小块。 性味苦,寒。 ①《开宝本草》:"苦,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苦,寒,小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淡,性寒,无毒。" 归经入肝、心、脾经。 ①《纲目》:"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太阴二经,兼入手少阴经。" ④《本经逢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杀虫。治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癣疮,痔瘘,萎缩性鼻炎,瘰疬。 ①《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②《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③《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④《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匿齿。" ⑤《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⑥《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5钱。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本草经巯》:"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大便不通:臭芦荟(研细)七钱,朱砂(研如飞面)五钱。滴好酒和丸,每服三钱,酒吞。(《本草经疏》) ②治小儿急惊风:芦荟、胆星、天竺黄、雄黄各一钱。共为末,甘草汤和丸,如弹子大。每遇此证,用灯芯汤化服一丸。(《本草切要》) ③治大人小儿五种癫痫:芦荟三钱,生半夏一两(切碎,姜汁拌炒),白术一两(酒炒),甘草五钱(炒)。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钱五分,姜汤送下。(《本草切要》) ④治小儿脾疳:芦荟、使君子。以上各等分,为细末。米饮调下一、二钱。(《儒门事亲》) ⑤治五种臌胀:芦荟、蟾酥各三钱(酒一盏,浸一日,蒸化如膏)。以生半夏为末二两,巴霜三分,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淡姜汤早晚吞下。忌盐、糖百日。(《本草切要》) ⑥治痔瘘胀痛、血水淋漓:芦荟数分,白酒磨化,和冰片二、三厘,调搽。(《本草切要》) ⑦治匿齿:芦荟四分,杵末,先以盐揩齿令洗净,然后敷少末于上。(《海上集验方》) ⑧湿癣。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擦干后敷上药末,有奇效。 ⑨小儿脾疳。用芦荟、使君子,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米汤送下。 ⑩虫牙。用芦荟研末敷上。 临床应用治疗臭鼻症(萎缩性鼻炎):先以2%地卡因浸湿之棉片贴附注射部位5~10分钟,然后用20%芦荟浸出液注射于两侧下鼻甲前端粘膜下,其深浅以注射部粘膜出现苍白水肿状为度,每侧注射药液2毫升,再用棉球轻压注射部位以防出血。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观察48例,经治一疗程29人,一疗程以上6人,不足一疗程13人。其中2例于第1次注射后即觉鼻内舒服,干燥减轻,窒感消失;24例于注射2~3次后觉头昏、头痛及恶臭减轻或消失,痂皮减少,鼻涕变稀,容易擤出;有的注射15次后始感到部分症状改善。大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如结痂、恶臭、头昏、头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少数无效。治程中无不良反应。 备注我国南方有用斑纹芦荟叶中的液汁制成芦荟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一一、天竺黄 天竺黄甘,急慢惊风, 镇心解热,驱邪有功。 (一)、概述 《中华本草》:天竹黄拼音TiānZhúHuánɡ 别名竹黄、天竺黄、竹膏、竹糖 出处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名竹黄。 1.韩保升曰:“《图经》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名竹黄。”2.《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耳。”3.《开宝本草》云:“按《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4.《纲目》指出:“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黄的来源与今相同。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ambusatextilisMcClure2.Leptocannachinensis(Rendle)ChiaetH.L.Fung[SchizostachyumchinenseRendle]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大多采取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黄。 原形态1.青皮竹竿高8-10m,直径3-5cm,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cm,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淡棕色刺毛,后变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7-11节开始,以数枝或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较粗长。箨鞘早落;箨耳较小,不相等,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箨舌边缘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边缘啮蚀状;叶片线状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小穗含小花5-8朵,顶端小花不孕;颖仅1片,具21脉;外稃椭圆形,具25脉;内稃被针形,具2脊,脊间10脉;鳞被不相等,边线被长纤毛;花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基部具柄,花柱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 2.薄竹竿高5-8m,直径2-3cm。节间长30-45cm,上半部于幼嫩时被白色柔毛,老时毛落。分枝常于竿基部第3节上开始,近水平开展。竿箨幼时紫红色,老时变枯黄色,其长度常为其节间的一半;箨鞘近呈梯形;箨耳呈极狭的线形;箨舌近全缘;箨片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在近先端部分内卷。叶鞘无毛,先端带紫红色;叶耳和鞘口繸毛具芒;叶舌近截形。叶片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26cm,宽3-4.5cm,次脉7-9对,小横脉明显,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叶柄紫红色,无毛,长约5mm。花枝长35-40cm,节间长3-6cm;次级分枝长5-10cm,基部托以鞘状苞片,基部抱茎。假小穗先端渐尖;苞片卵状披针形,长7-11mm。小穗先端渐尖;颖2片,呈卵状披针形;不孕外稃卵状披针形,具15脉,背部中脊隆起;内稃具6脉,顶具1束短毛,鳞被3,脉纹不明显;花药基部具不等长的2裂;子房近棒状,花柱狭长,柱头羽毛状。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2.薄竹常生于海拔1-2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1.青皮竹分布于广东、广西,现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广为栽培。2.薄竹产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形的片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有的仅长1-2mm。表面发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性强,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气微,味甘,有清凉感,舐之粘舌。以片块大、色灰白、光亮、质细、体轻、吸湿性强者为佳。 (二)、药用价值 性味甘;寒 归经心;肝;胆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心定惊。主小儿惊风;癫痫;中风痰迷;热病神昏;痰热咳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研末,每次0.6-1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注意无湿热痰火者慎服,脾虚胃寒便溏者禁服。《本草汇》:“久用亦能寒中。” (四)、复方 复方《临海志》云:“生天竺国。”故名天竺黄。寇宗奭曰:“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片者。”故名竹黄。 各家论述1.论天竹黄清心凉肝、化痰定惊之功1.1.李中梓:“竹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雷公炮制药性解》)1.2.缪希雍:“天竺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明目,疗金疮者,总取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本草经疏》)2.论天竹黄与竹沥性能异同2.1.李时珍:“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纲目》)2.2.倪朱谟:“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人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如屡见奏效。此钱月坡独得之见也。”(《本草汇言》)2.3.苏廷琬:“天竺黄,本草云清心豁痰,功同竹沥,气味稍缓,说亦近似。第痰生于脾,竹之有黄,似入脾而豁痰为切,与竹沥之走经络而利痰热微有不同,不止气味稍缓也。”(《药义明辨》) :《重庆堂随笔》:“《纲目》止载释名而无集解,出产采取,一切形状皆未之及。按《笔谈补》云:岭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涧之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玉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涧水皆不可饮,惟剖竹取水,烹任饮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阙,各行求竹水不可复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惟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此说可补濒湖之未备。” 临床应用1.1.用于痰热惊痫等证。天竹黄性寒,既清心、肝之热,又能豁痰利窍,为清热化痰、凉心定惊之良药。味甘力缓,儿科用之尤宜。治小儿痰热急惊抽搐,常配胆南星、朱砂、青黛等药,以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方如《小儿药证直快》抱龙丸、利惊丸等。治痰热癫痫,常配郁金、白矾、僵蚕等药,共奏清热化痰、定痫止痉之功。治中风痰热上壅,喉中声如曳锯者,可配石菖蒲、胆南星、牛黄等药,共奏清心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取其清心凉肝之功,又可治热病神昏谵语,常配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金银花等药,以清心凉血解毒。 1.2.用于痰热咳喘。用天竺黄以清热化痰,常配全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以加强清肺热化痰之效。 2.1.《日华子》:“伏粉霜。”(引自《纲目》)2.2.蒋仪《药镜》:“同犀角、丹砂,以养心除热,热情而惊悸顿平;同胆星、贝母,以利窍豁痰,痰消而癫痫立止。”2.3.《施今墨对药》:“天竺黄、半夏曲,二药伍用,清热除湿化痰止咳,最宜小儿痰热交炽,消化不良,或风痰将作,目睛呆滞。” 摘录《中华本草》 三一二、麝香 麝香辛温,善通关窍, 活血安惊,解毒甚妙。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麝香拼音ShèXiānɡ 别名当门子、脐香(《雷公炮炙论》),麝脐香(《纲目》),四味臭(《东医宝鉴》),臭子、腊子(《中药志》),香脐子(《中药材手册》)。 出处《本经》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 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 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原形态麝(《本经》),又名:麝父(《尔雅,),香獐(《纲目》),土獐(《本草述》),拉石子、獐子、山驴子。 体形小,长65~95厘米,体重8~13公斤。体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状,易折断。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大,吻端裸露,无眶下腺,雄兽上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下微曲。四肢细长,后肢较前肢长;主蹄狭尖,侧蹄显着,尾短,雄兽鼠蹊部有香腺囊,囊内分泌麝香,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毛细短,稀疏,皮肤外裸,囊的外皮中央有2小口,在前面的为香囊口,在后面的为尿道,口外都有细毛一撮。体毛深棕色,体背体侧较深,腹毛较淡,下颌白色,颈两侧各有白色毛延至腋下,呈两条白带纹,颈背、体背有土黄色斑点,排列成四、五纵行,在腰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 栖息于多岩石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常独居,多于晨昏活动。食物为松树、冷杉、雪松的嫩枝叶,地衣苔藓,杂草及各种野果等。 本动物的肉(麝肉)以及香腺囊的外皮(麝香壳)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 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 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水分22.56%(常温,减压,浓硫酸干燥器中),灰分3.62%(中含钾、钠、钙、镁、铁、氯、硫酸根、磷酸根等),含氮化合物(中含碳酸铵1.15%,铵盐中的氨1.89%,尿素0.40%,氨基酸氮1.07%,总氮量9.15%),胆甾醇2.19%,粗纤维0.59%,脂肪酸5.15%,麝香酮1.2%。 麝香主要芳香成分为麝香酮,但又含少量的降麝香酮。麝香纯干燥品一般组成的范围如次:水溶性物质50~75%,乙醇溶性物质10~15%,水分10~15%(常温、浓硫酸干燥器中),灰分7~8%,麝香酮0.5~2%。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天然麝香酮或人工麝香酮小剂量对大白鼠食物运动性条件反射无显着影响,中等剂量(0.01~0.06毫克/公斤)可使阳性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反应消失,分化相改善,有个别动物分化相受到抑制;大剂量时(1毫克/公斤)则使大多数动物呈中毒现象,表现阳性条件反射的反应不规则或消失,分化相受到抑制。天然麝香原生药、天然麝香酮及人工麝香酮均能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但大剂量则反而延长睡眠时间,天然麝香5、10和20毫克的剂量给予大白鼠2、3和5天者,可显着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故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小量兴奋,大量抑制。 ②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麝香对离体心脏有兴奋作用,麝香酊静脉注射于家兔及狗,可使血压上升,呼吸次数增加,人工及天然麝香酮静脉注射于麻醉猫亦均有升压作用,呼吸次数及频率增加。用猫乳头肌、豚鼠气管平滑肌等作实验,可观察到麝香能增强儿茶酚胺的作用。 ③对子宫的作用 麝香对离体及在位子宫均呈明显兴奋作用,后者更为敏感,妊娠的又较非妊娠的敏感,对非妊娠的兴奋作用发生较慢但较持久。 ④抗菌、抗炎作用 麝香酊的稀释液,在试管内能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由分枝杆菌抗原注射液引起的大鼠关节炎,其消炎作用强于布他酮。 ⑤其他作用 过去曾将麝香用于呃逆、中枢神经衰竭,现已少用,而人工麝香可用于小儿百日咳的咳嗽及声门痉挛。 炮制用温水浸润香囊,割开后除去皮毛内膜杂质,用时取麝香仁研细。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麝香,用当门子尤妙,微研用,不必苦细也。" ②《本草蒙筌》:"勿近火、日,磁钵细擂。" ③《本草述》:"如欲细甚,入醇酒少许,不损香气。" 性味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⑧《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心、脾、肝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阴、手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 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 ③陶弘景:"疗蛇毒。" 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 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 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 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 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 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 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5厘。外用:吹喉、搐鼻、点眼、调涂或入膏药中敷贴。 注意孕妇忌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卒中风:青州白丸子,入麝香同研碎为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如牙紧,可自鼻中灌入。(《魏氏家藏方》) ②治中风不醒:麝香二钱。研末,入清油二两,和匀灌之。(《济生方》) ③治痰迷心窍:麝香一分,月石、牙皂、明矾、雄精各一钱。上共研匀,密贮,每服五分。(《疡科遗编》) ④治中恶客忤垂死:空青一两(细研),麝香一分(细研),朱砂一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上药相和,研令匀,每服以醋一合、汤一合相和,调散半钱,不计时候服之,须臾即吐为效。(《圣惠方》) ⑤治小儿诸痼潮发,不省,困重:白僵蚕(汤洗,焙黄为末)半两,天竺黄一分(细研),真牛黄一钱(别研),麝香(研)、龙脑(研)各半钱。上拌研匀细,每服半钱,生姜自然汁调灌眼,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白金散) ⑥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频发不止:麝香半两(细研),阿魏半两(面裹煨,面熟为度),干蝎三分(微炒),桃仁五十枚(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洒下二十丸。(《圣惠方》麝香丸) ⑦治厥心痛:麝香(别研,每汤成旋下),木香一两(锉),桃仁(麸炒)三十五枚,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一两,槟榔(煨)三枚。上五味,除麝香、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再同和研匀。每服三钱匕,水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煎至六分,去滓,入麝香末半钱匕,搅匀温服,日二服。(《圣济总录》麝香汤) ⑧治跌打气闭:牙皂、北细辛、南星、冰片、麝香等分。为末,吹鼻。(《医钞类编》吹药方) ⑨治痈疽发背及诸恶疮,去恶肉:麝香、雄黄、矾石、闾茹(一作’真朱’)各一两。上四味治下筛,以猪膏调如泥涂之,恶肉尽,止,却敷生肉膏。(《千金方》麝香膏) ⑩治鼠瘘:麝香(研)、雌黄(研)。上二味等分,并为散,取虾蟆背白汁和涂疮孔中,日一度。(《古今录验方》) ⑾治小儿疳,常渴,饮冷水不休:麝香一分,人中白一分。上药邡研令细,以蒸饼和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煎皂荚汤下二丸,空心、午后各一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方》麝香丸) ⑿治牙痛:麝香大豆许,巴豆一粒,细辛末半两(钱)。上药同研令细,以枣瓤和丸,如粟米大。以新绵裹一丸,于痛处咬之,有涎即吐却,有蛀孔即纳一丸。(《圣惠方》麝香丸) 各家论述①李杲:"麝香,凡风病在骨髓者宜用之,使风邪得出,若邪在肌肉用之,反引风入骨。" ②《济生方》:"中风不省者,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通其关,则后免语蹇瘫痪之证,而他药亦有效也。" ③朱震亨:"五脏之风,不可用麝香以泻卫气。口鼻出血,乃阳盛阴虚,有升无降,当补阴抑阳,不可用脑、麝轻扬飞窜之剂。妇人以血为主,凡血海虚而寒热盗汗者。宜补养之,不可用麝香之散,琥珀之燥。" ④《医学入门》:"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肤,内入骨髓,与龙脑相同,而香窜又过之。伤寒阴毒,内伤积聚,及妇人子宫冷带疾,亦用以为使,俾关节通而冷气散,阳气自回也。" ⑤《纲目》:"严氏言风病必先用麝香,而丹溪谓风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论。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过耳。《济生方》治食瓜果成积作胀者用之,治饮酒成消渴者用之,云果得麝则坏,酒得麝则败,此得用麝之理者也。" ⑥《本草经疏》:"麝香,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凡邪气着人,淹伏不起,则关窍闭塞,辛香走窜,自内达外,则毫毛骨节俱开,邪从此而出,故主辟恶气、温疟、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诸证也。其主痫痉者,借其气以达于病所也。苦辛能杀虫,故主去三虫。辛温主散,故能去面黤及目中肤翳。性能开窍,故主难产堕胎也。今人又用以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猝仆,兼入膏药敷药,皆取其通窍开经络,透肌竹之功耳。" ⑦《本草述》:"麝香之用,其要在能通诸窍一语。盖凡病于为壅、为结、为闭者,当责其本以疗之。然不开其壅、散其结、通其闭,则何处着手?如风中藏昏冒,投以至宝丹、活命金丹,其用之为使者,实用之为开关夺路,其功更在龙脑、牛黄之先也。即此推之,则知所谓治诸证,用之开经络、透肌骨者,俱当本诸此意。即虚而病于壅结闭者,亦必借之为先导,但贵中节而投,适可而止耳。" 临床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人工麝香以乳糖压成片剂(每片含人工麝香30毫克),当心绞痛发作或由冠心病引起胸闷、气憋时,取1片含于舌下,疼痛厉害者含1.5~2片。观察例,最少含过2次,大多数含过10~20次,部分含过70~80次。结果如下:㈠与硝酸甘油同样有效,于含后2~5分钟发挥作用者(包括比硝酸甘油作用更快、止痛时间更长者)例(74.37%)。㈡与硝酸甘油同样有效,但比硝酸甘油作用慢,含后7~10分钟发挥作用者27例(16.88%)。㈢含后止痛效果不如硝酸甘油,有的含2片才有效者6例(3.75%)。㈣无效8例(5%)。副作用:3例对麝香气味有恶心感觉,继续应用即逐步适应,不需停药。未见头痛、头胀、头晕等副作用;合并高血压者未见血压升高,亦未发现脉搏增速现象。鉴于有30例含后作用较硝酸甘油慢且差,有的含2片才止痛(但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因此可考虑每片含量增至50毫克,或许能提高疗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szhj/4797.html
- 上一篇文章: 虫草花有哪些功效,竟对心血管有益但很多人
- 下一篇文章: 过来人告诉你两性交往,女人暗示你的四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