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繁华易匠心
转自:劳动午报 “踏踏实实,耐住性子,磨炼技艺,传承精髓,良心做药。”这是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公司”)亦庄分厂中药泛丸高级技师李宁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今年,李宁获得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当荣誉与喝彩来临,李宁一如往日平静。她说,能给老百姓做点好药,给同仁堂再带出几个徒弟,自己挺知足。 25年不忘初心 苦练技艺守护中药文化 李宁小时候住在北京大栅栏附近,每当家里有需要时,年幼的她经常到同仁堂大栅栏药店买药,药匣子、草药味充斥着她儿时的记忆。年,李宁被分配到同仁堂的中药泛丸制作班组担任学徒,“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5年。”李宁说。 中药泛丸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纯手工制药的年代,为了批量制丸,制药技师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手段:泛丸——以水为媒,仅凭人力,将细密的药粉通过类似“摇元宵”的方式,将其变为微小丸粒。 “首先,要在药匾底部刷上黏合剂,然后将混合好的药粉平铺在竹匾上,接着以推、拉、摇、移的方式,有节奏地晃动药匾,让药粉裹在一起成为小颗粒,如此反复多次,再通过阴干、闯亮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得到光、亮、圆、齐的小药丸。”李宁向记者介绍道。 西黄丸是泛丸工艺的代表药物,也是中药领域治疗肿瘤的特效药。这种药丸的直径不能超过2.5毫米,个头仅与芝麻相当,粒药丸的重量才0.3克。然而,要在如此微小的药丸中均匀分布天然牛黄、麝香、乳香等珍贵药材,不仅工序复杂、制作难度极高,对制药技师的手法也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 李宁至今仍清晰记得,刚进厂时收到的“见面礼”是一张手筛。师傅语重心长地说:“过不了这一关,其他学得再好也没用。”一只手转动,一只手摇晃,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暗藏玄机,操作起来极为不易。上班第一天,李宁的手就因长时间摇筛磨出了血疱,连端碗吃饭都钻心地疼。 为了尽快掌握技艺,李宁主动加班,手上的水疱练成了血疱,再变成厚厚的老茧,瘦小的胳膊没多久就练出了肌肉……两年后,李宁熟练掌握了起模子、过筛、培面、阴干、包衣的一系列技艺。二十多年来,李宁摇出的西黄丸足足有几十万斤。 “每当看到经我手制作的西黄丸走下生产线的时候,我觉得对得起师傅的教诲,也对得起自己的心,更对得起同仁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李宁说,从体力的角度来看,女性力量小,在制药中需要体力劳动时有些劣势,但女性有更强的韧性,也更加细致认真,这恰恰弥补了体力上的不足,在工作中能够把药丸做得更精细。 25年攻坚克难 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攻关 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西黄丸的制作大多依靠手工完成。据李宁介绍,“手工制药除了存在产量低的缺点,原料黏性大导致的药粉板结、半成品药丸黏连的问题也很突出。” 李宁根据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制定出“少粉多用、勤翻勤动”的方案。她精确计算每个工序所需要的药粉数量后再进行粉碎,以此降低药粉板结率,并增加对阴干中丸药翻动的次数以减少粘连,通过这一系列工序改进使得西黄丸的成品率提高到了99%。 为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同仁堂科技公司积极推动手工制丸向机制丸的转型升级。在李宁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攻关下,同仁堂西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化、智能化工装设备实现了深度融合。这项创新不仅让机器具备了如制药技师一般的“细腻手感”和“精准观察力”,更使其成为能够生产各类泛丸剂型的“多面手”。 在传承与创新泛丸技艺的过程中,李宁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开展攻关,先后完成了“优化水蜜丸剂型的生产工序”“变更小丸品种包衣辅料”“喉症丸生产的合规性”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并相继攻克了“优化水蜜丸生产工序”“解决虫白蜡包衣后丸药表面附着片状结晶物”“喉症丸生产合规性”等技术难题。目前,她所在的亦庄分厂已实现了仁丹、醒消丸、活血解毒丸、活血消炎丸等的机械化生产,达到了提高药品质量和产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损耗的目的。 25年传承发展 致力培育人才弘扬文化 有人问李宁,跟这么个小药丸打这么长时间的交道,累不累?烦不烦?“我有过烦恼和困扰,也曾自问初心——为什么要这么拼?何苦要这么累?这样的追问并不容易回答,但对我来说却是‘必答题’。”在李宁看来,作为同仁堂的药师,除了要有本事,更要有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 年,以李宁命名的该公司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在挑选徒弟时,李宁始终将人品视为首要标准,强调“自律、认真、负责、细致”四点缺一不可。她根据每位徒弟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最关键的是要求他们牢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理念,并教导他们做到“眼勤、嘴勤、手勤”。目前,工作室第一期6名徒弟已顺利出师,第二批10名徒弟也正按照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学习,传承着工匠精神与精湛技艺。 在机械化、智能化设备普及程度不断提升的当下,李宁始终强调“手上的功夫不能丢、不许丢,这是同仁堂的根”。即使工作再忙,李宁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练习手工制药,一旦发现哪个徒弟动作不到位了,她都会要求徒弟必须重练。“自己下力气摇出来的药丸,有点像自己的孩子,会有天然的感情与连接。”李宁如是说。 为了传播同仁堂制药技艺与文化,近年来,李宁带领徒弟们走出同仁堂,奔走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传统医药大会等重要平台。在与丸药朝夕相处的25年里,李宁连续多年被聘为同仁堂首席职工,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在李宁看来,择一事,精一业,这种感受很特别,也很实在。“你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可能过程中会枯燥,但成就感带来的幸福是无法比拟的。”李宁说,她将继续扎根中药行业,在同仁堂持续发光发热,不断鞭策自己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张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ls/12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京劳动者之歌李宁不为繁华易匠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