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
↑↑↑ 你是艺术家?你才是艺术家!你们全家都是艺术家!哪些东西可以被称为艺术?又有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艺术家?相信这样的问题并不会对我们构成时刻存在的困扰,却的确存在着认真思考的必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再到后现代艺术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艺术家的认知比从前更宽泛也更艰难了。 博伊斯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但前线君认为“人人又都不是艺术家”这样一种说法并不是全然抹杀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也不是一种乌托邦的艺术社会理想,而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艺术家的素质,或许艺术家并不应该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而是一种生活姿势。当你艺术地对待生活时,你就是艺术家了。具体做什么的,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前线为大家梳理了一篇我们所知道的艺术家、幻想家——约瑟夫.博伊斯 年「群」(ThePack)的作品中,一辆VW货车,后门开著,从后门落地延伸装置了32个雪橇,每个雪橇上有毛毯、油脂和手电筒。显然,创作的灵感来自韃韃人对波依斯的那一场救命之恩,但波依斯进一步将纯属个人的命运和创意,扩展為一种关联到社会责任的共生关係,并努力将纯属艺术家的象徵符号予以社会化、展示化,成為一种公眾创意下的社会思考,这一理念正是波依斯「社会雕塑」的来源。 德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Beuys-)莫属了。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那种具有以赛亚精神的仁慈性格。这位在曾在联邦总理面前不肯脱帽的艺术家偏执的德国艺术家实在是难为了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不只是一般的观众,就是所谓的专家,也对波伊斯的评价,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在艺术史上,波伊斯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从坚绝反对他到盲目崇拜他的各种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博伊斯的棵橡树行动
“我希望能够走得更远,为我们的接下来的行为创造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开始,这些行为能够帮助人类社会中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迎来一次重生,并为创造一个积极的未来做好准备。” 博伊斯在FernandoGroener,Rose-MariaKandler:棵橡树 以“棵橡树-城市绿化代替城市管理”为口号,博伊斯在世界知名现代艺术展览会documenta上,将块玄武石安放在卡塞尔Fridercianum艺术馆前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上,并将其摆成了巨型楔形三角形状,目的在于,向人们展示,如何一步步铲除眼前由石头堆砌出的大山。“在这座石山的顶部博伊斯种植了第一批橡树;就在橡树的旁边博伊斯将一个玄武石柱垂直固定在地面上。”每个人只要捐款马克,就可以移开一块玄武石,并在原来的地方上种上一棵橡树。博伊斯通过这个活动想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所有这些留下的纪念都是由一个有生命的部分,即随着时间不断成长变化的树木,以及一个永恒不变的部分,即玄武石,其在外在形状,数量,规模,重量上都不随时间改变。” 移栽 从将第一块最初同橡树一起安置在Fridericianum广场上的玄武石搬运到特定的地方,一直到最后一块石头的成功转移,整个活动整整持续了5年之久。取代原有石块栽种的树除了细颈橡树,美国沼泽橡树和红橡树还有36棵其他种类的树木,包括银杏树,欧洲白蜡树以及美国鹅掌楸。然而博伊斯最终没有亲眼目睹种植活动全部结束。他于年一月去世。 年第八届documenta展览会上,由他的遗孀艾娃?博伊斯和他们的儿子文策尔共同完成了他的作品。他的儿子于年6月12日将最后一棵橡树种在了Fridericianum前的第一棵橡树旁,这棵树是他父亲于年3月16栽种的。 公众反映 “棵橡树—城市绿化代替城市管理”,卡塞尔,维克曼大街。 特别是最开始博伊斯的作品引发了公众的不解,愤怒甚至是抵抗。年有人把红漆浇在石堆上表示抗议,不少市民认为这样的作品不能美化城市,反而会堆积落叶和鸟粪。当一位司机开车撞到石堆而导致身亡的事故发生后,人们的反抗变的更加强烈了。但是随着树木的增加,公众也慢慢开始接受这个作品,树与石的组合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整个市容的一部分。
这部被称为“社会雕塑”的作品逐渐同这个城市的地貌以及社会相吻合,也由于开始受到人们积极主动的关照一直保持着活力。 作品后续发展 大型景观艺术作品棵橡树城市绿化代替城市管理承载了艺术家博伊斯想要通过绿化逐步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愿望。博伊斯通过让公众亲自参与到整个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来达到让人们了解环境保持重要性的目的。
橡树这种长寿的植物可以拥有年的寿命,同已经风化结晶恒久不变的玄武石结合在一起,无声地道出了时间的真谛。如同人类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苍天大树也要经历成长,从开花到结果,到生出种子,再到最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活动的全过程向人们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貌,即过去,现在与未来。从种植这些树木,摆放岩石,再到后来树木的成长和消失都是这个活动的一部分。
博伊斯在这次艺术生态行为作品中秉持他以往对于艺术的理解将社会雕塑艺术同生活连接起来。因此这部作品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次非传统意义上的百日艺术展览,而是应当被当作为艺术开始涉足影响政治,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踏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波伊斯出生在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弗尔德(Krefeld),他反叛、狂傲个性在青少年时代就显得突出。年春天,波伊斯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时,在风格和思想上逐渐成熟,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念和艺术体系。他早期对战争和社会的思考与 《均质的渗透》创作于年,是把一台演奏用的钢琴整体用灰色的毛毡包裹了起来,并在上面医院红十字。在博伊斯看来,毛毡是一种“暖性”的材料,它可以保暖,储存热量,进而也就具有了生命的保护和孕育的含义,而钢琴的内部是金属,金属具有导电的特性,即是能量的导体。因此,毛毡包裹的钢琴就具有了多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按照博伊斯所理解的宇宙观,这样的组合就构成了一种能量的发电厂,它象征着对于生命的孕育;而另一方面,钢琴上的红十字又能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救赎,似乎隐含着对于二战时期带给生命创伤的反思。在战争中,生命和艺术都受到了践踏,就如同生命可以随便被屠杀一样,钢琴更是可以随随便便被破坏。博伊斯用毛毡把钢琴包裹起来,似乎暗示了对于艺术的重新保护和温暖,同样也象征着对生命的再度重视和反思,钢琴在这里不仅是艺术的象征,同时也是生命的一种载体,不仅是毛毡在带给生命温暖和保护,艺术同样也可以治疗生命的创伤。 波依斯对浪漫主义自然哲学、人类学、和神秘学潜在力量的兴趣极大地挑战了他逻辑理性思考。他希望回到原型原始意向,因而从事史前的神话和礼仪研究。在钻研炼金术的同时,他还是仍然对现代边缘科学,比如后物理学爱因思坦(Einstein)、马克思?普浪克(MaxPlack)感兴趣。特别对海深贝革(Heisenberg)的量子力学爱不释手。当然,作为折衷主义者的艺术家波依斯不会简单抄袭他们,而懂得如何过滤蒸馏这些思想爆炸质来服务于他自己的?社会雕塑“的世界模式。 年的作品《毛毯西装》是较早单纯的,直接的反映博伊斯救赎理念的作品之一。毛毯的应用无疑与战争中被鞑靼人所救,用毛毯包裹他,使他的生命力得到保存的经验有关。 结束语 必需承认,要读懂波依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互动思考要求很高。不过,只要不怕与他思想交锋,接受他的各种悖论的话,终究有一天会理解他的生命艺术理论,达到了他所希望的“创造思维“的境地。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波依斯想改变世界,却没有能改变这个世界,他的理想仍然是一个乌托邦。如朋克成为时尚,摇滚乐从边缘走向艺术主流一样,波依斯也不例外:他活在世时处处签名,目的是要防止艺术商品化。但他失算了。凡他签过名的作品目前都价值欧元以上。 雕塑可以做点什么?常人企及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一个惯用的思维模式,大都和装饰点缀之类的词语有关。但是,仅仅停留在装饰层面上的雕塑,常常占据了已成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这,无疑是个悲哀,源自雕塑者与观赏者共同的悲哀. 此文为前线原创,禁止转载。 十万人瞩目的一个独立、自由、开放的艺术交流平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说的是哪十八般
- 下一篇文章: 万物生长凛冬将至,药苑里它们还在倔强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