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七夕

如何美美哒地会见心上人呢?让我们从古代的美眉那里取取经,新鲜出炉的“长安风”美妆六步走攻略呈上。

底妆是一切美丽的基础,那么古人的粉底又是怎样的呢?

1

敷铅粉

有道是"一白遮百丑",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铅粉还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细腻。早在早在商朝,用于敷面的铅粉就已经出现了,这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古人最早用米粉做"粉底",选梁米或粟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中发酵腐烂,洗去酸气,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后来出现了铅粉,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和米粉一样细腻,又被称为胡粉。再后来加入各种香料,成为香粉。

她们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此外,根据不同的皮肤和不同的妆容效果,还有其他一些粉,如水银粉(砒霜)、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剂,呈淡紫色)、珠粉(宫中妃子用珍珠制成)、干粉(滑石粉)等。

腮红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色,胭脂作为古代的腮红,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2

抹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总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美容化妆品。它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据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眉毛是五官之首,眉清才能目秀,画眉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3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

自汉以后,画眉的式样越来越多。到了唐玄宗李隆基这位风流天子时代,继承、发展了前代画眉的式样,使画眉更加丰富多彩。

唐张泌《妆楼记》:“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

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还烟眉,又名涵烟眉;九曰横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宋苏轼《眉子砚歌赠胡誾》诗:“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

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常暂去

4

贴花钿和面靥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时妇女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花饰。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等多种,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把材料剪成各种花朵形状(以梅花为主)后,用鱼鳔胶或呵胶(一种易溶的胶)粘贴。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红色为最多。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喝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

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5

描斜红

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艳色浮妆粉,含香乱口脂

6

唇脂

古时又称“唇脂”,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以前的口红大都是鲜艳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时还流行过檀色点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调,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里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掺香料、朱砂制成,至唐代以蜂蜡代替了动物髓脂。到明清时代,又改为虫白蜡揉入红花汁或银朱的配方。历代的口脂均呈膏冻状,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称为“蜡胭脂”、“油胭脂”。

口红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女人永远缺少一支口红"是没错。

作者:李钰排版:韩如元

L

O

V

E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