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白蛾综合防控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灯蛾亚科,每年都给我国农林业带来重大损失。因其具有繁殖力强(成虫每年产卵量达粒)、适应性广、极易传播、危害严重等特点而被列入国际、国内重要的检疫害虫。 发生与分布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20世纪40年代,通过人类活动和运载工具传播到欧洲和亚洲,欧洲首先爆发在匈牙利,然后在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波兰、保加利亚、法国、土耳其等国相继发生。年随军需物资传入日本东京,随后传入朝鲜半岛,年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据研究是该虫依靠飞翔能力从朝鲜新义州传入,随后蔓延至我国山东威海、陕西武功、河北山海关、上海市区、天津塘沽等省市,而且每年都以极快的速度蔓延至周边地区。 取食危害及特点 取食作物 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蜡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取食虫龄 幼虫是美国白蛾进行危害的主要时期,美国白蛾一般每年可以发生三代,第1代幼虫6个龄期,第2、3代7个龄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分别是第1代、第2代、第3代幼虫的主要危害时期,8月份开始出现时代重叠现象。 危害部位及特点 美国白蛾1~4龄期幼虫群居在叶片背面,并不断吐丝结成“网幕”,网幕持续扩展长达1~2m,取食背部叶肉,留下叶脉和上表皮,致被害叶片呈纱窗状。5龄幼虫开始破网分散取食,食量剧增,被害叶片仅存主脉和叶柄,5~7龄幼虫取食量占整个幼虫生长期取食量的90%以上,树木的叶子可在2~3天内全部被吃光。越夏代和越冬代老熟幼虫不取食。 造成损失 经济损失 美国白蛾雌虫产卵,对寄主有明显的选择性,喜在槭树、桑树和果树的叶背产单层块状卵。美国白蛾一旦入侵部分地区的蚕桑业,由于化学农药对桑蚕的高毒性,导致该虫进行无法得到有效防治,必将给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使蚕桑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果树等经济林一旦受到美国白蛾的入侵,不仅防治成本大幅度增加,果品品质也将严重受损,影响产品的对外销售,必将给经济产业链带来极大的损失。 非经济损失 由于美国白蛾虫期长,又具有杂食性、暴食性、扩散性强等特点,易使树木变成光杆,致使树木维持碳氧平衡、改善热环境、降低噪声、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和滞尘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显著降低,引起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增加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爆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心理影响及景观美学等造成了一定损失;破坏生态稳定性、持续性和结构功能的完备性,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受灾区域经济树木的对外销售和投资环境受影响,造成严重区域损失。据统计4年美国白蛾的危害面积为11.7万hm2,在全国造成的非经济损失达.35亿元,平均为11.99万元/hm2,根据CLIMEX软件进一步分析可知美国白蛾在我国发生面积约为1.16亿hm2,受影响人口至少1.53亿人,美国白蛾的非经济损失将达亿元,是经济损失的1.1~1.8倍。 美国白蛾的防治 提前预测,及时防控 对美国白蛾虫情进行准确预测是做好大面积山林防治的前提。美国白蛾昆虫性信息素具有选择性强、灵敏性高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公认的检测森林害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王禄等在9年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对济南地区美国白蛾进行了及时准确的预测监控,为防治美国白蛾提供了可靠依据。培养抗性品种 抗虫植株的研发是可以有效的防治美国白蛾的危害。陈伟素等证明美国白蛾在取食部分杨树品种后,其幼虫取食量、成虫产卵率及卵孵化率等各项生物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选取抗性强的品种进行研发及合理种植,可以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爆发。 人工防治 1、围草诱蛹 根据美国白蛾下地化蛹的习惯,在树干离地1m~1.5m处绑草,诱集老熟幼虫在草把上化蛹,并且每隔7天更换一次,及时焚烧解下的草把。 2、剪除网幕 在美国白蛾卵期或3龄以内,每隔2~3天对美国白蛾卵块或幼虫网幕进行集中剪除和销毁,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3、诱杀成虫 在美国白蛾成虫爆发期,利用美国白蛾的趋光性,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悬挂高度1.5m~2m,间隔30m~50m。 农药防治 针对美国白蛾防效良好的化学药剂较多,周宏川等证明菊酯类农药(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在适当浓度下药后4天防效均达到%,但因化学农药毒性大、对环境不友好、杀害天敌、易产生抗性等因素,不推荐优先使用。农药防治应尽量在3龄前,优先使用植物源和菌类农药,使用农药期间应尽量避免杀伤美国白蛾天敌,同时根据各地美国白蛾爆发情况统一用药。 生物防治 1、性引诱 美国白蛾成虫期,用昆虫性信息素对成虫雄虫进行诱捕,降低成虫数量,达到防治效果,诱捕器要挂在美国白蛾喜食的树枝上,并及时清理诱集的成虫。 2、以菌、毒治虫 在病虫害防治中,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毒治虫等生物防治措施已成为现今病虫害综合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白僵菌对美国白蛾幼虫有较强的寄生率、较强的致病能力、多次感染能力、寄主范围广等特点,可持续、长久控制虫害,是美国白蛾种群自然制约的重要因子,也是目前世界上防治害虫应用较广、被公认为最有前景的一种虫生真菌。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杀虫剂,防治美国白蛾专一性强,对环境和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其应用后能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从而引起病毒流行病的大爆发,可在较长时间内自然控制美国白蛾种群密度增长,在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天敌防控 天敌防控是指利用有害生物天敌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具有对环境友好、持效期长、有利于生态平衡等诸多优势。周氏啮小蜂被认为是美国白蛾最有效的天敌,其寄生率高达50%~70%,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应在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分别放蜂1次,按照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1:5的比例进行放蜂,上午10时至下午5时无风或微风天气放蜂最佳,连续放蜂两次防治美国白蛾,可以有效降低美国白蛾的数量。 总结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每年对我国农业、林业造成重大损失。农业上造成粮食产量减产,危害林业造成其服务性功能损失,使空气质量下降、沙尘暴爆发等。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应坚持“严防死打”原则,对未发生区域,一定做好检查检疫和普查工作,及时掌握疫情,防患于未然,从源头杜绝美国白蛾入侵。对已发生区域加强监测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逐渐缩小疫区面积,避免疫区面积扩大。美国白蛾越冬代发生前用性信息素和诱捕器进行检测和诱捕,预测美国白蛾各虫龄爆发期,适时进行围草诱蛹、剪除网幕等人工防治措施,在幼虫期、蛹期和卵期分别喷施白僵菌、释放寄生蜂等,在1~3龄幼虫爆发期,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连续防控2~3次,控制幼虫数量,通过对美国白蛾各个时期的综合防控将其对靶标树木的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于广威,李圣辰.浅谈美国白蛾综合防控[J].农业与技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4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虫草的功效与作用,虫草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