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

由鲲鹏鸟传媒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德国农业协会主办的

第四届太阳鸟·营养与创新大会

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落幕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

由DDC刘峰、黄明亚、李志忠、孔凌整理的

9月8日会议听课笔记

能量原料的利用与探讨

罗正博士

建明(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

谷物原料NSP的影响:

1)增加食糜黏性降低内源性消化酶在食糜中的分散度,减低日粮消化率。

2)增厚肠道粘液层降低肠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3)降低日粮消化吸收率降低采食量。

4)“牢笼效应”降低整体日粮消化性。

全小麦日粮对肉鸡生产性能影响(公开发表文献-年,共31个数据):

1)实际体重g,接近育种公司推荐值,校正体重到g后,FCR高于估测0.1左右。

2)小麦的主要抗营养因素为阿拉伯木聚糖。

3)能值评估-小麦养分组成对于能值的影响

回归方程:AMEn=.+51.EE-.ASH-25.CF-20.NDF(Marianoetal())

4)木聚糖酶可释放小麦3%能值,其主要来源为改善纤维的组成

5)小麦日粮欧洲实践:3周龄以下的肉鸡日粮可添加30%小麦,3周龄以上可添加50%小麦

使用大麦对肉鸡生长性能影响(-年,共27个数据):

1)大麦日粮造成肉鸡体重大幅低于育种公司标准,校正体重后,料肉比较预测值高0.33,随着大麦用量增加,影响越严重。

2)公开数据库大麦营养组成对比,主要抗营养因素为β-(1-3,1-4)葡聚糖

3)酶制剂对大麦营养利用影响:使用酶制剂,AMEN提高3.68%,氮消化率提高1.92%,淀粉消化率提高0.51%,氨基酸消化率提高0.64%。

4)粒度与酶制剂对雏鸡生产性能影响

小粒度:接触面积更大,更有利于酶与底物接触;

大粒度:可能降低了粘性,让酶可以和其他的营养物质更好的接触;

粒度与酶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与谷物中纤维类型相关;

5)大麦日粮欧洲实践

后熟化:在生产实践中,大麦的后熟期一般控制在3个月。通过25%:75%开始混合使用直到3个月后%使用。

容重与用量:g/L最大使用量在25%,能量约为玉米的83%;如果容重低于-g/L,最大用应该控制在15%以内。前阶段肉鸡饲料尽量不使用大麦。

酶制剂的使用:10%以下的大麦与玉米配合使用,5%以下用量与小麦配合使用不考虑加强葡聚糖酶。酶制剂对于大麦AME释放3%-7%之间,对于蛋白释放1.5-3.5%之间。

高粱对42天肉鸡生长性能影响(-年,共21个数据):

1)体重接近育种公司推荐值,FCR高于估测高0.1左右。

2)公开数据库高粱营养组成对比,主要抗营养因素为单宁,醇溶蛋白。

3)醇溶蛋白的影响

高粱蛋白组成中,55%左右为醇溶蛋白:

胱氨酸:β-,γ-醇溶蛋白中胱氨酸含量高,易于形成二硫键,

亮氨酸:不消化的亮氨酸发酵,显著提高肠道中支链脂肪酸和生物胺

淀粉互作:溶醇溶蛋白与淀粉相互作用降低淀粉消化率

4)蛋白酶在高粱日粮营养效果

营养利用率提高5.6%,平均日增重9.0%,AME提高2.8%。

肉鸡日粮综合思考:

1.油脂能量贡献在日粮总能的比例:生长性能统计无差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21天时Low-CHO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日粮。

2.机体状态对于能量源偏好的影响:应激会改变代谢的变化,进而影响饮食的偏好,其可作为能量调节和营养平衡的补偿机制。油脂在应激状态下,等能量浓度中,低蛋白高油脂的日粮可能会更为合适。

3.葡萄糖对于生长性能的影响:前期料补充葡萄糖对前期生长性能影响不大(10天到14天),但对于不同体况的肉鸡全期生长性能有积极的影响。

植物甾醇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无抗日粮中的应用

王恬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植物甾醇:植物甾醇又称植物固醇(Phytosterols,Plantsterols),属于植物性甾体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体内。农业农村部批准在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植物甾醇,是采用大豆油/菜籽油,经物理提纯而得(农业部公告第号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

①植物甾醇(PS)主要有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等。

②植物甾醇基本分子结构都是以环戊烷多氢菲核为骨架。

③结构上主要是C17所接侧链基团的不同,导致生理功能上有所区别。

④植物甾醇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植物甾醇(Phytosterols)的生理功能:

降低胆固醇:胆固醇类似物;降低胆固醇的肠道吸收;增加胆固醇的排泄。

抗氧化:增加线粒体抗氧化酶活性。

类激素:类固醇类激素合成的前体,类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亲和。

抗癌:抑制癌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促进凋亡途径。

抗炎退热:抑制促炎症因子的表达。

植物甾醇的促生长作用机理:

1.促进激素和IGF分泌,增加蛋白质沉积,能调节动物体内生长因子的分泌,提高动物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的含量,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2.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增强能量代谢效率

3.抗炎抑菌,抑制病菌群体感应

4.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阻断脂肪酸的链式氧化反应

植物甾醇的抗菌抑菌作用机制

1)抑制生长对数期的菌体细胞分裂,抑制或破坏细菌正常的生长速度与生长周期。

2)改变细胞通透性,使菌体细胞内Na和K+等电解质的渗出量增大,离子的丢失导致稳定的内环境被破坏、多种酶活性受到影响、多种代谢途径受阻,细胞内外渗透压调节能力下降,导致细胞失水或吸胀破裂。

3)切断细菌能量来源,使菌体利用还原糖制植物甾醇的能力下降,导致菌体所需的能量不足。

4)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使细菌代谢发生紊乱,蛋白质合成受阻。

5)通过动物机体的垂体-肾上腺素系统,调控免疫系统抗菌抑菌。

植物甾醇在无抗日粮中的应用:

1.植物甾醇(PS)对断奶仔猪具有与抗生素类似的促生长和抗炎功能。但相比于抗生素,PS更具增强免疫功能与改善肠绒毛形态的优势。

2.有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mg/kgPS可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增强免疫,提高抗炎功能,同时可改善肠绒毛形态,有利于仔猪肠道健康。

3.植物甾醇在日粮中替代抗生素,除了单独添加应用外,还可以与其它植物源活性物质协同应用,发挥促进动物健康与生长的作用。

猪和鸡无抗日粮中单宁酸的饲用效果研究

朴香淑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水解单宁酸(栗木树提取物):

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由多元醇核心(通常是D-葡萄糖)通过酯键与酚酸及其衍生物聚合形成,分子量为~道尔顿;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可以被水解;具有收敛、抑菌、抗氧化、抗炎、抗寄生虫等作用。

单宁酸在动物中的应用情况(欧盟)

使用灵活多样、简单,可添加到预混料,也可直接加到全价料。

断奶仔猪:单宁酸替代氧化锌

1.日粮添加0mg/kg单宁酸,可提高仔猪营养物质消化率,增加血清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性能,改善肠道健康和消化酶活性,减少腹泻,进而促进仔猪生长;

2.单宁酸和氧化锌混合饲用效果优于单用;

3.单宁酸可以替代氧化锌(前、后期分别和mg/kg),不影响生长性能。

肉仔鸡:单宁酸替代抗生素

1.日粮添加单宁酸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增加血清抗氧化水平和免疫性能,改善肠道结构和功能,促进健康生长;

2.肉鸡日粮单宁酸适宜添加量为:前期mg/kg,后期mg/kg;

3.单宁酸可替代金霉素或阿维拉霉素使用;

4.单宁酸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力。

丁酸梭菌在乳仔猪上的应用原理与效果

梁运祥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肠道微生物的定植:

肠道的细菌定植通常在出生时开始。接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加和减少的连续波动发生在微生物变化期间,在人类持续大约18个月。早期的营养状况和免疫系统发育都影响肠道定植,对以后的生长和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刺激的重要性:

当无菌动物被微生物群定殖时,几乎每个器官的细胞组成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由来自微生物本身的分子触发的,结果可以帮助动物适应体表微生物的存在,从而预防炎症。

丁酸梭菌

丁酸梭菌,类属于芽孢菌科,梭菌属,有芽孢,孢子卵圆,偏心或次端生,为绝对厌氧型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培养后期可变为阴性菌。

丁酸梭菌菌株肠道定位:

1.进入十二指肠后,2h在回肠开始萌发成营养体,5-12h在盲结肠大量萌发,仅存少量芽孢。

2.丁酸梭菌能在结肠处大量定植并高产丁酸,为结肠上皮细胞修复与再生提供能量物质,保持结肠正常的结果与功能,从而稳定水分与矿物盐代谢,保证肠道正常蠕动功能与动物肤色正常及蛋品质量;同时优化结肠细菌组成,丁酸梭菌产生的有机酸及丁酸梭菌素抑制病原菌,有利于结肠的健康,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3.丁酸梭菌是梭菌家族中少有的可培养益生菌,能天然抑制魏氏梭菌(坏死性肠炎、痢疾等)与艰难梭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炎等)等病原梭菌,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4.微生态类的产品非常讲究它在哪个位点发生作用,因为丁酸在胃肠道里的作用位点在后肠道,所以要把丁酸送到后肠道,才能产生抑菌作用,所以,丁酸梭菌必须达到后端的作用位点才可以发挥作用。

丁酸梭菌菌株肠道功能:

1、营养功能,产丁酸,肠道上皮供能,维持肠道健康。丁酸是肠道上皮细胞利用效率最高的短链脂肪酸,丁酸占结肠能量供求的90%,产生淀粉酶和蛋白酶,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2、肠道中后段发酵,利用乙丁酸和乳酸,稳定肠腔pH。

3、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产生抗菌肽,抑制有害菌。

4、抗炎症作用:调节免疫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

与其他益生菌比较

厌氧、产丁酸、耐温、抗逆性强,丁酸梭菌是最适合肠道的益生菌。

丁酸梭菌的作用小结:

1.促进肠道结构发育—提供肠道能量,利于肠道绒毛发育;

2.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

3.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刺激免疫抗体分泌;

4.拮抗有害微生物—分泌抗菌肽物质;

5.加快动物生长—源自对动物肠道健康的维护;

6.更低的料重比—物质净转化率高。

饲用抗菌肽的研究

单安山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

抗菌肽的背景

1.抗菌肽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广泛,具有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具有抗甲型流感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活性,杀灭变形阿米巴虫和克氏锥虫,抑制肿瘤癌细胞的生长,促进血管再生及伤口愈合,提高加快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分化,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等功效。

2.抗菌肽主要通过自身正电性与疏水性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细菌的裂解,从而杀灭细菌,因此细菌不易对抗菌肽产生耐药性。

抗菌肽分子改造创新技术

1.天然来源的抗菌肽的抗菌活性不足以完全替代饲料中饲用抗生素的功能,可以通过平衡抗菌肽关键参数对天然抗菌肽进行系统改造(如定点氨基酸替换法和有效肽段的截取法)。

2.这些老的方法虽然有效,却不能让抗菌肽的效果最大化,通过非完美两亲性设计、色氨酸拉链β发卡设计、微缩蛋白设计等6种全新的人工抗菌肽设计思路,得到更高效、低成本的抗菌肽。

精准靶向抗菌肽的创制

1.广谱抗菌肽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正常菌群,对肠道微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引发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感染等相关并发症,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就是研发精准靶向抗菌肽。

2.通过靶向型抗菌肽活性中心的改造分别研发出抗绿脓杆菌靶向型抗菌肽,抗真菌窄谱靶向型抗菌肽,抗革兰氏阴性菌窄谱靶向型抗菌肽。

3.通过信息素标记技术研发出抗粪肠球菌靶向型抗菌肽,双重靶向抗菌肽,噬菌体展示肽杂合技术设计大肠杆菌专杀肽。

抗菌肽的抗酶解技术

1.饲用抗菌肽在动物体消化道内被蛋白酶分解的稳定性问题是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的制约因素之一。

2.分别可以通过D-型氨基酸抗酶解肽,规避酶切位点法抗酶解肽,肽臂阻隔法空间抗酶解肽,纳米抗菌肽等多种设计来提高抗菌肽的稳定性。

抗菌肽的工程表达

1.目前存在问题:天然资源中提取抗菌肽成本高、得率低、工序繁琐而化学合成价格亦昂贵,合成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并且多为线性的,所能修饰的程度有限。

2.解决的方案:选用方式简单,产量高,修饰容易的基因工程表达方法生产抗菌肽。

3.主要表达的系统:大肠、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毕赤酵母菌。

抗菌肽的应用方式

主要有注射,饮水,饲用三种方式。

相关文献研究:

抗菌肽对于健康猪只的效果不如抗生素,但抗菌肽对于患病猪的效果与抗生素相似。

日粮低聚异麦芽糖在无抗养殖中的应用。

日粮低聚异麦芽糖在无抗养殖中的应用

邓近平研究员

华南农业大学

我国生猪产业现状

1.中国生猪养殖量占到世界14亿头规模的50%;畜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养猪业已经成为畜牧业的主打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我国生猪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2.我国养殖业面临的挑战:禁抗、限锌、环保、疾病。

3.畜禽养殖业面临的抗生素挑战。抗生素残留等导致动物性产品安全问题,以及产品品质下降,成为我国生猪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又一瓶颈。

肠道健康与畜禽养殖

1.肠道是畜禽最大的营养吸收、毒素排放及免疫器官。

2.改善肠道健康,提质增效,减少用药。

3.肠道微生态系统维持机体肠道健康。

4.肠道菌群调控宿主营养代谢。

低聚异麦芽糖产品研发现状

1.低聚异麦芽糖,IMO,是以淀粉为原料,采用酶工程及微生物发酵工艺制得。2-10个葡萄糖分子之间以α(1,6)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单糖,属糖分子数在2~5不等的一类支链状低聚糖,包括异麦芽糖、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与潘糖等各种支链寡糖。

2.低聚异麦芽糖具有较好的适口性、稳定性和溶解性,适合于饲料中添加及吸收。3.低聚异麦芽糖在改善肠道稳态、大便形态、免疫力及矿物质吸收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4.低聚异麦芽糖在国内已获准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低聚异麦芽糖在仔猪中的应用

1.生猪实验证明:日粮添加0.6%或0.8%IMO可替代日粮50%抗生素,在50%抗生素组添加0.6%或0.8%IMO可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降低腹泻率。

2.日粮添加0.1%IMO可提高断奶仔猪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减少断奶仔猪水样粪便出现的频率。

3.日粮添加0.2%或0.3%IMO可提高肥育猪日增重,降低料肉比。

低聚异麦芽糖在家禽中的应用

1.肉雏鸡日粮添加0.2%IMO可替代0.%的金霉素,提高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改善盲肠菌群稳态。

2.蛋鸡日粮添加0.2%IMO可提高产蛋率、蛋品质,降低料蛋比。

3.肉鸭日粮添加0.1%IMO可替代0.01%金霉素提高日增重,降低料重比。

低聚异麦芽糖在养殖中的应用途径:

A.与活菌制剂、酶制剂、酸化剂、中草药复配

B.与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复配

C.直接饮水、拌料用于养殖一体化企业

D.用于核心料、预混料、全价料

E.与治疗性药物配合使用。

凹凸棒基石替抗及肠道健康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印遇龙院士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发背景:

滥用抗生素导致催生“超级病菌”,多个国家开始禁用全部抗生素及各种生长促进剂。

仔猪肠道发育和断奶应激损伤修复的营养调控

1.氨基酸是维持肠道生长发育的关键营养物质。仔猪肠道组织利用了每天摄入的氨基酸将近50%,利用的必需氨基酸占其摄入氨基酸的50%。

2.肠黏膜能量基质氨基酸,作为线粒体能量基质,促进DNA合成、细胞增殖及蛋白质合成。

3.通过调控多胺代谢促进黏膜成熟和屏障功能。哺乳仔猪灌服腐胺和脯氨酸提高断奶后小肠黏膜多胺浓度和ODC蛋白表达。

4.芳香族氨基酸通过激活CaSR信号通路调控肠道炎症反应,在维持和恢复肠道稳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5.通过激活PXR维护肠道健康,调控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和离子转运载体的表达。

6.微生物介导氨基酸调控仔猪肠道功能

凹凸棒石基研发思路:

1.部分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对环境敏感、耐热性容易失活而丧失抗菌活性,因而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科学家们在不同领域开展替代抗生素的抗菌研究,例如寻找天然抗菌化合物和设计合成抗菌纳米材料。

2.仿生结构物理抗菌,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理化特性,如表面拓扑、大小、几何形状、表面电等,细菌与纳米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会破坏细菌的细胞膜。

3.纳米材料抗菌,纳米颗粒可以通过产生杀菌成分,如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不直接接触也能杀死细菌。如氧化铁、氧化锌、2D纳米材料等。由这些纳米材料生成的ROS依赖于相应的物性参数如结晶度、组成及其纳米结构。

4.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构筑纳米材料

5.利用凹凸棒石孔道组装植物精油

6.利用凹凸棒石表面组装植物活性成分

7.pH响应性凹凸棒石杂化替抗产品:动物胃pH为2~4,肠道为6~7.5,通过pH控制抗菌活性成分的释放——在胃中不释放,保护活性物质和胃粘膜,小肠中快速释放,抗菌。

创新点:

1.充分利用凹凸棒石的孔道和棒晶表面实现活性成分自组装;

2.凹凸棒石物理损伤及其植物提取物、精油和纳米氧化锌三重效应;

3.TC在pH3.3时以TCH3+形式存在,3.3pH7.7时以TCH20形式存在,7.7pH9.7时以阴离子TCH?存在,pH9.7时表现为TC2?状态;

4.凹凸棒石的收敛作用,粪便臭味减轻,作为肥料使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嘉吉5H无抗动物健康解决方案

邓波波博士

嘉吉中国区营养技术总监

背景:猪生产是抗生素使用的主要产业。全球约73%的抗生素用于畜牧生产。中国抗生素的使用量约占全世界的一半,其中48%为人用,其余用于农业。抗生素滥用降低猪只免疫力。

饲料禁抗对养殖业可能的挑战:

a.生产性能下降,尤其中大猪;

b.肠道健康问题,尤其乳仔猪;

c.养殖成本增加;

d.农场管理。

5H无抗动物健康解决方案:

a.饲料健康(饲料安全、品控体系、加工工艺)

b.营养健康(净能体系、动态可消化氨基酸模型、采食量调控技术)

c.肠道健康(可发酵纤维技术、可发酵蛋白技术、肠道健康功能包)

d.免疫健康(免疫增强方案、氧化应激改善方案)

e.农场健康(农场生物安全体系、农场环境管理、猪群健康管理)

低蛋白日粮:粗蛋白包括真蛋白(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如尿素、缩二脲等),日粮应减少NPN,提高可消化真蛋白水平,减少粪便中的氮,改善圈舍环境质量。低蛋白日粮有益于改善粪便质量,尤其在遇到大肠杆菌挑战时。

乳仔猪料特殊加工工艺(海绵颗粒)

a.无论水中还是料槽中不易分层,可干湿两种饲喂,旨在营养采食更均衡。

b.具有悬浮效应,与胃肠道内消化酶接触面更广,旨在消化率更高。

c.具有海绵特性,采食更平稳,旨在有效避免断奶后初期过量采食,有助于减少营养性腹泻发生比例。

蛋白在后肠道发酵造成的影响:

a.致有毒代谢物的产生,从而降低生物生产性能;

b.干扰肠粘膜发育;

c.减少肠绒毛高度;

d.NH3以尿素的形式随尿排出,导致能量成本增加7%;

e.NH3影响宿主的新陈代谢,降低动物生产性能。

f.健康水平不佳情况下,控制后肠道可发酵蛋白可显著提高仔猪生产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的三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