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蚧壳虫,恨它更要了解它
在这篇文章中,你可能会看到一些让你不太舒服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因为这一篇的主人公是危害肉肉的第一大害虫:介壳虫。曾经有一位女花友对我说:我讨厌杰克。我回答她:那就把自己想象成Rose吧。爱它要了解它,恨它就更要了解它。 大部分人都没有兴趣去了解一种虫子的习性,尤其是看起来恶心的虫子。所以,当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里有虫子的时候,往往会惊讶的说:呀,XXX生虫子了!!就好像虫子并不需要经历一个孵化生长的过程,直接凭空生出来就好了。 我们对于蚧壳虫往往也是同样的感觉:为什么一夜之间突然出现了这么多蚧壳虫?昨天还没有呢,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而且,蚧壳虫不会跑不会飞不会跳,是怎么跑到叶子上的?现象确实如此,正因为蚧壳虫常常会一夜之间突然大量出现,我们才称之为蚧壳虫大爆发。 肉肉上最常见的蚧壳虫是根粉蚧。根粉蚧是大部分都是全白的,少数根粉蚧身上会带有深色的斑点(下图)。 它们成群的聚集在叶片背面、叶片与茎干的交界处、枯叶底下或者干脆藏在土壤里吸食肉肉的根。 看起来有点儿恶心是吗?如果我告诉你,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在大量饲养蚧壳虫,也许可以让你对蚧壳虫的恶感减轻一些。不过,那些被饲养的蚧壳虫并非肉肉里常见的根粉蚧,而是分类在蚧总科白蜡蚧属的白蜡虫。根粉蚧也能分泌厚厚的蜡质介壳,不过比起白蜡虫分泌蜡质的能力,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据说在十五世纪的时候,有个叫做特里高特的英国传教士,在中国东南沿海传教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农民在大量饲养一种叫做白蜡虫的蚧壳虫。看着满树密密麻麻的白蜡虫,特里高特非常吃惊,于是写文章记述下来。特里高特记录中国人饲养白蜡虫的文章传回英国后,引来了很多欧洲学者来中国考察,并把白蜡虫的标本送回欧洲研究。 白蜡虫的标本被带回欧洲后,最初被归类为蚧壳虫的一个新品种,并用白蜡虫的中文拼音为白蜡虫起了拉丁学名pela。后来,鉴于白蜡虫非常特殊的分泌蜡质的能力,又专门为白蜡虫设置了独立蜡蚧科。人类从来都是从有没有用的角度来定义物种的。蜡蚧科里有多个品种的蚧壳虫,除了白蜡虫以外,其他品种都被人类定位为重要农业害虫,原因仅仅是它们产蜡的能力不如白蜡虫而已。 对于根粉蚧的习性,并没有特别详实的研究报告,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只关心如何杀死它们。但是,在尽可能不使用农药的家庭环境里,了解根粉蚧的习性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幸好我们饲养根粉蚧的近亲白蜡虫已经有几千年了,根据已经了如指掌的白蜡虫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找到对付根粉蚧的好办法。 藏在土壤里的根粉蚧是肉肉的最大敌人。因为几只根粉蚧往往不会对一株肉肉造成什么影响,所以从肉肉的状态上,我们根本无法分辨出肉肉的根部是否藏有根粉蚧。当我们看出肉肉发生萎蔫的时候,肉肉根部的根粉蚧往往已经爆发了。对付藏在土壤里的根粉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浇透水的方式将根粉蚧从土壤里赶出来。 根粉蚧看起来长得古里古怪,像是外星生物,但是它们其实也是很普通的昆虫。昆虫都是需要呼吸氧气的,如果我们每次都把土壤浇透,坚持不爬出土壤的根粉蚧就会被水淹死。生石花很容易长根粉蚧,是因为生石花需要的水量比较少,土壤常常处于比较干燥的状况,比较利于根粉蚧的生存。 一些花友说夏季特别爱长根粉蚧,她的肉肉挖出来后每盆都有根粉蚧。我就问她说,你是不是夏天都不敢浇水,就是浇水也只在盆边浇一点儿?她很惊讶的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是根粉蚧告诉我的呀,你如果是特别爱浇水的人,而且能把水浇透,根粉蚧早就被你赶到土壤外面来了。 由于肉肉的根部经常与潮湿的土壤和大量真菌打交道,一旦被蚧壳虫寄生,就有可能从蚧壳虫刺破的伤口处发生真菌感染,发生黑腐。所以,良好的浇水习惯就成了防治根粉蚧的重要诀窍。不让根粉蚧藏在土壤里,就不会出现敌暗我明的局面了。蚧壳虫在土壤以外的地方活动,是不会置肉肉于死地的。 蚧壳虫只要爬出土表,就可以被观察到。少量的蚧壳虫不需要用药,只需要用牙签一戳就可以杀死它们。但是要注意的是,戳死的蚧壳虫要尽可能的清理掉,因为有些大个头的蚧壳虫身上已经带有虫卵了,虽然被牙签戳死,身上的虫卵还是有可能孵化出来,造成虫害。 我们平常在肉肉上看到的蚧壳虫都是雌虫。雄性蚧壳虫有着与雌虫完全不同的外观:那些雄虫看起来会更接近我们熟悉的昆虫,有腿有翅膀,会飞。可惜蚧壳虫的雄虫都是没有嘴的,所以他们的生命也非常短暂,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雄虫的原因。而雌虫的特点则是翅膀退化,而且腿脚不太好使。所以,蚧壳虫一旦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吸食汁液,就终身不会再换地方了。 等到蚧壳虫产卵的时候,她们会用蜡质的白丝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一个虫茧,虫茧厘米则是死去的雌虫和一大堆卵。如果我们在肉肉上看到一团白丝,那就是蚧壳虫的虫茧。密实的蜡质白丝为虫卵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我推荐使用“呜莎·晚安”冲洗的方法来清除这些虫茧。“呜莎·晚安”可以清洗掉虫茧和蚧壳虫的分泌物,减少叶片表面感染。通过破坏虫卵外壳的蛋白质,“呜莎·晚安”对蚧壳虫虫卵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有些花友喜欢给肉肉洗根,认为洗根就可以有效的去除虫卵。其实,蚧壳虫的虫茧是非常明显的东西,只需一眼就可以看出一棵肉肉是否有爆发蚧壳虫的隐患,并不需要通过仔细洗根来消除心中的顾虑。 我曾经用各种办法试图消除蚧壳虫,但是始终没有很彻底的做到。我使用自己的配方土,用微波炉处理可回收的土壤,外来的肉肉会仔细清理根部,一旦发现蚧壳虫还会立即换土……但是,每年都会或多或少的闹一闹蚧壳虫害,一直无法根除。 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蚧壳虫虫卵是极端坚强的。即使微波炉这种对有生命物体有着无限强度杀伤力的微波炉,由于微波穿透能力有限,如果时间较短,或者花盆太大,也无法杀死花盆中的全部虫卵。 这些幸存的虫卵可能不多,但数量不多恰好是它们的优势。它们可以悄悄的孵化出来,四处乱爬寻找可以吃的东西。幼虫阶段的蚧壳虫有着相当不错的运动能力,它们就是在幼虫时期四处爬动,形成传染性。 如果孵化它们的虫茧是在肉肉的根部,孵化的幼虫就会就近吸食肉肉根部的汁液。如果孵化她们的虫茧在肉肉的茎叶上,幼虫们就会四散爬动寻找合适的取食地点。所以说,及时发现蚧壳虫,并在她们产卵之前或者虫卵孵化之前清除掉她们,肉肉就不会很危险。 由于对蚧壳虫的恐惧,很多花友会比较倾向于大量用药来预防蚧壳虫,一旦遇到蚧壳虫,就挖肉、洗根、泡多菌灵、丢弃土壤。这些雷厉风行的做法不是不行,但是大规模清剿的结果是杀了虫子也伤了肉,常常弄个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在呜莎花园推出“呜莎·晚安”之前,我一直向花友推荐的药物是国光蚧必治。因为这是我用过的最好的杀灭蚧壳虫的农药。 有花友就问我,现在有了“呜莎·晚安”,是不是就不需要国光蚧必治了呢? 还真不是。虽然国光蚧必治毒性比较大,不适宜在室内或不通风的空间里使用,但对于那些养肉空间比较开放,通风条件好的环境,还是可以继续用国光蚧必治的。 而且国光蚧必治有内吸的效果。什么是内吸类效果呢?就是说把稀释后的药物当作水浇到土壤里,然后让肉肉吸收掉。当刺吸式的害虫(比如蚧壳虫)吸食肉肉汁液的时候,就会吸入药物中毒而死了。这就是内吸类药物的优势。 而“呜莎·晚安”则没有内吸效果,只能通过喷洒来杀虫,喷不到的地方,就肯定会有漏网的虫子。 所以对于蚧壳虫的防治,我并不主张用“呜莎·晚安”反复的去喷,因为看不到虫子的时候,其实喷洒“呜莎·晚安”是没有用处的。 我推荐的蚧壳虫防治方式,依然是用内吸类药物进行灌根。灌根的方式会毒死所有吸食汁液的蚧壳虫,无论它们隐藏哪里。 灌根杀虫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用极低浓度的药物。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用手接触都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误食就会中毒。灌根比喷洒有效的地方就是可以让药物从蚧壳虫的肚子里开始起作用。一般来说,只要是内吸型的农药,按照农药说明书上的最低浓度配制药物,然后再稀释1倍使用,就足以杀死蚧壳虫了。 一滴水的体积大约是0.05毫升。如果用1升容量的瓶子配制灌根用的杀虫剂,一般来说加1-2滴国光蚧必治就足够用的了。 以下是一些花友常问的问题,集中解答如下: Q:我家的肉肉常年都有蚧壳虫出没,而且经常用药,怎么也杀不干净,是怎么回事? A:这多半是虫子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了。遇到这种情况,我强烈推荐大家试试“呜莎·晚安”。因为“呜莎·晚安”不是靠毒性杀虫的,蚧壳虫不会因此而产生抗药性,最适合杀灭这类有强烈抗药性的虫子。 Q:我昨天在肉肉上发现了一只很肥的蚧壳虫,其他肉肉都没发现,需要整体喷药灌根吗? A:我们的目的是控制住蚧壳虫的数量,让它们不会爆发式增长就好了,赶尽杀绝是不现实的事情。我并不建议发现一只蚧壳虫就紧张兮兮的整体用药,对蚧壳虫保持警惕,注意观察,见到一只杀掉一只,绝不放过,这样就足够了。 Q:怎么知道根部有没有虫?要不要挖出来洗根泡多菌灵? A:挖肉、洗根、泡多菌灵甚至丢弃土壤的做法,我明确表态是不赞成的。如果肉肉的状态尚好,只是发现了蚧壳虫,是完全没必要把肉肉挖出来的。蚧壳虫与肉肉的关系,就好比虱子与胖子的关系一样。只要蚧壳虫的数量不多,肉肉是不太在乎它们的。而且健康的肉肉会分泌一种能让蚧壳虫害怕的物质,这种物质甚至可以让蚧壳虫停止吸食汁液而饿死。 每一株用来养殖白蜡虫的白蜡树,都要承受数万只甚至数十万只白蜡虫的吸食和叮咬,但由于养护得当,并没有因为白蜡虫的寄生而死亡。你只要想想那些白蜡树和白蜡虫就不必对蚧壳虫心怀恐惧了。 Q:什么情况下要把肉肉挖出来呢? A:根部有严重蚧壳虫侵害的肉肉,会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停滞,叶片萎蔫发皱的现象。这时候,用国光蚧必治来灌根已经没什么用了,因为肉肉根系已经无法吸收药物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肉肉挖出来,用“呜莎·晚安”仔细清洗掉根部的蚧壳虫和分泌物,晾根后重新种植。 Q:除了药物灌根以外,还有什么预防的方法吗? A:如果不愿意用农药,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早发现,早杀虫。夏季不要断水,用浇水的方式把藏匿在土壤中的根粉蚧赶出来,避免根部被叮咬而引发的黑腐。注意观察隐藏在叶片底部、花剑上、枯叶里的成虫和虫茧,一旦发现,立即清除干净。 Q:蚧壳虫一般几月产卵孵化呢?什么时候防治最有效? A:蚧壳虫大约有3个爆发的时间点,5月、7月和10月,这是我们要对蚧壳虫非常警惕的季节。 不过这三个月份对于家庭环境养肉的花友并不一定适用。在家庭环境下,只要温度合适,虫卵就会孵化。蚧壳虫的卵在25℃以上的温度就会出现大规模孵化的情况。所以,家里出现过少量蚧壳虫的花友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温度点。一旦温度接近临近温度,就应该注意观察,也可以提前灌根防治一次,便可安然无事。 Q:蚧壳虫是如何传染的?怎么隔离? A:新孵化出来的蚧壳虫在找到固定取食地点前会四处爬动。这也是它们传染的唯一途径。一般来说,如果感染蚧壳虫的肉肉还很健康,那么蚧壳虫就不易传染。因为它们肯定是优先在最近的肉肉上取食的。如果一棵感染蚧壳虫的肉肉挂掉了,那么蚧壳虫就会迅速爬走去寻找食物,形成对周围肉肉的传染。 所以,很健康的肉肉上面有虫,简单隔离就够了,不容易传染。如果肉肉的健康已经严重受到虫害威胁,就要彻底隔离,比如放在单独的窗台上。 Q:生了蚧壳虫的土要扔掉吗? A:这要看你挖出来肉肉的时候,根系上带着多少虫子了。根粉蚧爆发过的土壤,扔掉肯定是最佳选择。如果是很新的颗粒土,虫子又不多,舍不得扔,可以采用微波炉加热的方法杀掉虫子后继续用。 Q:拜耳小绿药、日本小白药之类的效果怎么样? A:这些都属于可以埋土的杀虫药,有内吸效果,可以用于预防。类似的还有呋喃丹、土虫丹之类的药物。应该说埋土后效果非常明显。缺点就是毒性很大,只适合庭院、花园这样的开放环境。窗台阳台上不要用这类剧毒药物。 Q:酒精、碘酒、啤酒、醋这类偏方有效吗? A:这几种东西我都做过实验,目前还。酒精和碘酒的问题一样,就是浓度超过20%的酒精会产生药害。啤酒杀虫是完全不靠谱的,因为啤酒里的酒精基本上没有任何杀伤力,而啤酒中的糖分会滋生叶面真菌,导致病害。醋也是会产生要害的,而且大量使用会让土壤酸化。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果技精选进入8月柑橘粉虱高发期,如何
- 下一篇文章: 青会生活春天真的来了,京津观赏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