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之美
黔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住着布依族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 它们散落在大山深处极具史料价值 带你走进黔西南感受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 苗族蜡染 “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岭外问答》南宋·周去非 蜡染图样 苗族蜡染被列为贵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苗族蜡染文化的内涵也逐渐被深入挖掘。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防染剂主要是蜂蜡,也称黄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蜡染,古称蜡缬,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蜡染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苗族蜡染,用一种特制的蜡刀点蜡,以蜂蜡熔汁绘画于白布上,染色后取出煮干水中,蜡去则花现。制作方法是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再将蜂蜡置于小锅中,加温升到60~70C时,蜡熔化为液状,即以铜蜡蘸蜡汁画在布上。有经验者完全凭自己的观察以定温度,而初学蜡绘者,不易凭观察以定温度,只好将画布置于膝上,凭皮肤的感觉以判断温度是否适宜。苗族妇女蜡绘,一般小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对称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熔后即现出白色花纹。 蜡染艺术在黔西南州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以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 黔西南州苗族蜡染艺术,用单一的色彩、交织夸张的纹样,形成独特的艺术方式,其中独特的纹样更是寄托着布依人民对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感。 布依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之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调(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 布依戏表演 布依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造型夸张、色彩鲜明的艺术特点。布依戏利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故事、寓言、古歌等编成的传统或现代戏,通过大量的移植剧目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布依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文化取向,通过人物演出搬上舞台再现故事情节让人们从中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达到除恶扬善的目的。 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脸壳),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藏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 长期以来,布依戏的传承依存于布依民族的宗教和生活习俗,将宗教民俗活动融入其中,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传统演出活动程序。册亨布依戏的演出传统程序一般包括“开箱”、“敬老郎”(即祭祀请袓师)、“点符浪”(即念咒语、施法术)、“降三星”、“打加官”、“主戏”、“升三星”、“扫台”、“封箱”等。除“主戏”外,其余为演出习俗程序。布依戏演出能将戏剧演出与布依族人民对消灾祈褔的习俗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布依戏能够长期以来深受布依族人民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布依族人民在不断的发展中、是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 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为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舞,俗称跳脚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关于它产生的时期,没有文献有准确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流传到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境内,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形式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彝族舞《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研究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研究方面以及在中外艺术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阿妹戚托对于研究彝族的舞蹈发展史及本土文化发展史,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等均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姑娘出嫁舞”以跳跃、欢腾的动律特点,轻快、舒展的节奏,动作连续,结构严谨,矫健有力,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色彩;“姑娘出嫁舞”是肢体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通过肢体的舞蹈语汇,展现舞蹈内容,彝家人一看便知其意。 舞蹈以明快的节奏展现主题,“踢”、“踏”、“搓”是舞蹈的基本步法,“前踏”、“左踏右踏”、“踢踏”、“左右连踏”、“双脚掌侧”、“左右搓碰”、“转体搓碰”等动作丰富;踏是舞蹈的主体动作,“踢”、“搓”和“踏”的协调配合,展现了“姑娘出嫁舞”轻快优美的舞姿。也展现了彝族人民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彝族舞动艺术审美特征,显示了舞蹈特殊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是不可多见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 ,舞蹈是彝族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伦理道德,为人之道的形象展现,是彝族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彝族世代相传的无字“教科书”,更是彝族先民们意识形态的特殊展现,是彝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END 图文源自网络 编辑/樊俊利 责编/葛媛媛 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8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CONSDAN优质北美硬木详解一
- 下一篇文章: 别想买实木家具,看看这篇再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