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共33名进士,其中1名武榜眼,23名文进士,6名武进士,3名特奏名进士,1名捐赠进士。阳春史记共15名进士(13文2武),江城区及阳东史记共11名进士(7文1武3特奏),阳西史记共8名进士(4文3武1赐赠)。

阳西史记共8名进士(4文3武1赐赠)

姚伯周(生卒年不详),号肇成,上洋白石村姚始祖。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南宋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州。任期满,买舟携眷北归

,因途遇飓风,弃船暂避上洋。姚伯周精通玄学,羁留上洋期间,遍游山水。觉上洋山川灵秀,气势非凡,子孙定居于此,日后必“贵发官翁”,“簪缨世奕”(见《上洋白石二村图赋》)。姚伯周返乡后,乃举家迁居上洋,着手兴建上洋、白石二村,并开办私塾,培养子孙习文学礼。姚伯周根据上洋的自然环境从玄学角度写了《上洋白石二村图赋》刻于石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激励后人,该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陈体(生卒年及籍贯不详),阳西蒲牌,南宋末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后官至礼部侍郎,因事触怒皇室,遂隐姓埋名,从临安(今杭州)南下广南东路南恩州避祸,为今阳西县蒲牌镇冲口陈姓始祖。陈体南下避祸时邀一李姓朋友举家乘船经南海进入丰头河的青草渡河段,见店前村一带两岸平畴沃野,水草繁茂,尚未开垦,于是两家决定选此作为落脚点,开发织篢河两岸一带原野。后因引不来淡水灌溉,其后代乃迁居蒲牌镇冲口一带开发。陈体作为旧时代知识分子,有生之年,不怕艰难,披荆斩棘,为阳西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郑锦龙(生卒年不详,地方志记录为国子监生员,进士有待查证),生于阳西县程村镇站背村,清康熙年间人。康熙初年为国子监生员,康熙二十二年(年)中进士,曾任福建江南督运府府官。据传康熙微服私访,郑锦龙引为上宾,并献上珍果白蜡荔枝供康熙品尝。康熙通过明查暗访,认为郑锦龙为政清廉,人忠厚谦虚,回朝赐二匾与郑锦龙。一题“熙朝拔俊”,一题“英范振羽”,以表彰郑锦龙才德,并下旨令其广种荔枝,为民造福。郑锦龙接旨后,于福建广种荔枝,晚年辞官归家,用船带荔枝种苗回家乡种植。今程村镇的站背村、织篢镇的龙头山荔枝园古荔枝,皆为郑锦龙从福建带回的种苗。

姚文然,阳西上洋白石村,明进士累官刑部尚书。保存有昔日进士的宅第。据说这位进士还曾受过当年乾隆皇帝的殿见,也算是当时的风头人物,却不知为什么宅第却这般寒酸,大抵是文人多清贫?其后人也没能讲述出先辈更多的历史故事,外人也只能是“到此一游”。

姚见(生卒年不详),阳西上洋白石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年)y庚辰科武进士。姚见生于上洋大族,自幼父母娇宠有加,长大后习惯于意气用事,中武进士后,朝廷委派他任连县守备。未到任,家兄因田产事与地方许姓富豪发生纠葛,被捕入狱。姚见甚为不满,为此大闹公堂,得罪地方官。地方官阴谋密奏朝廷,告状姚见谋反,并遣人趁夜将大批兵器浸于姚见家池塘。官府派员核查,果从姚见家池塘搜出兵器,朝廷判其入狱。未几,冤死于狱中。

王天赐阳西塘口清乾隆三十二年()进士,封“朝议大夫”、“儒林郎”、“湖南岳州督粮道”。

何恬斋(~年),清乾隆五十一年()赐进士名甘泉,字若虚,恬斋是他的号。阳西县织篢镇大洲村(大)人,人称何五公。何恬斋原籍江城,20岁时在织篢镇上行街买下一块地,开设福记油糖铺(即后来的南盛源、同盛祥两铺),除经营油糖外,还进行凉果加工。何恬斋利用商船到各地收购生果,制成果品,销往各地。其中最出名的是“软肉酥杧”和“蜜饯黄皮”。清代中叶,织篢福记油糖铺在广东享有盛名。何恬斋的经营秘诀有两条,一是讲求信用,薄利多销。福记铺严格质量,童叟无欺,其货物大部分通过订货发往各地,得到客商信赖。该铺还在阳江、恩平、电白、吴川等地设有分店,全盛时期,在国内有42家分店。何恬斋还在埠场、织篢、塘口开设3间当铺。二是囤积居奇。据何氏族谱记载:何恬斋有三次囤货赚了大钱。一次是海南有6船槟榔经闸坡运往天津,因台风阻隔,驶入织篢避风,大船遭损坏,进退为难,货主只好-卖给何恬斋。次年,海南遇强台风,槟榔失收(当时槟榔既属贡品,又为男女婚嫁之聘物),何恬斋随即将槟榔运往全国各地销售,获取高利。又有一次,他从北方贩回大批枣子制成干果。此后北方一连三年枣子减产,何恬斋卖枣果又赚了大钱。还有一次天旱,恬斋认定当年花生会减产,于是早从电白、茂名等地收购大批花生贮备,果然当年花生奇缺,福记的花生油获利甚丰。何恬斋有了钱便着手做三件事。一是买田。他将赚来的钱逐年买田,到他60岁时,有地多亩,田租0多石。二是买功名。何恬斋于乾隆五十年(年)花钱捐了个“文进士”,一者光耀门楣,二者鼓励后人奋发读书。三是建村。他四处物色村址,最后选定了织篢河下游的大“土朗”坡,用高价向曾姓人买下来建村。该村主体七座三间三进大屋,绕村筑城墙,城墙四角筑炮楼,城墙内村道开阔,厢房横列,里面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何恬斋晚年,招聘能工巧匠,精心建造何氏宗祠,在祠堂内开设文馆和武馆,供日后子孙习文练武。他还乐善好施,乾隆四十一年(年)织篢大饥,何恬斋放钱赈灾,救活百姓无数,清朝廷为此给他颁发“积善人家”匾。

陈敬昌阳西儒洞蓝田清道光年间武进士官封外翰巡察。

刘子校(~年)(地方志记录是举人,进士有待查证),阳西塘口横山崖岭村人,刘子校幼年家贫,成长后奋发攻读,于光绪八年(年)考取举人,获文魁匾。次年殿试中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官至都察院副御史。刘子校在京为官数年,即告老还乡。回乡后,热心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主持重修七贤书院,任书院主讲,并开设横山圩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刘子校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晚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家乡崖岭建了一座泥坯硬砖木结构平房(阳西俗称金包银屋)。刘子校故居现还保存完好,其后代子孙仍保留着他的文魁匾。

陈运超,字卓轩,儒垌人,光绪十四年()戊子科第八名(举人)兵部差官,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第四十名殿试三甲第十七名(武进士)蓝翎侍卫,特授柳庆镇中军守备置柳州都司”,都司在清武官中为正四品;在儒垌陈氏族谱“通族历代仕宦题名”中,“运超,钦点御前侍卫”。天塘山顶上的陈凤台墓前的、清光绪二十年立的墓柱上记载有十二位陈氏官员,其中有一位是清光绪庚寅科蓝翎侍卫。在陈凤台研究网上刊载的“关于陈凤台古墓的几点建议”作者:黄淼章;“陈凤台长眠天塘山,情系广州陈家祠”作者:温华春陈文镜;“鳳台長眠天塘山福蔭廣州陳家祠”作者:黃淼章溫華春陳文鏡;等几篇文章只是参照墓柱的记载并加注:“光绪庚寅科(年)钦点花翎侍卫陈远超”。除此之外在陈凤台研究网上对这位清光绪庚寅科蓝翎侍卫并无更多的资料可查,就连陈凤台研究会对此蓝翎侍卫也是只知其人不知其为何方之人,而让人更想探知一二。

韦君载,两阳第一位进士,开创二阳文运。字元厚,宋南恩州阳春人。南宋淳熙二年(年)进士,奉议郎,以奉议郎摄广南东路提举,奏减官卖盐,商民便之。聪颖好学,文章行业,均为粤人推重。是南宋时显仁太后韦氏(宋高宗生母)之季弟韦渊之孙,生于南宋初年阳春岗美李堡留安村。白牛案后子孙四散,现宗祠在河口黄蔃鸡录门村(原名龙门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