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www.zggylt.com/
"

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由于白蜡是中国特产,西洋人也将它叫做“中国蜡”。中国养殖蜡虫提取白蜡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确证的时间则是宋代。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录有“白蜡”条目,介绍了蜡虫的养殖情况:“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又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这条史料透露了几个信息:南宋后期,白蜡虫养殖业从淮河一带扩展至江浙地区;养殖白蜡虫的收益跟养蚕不相上下;白蜡的价格高于黄蜡。

李嵩《四迷图·酗酒图》

宋人还用乌桕油脂制作蜡烛:“乌桕,实如鸡头,液如猪脂,可压油为烛”。乌桕种子有一层蜡质表皮,是制蜡的上品;桕子榨油,混入融化的白蜡,倒进模具内,凝结后便是桕烛。按南宋诗人陆游的使用体验,桕烛的光亮可将蜡烛比下去,“乌桕烛明蜡不如”。不仅陆游这麼说,另一位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臼熖光寒泪亦收,臼灯十倍蜜灯休。”

宋人用来制烛的原料还有石油,叫做“石烛”。今天蜡烛所用的工业蜡即从石油中提炼,不知宋人又是如何制作石烛的,因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不好臆断。不过我们确知,石烛的照明效果很不错,来看陆游记录进《老学庵笔记》的使用体验报告:“宋白《石烛》诗云:‘但喜明如蜡,何嫌色似黛。’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贵之。”据说石烛也耐烧,一支可顶蜡烛三支,但缺点是烟浓。

蜡烛的商品化

从出土的唐墓壁画来看,长管形的蜡烛至迟在唐代就出现了。陕西乾陵博物馆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就绘有手执蜡烛的侍女。但是,蜡烛此时还是贵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平民可消费不起。因此,燃烛也是唐人炫富的一种方式,如贵戚“杨国忠每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行立,呼为烛围”。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蜡烛

到了宋代,蜡烛才成为普通的商品,开始进入一般士庶家庭。我们查阅宋代笔记,便会发现关于蜡烛的使用记录突然多了起来,《夷坚志》多次提到“烛”,如“洛中怪兽”条载:“宣和七年(年),西洛市中忽有黑兽,仿佛如犬,或如驴,夜出昼隐,民间讹言能抓人肌肤成疮痏。一民夜坐檐下,正见兽入其家,挥杖痛击之,声绝而仆。取烛视之,乃幼女卧于地已死。”这个故事很诡异,不过我们不去管它,只注意故事透露出来的信息:洛阳平民家中备有蜡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cxz/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