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误解误导

昨天日记提及,蜡烛的蜡字为什么不是火字旁,害我差点误用了一个错别字。有老师在群中表示对此有兴趣,谢谢程先生给出了答案:「《蜡》为什么是虫字旁?原始出处是,有一种叫白蜡虫的虫子,生养在白蜡树,它在冬天的时候分泌出蜡汁来包裹自己,后来被人类采来用于点亮照明,所以才叫蜡烛。」

说及误解,在民间流传的古语老话中并不罕见,以下可说是三大以讹传讹之首。

一.女子无才便是德。表面解,以为是「女子没有才学就是德行」。这句话可说是白白浪费了社会上一半的生产力,误尽苍生。

原来此句子的上半部,还连着不知被谁别有用心地偷吃了的一句,完整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无」实指是要懂得低调,而非指「不要有」!多少被误导的父母,不知因此躭误了多少大好女儿的美好前程。精明清醒的男子,应该知道一个女子有,或没有才能的分别。《无》的最高境界,有如《难得糊涂》。「难得」,是指低调很难做到,并非鼓励人去做个糊涂虫。生活上,最好男女都懂得必要时要「无才」一下。

二.「无毒不丈夫」全句应该是《量少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次出事,是在读音上。古人做文章有严谨的格式要求,这上下句的「量」和「度」都是仄声,古人认为读起来不顺,居然把「度」改读为「毒」!这真是舍本逐末的典范之作,后患无穷。居然鼓励男子处事必须心狠手辣残暴不仁?!

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被心胸狭獈的人拾来把自己的自私行为合理化,可谓天衣无缝。谁知道「人不为己」的「为」字,原意是指《修为》啊!

我就一直在嘀咕,炎黄子孙一向以文明著称,何以老祖宗会如此坑害后人呢?原来是有人从中作梗。

建议为人师表者把以上三讹纳入小学教材。因为它们会直接歪曲人生的起跑线!

推广

侨报采编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cxz/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