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63.html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年)》: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卷3,29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

史料实证: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例,实证当时社会习俗的变迁

命题规律:近5年高考,全国卷对本专题内容考查频率较低。但试题应用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在复习备考中,应掌握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知道中国在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分析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分析影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把握其阶段性特征。

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外因、内因相结合)

(1)西方侵略: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人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西方思想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5)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社会变革,在社会移风易俗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特点

(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

(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推动作用。

(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表现和认识

1.突出表现

(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代替。社交礼仪平等化。

(2)摒弃了男尊女卑思想,女权意识增强。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进社会。

(3)人们的生活和习惯逐渐西化。

2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认识

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带来西方文明,促进社会生活变化。

②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政策,适应社会变化。

③民主思想传播、革命运动发展,冲击旧的生活方式。

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⑤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认识:①社会生活的变化与西方列强侵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密切相关;

②社会生活的变化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③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不断加深;

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⑤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广度与深度不可避免存在缺陷,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三、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具体史实

●日常生活

1.服饰(等级性→平等性)

①鸦片战争以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③民国时期,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显示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0世纪50-70年代:受政治影响较大(50年代:苏联)

2.近代民居

分布在北方的居住大院和南方城市及天津的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3.饮食:西餐传入

●传播媒体

1.报刊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太平天国期间大量战况见报。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②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中外纪闻》、《时务报》

③革命派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民报》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新青年》

2.电影

①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②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京剧短片《定军山》,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③年,中国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交通与通讯

1.交通

火车

①19世纪80年代初,(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民国时期,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轮船

②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飞机

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电讯

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丰富了生活。

1.(·四川眉山二模·28)年,留美学生张继业在参观了圣路易斯博览会之后写道:“他国入赛之品,皆实业学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以视上列我国赛品质丑,奚啻天壤”这反映出近代的世界博览会

A.带动了崇洋媚外风气B.是列强扩大侵略的工具

C.具有经济外交的功能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28)据统计,上海自年至年,各类各级学堂多达所,著名的复旦公学、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均集中于此。同时天津也是北方文化教育中心。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于

A.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B.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维新运动的持续扩展D.清政府新政和教育改革

3.(·四川宜宾二模·30)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

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

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2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来复枪(rifle)、麦克风(microphone)、巴士(bus)、咖啡(coffee)等等。这种变化说明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

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5.(·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28)据时人记载,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明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反映出,在鸦片战争后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已经解体B.洋货在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C.上层社会以享用洋货为时尚D.社会风气中已出现崇洋倾向

6.(·江苏镇江高三上学期期末·10)北京周姓女子“自幼游学欧美,去岁回国”,为出嫁计,未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牌,上书“女学士,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五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之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五四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B.西方婚姻文明影响中国

C.门当户对成为婚嫁的首选条件D.婚姻自主已成社会主流

7.(·海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9)年5月,清廷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办铁路。截至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公里,其中自建铁路达公里。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

A.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B.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8.(·浙江衢州、湖州、丽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9)下图是晚清《浅说画报》中一幅题为《战时赤十字会起矣》的版画(部分)讲述的年武昌起义爆发,医院医学堂的女学生和另外一些女学堂的毕业生组成红十字会,到武昌前线帮助革命军的情形。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娱乐的需要

B.女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逐渐步入社会

C.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D.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9.(·四川雅安三模·29)西方交际舞在近代传入中国时,很长时间里并不被中国人接受,守旧者认为这“有伤风化,非比寻常”。而随着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俱碎”。这一变化

A.反映了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缩小B.表明了传统观念彻底瓦解

C.体现了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D.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

10.(·福建漳州三模·29)年《申报》报道,上海家庭的祭祖仪式,首先悬列祖先像于中堂之上,具体祭祖仪式如下:“一,肃立。二,向祖先行礼。三,家长献花。四,报告说明纪念意义。五行辞岁礼,卑幼向家长鞠躬。六,合家欢宴。”这一仪式

A.颠覆了传统的伦理纲常秩序B.受到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影响

C.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产物D.大大加速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11.(·河北高三新时代NT抗疫联考Ⅰ·28)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A.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

C.实现了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D.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

12.(·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三5月联考·6)王韬《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己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说明此时

A.上海地区社会风气日趋奢靡B.上海服饰等级观念逐步淡化

C.戊戌变法推动服饰简约文明D.辛亥革命促进社会移风易俗

13.(·浙江宁波5月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10)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说明

A.金融行业较适合女性工作B.一战促使社会分工细化

C.城市中女性逐渐步入社会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4.(·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12)年,清政府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清政府这些措施的进步性主要是

A.推进城市近代化B.加强政府的管理作用

C.体现了法制发展D.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15.(·全国高考专家猜题卷一·29)近代中国城市中普遍盛行“文明结婚”,其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如新娘穿婚纱、新郎新娘互戴婚戒等。但中国传统婚礼中许多合理的或国情化的东西也被保留了下来。如婚礼地点不在教堂而在礼堂、婚礼主持人不用牧师而用师长、不拜上帝而拜父母等。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城市市民群体的日益壮大B.社会生活习俗变迁阻力重重

C.中西方文明的对抗和融合D.民俗的融合性与传承性特征

16.(·福建厦门二模·28)中国手工制烛业曾用女贞树上的蜡虫分泌物——白蜡制作蜡烛。每年在四川建昌峡谷挑运蜡虫,就需要上万的脚夫。年以后,建昌供应的蜡虫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手工制烛的衰落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自然环境的破坏D.社会生活有所进步

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8)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A.“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18.(·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28)19世纪后期,时人感叹说:“中国人虽然保守,却也不知不觉地使用起外国货。现在不仅在口岸市镇和沿海地带到处可以看到钟、表、火柴、洋灯,就是在遥远的内地,也都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表明

A.民众的社会生活日趋近代化B.崇洋风气盛行于内陆地区

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D.传统自然经济已全面解体

19.(·山东菏泽一模·8)民国时期,无锡一男聘结一女,已择日迎娶。女方寄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兄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还庚帖。这件事被喻为“女权发达之嚆矢,婚嫁文明之滥觞”。对此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A.社会观念,碰撞转型B.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0.(·山西吕梁一模·16)到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年的.1倍;民用飞机由年的架增至年的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21.(·广西河池一模·29)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

A.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B.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D.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22.(·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复课模拟联考·29)年10月中旬,《时报》发表社论《哀哉制造革命之政府》,希冀清廷“知所悔悟”。11月初的社论《论国民今日不可存疑虑之见》宣称,“今日战衅已开,政府与国民决无并存之望”。这反映出

A.《时报》的革命立场坚定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浪潮难以阻挡D.传媒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23.(·江苏苏锡常镇二模·7)创刊于年的《上海新报》,在发刊词中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材料表明该报刊

A.以商贾为主要对象B.选材内容偏重军政

C.信息凸显自强求富D.议论力求客观公正

24.(·山东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7)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年至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

A.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B.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

C.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D.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25.(·北京延庆区一模·5)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天朝田亩制度》强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表达了农民对“平均地权、土地公有”的理想

B

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

C

宣统帝宣布下诏退位

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伦理的终结

D

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26.(·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8)年,有报刊记载:“德律风初兴,已属奇技,不谓更创一奇思出乎其右者。美国有爱迭(迪)生者,其人本精格致之学,今德律风之用不独能传话,并能传字。以德律风之筒头置膜处装一笔尖,筒口说话,空气击动其膜。膜即作凹凸形,声分轻重,膜亦分轻重,笔尖亦随而轻重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德律风”在当时受到广泛追捧

B.作者没有充分了解爱迪生改良的“德律风”

C.这一报道表明无线电报已传入中国

D.大众报刊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27.(·广东佛山二模·28)年外国在华出版的报刊达到32家,比鸦片战争以能增加了一倍,年发展到76家。这些报刊编印出版千余种中文书籍。李提摩太在《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中说:医院、办学校,这更能“控制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这表明

A.西方对中国文化入侵加剧B.中国近代出版事业取得成就

C.西学东渐促进中国近代化D.期刊繁多有利中外文化交流

28.(·吉林长春二模·29)《申报》的受众主要是上海市民。—年,《申报》登载的有关西藏的广告寥寥无几;年以后,《申报》刊登大量西藏故事、西藏风景写真等文化生活类广告。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西藏民主改革卓有成效B.国家统一认同感的增强

C.文化消费成为国民共识D.各地广告水平趋于平衡

29.(·山西高三适应性调研·31)某一时期,我国广告业开始新的洗牌: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萎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体制发生变化B.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国共内战规模扩大D.新兴经济影响深远

30.(·海南一模·12)下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B.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