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dgoran.org/fengshang/chaoliu/1294.html

恩师简介

王寅,汉族,年出生。年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金匮》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昆明姚派中医学术流派第七代传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昆明姚派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主要传承人,姚氏医学流派学术研究工作室导师。执教二十余年来,主讲《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学概论》、《中医经典选读》、《中医临床基础辨证方法概论》和《中医学的传统文化学基础》等课程,尤其对《金匮要略方论》钻研余年,颇有心得。曾连续四次受邀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一、二、三、四班进行《金匮》专题讲座。并在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的指导安排下,在云南省内各地为国家级、省级等不同层次的继教班讲授了20余场相关中医经典、中医文化学与中医临床思维等方面的讲座。

非常高兴再次来和这个官渡区各位中医同仁一起研究中医,那么呢,今天给大家汇报的这个题目是对《金匮方论》疾病观的一些想法。

内容提要:

马未都:最终救中国的,一定是中国文化!

文化是第一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简单地说,你沟通了所有的系统都是文化造成的。中国人是用中国话沟通的,怎么可能依赖于别人生成的文化,这太不适应国情了。所以我最近讲演最后一定说一句话——如果中国有一天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我们依赖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是其他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他说了一句话,说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关系,救中国的是中医,是传统文化。而且,他还说了文化是第一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又在想我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怎么来理解它。我个人认为,不是说这个传统文化是卖几件价格昂贵的古董,而是让我们去学习我们古人,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发现、积累下来的那种智慧,我们需要的是这个。

内容提要:

的确,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很优秀、很灿烂。

那么,优秀在哪里?灿烂在何处?

应该是重视一点:

智慧思维!

如何理解这个词?

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解释。

就中医而言,是否可以理解为能够有别于

一般的点性思维,线性思维,

而能够透过表象、把握整体、直达疾病本质的思维。

诸如:提壶揭盖、通因通用,利小实大、围师必阙等,

《金匮方论》“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中医经典,历经岁月筛淘,蕴含有先贤对自然与生命认知的智慧结晶。

其最具中医学术特质,体现中医前贤从独特角度对疾病认识的智慧。

中医经典就是孕育中华上下的摇篮。

比如说,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很优秀、很灿烂。但优秀在哪里?灿烂在哪里?作为我这个长期搞中医研究的、教育的、临床的。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智慧性思维。

智慧思维、智慧思维我查了一下,有很多的相关论述,但还没有非常权威的一个解释。我呢就局限在中医这个领域内,展开我的理解。

智慧思维,它有一点点,它是有别于一般的点线思维、线性思维。我刚才看了一下题目,我们今天有老师讲的,有一讲内容叫做“升举三阴”是吧。那么我学了中医都知道,阳气的特点是明亮的、活动的、火热的、上升的。而阴的特点,属于阴的属性,那是沉静的、冰冷的、向下的、静谧的。而从题目上说升举三阴,就特别带给我们一种触动我们的思维,因为我们扶阳,扶阳的学术思想,不仅仅是提出一个扶阳的概念,还在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提升。所以呢,我们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有一种智慧思维的一种理念,再回来思考。拥有智慧思维,我们在认病、治病的时候,就能够更加容易透过表象,把握整体。刚才何院长讲的论述当中,也体现这样一种整体思维的特性,尤其是抓住疾病的本质。换句话说,你要用智慧思维这么一种理念来要求自己,认为你在看病的过程当中,我自己这样认为,要挖地三尺、多管闲事,不要轻易相信病人讲的主诉,表面看者。这个病人的反应,我们论治要点的、方向的是要经过我们医生智慧思维处理过的一些病机,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提壶揭盖,明明是小便不利,但是要治的是肺,是吧?明明是大便稀溏,反要用通下方法,大便异常,我们治疗的却是小便,比如围师必阙,围师必阙是古代战法当中的一个典故,讲究的是在包围敌人的时候,要人为的留一个缺口。一直到中医论治疾病当中,特别强调,特别强调要给病邪以出路,而这一切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当中,第一篇第17条原文是讲的非常好的。“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那么猪苓汤大家都知道,有5味药。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再加上阿胶,它治疗的是水热互结伤阴,但是从药物组成来看,我们就知道,它的清热的药物并不多,一点点。它主要是通过利出水邪,析出附着在水邪之上的热邪,这一点,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里面讲的是非常透彻的。他理解张仲景别的方剂,大承气汤、桃仁承气汤等等等等,这就说明我们在治疗有形邪和无形邪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有形邪的驱出,可以忽略无形邪。到了张仲景在《金匮方论》的第二篇百合病里面甚至有一个方剂叫做百合滑石散,那么百合病,是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等等一系列表现,请注意没有有形邪,它是由于热病后期或情志不遂所导致此形。但是在百合滑石散这个方剂当中,张仲景特别提出了当小便微利,那么就要停药,然后就驱除了热邪。换一句话说,围师必阙这一点给我们中医治法的启示,特别要注重有形邪的驱出,换言者,特别要给予病邪出路,结合这个我们上面这条依战时机,我们再结合百合病的百合滑石散,哪怕初邪的时候,即便没有有形邪,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要注意邪的出路,那么这些呢非常的具有启发性。所以,这个中医经典啊,它历经岁月筛淘,蕴含有先贤对自然、对生命认知的智慧结晶。而且在经典当中,尤其体现了中医的前辈从独特的角度对疾病认知的智慧。我们讲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中医从中医的角度来解决疾病问题,我们也要理解、学习西医,从西医的角度解决疾病问题,但两者有的地方是相通的,有的地方不相通,所以呢学习经典对于学中医的人重要性我们不细讲。

内容提要:

《医方考自序》:“方,医之粗也……习方,其简也。穷经,其烦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经论者无之,舍斯道之奥,宝斯道之粗,安望其术之神良也。”

那么这段话,明代的吴昆,这个经方大家,他的这段话,在学中医的这个学术一些理念当中,很多人呢,我就记得40年前,我上大学就听到过这样的话,学中医,很简单,背三个月的《汤头歌诀》就可以上临床。我们在临床当中,也有很多老中医,今天不多,过去很多老中医走上行医之路,他的前身是什么?药工。那么吴昆的你要做俗医、德医、名医、道医?我们对这句话的思考就要重视,吴昆就讲了,方,医之粗也。我们今天要多少方都可以,是吧,过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上说过,江南诸师密仲景药方不传。现在张仲景的方,你要多少,你记不住,随时可以看,但是你的医术如何?和你拥有的方剂量,那是不能成正比的。所以呢,他要穷经,但你要钻研中医的理论,那就烦了,是吧?而你没有对道的把握,你是不能够把术提高到神的层次,因此呢,我就想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疾病观。

与恩师在普洱市思茅机场

内容提要:

对于识病的重要性,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如是说:余晚年治病主张认病在治疗之先,医贵中正,药法自然,这点认识,正得之于对物性的体认。

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说明看问题的角度很重要。而影响我们的视角的根本,还在于每一个人的知识倾向性,也就是具备什么样的理论知识。这提示我们,作为中医人,就应该依托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学术特质,来认病、治病!

表面上它对我们治疗某个病的帮助不大,但是我们在中医之路上走得远了,站得高了,就反过来深深感受到疾病观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呢,这个临床大家,现在呢,他已经过世了,年过世的,岳美中先生就说:余晚年治病主张认病在治疗之前。他的医术我们不在这里多说,但是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一个理论的素养对一个搞中医的人的重要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它就说明,看问题的角度很重要,而影响我们视角的根本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的倾向性,严格的讲,你具备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就决定着,你会怎么样来看问题。所以呢,它就提示我们作为一个中医人,一定要依托中医的理论,尤其是那些中医学术的特质,来认病、治病。

内容提要:

目前,中医论病……阴阳失调、正邪相争、气机失调等几方面。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以及疮疡、肿瘤等方面。

中医认为:人的正常状态可以表述为“阴平阳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机“升降出入”有序。

以上观点多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者阳病,阳胜者阴病”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百病始生》:“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素问?举痛论篇》:“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疾病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每一个中医人都很知道。这些,是之前我们学的,我是特意选了一些历史很悠久的书,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议。中医认为,特别强调阴阳失调、正邪、全身气机失调,在这些书籍里面讲的都非常多了,这个也是深深的印记在了我们现代现行体制中医人的脑海里,那这一节我就不细讲,展示一下,基本上都是这样。那么,转过来呢,我们中医对人的正常状态一般都表述为阴平阳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反过来呢,阴阳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升降失序。那么这个一般情况下呢,这些都是影响我们认病、治病的一种经纲。我在这里呢,要特别申明,我不是说这些错了,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有用的。那么《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起书,有越来越多的别的学科的人来强调《黄帝内经》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术观点把《内经》提到了和《易经》、《道德经》这样一个地位。不是我们中医的人讲的,是别的学科人讲的。那么,作为《内经》的这样一个对中医理论的支撑性,我们很多对疾病的认知,人的生理观、疾病观都是依托《内经》而产生的。

内容提要:

接下来,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中医的疾病观的内涵,还有没有进一步充实的空间?

其二、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除其方证对应、辩证论治的贡献外,还有没有别的学术思想,能够对临床论治,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呢?

那么我们学习到现在,中医疾病观的内涵,还有没有进一步充实的空间?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我经常讲张仲景不是医神,因为在他的书里面经常讲这个病难治,这个病不可治,是吧?所以,他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好的。那么张仲景他除了我们熟知的方证对应、辩证论治的贡献,他还有没有别的学术思想,能够对我们临床论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指导作用?不断学习、不断填充、不断延伸,来提升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灵枢?外揣》第四十五:“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畲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在《灵枢?外揣》第45篇有那么一段原文,很多,我就不详细读了,我读一读后面这段: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最关键的是后面这段,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如果学中医的人只知道司外揣内,知识结构、知识点上就有一个很大的缺陷,你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当中,你既要知道司外揣内,还要知道司内揣外,因为《内经》上说了,你把握这两点,是什么?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它觉得重不重要?重要到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内容提要

中医诊法之“有诸内者,必行于诸外”

《灵枢?诊疾论尺》说:“从外知内”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

《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司内”与“司外”之辩

司外为标;司内为本。内是疾病的本质;外是疾病的表象。

司外者对疾病的本质的把握和司内揣外相比是“稍逊风骚”,称之为远者。

只有司内者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疾病的本质,称之为近者。

《内经》论:脏腑经络;《难经》论五脏六腑;宋?吴简《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五脏记述》:“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那么接下来,这是个学术问题,那么大家谈一谈如何理解司外揣内和司内揣外?这都是,我们讲太多了司外揣内,但是我个人认为,全面的深刻的需要牢记,拿住这些观点,你就不能(停留在司外揣内),不能叭叭叭(不假思索)我知道,是吧?那《内经》的深奥体现在在什么地方?是吧,一定是对问题的这种非常全面的、非常深邃的诠释,这才是能够把《内经》上升到一个经典的非常高的一个地位,否则的话,它安敢到这么高的一个地位,既然有人说,要把它提升到《易经》、《道德经》的地位。我们从人类认知的一个传统、一般规律来说,司外是标,内是本,内是疾病的本质,外是疾病的表象。司外者对疾病的本质的把握和司内揣外相比是“稍逊风骚”,称之为远者。只有司内者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疾病的本质,称之为近者。古人用远和近来区分对问题把握的程度,这个远,不是远近的远,不是鼠目寸光和眼界辽阔、辽远。而是对事物认知清楚与否?所以对脏腑的认知啊,从来在中医的经典当中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视,因此呢,你要把握住阴阳之极,你一定要达到司内揣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司外揣内,一定要达到司内揣外,这个是我们学习中医,要明确的一个理论的原理。所以王清任等这些经典都在讲,普通观点呢我们就一笔带过。正因为你一定要把问题的重视、重要性提高到远者近者的区分,当你认知到这个程度,你再来看张仲景的这段话,你就知道这段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内容提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寒、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五脏元真通畅”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所创立的杂病论治的生命观、疾病观与治疗观,是中医理论中,最根本的支撑点之一。

那么这段话,我要单独提出来强调的就是“五脏元真通畅”。这段话我已经讲过若干次,接受了这个任务安排,我就在不断的思考,我不可能再把过去的陈汤剩羹拿出来,我要把我最近的学习心得提出来请同道指正。“五脏元真通畅”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所创立的治疗杂病的生命观、疾病观与治疗观,我个人认为它是中医学最根本的支撑点之一。

内容提要:

整体辩证观的内涵:

五脏各自功能正常

五脏功能各有特点

五脏各系统正常

五脏各系统协调配合

如何在临床中应用整体辩证观,诊疗疾病?

应用该理念践行临床,需要随时随地以整体辩证思维来想问题,还不能绝对的笼统的看待疾病的复杂现象。要有整体,又要有一定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医思维支配临证的各个环节,体现中医特色。支撑这样理念的当然有《金匮要略》及后世相关医家的学术思想。

那么过去,我经常讲的这么几点,五脏各自功能如何理解它?五脏各自功能正常,五脏功能各有特点,五脏各自系统正常,五脏各系统间协调配合,它体现在我们临床上的使用——整体辩证观。那么,这些都是我最近在若干场合讲过的,就是把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结合在一起,可能会更加集中的、鲜明的体现中医学术特质思维在指导临床诊疗疾病的有效性。所以呢,通畅与否对应着我们的绝对对值,通就是人的健康状态,不通,就是人的疾病状态。那么如何在临床中运用整体辩证观诊疗疾病?如何让该理念践行临床?需要随时随地以整体论治的思维来想问题,而不能绝对的、笼统的来看待疾病的复杂现象。要有整体,但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还要有一定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医思维来支配临床的各个环节,体现中医的特色。这一点在《金匮要略方论》上是很充分的。我们刚才谈到很多点,是吧?所以这个通和的状态,很多医家在不同层面来认识过。这个我在很多不同场合说过。

内容提要:《医法圆通?万病一气论》

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脉来洪大,气之盈也,脉来数实,脉来浮滑,气之盈也。间亦不足。脉来洪大数实浮滑,乃邪实火盛,此为有余。久病暴脱,亦有此脉象,不可不知。脉来迟细,气之缩也,脉来短小,脉来虚弱,气之缩也。间亦有余。脉来迟细短小虚弱,皆为不足。若温病热极脉伏,亦有此脉,不可不知。脉来劈石,脉来鱼尾,脉来雀啄,脉来釜沸,脉来掉尾,脉来散乱,气之绝也。

推之面色如珠,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恶热,则为邪实火旺。久病无神,虚极之人而面赤,则为阳竭于上,脱绝之候,色如鸡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平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则为肝病。有神主肝旺、无神主肝虚。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面白者,方以病论。白而有神,肺气尝旺。白而无神,肺虚之征。自如猪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黄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黄,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黄,方以病论。黄而有神,胃积之盛。黄而无神,气弱之征。黄而鲜明者吉,黄如尘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气盈之验。亦有缩者。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论。黑而有神,肾气尚旺。黑而无神,肾气衰弱。黑如鸟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论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额属心,而黑气可畏。鼻属土,而青色堪惊。骸下黄而水病,腮左白而肝伤,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气色之变化多端,明暗之机关可据。

至若审音察理,五音细详。五音指宫、商、角、微、羽,以应人身五脏也。声如洪钟,指邪火之旺极。素来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洪,则为邪实火旺,法宜泻火为主。语柔而细,属正气之大伤。素来声细,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见声低息短,则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热已现。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阳明之气实方张。狂叫乃胃热极。瞑目而言语重重,曰神曰鬼。瞑目而妄言鬼神,是正气虚极,神不守舍也。张目而呼骂叨叨,最烈最横。肝火与心胃邪旺,其势其不可扑灭。

曰饮食,曰起居也,须考证。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形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

至于身体,更宜详辩。肌肉丰隆,定见胃气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气之微。皮肤干润,判乎吉凶。毛发脱落,知其正败。

要知风气为殃,春温之名已播。火气作崇,暑热之号已工。湿气时行,霍乱之病偏多。燥气行秋,疟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严寒,伤寒名著。一年节令,病气之变化无穷,六气循环,各令之机关可据。六气,即是六经,六经仍是一经。五行分为五气,五气仍是一气。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病也者,病此气也。周身骨节、经络。皆是后天有形之质。全赖一气贯注。虽各处发病,形势不同,总在一气之中,神为气之宰,气伤则神不安,故曰病。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身中无气则无神,故曰死。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正气不易旺,惟邪气易旺,须当细分。气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虽,当知。气之升者宜降,泻其亢盛。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宜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

《王氏医案》:“然气血流通,经络贯串,邪之所凑,随处可传,其分其合,莫从界限,故临证宜审病机而施活变,弗执死法以困生人”

郑钦安这个太有意思了,是吧。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治病实以治气,你要是不读太多经文,你就理解不到,那是扶阳大家郑钦安的,温病大家王孟英在他的《王氏医案编三》中讲了那么一段话是很好的,然气血流通,经络贯串,邪之所凑,随处可传,其分其合,莫从界限,还不是一个整体。所以呢我们为了认知人体要把它分为若干层次,这是为了认知的必要,但它绝对不是认知的目的。我们是不能分类治疗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层次的后面是气血经络的换算。你要是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通法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通法不是只有通下法。

所谓“通”,是指通道、上、下、左、右、内、外

通窍、外窍、内窍

通玄腑

所以我们讲了通法不是一个字,上一次我讲到这一点,上一次我对通法的理解讲到这一点,讲到通要通道,这个通道呢就是要通上下,当然也就包括了中,要通左右,上下有中,左右有没有中?内外有没有中?再者,我们学中医就知道,这个吴荣祖老师讲过,少阳是三阳之枢,少阴是三阴之枢。都有我们分上下左右内外,但是,我这里没有提,我们在学习理解中一定要知道,我们还有中。

第二个层次,通窍。通窍,我们最最理解的就是通外窍,上七窍,下两窍。但是其实我们中医理论里面没有明确讲,但是我是讲了很多遍的,还有内窍。那么上一次我和大家交流了,还有通玄腑,还要通玄腑。今天对“通”的认知,我又做了一些(思考)在最近这段时间,就个把月内我又有了一些学习心得。那么通这个上窍,七窍,大家很熟悉。通内窍,现在这个心病那么多,所以通内窍是非常重要的,内窍不是只有一个,还有一个精窍,精窍男性有,我自己讲这是男性的,女性没有,这些不细致讲,这个刘完素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内容提要:

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玄腑的概念,《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皮毛、肌肉、脏腑、筋膜、爪牙、骨髓,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他提出了广义玄腑的概念,这对于理解张仲景的东西,对我们临床上认病、治病是非常的有用,他说: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皮毛、肌肉、脏腑、筋膜、爪牙、骨髓,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我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常年教学《金匮》,你教学《金匮》,《金匮方论》是治疗杂病的,怎么来治疗杂病呢,是不是?路径何在?我觉得玄腑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我们来看一个张仲景的这段话,很有意思。

本科毕业与恩师聚餐

内容提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原文12

解读:1、太阳病,有表证,如无汗,当有发热,恶寒等;

2、“无汗,小便反少”应该说明患者,津液消耗,没有“汗出”这一路径,津液当不至于太过亏耗,一般情况下,当是小便自利,不应该用“反”字来表述。

3、为什么有小便反少,需结合“气上冲胸”,其病机可能是表气闭郁,而里气不和,不能输津四布,从而加剧筋脉不得濡养拘急,欲作刚痉,故见颈项强急有力,口噤不得语等症。4、论治本证不需要用大量滋养津液的栝蒌根等药,而只用升津之桔梗,尤其开泄玄腑之麻黄即可。

双解散:防风、麻黄、荆芥穗、薄荷叶、连翘

川芎、当归、芍药

大黄、芒硝、生甘草

石膏、黄芩、栀子

桔梗

滑石

白术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我要跟大家聚焦的是这个小问题,无汗,小便反少。无汗便就说明人体这个津液流失的不多,津液流失不多,体内的津液维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它的小便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小便自利。张仲景用了一个字非常的(异常),小便反少,为什么小便反少?小便反少张仲景没有用淡渗的药来治疗,没有用滋养的药物来治疗,他用的是葛根汤,葛根汤是那些组成?葛根、麻黄,再加上桂枝、芍药。那么他这里我们就讲了,太阳病,应该有表证,小便反少,说明津液(流失不多),为什么小便反少?我们的理解,这个就是玄腑、气机(的问题),就要结合“气上冲胸”说明表气的闭郁,导致里气的不和,所以不能够输津四布,从而导致经脉不得濡养而拘急,欲作刚痉。那么这个条文里面就强调了一个我们讲的,刚才讲的,表和里之间的一个关系。无汗是表证,小便反少是个里证,在很多表证当中,是会有里证的,所以我们中医内科,我们中医内科教我们的风寒感冒病,风寒表证,学生把那些症状,风寒表证、风热表证的症状背下来,我有一句很有情绪的话,这都是培养傻瓜中医。根本就跟临床很不吻合,临床的表现对于人体来说,我们认知人体要分表里、内外、上下、左右,但是临床上疾病是不跟你讲这些道理的,它是气血、经络贯串,其分其合,莫从界限。没有界限,那有什么表证,只是发热、恶寒、怕冷、鼻塞、流涕,没有这么回事,很多表证都有里证。所以这条条文,葛根汤通玄腑,治疗的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这个原方放在这里,这个是我们要客观承认的,你要是理解了它,刘完素的这些方剂,为什么他要用那么多药,为什么他的处方是这样的?我们才知道在一个方子里面,表里双解散,把表里,把气血统一了起来,上下统一了起来,这样的方剂,肯定在临床上(疗效显著),你从理论层面上了解了这个方剂,你在临床上用的就多了。

内容提要:

上一次讲涉及到“通法”论治杂病,杂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难治!这里讲“通法”,因为中医前辈有智慧思维,尽管有“一锹挖不成井,一笔画不成龙”,但是,还有“一巧胜百力”之说。

“二便”是人体气机消息的门户!大关通百关通!

对“通法”的一点感想

为什么“通法”能用于很多临床病症?“五脏元真通畅”、“大关通百关通”

“通下”法,一定需要加用大黄吗?不一定

用好“通法”,不能忘记

“气机升降出入”?

“三焦”

“气血”

“肝脾”

那么上一次我们讲到通法治法,杂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一方面我们在这里很强调我们讲的智慧思维,我们云南话“一锹挖不成井,一笔画不成龙”,但是呢,我们有“一巧胜百力”之说。中医的通法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二便”是人体气机消息的门户!大关通百关通!我们说突破点状思维、线性思维,我治疗了一个腹中冷痛的病人。腹中冷痛症,我原来跟大家说过,我也讲过。我治过很多,若干。有一次这个病人冷痛,我就用乌头赤石脂丸,把乌头、蜀椒、附子、干姜全放到一块,但是疗效不好。这说明当时我的思维是线性思维,你是冷痛,你以为你用热性药就可以把病治好。线性思维。后来,我又治了一个,我用什么?大小建中汤掺和在一起来使用。建立中气还不完全要靠热性,需热药来治疗。最近又遇到一个病人,腹中冷痛。那么我用的就是一个通下法。用了这个通下法,没有用热性药,反而这个病人的腹痛得到大大的缓解。所以我个人就推崇智慧思维,通下法可以用到很多临床病症。通下还不一定非要用大黄,通下还不是通法。(通法)就是刚才讲的上中下、左中右、内中外。这里做一个延伸,后来我又看过一篇文章讲通法的使用,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它根据四季变化,他说:“三黄原方,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方(巴郡太守奏)。

春三月黄芩(肆两)、大黄(参两)、黄连(肆两)。

夏三月黄芩(陆两)、大黄(壹两)、黄连(柒两)。

秋三月黄芩(陆两)、大黄(贰两)、黄连(参两)。

冬三月黄芩(参两)、大黄(伍两)、黄连(贰两)。”(出自孙思邈的千金翼方)

不是择个是的,而且关键是这里,他对大黄的使用而是根据不同季节来做剂量上的调整。我们不仅仅要根据性别、体质来决定,还要根据季节。那么这个我就不详细讲了。总之一句:通法以巧胜百力,通法可以用来治疗很多杂病。我用它来治疗胸痹、腹痛、睡眠障碍、汗症、ED、痛经。但是我的这个方剂,我有一组基础药。大致上就是体现了上、中、下、气、血的整体观,以它为基础,当辩证准确的时候就适用。我这个基础方,有一个要点,特别看重患者的大便是否通畅。临床上病人症状很复杂的时候,我就问大便是否通畅?你问他大便怎么样,他回答大便很好。你再仔细询问他,一定要问大便的质地(很多病人大便稀溏,他就认为是里虚,没有那么回事)、大便的量、大便的形状、便后的感觉。它既然是人体气机消息的门户,你不在这四五个关节点上落实到每个病人(就无法洞察气机是否通畅),当这样的病人来了,你必须要给他做非常详实的落实,那么你再用这个方药、方法、治法对应上去,在很多时候,就会有很好的疗效,不是百分百。我们一次有一次在著述“五脏元真通畅”这句话,总不能一直背诵它。理解五脏元真通畅,不能仅仅停留在五脏各自功能正常、五脏功能各有特点、五脏各系统正常、五脏各系统协调配合层面。我从学术上来说,我认为五脏元真通畅是张仲景中医学的核心。这个核心理念就要规范化,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搞清楚才能够提高临床指导作用。那么五脏元真通畅的外延是什么?通上下中左右,通窍,通玄腑。至于内涵,这个五脏元真通畅,目前我先着重谈四点:交换、生化、动力、制约。交换必须建立在五脏各有特点,一定要把这种理念上升到弗洛伊德说的潜意识状态,这真正对你的临床的指导性才会符合很多。既然是各有特点,就要相互交流。生化大家非常熟悉,我们就谈下面两点,一个动力,动力和交换是有关系的。五脏元真通畅,你要维系这样一个状态,你要相互间有这种交换,你要不要有动力?所以我说这个动力很重要,而且这个原理可以和扶阳学说联系在一起。很长时间以来,一讲到扶阳,我们所依托的一个理论依据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当然我不是说它不重要,这是绝对正确,绝对重要。但是我们学术研究能不能把我们扶阳学说的理论基础再夯实一些,从我们对五脏元真通畅的内涵理解来说,我个人认为它是可以作为扶阳学说的一个理由。那么对于扶阳学说,特别是清代,我们这个扶阳,扶生命之阳。还扶什么阳?比如干姜附子汤,干姜附汤这个机理我们不讲,在这个时候张仲景用药,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张仲景生用附子的情况很少,干姜附子汤就是一例,而且是上两味以水两升,煮取一升,这个数字提示我们,这个附子煮取时间长还是不长?我认为它不像小半夏汤,七升煮取一升半,而且是顿服,讲究的是药味迅猛,急救回阳。这个吴氏的医案很多(《吴佩衡医案》),我在这里就不细讲。我们云南中医学术能够在全国中医学术界有一席之地,有一点声音,与当年吴老先生在临床、在学术、在教育方面的建树、贡献是分不开的。但我们今天是在临床层面来说,都知道吴附子,尤其是省外的同仁,他们对吴老先生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总以为吴佩衡先生他就是只会使用大剂量的附子,我认为这样的认知提起吴老先生是不正确的。我们看一下吴老先生的医案(学苑出版社版本)

伤寒病少阴阴盛格阳证

马××之子,十三岁,住昆明市。年11月22日,患伤寒病已廿余日,医者诊治未愈,寒邪引入阴分,格拒真阳浮越于外,致身热夜重,体温摄氏四十余度,反不恶寒,两颧发赤,唇焦而起血壳,头昏不食,欲寐无冲,饮水不多,心烦胸闷,冒逆欲呕,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不通,白(疒咅)遍体如麻,脉沉而紧,舌苔白腻。此阳虚阴盛之象,法当挟阳温化,破阴回阳主之。

附片26克干姜10克上肉桂3克(研束,泡水兑入)茯苓10克葱白4茎

23日复诊。服昨方后呕吐涎水数碗,属温药运行,病除之兆。仍身热头昏无神,不渴饮,此伤寒寒极之证,阴寒内盛,阳不胜阴,决无热证,治法不变,

附片50克干姜13克上肉桂3克(研末,泡水兑入)茯苓10克麦芽6克葱白4茎

24日三诊。舌苔白腻而润,脉较和缓,昨夜曾大便一次,色黑,初硬而后溏,此里寒内重,阳气尚虚,阳不潜藏,仍潮热,晨轻夜重,头昏欲寐无神,以大剂扶阳抑阴主之。

附片60克干姜13克上肉硅5克(研末,泡水兑入)茯苓10克西砂仁3克公丁1.3克甘草3克

25日四诊。今晨诊脉,一息五至,状若平脉,舌苔白滑尚厚腻,体温稍降至39.5℃,昨夜又解大便一次,心烦胸闷稍减,已得熟寐。惟病久里寒尚重,隔拒真阳,浮游于外而潮热,颧赤,多虚汗,头昏无神。此乃中阳不运,阴寒阻遏,胸腹胀闷仍不能食,热饮仅三、四日而已,势必驱尽里寒邪阴,真阳始得返归其舍,潮热诸疰,焉有不退之理乎!

附片克干姜16克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茯神10克甘草10克

26日五诊。服昨方二次,于夜晚服药后,反见心中烦躁不安,此乃重剂温药,逐动阴寒,药力与病邪相攻之象。待至清晨,得天阳以助,遂见宁静得寐。刻诊,体温降至38.7℃,呼吸平和,脉搏一息五至,舌苔仍白腻而滑润。胃寒日久,仍不思饮食,痰多而夫黑血,属寒痰瘀血化行溃退,非热甚灼阴可比。所喜者,两颧赤色减退,白(疒咅)渐靥,体温已有下降,为病退佳兆。此病虚寒已极,决无热象足征,余乃抱定宗旨,仍以扶阳温化辅正主之。

附片克干姜16克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甘草10克

30日六诊。昨前三日,病家曾请西医诊治,医者以病情危重又无特效药而告退,又复延余以求尽力挽救之。刻诊脉缓弱无力,舌苔白润,小便已较清长,夜间仍有潮热,病者虚弱已极。此三阴虚寒之证,病情日久,阳神极虚,缓迨延误,恐有虚脱亡阳之虞,仍以扶阳抑阴,强心辅正主之。

附片克干姜16克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西砂仁5克公丁3克甘草10克

12月1日七诊。体温已降至37℃,脉象缓弱,一息四至,面颧赤色全退,现出虚寒病容,晦暗无华,昨夜得汗,身热退后,反畏寒,属阴退阳回,阳气虽已来复,尚虚弱而无力以卫外所致。昨夜大便一次,色酱黑而溏,虽唇焦有黑血壳,然始终不见渴饮,此三阴寒极之证,阳神太亏,仍以扶阳扶正主之。

附片克干姜2o克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西砂仁10克茯神10克苡仁20克甘草10克

2日八诊。今晨诊视,体温37.2℃,脉象缓弱,一息四至,舌白润,各节病情均见好转,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此乃病久中宫太寒,脾胃阳虚,司运失权,俟邪阴逐尽,中阳来复,则浙可思食矣。仍以扶阳扶正主之。

附片克干姜25克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西砂仁10克老扣仁3克炙甘草10克

3日九诊,体温摄氏37.8℃,脉和缓,唇上黑血壳已脱去,舌苔较退,唇舌均转红润,不渴饮,胃气渐复,刻有思饮之意,入夜微有咳声。乃里寒尚未肃清,元阳仍虚,仍以扶阳辅正主之,稍佐治咳,切忌过早施用滋补之剂。

附片克干姜25克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西砂仁5克法夏1D克炙冬花5克吴萸6克炙甘草10克

4日十诊。体温降至36.7℃,咳已止,阳神尚虚,照昨方再进一剂。

5日十一诊。脉缓弱,苔已退,唇舌红润,不渴饮,小便清长,晨间体温36.5℃,惟睡眠少,胃口不开,头上时有冷汗,阳神太亏,继以扶阳健胃,养心安神主之。

附片克干姜65克西砂仁6克(捣)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老扣仁3克(捣)炙远志6克朱衣茯神10克炒枣仁10克琥珀3克(研末,兑服)甘草6克

6日十二诊。脉象、体温已正常,唇舌红润,昨日已进饮食,睡眠转佳,阳神尚虚,仍以扶阳辅正主之。附片克干姜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西砂仁6克明党参20克甘草6克

7日13诊。脉、舌,体温均如常,二便通畅,饮食、精神转佳,大病已退,渐加调补,可期痊愈。遂拟扶阳建中调理善后,数剂而后恢复健康。

附片克干姜16克西砂仁6克(捣)老扣仁3克(捣)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口芪20克明党参20克炙甘草6克

吴老先生伤寒病少阴阴盛格阳证,治疗的一名患儿,十三岁。十三诊,我关键看一个问题,吴老先生附片的用量,十三诊中附片的用量是有变化的,所以呢吴佩衡先生是非常卓越的扶阳大家,也是非常卓越的辩证大师,那么这是生命之阳。生化之阳,我们讲通。八味肾气丸,我们如何理解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八味肾气丸我们的眼睛不能只有一个肾。我们今天理解五脏元真通畅,我个人提出来交换、生化、动力、制约这几个内涵。所以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名词叫做肾气丸,但是他的处方有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片,这些药物用我们现代的中医知识,能不能把它组合起来?我为什么会兢兢业业讲这个东西?找源。我开一个处方怎么距古人差距那么大,因为我那是线性思维占主导,寒症我就用热药,左一个右一个,热性我就用凉药。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绝对不是只盯着这个肾,生化之阳,尤其是小剂量用附子和桂枝,配伍大剂量生地。制化之阳,这一点我认为就是郑钦安的附子、砂仁、龟板、甘草,这个潜阳丹;固摄之阳,参附龙牡汤;脱厥之阳,当归四逆汤。《金匮要略方论?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怎么能够治疗这个病症?阴脉小弱是因为妊娠以后胎元初结,全身阴血要归胞养胎,造成了妇人身体其他部位的阴血相对不足。其人渴,津液濡养不够,其余症状不能食,是胃气上逆,应该要和降胃气,张仲景没有用半夏,生姜,用桂枝汤。我们突破线性思维,深刻理解它非常重要。桂枝汤为什么能够治疗妊娠恶阻的轻症,就是因为阴血归胞养胎之后,冲任血海血多了气就多了,怎么办?调和营卫、调阴阳、调气血,重新来分配+,就能缓解病人的症状病情。因为涉及到扶阳,我就简单的提一提,妊娠腹痛,附子汤。附子汤《金匮要略》上没有,后人认为这是《伤寒论》少阴病篇的附子汤,附子、人参、茯苓、芍药、白术,这里我个人提醒,大家一定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