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杨湖酒业不但坚守老传统只酿纯粮酒,还十分注重文化传承。去了多次杨湖酒厂,除了拍摄照片,品尝杨湖美酒外,最喜欢的就是杨湖酒业出版印刷的那本《鲁西南风俗画》,画册不大,像小时候爱读的小人书那般大。书中不但有杨湖纯粮酒的酿造工艺流程,还有王世会老师绘画的鲁西南风俗,有好多场景都是自己经历的。这个周末,在老家翻出了这本《鲁西南风俗画》,用手机拍下了王老师的绘画,与女儿轮流把书中的文字敲了出来,希望朋友们喜欢,也希望这些风俗能够勾起您的童年的回忆。

在此,致谢杨湖,致谢王世会老师,致谢女儿帮我打字,致谢所有的朋友!

扣鸟

冬天的雪后,村童们爱将一个条筐扣在雪地里,用一根短棍撑起来,短棍上栓一根细绳,远远的扯出去,筐下放一把粮食,专等鸟儿来吃。当鸟儿进入筐下时,孩子们将细绳一拉,鸟儿便扣在了筐内。从筐下捉来的小鸟任怎么精心喂养,绝对活不过10天。孩子们面对死去的鸟儿,心里也非常难过。

儿歌曰:小麻雀,叫喳喳,一飞飞到姐姐家,大姐关,二姐栓,三姐杀来四姐煎,五姐六姐放油盐,七姐八姐围锅转,九姐端到十妹眼跟前,姐妹十个一起吃,恣尔咂的真香甜。

抽皮皮纽

孩子们冬季爱玩抽皮皮纽的游戏。取一根硬木,砍削成心馒头状,然后取几根布条,栓在一根细木棍上。玩时先将布条在皮皮纽上缠绕几圈,放在地上猛地一甩,皮皮纽便旋转起来,接着用布条抽打,皮皮纽便连续的转个不停。抽皮皮纽在冰上玩最好,硬地上也可以。

儿歌曰:我削皮皮纽,你栓布衬条;我抽团团转,你抽捞不着;滑我俩跟头,跌你三个跤;磕破我鼻子,碰破你额头;爹娘看见了,打俺一马勺。

穿杨叶

深秋时节,金黄的杨树叶从树上飘飘悠悠的随风落下,村童们便取来一根长麻线,前头栓一根铁丝,去穿杨叶。他们把杨树叶穿成一大串,长长的拖在身后,沙沙作响,这响声伴着村童们的笑闹声,给秋天的乡村增添了许多生机。

儿歌曰:秋风起,树叶掉,我穿杨叶一大抱。抱回家,烙火烧,火烧烙得小又巧,放在嘴里舍不得咬。舍不得咬,就不咬,拿个杨叶咱包好,明天带到学校里,专馋同桌的捣蛋小。

荡秋千

乡村的小学里体育器材不全,热爱教育的教师们便自己动手做成秋千架,让孩子们嬉戏。欢闹的村童,和煦的春风伴着吱吱作响的秋千架,一派温馨的田园诗情。

儿歌曰:春风里,打秋千;大妮子,红衣衫;二妮子,绿镶边;三妮子,黄色的褂子紫垫肩。一悠蝴蝶来作伴,二悠花眉绕头转,三悠彩云眼前飘,四悠秋千绳要断。

掏鸟窝

老式的屋顶多是用秫秸搭成,秫秸桩子便是天然的屋檐,着屋檐下便是麻雀作窝的理想之地。乡村的孩子们一见飞来飞去的老麻雀,掏鸟窝的手便开始发痒。于是便找来梯子,小手便伸进鸟窝里,当孩子们喜滋滋的看着尚未长毛的光蛋蛋的小麻雀时,老麻雀飞来了,它愤怒的看着孩子们的侵略行为,大叫着向孩子们发起一次次的攻击。

儿歌曰:老喳子,喳喳叫,我搬梯子你知道;我掏你的小虫窝,你叼我的眉眼角;我摸你的光腚仁,比叼我的光头皮;我把小虫捧手里,你喳喳叫着不让走;我把小虫带回家,你飞来飞去扑啦啦;我把小虫放回窝,老喳子光挠我的咯吱窝。

踢毽子

乡村的孩子都爱踢毽子。毽子都用公鸡的红羽毛扎成,下缀两个清钱,用脚一踢,上下翻飞,好看又好玩。女孩踢毽子分前踢后踢,翻花踢,并以弯腿踢最为好看。男孩子显得较笨,只会直腿踢,女孩笑称扛子腿,不屑与男孩比赛。

儿歌曰:踢毽子,辫子甩,蝴蝶见了翅膀摆。踢毽子,踢个花,小妮拍手笑哈哈。一不小心摔个跤,头上起个大红包。踢起毽子忘吃饭,奶奶端碗村头转。光踢毽子忘上学,老师敲响大铜锣。

挖野菜

旧时农田产量很低,故缺粮是长期伴随乡民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挖野菜便成了乡村的一道景致。因为挖野菜劳动量不大,孩子们便成了这项劳动的主角。如果大人们也出来挖野菜,那就是灾年到了。小时候常吃掺有野菜的窝头饼子,感觉那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时隔几十年的今天,挖野菜又成了富裕且有闲阶层的一种消遣。

儿歌曰:荠荠芽,不开花,俺上山坡挖一掐;洗一洗,刷一刷,滴点香油拌葱花;拿张白饼卷上吃,一吃一塞牙,一吃一嘴麻。

踢瓦

乡村的女孩爱踢瓦。她们在平整的场地上画一个大大的“用”字形“城”,一头再补上一个半圆。然后,取一个圆形瓦片,投进第一个格里,单腿把瓦踢出来,然后,再投进第二格,再踢出来,直到每一格都踢一遍,不越格,不压线,便是过关。最后,再背对“城”,向最远处的半圆中投瓦,如正好投中,则获得了从头至尾再踢一遍的权力,如出了差错,则必须把瓦让给其他孩子去踢了。

儿歌曰:三妮踢瓦,弯腰伸爪,一脚踢空,摔个愣怔;二妮踢“城”,光想谝能,一能就摔,摔得吱歪;大妮投瓦,一步跳俩,大辫一甩,把脚闪崴。

斗拐

乡村儿童游戏中有斗拐一种,斗时盘起一条腿,用另一条腿蹦着,两个或三个多个也可,互相冲撞,如那个小朋友摔倒或盘着的腿着地,便是输。这种游戏冬天玩比较好,穿着厚厚的棉衣,蹦蹦跳跳的热出一身大汗,原先冻得瑟瑟发抖的身子,一会便热得脱棉袄了。

儿歌曰:斗拐斗拐,把脚闪崴,先生一捏,痛的头甩,斗拐斗拐,蹲腚呆脸,蹲烂茶壶,压破饭碗,斗拐斗拐,又蹦又跩,忘了念书,不愿写楷。

套嘟嘹

嘟嘹学名叫蝉,古有“蝉鸣林愈静”之句,蝉又名金蝉,现在已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套嘟嘹是小孩子们的游戏,他们取一长杆,上拴一根马尾巴上的毛,系成一个活扣,人静静地站在树下,将套轻轻套在蝉上,蝉发觉异常,展翅欲逃,却正好将活扣紧紧的套在自己身上。

儿歌曰:小嘟嘹,吱吱叫,咶的俺奶奶睡不着觉,咶的俺爷爷心怪躁,烦的俺爷爷光吹烟袋哨。小嘟嘹,你别叫,小心俺的马尾套,套你的翅子套你的爪,看你还能叫不叫。

织布

从搓布条到织成布约十五道工序:搓棉条,纺线,桄线,浆线,落线,纤线,凉线,顿线,上柱,刷线,卷线,栓机,做长穗,织布,然后捶布,晾布,这些工序进行完,织布便可结束了,然后便可以做衣,缝被,裁成包袱了。织布的手艺是否高超,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灵巧的主要标志。白布可以一把梭织到底,花布便须用二把梭、三把梭,甚至九把梭才能织成,如果再配上提花,那花布就更绝了,现在这种花土布,可以出口,也可作工艺品,很受人们的欢迎。

儿歌曰:一把梭,织白布,染吧染吧做条裤。二把梭,织条纹,做成褂子扎挂人。三把梭,织方格,做成包袱包银壳。四把梭,织成花,穿到身上人人夸。五把梭,织成锦,送进京城当贡品。六把梭,织彩云,王母娘娘做罗裙。八把梭,织不好,花里花嗒像狗咬。九把梭。织的差,乌鼻灶眼疙瘩瘩。十把梭,布织啦,咔嚓咔嚓了机啦,这回丢人丢足了。

晌饭

牡丹花乡的花农,以花业为谋生手段之一。一到侍弄花的关键季节,晌饭便在地里吃了。于是,女人们便提上稀粥、窝头,带上一罐咸菜,伴着牡丹花香,和满目的浓艳,款款地行进在花丛中。清苦的生活中,别有一番滋味。

儿歌曰:东洼里,牡丹开,刨上一棵回家栽;西洼里,牡丹红,掐个骨朵插花瓶;北洼里,牡丹艳,掐朵放在桌上看;南洼里,牡丹香,摘上一抱放书箱;书箱抬进学校里,香得老师嘴巴张,香得学生眼发光。

套喜被

秋末时分,正是套喜被的好时节,尤其为女儿准备嫁妆,更是非其时不可。另外,还要讲究棉被的三新:新里、新表、新棉花,还讲究套被子的人选,非得有儿、有女,干净利索的大娘婶子才有做嫁妆被的资格。

儿歌曰:二姐出嫁,忙坏娘家;花被十床,新表新穰;褥子十铺,又大又厚;二姐喜欢,脸像牡丹;想想婆家,脸就红了;想想娘家,脸就黄了。

放电影

乡村的电影放映队擀张比较辛苦,当时农村没电,他们拉着发电机、放映机、铺盖卷,在乡村的泥泞土路上跋涉,吃着百家饭,睡着柴草铺,他们给乡村带去了巨大的欢乐,带去了神秘的外部世界。电影队一到哪个村,哪个村便像过年一样,大人孩子个个兴高采烈,如果这个村经常演电影,那么这个村明显的受人敬重,小青年成媒,也就容易的多。

儿歌曰:电影队,到俺庄,点火做饭早喝汤;摆凳子,放椅子,再放两个马扎子;接闺女,请女婿,喊上外甥也跟着;电影幕上人影晃,喜得老头眼发亮,戏匣子里会唱歌,惊得老婆咽唾沫。

看姥姥

农闲时节,是媳妇回娘家的好日子,她要带上儿女,拎上大包小包的礼物,还不忘捎带上老公做她的车夫。一个小家庭,一辆胶轮车,一路欢声笑语。农家的生活,简朴而充实。

儿歌曰:三月里,暖洋洋,俺到前庄看姥娘。姥娘给俺摊鸡蛋,姥爷给俺芝麻糖。大舅给俺杀只鸡,妗子给俺花衣裳。俺住姥娘真恣哩,仨月不想俺爹娘。俺爹来叫俺不走,俺娘来叫俺就藏。气里俺爹皱眉头,气得俺娘抡巴掌。娘来娘来别打啦,俺这就跟您回家吧。

选抵羊

鲁西南一带的小尾寒羊品质优良,雄性公羊个大威猛善斗,因而斗羊也就成了鲁西南一带的特有民俗。公羊体重二三百斤,价值上千元,行家常到集市上挑选小公羊购回家去精心调养,以期喂出个常胜将军。选羊一般要选看外形,再看腿脚,三掂分量,四试羊的灵敏度,五试小羊十分好斗,五项皆满意,便可喜滋滋地牵回家去。

儿歌曰:我家有只大抵羊,一头抵在南墙上;抵地屋子晃荡荡,震得黄梨掉个光。震得红枣落满了筐,震得葡萄成了浆;震得小狗直汪汪,喜得俺爹拍巴掌;明天牵到大集上,抵败他仨庄五个庄。

斗鸡

乡村的斗鸡不同于一般的公鸡,它是一种特殊的鸡种,这种鸡高腿、长颈、大爪粗嘴、薄毛。饲养时有许多规矩,小鸡出壳的第二天必须喂凉开水和浸过水的白芝麻,第三天喂青菜、蛋黄和小米,生长期喂知了、土元。八个月进行头窜、九个月时试斗、十个月时开始训练。两鸡相斗时十分激烈,有时头皮撕裂,眼睛叨瞎,羽毛多半被叨掉,但鸡就是不服输,一斗就是一、两个小时。

儿歌曰:鸡篓子,条子编,抓只斗鸡扔里边;叫你去斗你不斗,叫你上场你溜边,叫你去赢你偏败,叫你去败你争先;明天用刀宰了你,做成酒肴尝尝鲜。

斗羊

斗羊是乡村很有刺激性的活动,尤其鲁西南一带的小尾寒羊,个大、性躁、善斗,一般比较重大的民俗活动,都爱让斗羊去壮壮声威。斗羊最猛的年龄约在3——4岁,体重60——80公斤,近几年,鲁西南小尾寒羊已被认定为国宝,作为种羊的斗羊,身价更是不菲。

儿歌曰:手拉手,膀靠膀,俺到集上看抵羊。东庄是个黑眼圈,西庄是个白鼻梁。玩抵羊的打响鞭,抵羊咩咩撒了欢。一头抵得头打转,二头抵得缰绳断,三头抵得冒火明,四头抵得地打颤,五头抵得鼻梁红,六头抵得头皮烂,七头八头直个抵,一抵抵到大集散。回到家,缠爹娘,明个咱也喂抵羊。

剪花样

农家做鞋做帽,都爱绣上漂亮的花样,这花样都是她们自己铰出来的。看她们用粗糙的手握着剪刀,左一下,右一下,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剪纸便活灵活现地躺在她们的膝头上,真令人称奇。现在,已有不少的人专门研究民间剪纸,有的剪纸作品还出口到国外。

民谣曰:小白鸡,叨粉子,俺家娶个花婶子。脚又小,手又巧,两把剪子对着铰。左手铰了个牡丹花,右手铰了个灵芝草,灵芝草上站个鹅,扑扑啦啦下南河,南河里,一汪水,湿了婶子的花裤腿。

梅花桩

鲁西南一带,习武之风甚浓,武术特色也十分鲜明,其中的燕青拳、智深拳、李逵刀、梅花拳、梅花桩功,更是当地武术的精华。这些功刚柔相济,教规严格,师承渊源至深,是修身演武的好功法。

儿歌曰:三嫂子,娶回家,一身功夫真利洒。双手能退四门斗,单腿会踢拐子花,巴掌一拍墙掉土,双脚一跺砖成渣。三哥上前交把手,一跤摔了个仰八叉。三嫂擀张白面饼,摊上鸡蛋煎葱花,三哥一吃z真香哩,明天再摔个仰八叉。

轧场

从地里拉到场里的麦棵子,晒干了,便开始轧场。轧场用的石磙一个重四、五百斤,两头牛拉一个石磙为一套,一个把式可同时掌管两套牲口。一场麦子摊开约二三百个平方,上午半晌时开轧,下午半晌时停止,中间还要翻场、收边,结束时还要收场、跺麦秸、扬场、跺麦糠,三五个劳力一天也没有空闲的时候。

儿歌曰:大石磙,吱扭扭,拉磙用的老实牛;轧下麦子百十篓,剩下麦糠车拉走;麦糠豆料细拌扭,放到了槽里喂实牛;实牛实牛你吃饱,明天轧场得起早。

编筐

乡村的各式筐、囤、篓,多用白蜡条或红荆条编成,这种条子勒成的用具十分结实耐用,是农家人户户必备的。

儿歌曰:小叭狗,上南山,削荆条,编笸筐;笸篮装个啥,装个大蛤蚂,哈蚂猛一跳,装个葫芦哨;哨子使劲吹,变个嘟嘹龟,嘟嘹吱吱叫,叭狗吓一跳;跳着上南山,荆条没人搬,笸篮编不成,变个白蜡虫。

村头茶馆

乡村的小茶馆别具一番风味,它的炉灶一头高一头低,为的是多利用余火。这种小茶馆除了卖水,还兼作小饭馆的作用,为南来北往的客人煮面条、叨疙瘩、烩饼、馏窝头,经济实惠又快捷。村头古树下,茶饭飘香,南腔北调,舟车往来,是令人神往的好去处。

儿歌曰:小茶馆,三嫂开,一溜桌凳门前摆。喝水咱有杨湖水,吃饭咱有馍馍台,观景咱去牡丹园,参佛咱去三源寺。南下您顺运河走,北去紧靠黄河崖,东西南北往来客,三教九流去又来。天黑点点钱箱子,不够买双绣花鞋。

牛肉铺

鲁西南一带的红烧牛肉确是一绝,味厚,肉嫩,干湿适度,吃上一次,余香多日不退。它以全国最优质的鲁西南大黄牛为原料,经浸料、油炸、汤炖、笼蒸多种工艺精作而成,几百年来一直名盛不衰。

儿歌曰:牛舌头,吃一盘,胖了腮帮胖脸盘。牛蹄筋,叨一口,不崴胳膊不崴手。牛肚肠,吃一筷,肚子有食消化快。牛肉片,吃一碗,推车拉船不用赶。

乡村药铺

在农人们的眼中,乡村的药铺可是个神圣的地方,浓浓的中药草香,高高的药橱药柜,闪闪发光的银针,神态安详的老中医,一切都显得神秘和亲切。尤其针灸的效用,更让人感到神奇无比。于小时候一次突然肚胀,老中医一针下去,立时症状减轻,不一会便完全好了,如果服西药,当不知多少时间才能见效。

儿歌曰:风寒发烧,甘草连翘,头痛咳嗽,川贝瓜蒌;头昏眼花,立参红花;吃饭不香,山楂干姜;肚子有气,放个响屁;身子发酸,罚你搬砖;吃饱就睡,欠揍十棍。

摊煎饼

煎饼可以说是乡村里最方便实用的食品,它可以一次做上一筐,一家人连吃上半月二十天。贫寒的人家一天三顿吃煎饼,早上晚上配以稀饭,中午便干脆一锅开水,几块老咸菜,几根大葱。摊煎饼也是先将地瓜干、玉米、小米等用水泡透,用水磨拌成稀糊,用勺舀到烧热并擦了一点油的大鏊子上,接着用竹片做成的小刮子均匀的摊开,稍一停顿,便可揭起,乘热叠好,一凉,便可立马放在竹筐里或用大包袱包起来,待吃了。

儿歌曰:摊煎饼,俺烧火,摊好煎饼包袱裹;背上包袱下江南,杭州西湖玩玩船;背上煎饼去开封,相国寺里撞撞钟;背上煎饼去胶东,正好煎饼就大葱;俺吃煎饼香又甜,鸡鸭鱼肉俺不馋。

晒地瓜干

地瓜收获后,为了长期储存,一般将地瓜切成片,然后放到箔上、席上、石头上、房顶上精心晒干。吃的时候,可磨成面粉蒸成窝头,或干脆放进锅里一煮,捞出来就吃。甭看地瓜面粉白生生的,蒸出来的窝头却是黑乎乎的,很粘,吃起来甜腻腻的。小时候吃上边拨下来的救济粮,大多都是地瓜干。现在,地瓜多是制作淀粉,做成粉条,更多的是吃鲜地瓜,又软又甜,是很有特色的美食。

儿歌曰:红旗飘,绿旗扬,光种地,不打粮,分麦子,用碗量,地瓜干,当细粮,山芋叶子当口粮,鸡腚眼子当银行,瞎胡闹腾不长久,换个法子比这强。

耩地

耩地的耧,有三腿、两腿之分,又有豁耧轧耧之别,豁耧耩旱地,轧耧专耩低湿地。耩地的把式技术很是关键,撒种量的多少,耩的深浅,都直接影响苗的密度和出苗率,关系到来年的收成。因此,年轻人都不大敢当扶耧手,而由年龄稍大、技术精良的好把式担当此任。牵牲口的称帮牲口,也称帮耧,牲口走的快慢,趟子走的是否直,全在帮耧人的掌握之中。如技术不良,帮的耧东游西走,麦垄儿弯弯曲曲,会让人们笑话的。

儿歌曰:摇耧哗啦啦,三天耩一洼;摇耧叮叮当,两天耩一方;摇耧慢慢走,种子撒一斗;摇耧慌张张,明年喝白汤;帮耧一条线,明年吃白面;帮耧净其起弯,吃饼少个边;帮耧走的快,种子省一半;帮耧光撒欢,麦穗都长弯。

纺线

乡村的女人们,个个都是纺线的好手,她们在娘家为闺女的时候,便已练成了绝好的手艺。纺线以细匀为好,车摇的快慢,手捏的松紧,手臂的平稳与否,是决定线质量的关键。女人们纺线多在晚上,如豆的灯光下,嗡嗡作响的纺车,伸缩有致的抽拉,外加姑嫂甜甜的密语,农家的生活里充满了甘甜。

儿歌曰:嗡嗡嗡,纺棉花,一纺纺了个大甜瓜。爹一口,娘一口,咬了小妮的手指头。妮来妮来妮别哭,那边来的是你姑,你姑拿的是花鼓,白天拿着玩,夜里吓马虎。

卖糖串

乡村中卖糖串的多用一根长木杆,一头捆一个麦秸把子,糖串便插在在麦秸把子上。那时自行车少,乡里人便扛在肩上,走村串寨的叫卖。糖串晶莹闪光,在乡村冬季的一片枯黄在,它可是一道耀眼的色彩。

儿歌曰:糖葫芦,一串串,馋的小子团团转;给娘要上一毛钱,买把糖串解解馋;给爹要上两毛钱,两根糖串拿着玩;玩来玩去进了肚,夜里牙痛坐不住。

绘画作者:王世会,年生,梁山人,天津师大美术系毕业。曾师从李苦禅、范曾习画。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外经学院美术教授、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浒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鲁西南风俗画》有山东杨湖酒业出版发行,在此,致谢杨湖酒业。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