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83860.html

一柑桔黄龙病的田间诊断

田间诊断法是最早应用的鉴别方法,在未获知嫁接传染法之前,更是鉴别黄龙病的唯一方法。由于简单、易行,无需任何专业实验设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仅凭借病状特征,就可以在田间当即作出诊断,是目前最迅速的鉴定方法。所以至今仍然是大多数生产者和研究者乐于采用的鉴定方法。

此法最大的缺点是必须要有特异性病状,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是可以通过对该病的病状特征、发病程序、田间传播和蔓延特点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必要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性措施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一)田间诊断的主要方法

1、从黄龙病初发病树的特异性黄梢判断

(1)从初发病树的均匀黄化型黄梢判断

均匀黄化型黄梢,多发生于蕉柑、椪柑、十月桔(沙糖桔)、暗柳甜橙等柑桔品种的夏、秋梢,沙田柚也偶有发生。其发生过程是:在一株外表健康,生长正常的柑桔植株上,树冠外围出现一条或多条新梢叶片不能转绿,叶片呈黄色或黄白色均匀黄化,或者新梢转绿过程中,中途停止转绿,叶片呈淡黄绿色均匀黄化,这就是潮汕柑农称之为“黄龙”的黄梢(图1),黄龙病就是据此来命名。

图1均匀黄化型黄梢

(2)从发病树的斑驳型黄梢判断

斑驳型黄梢可发生于任何一个感病的柑桔品种的任何梢期,所以是田间早期诊断黄龙病的重要依据。其发生过程是:在一株外表健康,生长正常,新梢叶片正常转绿后,树冠外围有1条或多条新梢叶片,从叶片基部褪绿黄化,并沿中脉和两侧叶缘扩展,由于黄化扩散不均匀,而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同一病梢上叶片斑驳的演变过程基本相同,所以形成斑驳型黄梢(图2)。

图2沙田柚斑驳型黄梢

(3)从初发病树的缺锰型黄梢判断

缺锰型黄梢近年在沙糖桔幼龄树上发生,与上述两种特异性黄梢有差异,这种黄梢多发生于2~3年生的未投产树的夏梢期。其发生过程是:在一株外观正常,生长旺盛的植株上,夏梢正常抽出,叶片大小也正常,但当中有部分至大部分夏梢叶片不能正常转绿,而呈现叶脉绿、叶肉黄的缺锰状黄化。这种黄化与生理性缺锰引致的黄化非常相似,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黄龙病引致的缺锰状叶片没有光泽,生理性缺锰则保持同健树叶片一样的光泽。

图3缺锰型黄梢

2、根据中后期病树的特征性病状判断

(1)斑驳型黄化叶片

无论是均匀黄化型黄梢还是斑驳型黄梢的初发柑桔病树,随着病情发展,病梢下面基枝上原来生长正常的叶片,逐渐出现褪绿斑驳黄化(图4)。病树上其他枝梢,尤其是靠近初发病枝的枝梢的叶片,也陆续出现斑驳黄化。斑驳叶片不仅是黄龙病的特异病状,而且几乎伴随病树终生,除非病树老叶全部脱落,否则都有可能找到斑驳叶片,所以斑驳叶片是田间诊断中后期病树的重要依据。

图4斑驳型黄化叶片

(2)缺锌、缺锰状花叶

中、后期柑桔病树,尤其是出现大量落叶明显衰退的病树,其抽发的新梢,短小,纤弱,叶形变小,并呈现脉间黄化,形成叶脉绿,叶肉黄的缺锌、缺锰状花叶(图5)。缺锌、缺锰状花叶,虽然不是黄龙病特有的病状,但所有感染黄龙病的树,迟早都会出现这种“花叶”的黄梢,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的病状。结合其他诊断依据综合考虑,更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图5缺锌、缺锰状花叶

(3)成年病树出现畸形果、青果、斑驳果和“红鼻果”

在挂果的成年病树上,除可看到较多的畸形果外,还可以看到过了成熟期还不着色的“青果”,或者着色不均匀的“斑驳果”,在宽皮柑桔类(如椪柑、沙糖桔、贡柑等),更出现具有特异性病状的“红鼻果”——近果蒂部位着色其他部位不着色(图6);青果、斑驳果、红鼻果都是黄龙病在果实上的特异性病状,也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图6柑桔“红鼻果”

3、根据发病程序观察

(1)从初发病树整株观察

大多数的初发病树,都是在树冠中上部的少数外围新梢最先发病,出现均匀黄化型黄梢或斑驳型黄梢病状。树冠的其余部位和同期抽发的新梢都生长正常,外表看不到任何病变。经过1~2个梢期(老树需要更长时间)后,这些外观正常部位,才陆续出现斑驳叶片或抽发带缺锌、缺锰状花叶的新梢;同时出现较多的叶片早衰脱落,病株开始呈现衰退,显示病情已进入中期。

(2)从初发病的枝条观察

黄龙病初发病树最先出现病状的梢,必然是枝条上的顶梢,其下部基枝叶片外观正常(见图7),过一段时间才陆续出现斑驳病状。如果顶梢生长正常,只有下面基枝叶片黄化,可以肯定不是黄龙病引致的黄化。

图7顶梢黄化,下部枝条正常

(3)从斑驳叶片的黄化过程观察

黄化多从叶片基部(柚类从翼叶)开始褪绿,再沿中脉和叶缘向尖端扩展。早期病叶呈大块黄、大块绿的黄绿相间斑驳。随病情发展才变成大片黄、小块绿的斑驳,最后发展到全叶黄化而脱落。

4、根据田间蔓延现象

黄龙病在田间的自然扩散,只能借助柑桔木虱(图8)作为传病媒介,实现田间蔓延。而柑桔木虱在正常情况下,活动范围有限,很少作远距离迁飞,所以木虱的传病距离也有限,多数是从最早发病的病株(中心病株)向四周柑桔树呈辐射状扩散,所以3年生以上的病果园可以看到有明显发病中心的田间蔓延现象(图9);3年生以下的幼龄果园,发病树多为苗木带病,零星分布,未能形成发病中心。但这些病树,如不及早挖除,必将成为中心病株,发病中心的起点;黄龙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而发病中心的存在,是植物传染性病害的重要标志。所以发病中心是黄龙病田间诊断的有力佐证。

图8柑橘木虱

图9柑橘木虱

图10柑桔黄龙病有明显发病中心的田间蔓延现象

(二)提高田间诊断准确性的辅助措施

1、注意排除干扰性因素

在对任何一株病树作田间诊断之时,必须首先排除其他可引致相似性黄化、衰退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前者如脚腐病、根腐病、枝干流胶病等传染性病害和天牛、白蜡虫(青翅羽衣)、介壳虫、吉丁虫类等害虫危害;后者最常见的是水害、肥害、环割、外伤、缺元素、砧穗不亲和以及嫁接口愈合不良等等。

在排除这些干扰性因素之后,再根据上述的特征性病状及其传播规律综合分析,然后作出判断。

2、重修剪促发新梢出现特征性病状

对未能找到上述任何一种诊断依据的可疑病树,可采取在严密防除柑桔木虱防止病害扩散的前提下,对可疑病树进行重修剪:把黄化衰退的枝条,截除到一二级分枝处,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使截口附近抽发出粗壮新梢,如果是黄龙病树,新梢叶片将会出现黄龙病的叶片病状:斑驳或缺锌、缺锰状花叶。反之新梢叶片正常。必须注意的是在重修剪前,提早2天喷药杀虫,杀死可疑病树上可能存在的传病昆虫后,才作短截处理,避免病害扩散。

综上所述,黄龙病的田间诊断法,并非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臆测判断,而是综合运用了该病的症状学、病程学和流行学等方面的情况而作出的判断。经多次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判断能力,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这对柑桔生产和对该病的防控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柑桔黄龙病的防治方法

柑桔黄龙病传播速度极快,且感病性对现有柑桔栽培品种全覆盖,在防控策略上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控手段,发现抗、耐病砧木或品种是发展长期可持续柑桔产业必不可少的手段。如南非在甜橙杂种和Tahili来檬上试验证明其具有抗性,以及众所周知的枳,其耐病能力强,田间不表现症状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柑桔育种材料。

(一)严格实施检疫

严格禁止病区的苗木及接穗引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外出引种,首先应了解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最好选择无黄龙病的区域引种苗木或接穗。如到病区育苗,则应按照《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规程》和《柑桔苗木检疫规程》的要求进行,并经有关专业人员验收合格,才能作为无病苗出售。实行自选、自繁、自育苗木是减少黄龙病病源和传播速度的重要措施。

(二)重病园成片更新

当较大范围柑桔园黄龙病病株超过30%时要全部挖除,并种植其它作物2~3年后再选用无病毒苗木定植,重新建园。

(三)应用无病苗木

按照《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国家、柑桔主产省、柑桔主产县三级无病毒良种柑桔苗木繁育体系,扩大无病毒良种柑桔苗木生产规模,迅速形成柑桔新植园无病毒良种苗木全覆盖的能力。柑桔黄龙病主要是通过带病苗木及接穗等远距离传播,因此要从接穗、砧木抓起,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无毒和脱毒。规范果苗生产和市场监管,是防治柑桔黄龙病及其媒介必不可少的环节。强化柑桔苗木定向产销,建立销售档案,完善质量追究制度。加大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柑桔苗木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鉴于我国现阶段柑桔无病毒苗木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必须加快建设无病毒良种柑桔苗木繁育体系。病区柑桔苗木繁育场所,可考虑选择附近米以上无柑桔类植物的地方;接穗可在发病率低于10%的柑桔园中相对健康的结果树上采,接穗采好后放在0.1%的盐酸四环素液中浸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凉干待用;也可连续3天每天用47℃的温水泡10分钟后凉干待用。育苗地全部用40目防虫网覆盖,防止柑桔木虱进入。同时加强苗圃巡查,发现病苗或疑似病苗一律剔除烧毁。

(四)及时烧毁带病植株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治疗柑桔黄龙病的有效药剂,田间的每一株带病植株都是病原。而感染了柑桔黄龙病的柑桔植株抽梢次数多且不整齐,树冠枝叶稀疏,容易引诱大量柑桔木虱聚集取食和产孵,从而使带病木虱数量激增。因此,经常巡园,及时发现、烧毁柑桔黄龙病树非常重要,不仅可减少病源,同时也减少了木虱虫口。培训生产者、育苗者和城市果树所有者,及时检查和治理黄龙病及其媒介是关键因素。黄龙病病树以每年9~12月,柑桔树上有成熟或将要成熟的果实,叶片斑驳型症状也较明显时较易田间鉴别,大面积的柑桔黄龙病普查及挖除行动宜在此时进行标记,待采果后挖除。另外挖除病株行动,应在较大范围内依据《植物检疫条例》,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集中统一行动,并特别注意对无主柑桔园、以占地为目的的柑桔园及失管柑桔园的清理,不留死角。挖除病树前要喷药以杀死木虱,并注意不留桩,以免病树树桩、树根萌芽,通过木虱吸食再度传病。

(五)大面积联防联治严格防治柑桔木虱

防治柑橘木虱是控制病情蔓延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在疫区现有柑桔园将损失降到最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为现有木虱的体内就带有大量的病原菌,木虱的存在与韧皮部杆菌的传播有着紧密联系,木虱不同虫态对HLB美洲种和亚洲种感染率的研究表明,若虫比成虫感染率高。

柑桔木虱喜栖息于柑橘树冠外围及顶部的新芽、嫩梢上。在本地正常年份每年发生7代,幼虫的3个发生高峰期依次为5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份上旬,分别与柑桔的春梢、夏梢和秋梢抽发高峰期相吻合。10~12月都有若虫产生。

取食了带病植株汁液的成虫,如在不带病植株上剌吸24小时就可将病菌传播给不带病植株,以~米的近距离较易传播,需及时防控。每年柑桔春、夏、秋梢抽发期,应统一抹芽放梢,并于新梢长1~3cm时,统一喷药。有效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2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0倍液等,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木虱防治工作要群防群治,全面联动,做到不漏村、不漏园、不漏株。柑桔晚秋梢和冬梢抽发数量较少,而大部分柑桔木虱成虫、若虫集中在晚秋梢和冬梢上栖息取食,此时各进行一次统一药剂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喷药后,再抹除晚秋梢和冬梢,减少越冬虫源。

(六)带病果园减损措施

利用柑桔木虱成虫喜空旷透光的习性,新建柑桔园,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促速生快长,可降低柑桔木虱的为害率,减少感染柑桔黄龙病的机会。在病区,大丰产后的柑桔园,若栽培管理跟不上,导致柑桔树势减弱,抗病力下降,次年就很容易发病或迅速衰退枯死。对盛产期柑桔园科学培管,量树定产,维持中庸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延长带病柑桔树的结果年限,降低因病造成的损失也有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广东、广西在感染黄龙病的7~8年生甜橙树上每株加压注射0.1%盐酸四环素2升,病树得以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恢复结果1~2年后柑桔黄龙病再度复发。中国台湾在文旦柚树上注射四环素取得好效果,每年注射,虽出现一些毒害,症状仍存在,但产量达到正常。具体方法是:对于黄龙病较轻的果树,可在植株主干基部钻孔,孔深为主干直径的2/3,然后从孔口用注射器注入0.1%盐酸四环素溶液2~5升。

作者简介:雷冬阳,男,高级农艺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科系骨干教师,农学教研室主任,休闲农业研究院产业开发专家。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任职于湖南长沙农业学校,2年从教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从教以来,先后主讲《植物保护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微生物技术》等多门课程。2、3、8年获学院嘉奖、、、年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7-8年度被评为院级“优秀辅导员”,-年度被评为省农业厅“优秀共产党员”。长期以来从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授课获得农民一致好评。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先后参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科研课题13项,在国家级、省级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主持学院年和年“六个一工程”精品课程《植物保护技术》和《食用菌生产技术》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排版:王韵萱

校审:丁咚

责任编辑:周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