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时尚的繁华旖旎

——孟晖“贵妃的红汗”系列作品签售会

嘉宾:孟晖

主办:南京大学出版社先锋书店

场一:时间:8.19(周五)15:00

地点:先锋书店五台山店

场二:时间:8.20(周六)15:00

地点:先锋书店无锡惠山书局

妆容护肤一事

相比于如今的一蹴而就

古人却是更讲究的,材料,工艺,用法

甚至每朵花的时节都精妙非常,繁复却又魅力非凡

比如胭脂,即便是色泽相近的粉、橘、紫、红

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仅此一件

不得不敬佩古代女性

视美貌为毕生优雅的事业的毅力与恒心

紫矿胭脂

从《齐民要术》可以看出,红蓝花一旦得到引植,便成了红色染料的主力。这一情况在此后的十几个世纪里都没有改变,生活于清代中期的学者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如此介绍他所了解的相关情况:

红蓝,湖南多艺之。洛阳贾贩于吴越,岁货数十万缗,其利与棉花侔,古俗谚曰:“红白花以染物,其值同于所染。”染历久不渝,红既正色,又不为燥湿、寒暑变节,有士君子之行。顾价必善,或岁不登,则益贵。

红蓝花作为染料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就是所染出的红色非常纯正,以致从宋代起,红蓝花所染出的本色红就被称为“真红”;其次,着色稳定,不易褪色;另外,如《齐民要术》所言,在大面积种植这方面,相对来说容易料理,这就使得红蓝花与其他红色染料相比成本更低,价格也就便宜。所有这些长处都使得红蓝花能够取代茜草一类更为古老的红色染料植物,于是,种植、贩售红蓝花,制作红花颜料,就都成了非常有利可图的行当。

然而,传统生活对于新型染料的引进,并没有就此满足,就此止步。在唐代的时候,一种重要的红色染料“苏木”从东南亚地区进口到中国,从此深深地嵌入到中国丝绸印染的历史当中。对于化妆史有意义的则是“紫矿”。到明代则写作“紫梗”。唐人所认识的紫矿,在段成式《酉阳杂俎》(齐鲁书社,年)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

紫树,出真腊国,真腊国呼为勒佉。亦出波斯国。树长一丈,枝条郁茂,叶似橘,经冬而凋;三月开花,白色,不结子;天大雾露及雨,沾濡其树枝条,即出紫。波斯国使乌海及沙利深所说并同。真腊国使折冲都尉、沙门施沙尼陁言,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昆仑国者善,波斯国者次之。(页)

明显的,这一段文字谈论了两种其实互不相同的红色颜料,把产地不同、质料也不一样的两种物品搞混在了一起。一种来自“波斯国”,即西亚地区;一种来自“真腊国(昆仑国)”,即东南亚地区。

由于这两种红色颜料都来自远方,并且据说都是在树上成形,所以被唐朝人误会为同一种东西。来自西亚的“紫矿”究竟是何物,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察。(有否可能是橡木胭脂?)至于来自东南亚的“紫矿”,已被学者们确定为紫胶。

西亚“紫矿”染料的进口在唐代以后就中断了,但来自东南亚的“紫矿”不仅持续进口,而且作用日益重要,宋代医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介绍道:

紫,状如糖霜,结于细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则红。今人用造绵,迩来亦难得。

所谓紫矿,是一种紫胶虫的产物——紫胶虫会成千上万地攀爬到树上,然后吐出胶液,把自己包裹在其中,以此来固定在树上,这包裹着紫胶虫的树胶就形成了紫胶,也就是红色染料的来源。

徐霞客曾经亲眼看见一棵年久大树上紫胶虫累累寄生的壮观景象:

又东一里,有一树立冈头,大合抱,其木挺直,其枝盘绕,有胶淋漓于木上,是为紫梗树,其胶即紫梗也。初出,小孔中亦桃胶之类,而虫蚁附集于外,故多秽杂云。(《徐霞客游记》卷十二)

利用紫胶虫的这一奇特的生存习性,人们很早就发展出人工培植的技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道:

紫出南番,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今吴人用造胭脂。按张勃《吴录》云:“九真移风县有土赤色如胶,人视土,知其有蚁,因垦发,以木枝插其上,则蚁缘而上,生漆凝结如螳螂螵蛸子之状。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谓之蚁漆赤絮。此即紫也。”

人工培育紫胶虫的方式,不是让紫胶虫如天然状态那样以大树为寄生体,而是把树枝插在地上,让紫胶虫攀爬上插枝,于其上分泌胶液。发展到明代,“今南番连枝折取,谓之紫梗是矣”(《本草纲目》“紫”集解),收成时,是把挂满紫胶虫的树枝整枝地折下,风干之后销往四方。

因此,明人的世界里就有着如此奇异的颜料,既不是粉,也不是膏或凝块,而是一束束裹满风干紫胶的紫色枯枝,“紫矿”因此而获得一个更形象的称呼“紫梗”。

(以上文字节选自《胭脂记》,内容稍有删节)

编辑:Jss七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忽悠
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cjjg/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