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地球上最为繁盛的生物类群,已命名的有多万种,约占动物种类总数的85%。昆虫隶属于动物界(Animali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具有节肢动物的一般特征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整个体躯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些体节上具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体腔即为血腔,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前端的脑,以及位于消化道腹面、由一系列成对神经节组成的腹神经索。由于昆虫纲的多样性,不仅分类和鉴定有较大的难度,而且系统发育问题也相当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有关昆虫纲的起源和系统渊源等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昆虫纲高级阶元的分类及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尚无完全一致的观点。

昆虫是在成虫期具有下列特征的一类节肢动物:

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3个体段;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由前、中、后胸3个体节组成,每个体节具有1对足,中、后胸一般各具有1对翅;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腹部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用的附肢。腹部末端常有外生殖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历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的变化才能变成性成熟的个体。

常见昆虫类群及形态特征

鞘翅目

通称甲虫。体小至大型。头部下口式或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多为11节,少数1~6节。有丝状、棒状、锯齿状、栉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复眼发达,但穴居或地下生活种类复眼常退化或消失。前胸发达,能活动。前胸腹板在前足基节间向后延伸,称前胸腹板突。中、后胸愈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间,中、后胸背板的其余部分为鞘翅所覆盖。前翅为鞘翅,翅脉已不可见,静止时两鞘翅在体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称鞘翅缝。飞行时前翅扬举,与体躯成一定角度。后翅膜质、宽大、翅脉较少或无,平时纵横折叠于前翅之下。胸足发达,有步行足、跳跃足、抱握足、游泳足和开掘足等类型。完全变态。

常见科有步甲科(Carabidae)、叩甲科(Elateridae)、金龟甲科(Scarabae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天牛科(Cerambycidae)等。

拉步甲(步甲科Carabidae)

拉丁名:Carabuslafossei

中文名:拉步甲

松丽叩甲(叩甲科Elateridae)

拉丁名:Campsosternusauratus

中文名:松丽叩甲

脊绿异丽金龟(金龟甲科Scarabaeidae)

拉丁名:Anomalaaulax

中文名:脊绿异丽金龟

黄足黑守瓜(叶甲科Chrysomelidae)

拉丁名:Aulacophoralewisii

中文名:黄足黑守瓜

光肩星天牛(天牛科Cerambycidae)

拉丁名:Anoplophorachinensis

中文名:光肩星天牛

中华虎凤蝶(凤蝶科Papilionidae)

拉丁名:Luehdorfiachinensis

中文名:中华虎凤蝶

柑橘凤蝶(凤蝶科Papilionidae)

拉丁名:Paoilioparis

中文名:柑橘凤蝶

金斑蝶(斑蝶科Danaidae)

拉丁名:Danauschrysippus

中文名:金斑蝶

报喜斑粉蝶(粉蝶科Pieridae)

拉丁名:Deliaspasithoecurasena

中文名:报喜斑粉蝶

老豹蛱蝶(蛱蝶科Nymphalidae)

拉丁名:Argyronomelaodice

中文名:老豹蛱蝶

华北白眼蝶(眼蝶科Satyridae)

拉丁名:Melanargiaepimede

中文名:华北白眼蝶

麻小食心虫(卷蛾科Tortricidae)

拉丁名:Grapholitadelineana

中文名:麻小食心虫

甜菜白带野螟(螟蛾科Pyralidae)

拉丁名:Hymeniarecurvalis

中文名:甜菜白带野螟

椴六点天蛾(天蛾科Sphingidae)

拉丁名:Marumbacristatacristata

中文名:椴六点天蛾

毛跗夜蛾(夜蛾科Noctuidae)

拉丁名:Mocisfrugalis

中文名:毛跗夜蛾

半翅目

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体小至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的下后方或前足基节间伸出。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单眼2~3枚或无。翅2对或无,前翅为膜翅或复翅,后翅为膜翅,静止时常呈屋脊状拱立体背。渐变态。植食性,一般生活于植物的茎于、枝条和叶片上,但蝉的若虫和一些蚜虫等取食为害植物的根部。多数种类有群聚和较强迫光性。飞虱和叶蝉等能进行长距离迁飞。蝉、叶蝉和飞虱等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蚜虫、蚧虫、木虱和粉虱等产卵于植物表面。蚜虫和蚧虫可行孤雌胎生或孤雌卵生。多以卵越冬。吸食汁液,植物受害部位出现褪色、变黄、器官萎蔫或卷缩畸形等症状。有些种类为资源昆虫,雌性紫胶生分泌紫胶,雄性白蜡虫分泌虫白蜡,胭脂虫的虫体可以提取胭脂,五倍子蚜形成虫瘿五倍子等,均可作为工业原料。蝉类善鸣,为著名鸣虫和文化昆虫。

常见科有蝉科(Cicadidae)、叶蝉科(Cicadellidae)、沫蝉科(Cercopidae)、蝽科(Pentatomidae)、蚜科(Aphididae)等

蟪蛄(蝉科Cicadidae)

拉丁名:Platypleurakaempferi

中文名:蟪蛄

大白叶蝉(叶蝉科Cicadellidae)

拉丁名:Cofanaspectra

中文名:大白叶蝉

曙沫蝉(沫蝉科Cercopidae)

拉丁名:Eoscartazonalis

中文名:曙沫蝉

茶翅蝽(蝽科Pentatomidae)

拉丁名:Halyomorphahalys

中文名:茶翅蝽

萝藦蚜(蚜科Aphididae)

拉丁名:Aphisasclepiadis

中文名:萝藦蚜

直翅目

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头部多为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剑状或锤状。前胸发达,背板常向后和两侧扩展呈马鞍形。前胸背板在两前足基节之间有时隆起或呈圆柱状突起,称前胸腹板突。前翅为复翅,后翅膜翅。后足跳跃足,但蝼蛄前足为开掘足。螽斯和蟋蟀雄虫前翅有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有听器,蝗虫雄虫的的前翅和后足腿节外侧有发音器,听器位于第一腹节背板两侧。蝗虫、螽斯、蟋蟀产卵器发达,呈锥状、剑状、刀状或矛状。不完全变态。许多种类的雄虫能发音,以吸引雌性交配。雌虫多无发音器,不能鸣叫。蝗虫多白天活动,螽斯、蟋蟀和蝼蛄多夜间活动,趋光性较强。

常见科有蝗科(Acrididae)、蟋蟀科(Gryllidae)、螽斯科(Tttigoniidae)、蝼蛄科(Gryllotalpidae)等。

棉蝗(蝗科Acrididae)

拉丁名:Chondracrisrosearosea

中文名:棉蝗(大青蝗)

银川油葫芦(蟋蟀科Gryllidae)

拉丁名:Macroteleogryllusinfernalis

中文名:银川油葫芦

中华螽斯(螽斯科Tttigoniidae)

拉丁名:Tettigoniachinensis

中文名:中华螽斯

双翅目

包括蝇、蚊、蚋、蠓和虻。体微小至中型,体长极少大于25mm。体短宽或纤细、圆筒形或近球形。头部小,有颈,下口式。复眼发达,常占据头的大部、单眼2.3枚或缺。触角形状多样,一般长角亚目为丝状,由许多相似节组成。口器为刺吸式和舐吸式.有些种类口器退化。口器基部上方与中颜板下方之间的区域,称为口上片。头部各区域和胸节骨片上着生的刚毛,称为鬃,多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额位于头的前方、两复眼间、触角的上方,中间部分为间额,靠近复眼的区域称为侧额。前、后胸退化,中胸发达,背面几乎为中胸背板所占有。前翅膜质,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全变态发育。植食性种类为重要农林害虫,腐食性或尸食性种类为卫生或刑侦法医昆虫,有些为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有些为人畜寄生性昆虫和吸血昆虫,为多种疾病的媒介。

常见科有大蚊科(Tipulidae)、食蚜蝇科(Syrphidae)、虻科(Tabanidae)、寄蝇科(Tachinidae)等。

黑胸比栉大蚊(大蚊科Tipulidae)

拉丁名:pselliophora

中文名:黑胸比栉大蚊

黑带食蚜蝇(食蚜蝇科Syrphidae)

拉丁名:Episyrphusbalteatus

中文名:黑带食蚜蝇

绿花斑虻(虻科Tabanidae)

拉丁名:Chrysops

中文名:绿花斑虻

绒寄蝇(寄蝇科Tachinidae)

拉丁名:Tachina

中文名:绒寄蝇

膜翅目

头部正面观横形,颈部细小,下口式。触角丝状、棒状、膝状、栉状等,一般雄虫发达,多为13节,雌性较短,多12节,少数种类6~8节。复眼发达,单眼3枚位于额的上方。少数种类单眼退化或缺。口器多为咀嚼式,蜜蜂总科的口器为嚼吸式。胸部包括前、中胸以及后胸与并胸腹节。前胸一般较小,横形或不明显。头与前胸之间有颈,有的前胸前缘明显锋锐,将前胸与颈分开,有的前缘消失。翅两对,膜质,前翅大于后翅,少数种类的翅退化或变短。翅脉变化大,叶蜂和蜜蜂等翅脉复杂,小蜂等翅脉退化。胸足3对相似。腹部一般10节。多为全变态,一些内寄生种类为复变态。大部分种类独栖生活,但蚁科、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营社会性生活。

常见科有蚁科(Formicidae)、胡蜂科(Vespidae)、蜜蜂科(Ap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等。

日本弓背蚁(蚁科Formicidae)

拉丁名:Camponotusjaponicus

中文名:日本弓背蚁

黑胸胡蜂(胡蜂科Vespidae)

拉丁名:Vespavelutinanigrithorax

中文名:黑胸胡蜂

熊蜂(蜜蜂科Apidae)

拉丁名:Bombus

中文名:熊蜂

悬茧姬蜂(姬蜂科Ichneumonidae)

拉丁名:Charops

中文名:悬茧姬蜂

脉翅目

成虫体柔软,一般为中、小型,少数大型。体表有时具毛或蜡粉。多为黄褐色。头部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而凸出,一般无单眼。触角细长多节,多为念珠状或丝状,也有棍棒状或球杆状。前胸一般较短,中、后胸相似。足一般短而细,胫节端部生有1对端距。前后翅膜质,大小和脉序相似,休止时覆于虫体两侧呈屋脊状。翅脉复杂,横脉多,纵脉在翅缘处分叉,有的种类在翅脉分叉之间有毛状缘饰。全变态发育,部分寄生种类复变态发育。成虫多具趋光性。多数陆生,少数水生或半水生。

常见科有草蛉科(Chrysopidae)、蚁蛉科(Myrmeleontidae)等

日意草蛉(草蛉科Chrysopidae)

拉丁名:Italochrysajaponica

中文名:日意草蛉

长裳树蚁蛉(蚁蛉科Myrmeleontidae)

拉丁名:Dendroleonjavanus

中文名:长裳树蚁蛉

蜻蜓目

多为大、中型昆虫,颜色多艳丽。头大且转动灵活,触角短小,刚毛状,4~7节。复眼发达,占据头的大部。口器咀嚼式,上唇片状,上颚发达,下颚具叶状而不分节的下颚须和顶端针状的下颚片。前胸小,能活动,中、后胸大,结合紧密,呈合胸。翅膜质透明,具色或色斑,常无毛或鳞片,翅脉凹凸明显。许多蜻蜓目昆虫没有产卵器,可在池塘或小溪上方盘旋,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半变态发育。稚虫水生,少数生活在临时性水体,底栖或附着在水草上,取食水中小动物。

常见科有蜓科(Aeshnide)、蜻科(Libellulidae)、蟌科(Coenagrionidae)等

碧伟蜓(蜓科Aeshnide)

拉丁名:Anaxparthenopejulis

中文名:碧伟蜓

斑丽翅蜻(蜻科Libellulidae)

拉丁名:Rhyothemisvariegata

中文名:斑丽翅蜻

长叶异痣蟌(蟌科Coenagrionidae)

拉丁名:Ischnurarofostigma

中文名:长叶异痣蟌

注:文字资料源自《昆虫学基础与常见种类识别》(科学出版社,嵇保中等编著)、《普通昆虫学》(科学出版社,许再福主编);图片资料来自昆虫图鉴网(







































南京白癜风
白癜风传染人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szhj/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