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透翅蛾

又名透羽蛾,鳞翅目透翅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0mm,翅展30~33mm,形似黄蜂,体黑褐色,头顶、颈部、后胸两侧以及腹部各环节联络处为橙黄色,前翅红褐色,后翅半透明,腹部3条黄色横带,第四腹节的一条最宽,雄虫末端两侧各有1束黑毛,触角棒状,卵椭圆形,长约1.1mm,略扁平,上面稍凹,表面有网纹,红褐色,幼虫末龄体长约38mm,头部红褐色,口器黑色,胴部淡黄色,老熟时带紫红色,全体疏生细毛,裸蛹,圆筒形,红褐色,体长18mm左右。

发病规律:每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葡萄枝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化蛹,蛹期5~15天,6月上旬~7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卵产在叶腋、芽的缝隙、叶片及嫩梢上,卵期7~10天,刚孵化的幼虫由新梢叶柄基部柱入嫩茎内,危害髓部,幼虫蛀入后在蛀口附近堆有大量虫粪,在茎内形成长的孔道,使被害部位上方枝条枯死,被害部膨大,表皮紫红色,一般幼虫可转移危害1~2次,7~8月间幼虫危害最重,9~10月间幼虫老熟越冬。

葡萄虎蛾

又名葡萄修虎蛾、葡萄虎夜蛾,葡萄粘虫、葡萄狗子,鳞翅目虎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2mm,翅展44~47mm,头胸及前翅紫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褐色,体翅上密生黑色鳞片,前翅中央有肾形纹和环形纹各1个,后翅橙黄色,外缘黑色,臀角有一橘黄色斑,中室有一黑点,腹部杏黄色,背面有一列紫棕色毛簇,老熟幼虫体长32~42mm,头部黄色,上面有黑点,胸腹背面淡绿色,每节有大小黑色斑点,疏生白色长毛,蛹红褐色,体长18~20mm,尾端齐,左右有凸起,卵圆形,直径1mm左右,乳白色。

发生规律:华北地区每年发生2代,蛹在葡萄根部附近土内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成虫,6月下旬幼虫发生,啃食嫩叶,7月上中旬化蛹,7月下旬~8月中旬出现当年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9月中旬时第二代幼虫危害期,9月下旬以后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越冬,幼虫具有白天静伏叶背的习性,受惊吓时吐出黄绿色粘稠液体,成虫白天隐蔽在叶背或杂草丛内,夜间交尾产卵,有趋光性。

葡萄缺节瘿螨

又名葡萄铁壁虱、葡萄毛毡病,蛛形纲蜱螨目瘿螨科。

形态特征:成螨体长0.15~0.2mm,宽0.05mm,雌螨较雄螨大,淡黄白色或淡灰色,近长圆锥形,腹末端渐细,喙向下弯曲,头胸背板呈三角形,有不规则纵条纹,背瘤紧位于背板后缘,背毛伸向前方或斜向中央,2对足,爪呈羽状,5个侧枝,腹部有74~76个暗色条纹,体腹面的侧毛和3对腹毛分别位于第九、第二十六、第四十三环纹和倒数第五环纹处,尾端无刚毛,有一对长尾毛,生殖器位于后半体的前端,生殖器盖有许多纵肋,排成两横排,卵球形,直径约0.3mm,淡黄色,若螨共2龄,淡黄白色。

发生规律:1年生发生3代,成螨在芽鳞茸毛内,枝蔓粗皮裂缝等处潜伏越冬,枝条上部芽鳞内越冬虫口最多,达到数十至数百头,春季葡萄发芽后越冬虫出蛰危害,迁移到嫩叶的背面皮毛间隙中吸取养分,展叶后迁移到新的嫩叶上危害,5~6月危害最为严重,7~8月高温多雨不利于发育,虫口有下降趋势,成螨、若螨均在茸毛内取食活动,将卵产生在茸毛间,秋季以枝梢先端嫩叶受害为重,秋末渐次爬向成熟枝条内越冬,干旱年份发生严重。

葡萄斑叶蝉、二黄斑叶蝉

形态特征:斑叶蝉成虫体长2.9~3.7mm,淡黄白色,头顶上有两个明显的圆形小黑斑,前胸背板前缘有几个淡褐色小斑点,中央有暗褐色纵纹,小盾板前缘左右各有1条大的三角形黑斑,翅透明、黄白色,有淡褐色条纹,若虫黄白色,末龄体长2.5,mm,卵黄白色,肾形,长0.6mm。

二黄斑叶蝉成虫体长3~3.5mm,头部淡黄白色,复眼黑色,头顶前缘有2个黑色的小黑点,前胸背前缘有3个黑褐色小圆点,前翅表面大部为暗褐色,后缘各有近半圆形的淡黄色区两处,两翅合拢后形成两个近圆形的淡黄色斑纹,若虫末龄体长约1.6mm,紫红色,触角、足、体节间、背中线均为淡黄白色,体略短宽,腹末数节向上方翘举。

发生规律:斑叶蝉河南地区每年发生3代,成虫在葡萄园附近的落叶、杂草和石缝中越冬,翌年春天越冬成虫现在桃、梨、樱桃树上危害,待葡萄展叶后迁移到葡萄上危害,成虫在叶背面叶脉组织内或茸毛中产卵,5月下旬出现若虫,6月上中旬发生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9~10月为第三代成虫盛发期,葡萄整个生长季内均可危害,持续到葡萄落叶。

葡萄二黄斑叶蝉每年发生3~4代,成虫在杂草、枯叶处隐蔽过冬,翌年3月越冬成虫出蛰,在果园边发芽早的杂草及多种花卉上率先危害,4月下旬葡萄展叶后迁移到叶背部危害,成虫在叶背叶脉的表皮下产卵,5月中旬若虫出现,以后各代重叠,其危害特点是先从新梢基部的老叶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危害,末代成虫9~10月份发生,一直到葡萄落叶,枝蔓过密通风不良危害最为严重。

斑衣蜡蝉

寄主植物10余种,主要危害葡萄,亦危害桃、梨、杏,喜食臭椿和苦楝。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20mm,翅展40~56mm,雄虫较小,复眼黑色向两侧突出,触角3节,红色,前翅革质,基半部淡褐色,黑斑20余个,端部黑色,脉文淡白色,后翅基部1/3红色,黑斑7~8个,中部白色,端部黑色,体翅常有粉状白蜡,若虫初孵化时白色,短时间内变成黑色,足长、头尖。第四龄若虫体背呈红色,翅芽显露,乱圆柱形,长3mm,宽2,mm,卵粒平行排列整齐,每块有40~50粒,卵块上覆有1层灰色覆盖物。

发生规律:1年1代,卵越冬,若虫聚集在葡萄幼嫩叶的背面危害,受到惊吓跳跃逃避,蜕皮四次后成虫在6月下旬出现,若虫期60天左右,成虫受惊扰猛飞,迁移距离1~2米,成虫、若虫都有群集性,弹跳力强。

葡萄根结线虫

葡萄根结线虫侵染葡萄植株根系后,地上部的茎叶均不表现出具有诊断特征的症状,但植株生长衰弱,表现矮小、黄化、萎蔫、果实小等,根结线虫在土壤中呈现板块型分布,有线虫存在的地块植株生长衰弱,没有线虫或线虫数量极少的地块植株生长旺盛,因此,葡萄植株的生长势在田间表现出块状分布,容易与缺素症病毒病混淆,根结线虫危害葡萄植株后引起吸收根和次生根膨大和形成根结,单条线虫危害葡萄植株后可以引起很多瘤,多条线虫的侵染可以使根结变大,严重侵染可使所有吸收根死亡,影响葡萄根系吸收,线虫还能侵染地下主根组织,沙壤土发病较为严重,重茬或前茬花生、番茄、黄瓜易诱发此虫。

生活习性:葡萄危害中的根结线虫有南方根结线虫、泰晤士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4种根结线虫生活史基本相同,1龄幼虫在卵里发育并蜕皮一次,形成2龄幼虫,出壳后开始从根尖侵入皮层内,当头部与维管束组织接触后便停止不动从而吸收汁液,被取食的细胞受刺激后不断分裂形成巨型细胞,其周围的细胞则不断提供养分供线虫生长发育,线虫在根内经3次蜕皮最后发育成梨形白色雌成虫,孤雌生殖产卵于体后的胶质卵袋中,雄虫呈线性,经4次蜕皮,根结线虫主要以基质中的卵发育的幼虫进行越冬,每年发生5~10代。

更多好内容,请扫码







































白癜风中医
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szhj/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