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全
瓜类蔬菜大家都不陌生 可以说是日常大家饭桌上的“必需品” 日常销量大,需求也大 ...... 但瓜类蔬菜病虫害防治 你又了解多少呢? ...... 瓜类生理性病害(以南瓜为例) 一、南瓜旱害 (一)症状 旱害是指由于土壤水分缺乏或者大气相对湿度过低对植物造成的危害。南瓜发生旱害,生长缓慢,植株低矮,叶片上出现小型黄色斑点,叶片薄而脆。 (二)发生原因 因土壤干旱,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叶片内的叶绿素在高温、强光、缺水等恶劣条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从而出现黄色斑点。 (三)防治方法 干旱条件时及时浇水,合理密植,适当提高栽培密度。 二、南瓜裂瓜 (一)症状 南瓜幼瓜、成瓜都会发生裂瓜现象,在瓜面上产生纵向、横向或斜向裂口,裂口深浅、宽窄不一。严重开裂者裂口可深达瓜瓤,露出种子,裂口创面木栓化。轻微开裂者仅为一条小裂缝。若是幼果开裂后果实继续生长,裂口会逐渐加深、加大(图2-1)。 (二)发生原因 长期干旱或平时为预防灰霉病等侵染性病害而过度控水,在突降大雨或浇大水时,因果肉细胞吸水膨大,而果皮细胞已老化,不能与果肉细胞同步膨大,从而造成果皮胀裂。幼果遭受某些机械伤害出现伤口,果实膨大过程中则以伤口为中心而开裂。另外,开花时钙不足,花器缺钙,也会导致幼果开裂。 (三)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种植南瓜。精细整地,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开花期喷施绿芬威或氯化钙等钙肥,预防植株缺钙。合理浇水,避免土壤干旱或过湿,特别要注意防止在土壤长期干旱后突然浇大水。棚室种植时,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生长期温度以保持在18~25℃为宜。农事操作时防止对幼瓜造成机械损伤。 三、南瓜部分果皮木栓化 (一)症状 南瓜部分果皮木栓化,斑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少数隆起,多数凹陷,瓜皮颜色发生变化,后期斑块连片,组织硬化,表面龟裂,干燥时会形成网纹。 (二)发生原因 南瓜部分果皮木栓化是缺微量元素硼的一种表现。多数蔬菜吸收硼量远大于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因此,多年种蔬菜的土壤如果施用有机肥较少,又不施硼肥,就容易发生缺硼。缓冲能力较弱的沙壤土常发生缺硼。施用石灰过多,土壤呈碱性。降低了硼的有效性,也会导致缺硼。大水漫灌,浇水过多,土壤干旱,施用钾肥过多影响硼的吸收,也易发生缺硼。 (三)防治方法 (1)多施用有机肥,尤其是厩肥,以改良土壤、增强保水力;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对硼的吸收能力。对于沙壤土、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多年种菜的地块,更应适量施用硼肥。 (2)合理浇水,不要让土壤忽干忽湿,避免根系对硼的吸收能力降低。出现缺硼症状时,可向叶面喷施0.10%~0.25%的硼砂或硼酸溶液。 瓜类贮藏期病害(黄瓜为例) 一、黄瓜的主要贮藏病害 (一)症状 黄瓜原产于印度及东南亚热带地区,又名青瓜、胡瓜,供食用的是脆嫩果实,含水量很高,采收后在常温下存放几天就开始衰老,表皮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瓜的头部因种子继续发育而逐渐膨大,尾部组织萎缩变糠,瓜形变成棒槌状,果肉绵软,酸度增高,食用品质显著下降。黄瓜质地脆嫩,易受机械损伤,瓜刺(刺瓜类型)容易脱落,形成伤口流出汁液,从而感染病菌引起腐烂,也会出现一些贮藏病害。黄瓜贮藏中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细菌性软腐病、腐霉病和根霉病等。 (1)黄瓜贮藏中的炭疽病表现为: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为淡绿色,后成黄褐色,病斑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后期开裂。 (2)黄瓜细菌性软腐病表现为: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浸状褪绿色圆斑,扩大后稍凹陷,病部发软,病斑逐渐变为淡褐色,仔细观察可见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由外向里呈软腐状,并具有腥臭味。 (3)黄瓜腐霉病症状,需仔细辨识。在高湿条件下发生的叶腐较易识别。清晨有露水时,果实上有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并呈现油滑的外观。可切取病部,放入塑料袋中,封口,置于温度较高的场所,几小时后,就会散发鱼腥味,并长出白色菌丝。 (4)黄瓜根霉病在果上初生白色棉絮状菌落,后变灰黑色,散发出浓厚的酒精气味,后期生出蓝绿色霉状物。 (二)病原特证 (1)黄瓜炭疽病的病原物是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2)黄瓜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物主要是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2~3.0)微米×(0.5~1.0)微米。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变形虫状,可使石蕊牛乳变红,明胶液化。病菌发育适温2~40℃,最适温度25~30℃。50℃经10分钟致死,适宜pH5.3~9.3,最适pH7.3。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接触传播蔓延。 (3)黄瓜腐霉病病原物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是适应性较强的真菌。该菌是世界广布种,危害多种植物,引起幼苗猝倒、成株根腐、茎腐、萎蔫和果腐等。可能由多种腐霉菌引起。腐霉科为霜霉目中最原始的1类,是水霉目进化到霜霉目的过渡类型,其中低等类型接近水霉,高等类型接近霜霉。低等种类生于水中或土中,孢子囊不脱落,与菌丝分化不明显,萌发时多形成游动孢子;高等种类陆生,孢子囊易脱落,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生芽管。腐霉科腐生于水体或土壤中,或寄生于植物。 (4)黄瓜根霉病原物是匍枝根霉或黑根霉[Rhizopusstolonifer(Ehrenb.exFr.)Vuill.],属接合菌亚门真菌。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褐色至黑色,直径65~微米,囊轴球形至椭圆形,膜薄平滑,直径70微米,高90微米,具中轴基,直径25~微米;孢子形状不对称,近球形至多角形,表面具线纹,似蜜枣状,大小为(5.5~13.5)微米×(7.5~8.0)微米,褐色至蓝灰色;接合孢子球形或卵形,直径~微米,黑色,具瘤状突起,配囊柄膨大,两个柄大小不一,无厚垣孢子。病菌寄生性不强。该菌分布普遍,经 常能从各种果实、粮食上分离出来。生长适温30℃、相对湿度90%以上,属湿生性菌。 (三)防治方法 特别要说明的是,主要贮藏病害要从生长期就开始防治,并加强贮藏工艺。 1.生长期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侵染。 (2)及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3)避免大水漫灌。 (4)喷洒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倍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倍液。 (5)采收、装卸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碰撞造成伤口。 (6)采后贮藏在低温冷藏库中。贮存期1个月以上的可在入贮前用杀菌剂(如特克多)加涂膜剂(如虫胶、可溶性蜡剂)混合浸果处理,以延长保鲜期。 2.贮藏工艺 (1)选瓜 采收贮藏用的黄瓜最好是采收植株中部生长的瓜,俗称“腰瓜”;切勿采收接连地面的瓜来贮藏,因为连地瓜与泥土接触,瓜身带有许多病菌,容易腐烂;也不要采收植株顶部的结头瓜来贮藏,因为这种瓜是植株衰老枯竭时的后期瓜,瓜的内含物不足,在外形上也表现不大规则,贮藏寿命短。黄瓜采收时期应做到适时早收,要求在瓜身碧绿、顶芽带刺、种子尚未膨大时进行,即选直条、充实的中等成熟绿色瓜条供贮藏用。过嫩的瓜含水多,固形物少,不耐贮藏;黄色衰老的瓜商品价值差,也不宜贮藏。需要贮运时间长的商品瓜应在清晨采收,以确保瓜的质量。 (2)采后处理与包装黄瓜 采后要对果实进行严格挑选,去除有机械伤痕、有病斑等不合格的瓜,将合格的瓜整齐地放在消过毒的干燥筐(箱)中,装筐容量不要超过总容量的3/40。如果贮藏带刺多的瓜要用软纸包好放在筐中,以免瓜刺相互扎伤,感病腐烂。为了防止黄瓜脱水,贮藏时可采用聚乙烯薄膜袋折口作为内包装,袋内放入约占瓜重1/30的乙烯吸收剂,或在堆码好的包装箱底与四壁用塑料薄 膜铺盖。 (3)贮藏运输中控制的条件 ①温度 黄瓜的适宜贮藏温度很窄,最适温度为10~13℃,10℃以下会受冷害,15℃以上种子长大、变黄及腐烂明显加快,有机械制冷设备的冷库是较理想的场所。 ②湿度 黄瓜很易失水变软萎蔫,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可采用加塑料薄膜包装,防止失水。 ③气体 黄瓜对乙烯极为敏感,贮藏和运输时须注意避免与容易产生乙烯的果蔬(如番茄、香蕉等)混放,贮藏中用乙烯吸收剂脱除乙烯对延缓黄瓜衰老有明显效果。黄瓜可用气调贮藏,适宜的气体组成是O2和CO2均为2%~5%。 瓜类食叶及钻蛀虫害(粉虱类) 一、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属同翅目、粉虱科。 1.为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吸食植物的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该虫群聚为害,种群数量庞大,并分泌大量蜜液,可导致煤污病的发生。 2.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1~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图5-15)。 (2)卵 长约0.2毫米,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淡绿色变褐色,覆有蜡粉。 (3)若虫 体长0.3~0.5毫米,长椭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 3.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温室白粉虱在北方温室一年可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只雌虫产卵.5粒。可孤雌生殖,后代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在顶部嫩叶产卵,因此白粉虱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白粉虱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脱落。若虫卵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繁殖适温为18~21℃,在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提倡在温室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等耐低温的作物,减小黄瓜、番茄的种植面积。培育“无虫苗”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在通风口密封,控制外来虫源。避免黄瓜与番茄、菜豆混栽,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以减少虫源。 (2)物理防治 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用油漆将木板涂为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每亩设置32~34块,行间可与植株高度相同。7~10天重涂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 可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在温室第二茬番茄上,当白粉虱成虫在0.5只/株以下时,每隔两周放1次,共3次释放丽蚜小蜂。寄生蜂可在温室内建立种群并能有效地控制白粉虱为害。 (4)化学防治 由于白粉虱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存在各种虫态,必须连续用药。10%噻嗪酮(10%扑虱灵)乳油倍液、25%灭螨猛乳油倍液、2.5%联苯菊酯(2.5%天王星)乳油0倍液,连续施用,对白粉虱成虫、卵和若虫均有较好防治效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szhj/2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牙齿上有黑缝就是蛀牙那可不一定
- 下一篇文章: 白粉虱爆发期,怎么治一文解决令农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