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志愿者之声rdquo丨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98.html 以陶为友,以瓷为伴,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精心制作推出“志愿者之声”陶瓷文物导赏电台专栏,南宋官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老师将为南宋官窑的粉丝们倾情讲述历代精品陶瓷文物的故事。 本期献声人: 章叶露,女,公司职员,年加入南宋官窑志愿队,陶瓷文化的“代言人”。 我与“官博”结缘于6年前,学校社团组织参观南宋官窑博物馆。在王媛老师生动细致的讲解下,眼前的一件件展品鲜活起来,我仿佛置身于南宋时代,潜藏于心底的对历史和文物的敬仰被激发起来。此后,但凡周末有时间,我总会搭乘三小时公交,转两趟,到玉皇山下探望我的“老朋友们”。 为了能够更好地欣赏到我们南宋官窑的风雅之韵、瓷器之美,我申请成为了导赏组社会志愿者。每月参与导赏活动,与其他志愿者老师或游客交流,为我的历史和文化储备注入了新知识;在自己的能力范畴内尽量为游客答疑解惑并获得好评,更加坚定了我踏实做好志愿服务的本心。遗址、残片、复原品……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南宋近千年来的秘密。“南宋官窑”,多么有韵味的名字。我将继续秉持初心,为文物发声! 本期献声作品 雄狮秉烛 _稿件来源:《陶瓷物语》 撰稿人:童芳 静夜绵长,秉烛观书,也是一份乐趣。在温暖的灯光下,偶停墨卷,端详那精致的烛台,别有怡然之得。 烛台是一种插放蜡烛的灯具,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然而目前所见的汉代实物却已十分稀少。 说到烛台,我们要从蜡烛开始了解。平常我们所见的蜡烛大多是用蜂黄、虫白蜡、植物油,加上细植物纤维烛心制成的,是一种固体柱状的燃烧照明体。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已经有使用蜡烛的文字记载,西晋时,蜡烛已普遍使用。蜡烛的推广,使灯具造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伴随蜡烛一起使用的烛台从两晋时期开始成为了日常的照明用具。 两晋时期,民间非常流行一种烛台,它一般有一支或几支圆管状烛柱,用于插置蜡烛。依据烛管的数目,分为:单管烛台和多管烛台两类。单管烛台又有两种造型:一种烛台作圆唇敞口平底盘,盘中心有一个不高的烛管;而另一种则是以动物造型为特征,如羊形、狮形、熊形等。 西晋时特别流行狮形烛台。南宋官窑博物馆就有一件造型别致的西晋青瓷狮形烛台。它被塑造成了一只张口露齿、双目圆睁的狮子,体形虽小,却不乏威武神勇。仔细看,会发现青莹的釉面还被刻上了一根根卷卷的狮毛,精致可人。 西晋·青瓷狮形烛台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藏) 小狮子的背上有一个小孔,呈管子状,这是作什么用的呢? 起先,人们认为,狮子背上的小孔是用来盛水的,类似“水注”之类的文具。但后来人们发现,它的成型方法和当时盛行的蛙形水盂以及敛口扁圆腹的水盂等完全不同,后者采用的是拉坯成型法,有一个器壁薄而光滑的扁圆形腹部专门用来贮水。而这个小狮子则是模印法对接而成,器型比较厚重,内壁还凹凸不平,虽然拥有了管状口,却没有流,并不像盛水的样子,而且它与砚、笔筒等文具也不相匹配。从实用、形态和体重来看,它都不像案台的文房用品,似乎烛台的身份与之更为相宜。经研究,大部分人认为这就是插烛孔,只要将蜡烛放置于此点燃,便可以看到光明。 这种造型的狮形烛台,集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工匠们在狮子造型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天赋,使得寻常物件成为了一件独立的造型艺术品,为当时贵族家庭所普遍使用。 可是承载着“光明使者”之使命的烛台,为什么要做成狮子的样子呢?我们从《汉书》中了解到,在西汉武帝时期,有一次,朝廷发兵攻打大宛国,夺取了名贵的“天马”,也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这个举动震撼了当时的西域各国,他们非常害怕,于是纷纷向汉朝贡献自己的特产以示臣服。其中有一个小国叫乌弋山离国,大致位置在现在的阿富汗西部,他们的贡品中出现了“桃拔、狮子、犀牛”这样的异兽。这是汉人第一次认识狮子这种动物,就好像小朋友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狮子,他们被狮子身上散发出来的强大的王者气势所震撼,觉得这种猛兽特别具有威慑力。 西晋·青釉刻划花狮形烛台 (洛阳博物馆藏) 从此,狮子威武勇猛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被认为是神武与力量的象征,能够驱除一切不祥的事物。于是人们把这种形象带进了自己的生活,用它来表达辟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后来人们甚至还在狮子的腹部划饰出一对翅膀,这就塑造出了辟邪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用在了烛台上,古代的丝织物、军旗、带钩、印钮上也常能见到威武的狮子呢。 虽然狮子凶猛,但用着这种别致的灯台读书写字,别有一番滋味。 专栏编辑:董思慧、王媛、周舒宁 策划协力:志愿者陈虹、志愿者张晓涛 往期回顾: “志愿者之声”丨陶瓷文物导赏电台专栏第一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szhj/4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粉虱暴发,怎么治一文说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