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居然还有这么有历史的古驿道
点击花垣在线
文/欧阳仕君图/向汉品 一 年,国家文物专家从北京来,前往怀化考察洪江古商城。路过麻阳时,留出两个小时与匆匆来访的泸溪文化界代表进行座谈。 湘西四大名镇之首的浦市古镇,能否申请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亟需这些专家们的意见。肩负重任的代表们穷尽词汇地描述着浦市古镇的过往繁华,畅述浦市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转运中心,水运的种种发达。 专家们不为所动。 一名代表随口说道,除了发达的水运,浦市古镇还有几条陆路交通,是由青石板铺砌的小路,路上五里一亭,十里一铺。 专家们眼前一亮,惊呼,那是“国道”啊! 后来,浦市古镇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水到渠成。 年底,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湘西考察。普查小组特意来到了这条青石板小路。举目四望,两侧山岭绵延,山势陡而草木长。脚下的路,青石板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但它们一块接着一块,一块挨着一块,平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随山势而走,连绵不绝,把一条宽一米余的山间小路,铺得像一条平滑的丝带。 走完其中近五公里的一段,专家组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古驿道! 古驿道最完整的一段位于浦市古镇与高山坪之间,湖南省文物局将之命名为高山坪古驿道。年3月,高山坪古驿道被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考查,高山坪段古驿道,长约10公里、宽1至1.5米,青石板铺砌,是湖南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 湖大建筑系教授蔡道馨先后两次前往高山坪古驿道考察,他认为高山坪古驿道的完整性和长度在省内罕见。不少专家还认为,这条驿道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还是一件少见的艺术品。
二 年,这条古驿道所经过的白羊溪乡,在驿道的10米开外,被村民无意挖出一个窖藏。窖藏内有一陶瓷缸,缸高近一米,里面装有近百斤的铜币。经当地文物专家考证,里面所藏的为开元通宝和崇宁元宝。开元通宝系唐代货币,崇宁元宝系宋代货币。 这么大一笔财产,是谁的,怎么会隐藏在这样一个角落? 有的说是军队的饷银,有的说是外地客商到浦市进货所带的本钱,有的说是本地商户的家产。 历史真相到底如何,恐怕谁也说不清。 说得清的是古驿道应当始建于明代洪武和万历年间,是朝廷与苗民冲突和苗汉融合的产物。省文物专家认为,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苗族地区的控制,驿道应运而生,以利于传递信息和运输军需物资。 清乾隆年间,湘西地区爆发了持续12年之久的苗民暴动,驿道地位更显突出,浦市高山坪古驿道也得以拓展伸延至凤凰:“由高山坪经都歧,越三湾岭和三层坡,出永兴场,马路口到凤凰县城,共里。” 苗汉冲突后来又演变成苗汉融合,军事通道也变成了商业动脉。 浦市自古盛产白蜡,白蜡是以蜡虫生产而成,这种虫子只在云贵高寒地区生长,但高寒地区却不能产蜡;浦市气候温和,却又不能产虫。所以,每到白蜡生产期,云贵客商成群结队地采运种虫来浦市销售,他们走的就是这条古驿道。 在《剑桥中国史》的民国卷中,我们还能找到这样的佐证:来自云南、贵州的鸦片,需通过一条可靠的商路运到湘西。然后从这里向北可以运到长沙流域,向南可以运到珠江三角洲。而控制湘西军阀的归属与倾向,则决定选择哪一条路线。 这么说应当并不过分:在依靠沅江的水运优势外,浦市古城通过古驿道通达凤凰、贵州、四川甚至云南的陆路交通,水陆相辅相成,让当年的浦市成为极度繁华的区域商贸中心。 如果往前追溯,人类学家林河早就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四千年前的古黔中”,中国从古黔中“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西域的货物,大致是从四川、湖北的酉水船运到湖南的沅水,此后以水路为主线,间以驿道穿插,经贵州、云南、缅甸、印度到达西域各国。
三 对于外面的商贾或政客而言,这条古驿道是商业通道,是军事动脉。而对于湘西本地人,这条路的功用可能更为重要:这是一条回家的路。 “赶尸”,是湘西人落叶归根的一种方式。 昼伏夜行的“赶尸”让湘西披上了一层极其神秘的色彩。这是一项似乎已经失传的绝活。 浦市古镇的很多老人坚信赶尸在湘西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去跟他们谈古,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印证。“你想,那个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交通?哪有现在的经济条件?人死在千里之外,要归葬故土,路上个把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要让尸体不腐不烂,请赶尸匠赶尸是最现实也是花费最少的选择。” 而位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古驿道,在深长的草木中穿梭,的确是一条令人满意的赶尸路。 老人们说,驿道旁有一个叫做“枯骨塘”的地方,那里有一间存放尸体的寺庙,赶尸匠常在那里停歇,到了深夜,就把尸体分别赶回死者的家。他们信誓旦旦地说,他们在高山坪古驿道上亲眼见过赶尸。 这些老人们还试图纠正人们对赶尸的认识误区:受过专门训练的的赶尸匠不是通过念咒,而是通过药物刺激尸体的某些部位,使尸体不自觉产生行走动。 我们曾尝试质疑人死后,药物不再产生作用。老人们反问:人死后是一切机能死去吗,那些死者回家的愿望那么强大,通过药物释放出他们这种愿望难道不可能吗? 回家的力量,谁能够质疑呢? 年1月,在北京已经站稳脚的“乡下人”沈从文回湘探母,就是由浦市-高山坪-凤凰县城这条路回家。 沈从文从北京坐火车到长沙,转车常德、到桃源,自桃源开始乘小船上行,行程八天,到达浦市,再改由这条古驿道回凤凰。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道: 我的旅行到了离终点还有一天路程的塔伏,住在一家桥头小客店里。洗了脚,天还未黑。店主人正告给我当地有多少人家,多少烟馆。忽然听得桥东人声嘈杂,小队人马过后,接着是一乘京式三顶拐轿子,一行人等停顿在另外一家客店门前。 塔伏,即现在的“踏虎”,位于凤凰古城与浦市古镇之间,因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而出名。 沈从文在家只待了三天,就匆匆返京。半年后,捧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对湘西家园的描写,也是他对精神家园的描绘。这条古驿道,是他通向家园的路。
四 时光,从千年之前穿越至今,把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磨得平平顺顺。 千年以来,除了少数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战略家,恐怕谁也不会把这条古驿道当作一件稀罕物。脚下的路,天天可走,人人可走,为什么要另眼相待呢?假设没有这条路,也总会有另一条路让人们去走亲访友,去赶集,去奔赴前程,不是吗? 可是,谁又能透过历史的神秘面纱看清历史的真相呢? 当年那些富甲一方、把分号开到武汉去的浦市商人,当他们带着本钱或货物走在这条驿道上,他们哪能想到,他们最为看重的字号、门面、家业,早已消失不见,而这些青石板的生命力顽强如斯,越发光亮。 千年之前,谁又能想到,当古人作古,当古墙坍塌,当古风不存,唯有这条古驿道,无声无息却又顽强地保存了下来,一段一段地向后人诉说着浦市古镇的繁华与衰败、屈辱与恩荣呢? 总策划:刘世树向鸿雁 策划:团结报社晚报版部 执行策划:周胜军向汉品谭必文 顾勇兵石健杨继东 吴刚向培东 欧阳文章欧阳仕君 文字统筹:周胜军 图片统筹:向汉品 泸溪县委宣传部协办 (稿源:湘西网-团结报) (作者:欧阳仕君向汉品) (编辑:杨贤清) 注:本平台尊重一切原创作者,欢迎任何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szhj/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完整版史上最全蜂疗知识,太全面了,
- 下一篇文章: 布洛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