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城市中的湿地,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公园
在一项名为“亲近自然对大脑的生理影响”的研究表明,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之后,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水平会明显降低。对压力山大、焦虑不安的城市人群来说,改善精神健康状况、减少抑郁感的最佳渠道,就是想方设法靠近大自然。城市湿地公园,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城市湿地,覆盖地球陆地面积仅0.3%,湿地稀有还百般好,但维护好城市湿地则需要决心、智慧、勇气,甚至还要懂得舍与得。毕竟在眼前的利益取舍中,人很容易短视,一些城市湿地因此丧失了生态功能,沦为“假湿地”。不过呢,随着人们的经验积累和认识进步,优秀的湿地公园,正在我们的城市中发光。伦敦湿地公园,可能是最著名的城中湿地公园了。它位于伦敦市中心5公里处,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年5月建成,获奖无数,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在湿地景观保护方面拥有全球持续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公园现有的区域曾是伦敦泰晤士供水公司的蓄水池,为沃特家族所有,称为维多利亚水库。年,由于伦敦泰晤士环城水道建成,维多利亚水库就被逐步废弃。鉴于该地块原先就有多种鸟类和昆虫栖息、同时也是多种鸟类迁徙过冬的所在,水库的拥有者沃特家族决定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将水库转换成湿地公园和环境教育中心。伦敦湿地公园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划为6个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伦敦湿地公园对参观者开放,同时力求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怀保护地的价值。为了处理好这一矛盾,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区域和点。所有车辆都停在公园外围的停车场上,公园为全步行区域,入口处有一个小湖,水面形成的屏障有效地将城市嘈杂隔绝在外围。游客走过湖上的桥,便到了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访客中心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建筑组群,由6幢功能不同的建筑围合出一个活动核心,通过升降梯、望远镜和玻璃墙来观测外界的生物。观光小径分别朝向东方和北方。小径曲折回环,如蜿蜒的视觉长廊,将人群逐渐分流。建筑作为凝聚人流的“点”散布在公园中,数量不多,多是一到二层的简朴木屋,最高的孔雀观测塔也只有三层。FreshKills位于纽约斯塔滕岛,曾是世界最大的垃圾场之一。面积公顷。填埋区占45%,其余55%的区域由湿地、溪流、滩涂、草地和林地组成。年开始启动改造计划,将这里改造为集野生动植物乐园和湿地保护与利用、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FreshKills”垃圾填埋场于年投入运营,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也是上世纪90年代纽约市唯一仍在使用的填埋场。随着年弗莱士河更新计划的启动,年填埋场接收了最后一批垃圾——“9·11”事件后的世贸中心建筑废墟,随后停止接收垃圾,关场封场。“FreshKills”这个名字被认为是来源于这块地方在成为垃圾填埋场之前的模样:一片被清澈的泉水和溪流滋润的潮汐湿地。总体规划的主题定位是“生命景观——纽约城市的新公共用地”。设计团队对“生命景观”的定义是“生命景观=活动项目+栖息地+循环”。公园分为5个主要区域:综合区、北部公园、南部公园、东部公园以及西部公园,每个区域都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设计方法。为了保持一种巨大辽阔的感觉,超过.5公顷的公园区域作为不受干扰的自然生态区,包括开放的水面、盐沼和淡水湿地、草地和林地,为鸟类、植物等野生动植物群落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同时,交错的陆路与水路,为公园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道路网络框架。综合区位于中心地带,展示垃圾填埋场的器械设备是它的一大特色,旧驳船也改装成了漂流在水面上的移动花园,这里还提供来往曼哈顿的轮渡服务。餐饮场所和露天市场也集中在这里。东部公园除了分布着公园基础设施和几片湿地,并包含一条东起里士满大道、向西连接西海岸高速的景观车道。北部公园主打简单、淳朴的自然风貌,安排了观光、野餐、垂钓和休憩的场所,在这里可以眺望威廉戴维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南部公园该园拥有巨大的体育休闲空间,包括足球场、山地自行车道、赛马场、野餐区等,游人也可以攀登到南部垃圾山顶欣赏风景。西部公园设有自然保护地,巨大的垃圾山是它的最大特征,垃圾山顶上有一座巨大的大地艺术纪念碑,尺寸、长度均与原来的世贸中心双子塔楼一样。西班牙桑坦德大西洋公园位于桑坦德市郊,颇具特色的狭长的河床地形,长约米,宽约米,地貌空旷。与两条高速路和一个体育场相连。公园位于两条道路之间,正门与体育场前的环岛相连接,车辆可以由此进入停车场,园内的道路通往小树林、高地观景点和圆形剧场。这个入口的设计,将公园分为两个强度层次:可在举行大型活动的宽阔空间,以及享受漫散、亲近自然的更为亲密舒适的空间。利用交错的坡道和地形变换,划分出三个区域:最低的芦苇丛,中间坡道的休闲娱乐区和最高处的交通区域。公园内的植物根据大西洋海岸特有的物种来选择,并且用来界定不同的区域。比如,梯田式的种植就用来展现不同水平高度的地形变化、空间划分。每一个区域都根据真实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植物品种和种植密度,不同植物也让各个功能空间具有连续性。公园中间种植满芦苇丛,模拟大西洋。周围的人行道路则描绘出著名的哥伦布和胡安的大西洋航海线路、欧洲和美洲的商业航线以及虚拟的北回归线和赤道。公园将两个城市联系起来,一侧是大学周围的区域,年轻人为这里注入活力和人流量;另一侧是住房开发区,以家庭和久居者为主。三门峡湿地公园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西城区,年命名。总规划面积1余亩,其中陆地面积亩,水面、滩涂面积余亩。核心景区包括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陕州古城和沿黄生态林带三部分。湿地公园现有管理面积主要为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的部分区域,面积约余亩。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三门峡市是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崛起的一座城市。这个湿地公园则是在陕州故城遗址及青龙、苍龙两条涧河治理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使三门峡市拥有了一个常年亩、蓄水期3万亩水面和5万亩林地的城市生态园。分内环路和外环路。内环供步行和电瓶车、自行车通行,园内还有1-1.5米宽的小径,供步行的人亲近自然。外环路与停车场、城区主干道相通。设有保护区和开放区,为鸟类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保证天鹅的生活环境。为了吸引鸟类前来,在设计之初就有意识地为天鹅天辟了更适合它们生活的湿地,为鸟类种植它们喜爱的树木如山楂、海棠、枣等。保护现有湿地的同时,强调四多两少:水多、林多、食物多、鸟类多,人少,污染少。植物种类按季节选择,分防护林、景观林、专类植物园、行道树、湖边绿化、水生植物等功能类型。常绿、落叶、花木等不同类型的搭配,既让视觉景观不显单调,也有效切分了鸟类活动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两者互不干扰。将虢山岛设计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牡丹园,占地2.67公顷,包括四大种群、九大色系的个品种的2万多株牡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武汉市主城区。主要包括团湖、后湖、喻家湖,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3.7平方公里,湿地率达63.7%。这一湿地公园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内,年12月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按照最初的总体规划,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功能上分为三大区,分别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观赏区、湿地管理研究配套区。公园有七个功能区:湿地鸟类观赏区、东湖渔家、湿地花园观赏区、科普展示区、“湖光山影”景观区、水乡田园风光区、湿地原生态保护区。30多种鸟儿悠闲栖息,水体恢复至清水湖,展现“人湖和谐”的湿地美景。湿地原生态保护区约为2.6平方公里,以原生态森林群落为主,也是湿地科研、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节白蜡、红豆树、金桂、垂直重阳木、古朴等的树龄多达年以上。湿地公园外,还将划出16.1平方公里的湿地外围保护圈和47平方公里的周边景观控制区,保证湿地公园生态持续健康发展。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地处广州中央城区海珠区东南隅,年获批建设。湿地公园总面积公顷,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主要由海珠湖及39条河涌组成,属于典型的江心洲与河流、涌沟、果林镶嵌而成的复合湿地系统,呈现了河涌交错,海湖相通,江渚密布,沟涧曲折的独特湿地景象。水域每天“潮起潮落”,构成了以湖泊、河流、沼泽、果园与河涌水网融为一体的三角洲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海珠湿地历史上又称万亩果林,早在20多年前便是广州生态保护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亩果林慢慢被城市包围,直接影响果树生长与收成,果树生产不能保障村民基本生活。转型湿地公园后,既为城市“保肺”也为村民“保胃”,获得双赢。公园划分为5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其中合理利用区则包括了海珠湿地一期70公顷示范区和即将开建的二期90公顷。致力于修复果园系统,重现积淀千年的果基农业智慧。对原有退化、受污染的果林进行清淤整改,启动建设果基农业示范基地,让百年老树重新挂果。恢复水网生态,通过开展水网联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食藻虫”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在湿地水域恢复了珠江自然潮汐动力,使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水安全、水治理和水景观相促进。如今,湿地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现有维管束植物种,鸟类种,鱼类54种。每年盛夏,湿地都举办水果文化节,与市民分享龙眼、黄皮等岭南佳果。承担“城市生态守护者”角色,可收纳约万立方米雨水,起到了“海绵城市”的功能作用,令辖区东南部内涝现象大大缓解;它又是一个水质净化器,湿地内水质基本从V类提升到III类,部分指标达到II类水质标准,同时由于湿地内39条河涌与珠江相通,也有效净化了珠江水质;同时,它还是一个城市大氧吧,使湿地附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常现个位数,更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生态效应已转化为创新经济的聚集效应,成为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的“金字招牌”。年以来,已有26家世界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公司的项目在海珠湿地周边聚集,形成了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现象。目前海珠区集聚了科技企业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ls/4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安康恒大未来城诗意园林,奏响一场夏日交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