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好的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213/6712021.html

前记:

在之前发布的《对明初威海区域军寨设置数量问题的探讨》(链接)一文中,提到了最初我在卫所研究方面的切入点选择和军寨后续研究两个问题。军寨遗址调查结束后,按照原计划,应随即开始了军寨后续几个问题的研究,但随着工作的开展及不断深入,发现困难重重,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主要原因是史料的匮乏。

之后,征求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师友意见,他们也觉得这样下去很可能走进死胡同,白费功夫,不如另辟蹊径,曲线前进。于是,我把卫所设施研究方面侧重点放在了“预警烟墩”、“堡路”及“屯”等研究方向,同样还从遗址入手,先把这些遗址基本情况搞清楚。因此,军寨后续相关研究成了烂尾工程,但此事一直困扰着我,念念不忘。

前几天,终于看到孙建军老师写了一篇《关于“寨”的东拉西扯》(链接)(关于军寨探讨的文章实在太少了),又勾起我这段“未了情”。虽然我军寨后续系列还在史料收集阶段,但还是想把我目前已掌握的史料分享出来,同时谈一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个人的一些想法。

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进来,一块讨论,更希望有朋友能把目光能扩大到全国的沿海卫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下一阶段筹划写几篇关于“寨”的探讨文章:

1、《对明初威海区域军寨设置数量问题的探讨》,已完成(链接)

、《对明初威海区域军寨设置时间问题的探讨》,初稿、本文

3、《对明初威海区域卫所军寨筑造者与“汤和筑城”关系的探讨》,筹划中

、《对明初威海区域军寨废弃时间问题的探讨》,史料收集中

5、《对明初威海区域军寨“建制”问题的探讨》,史料收集中

6、《对明初威海区域军寨与屯田关系问题的探讨》,史料收集中

这也是个不小的工程,能不能完成我心里没底,质量啥样更是没数,就算抛砖引玉吧!

1引言

胶东半岛海岸线,每隔十里左右就会有一座“土寨”遗迹,在威海区域,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寨”的说法。目前发现的“土寨”遗迹多达50多处,部分土寨寨城遗址保存完好,如“安家军寨”(链接)、“罗山寨”(链接)等。关于这些“土寨”是历史上哪朝哪代筑成的,由于缺乏史料和考古证据,众说纷纭。

这些“土寨”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军寨,当然也有不“土”的,例如威海区域内的“万家寨”(链接)和“光禄寨”(链接)都还残存有寨城的石砌,说明当初应为石城。之所以用“土寨”一词,是为了呼应后文中提到的《幼海凤土辩证》中的“土寨论”一文,本文中“土寨”和“军寨”通用。

本文从史料入手,沿着“土寨论”的足迹,重新梳理历代发生在胶东半岛的战事,以求挖掘出“土寨”设立的时间和过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史料及其运用问题

关于军寨,史料中只是零星提及,不像营、卫、所、烟墩、堡、屯等其他卫所设施,有系统记载。但现实中却存在大量军寨遗址,由于缺乏史料支撑,大家或者浅谈辄止,或者避而不谈,即使是谈,由于史料运用的不同,也很混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前史料十分有限,多采用正史部分记载。明代以后,史料渐多,尤其明中后期(嘉靖年间)各种地方志的出现。由于军寨的级别较低等原因,史料对军寨没有系统记载或只是少量提及。在众多史料的零星记载中,选用哪些史料为凭至关重要,其中效力最高的应为同时期史料,如《明档》、《明实录》、《筹海图编》以及明代的碑刻及方志,应该优先选用。其次是清初编纂的《明史》和方志,最后才是清末和民国以及现代的资料。

试想,甲午战争距今也就一百多年,清末的史料相对明末清初来说已经足够丰富,地图、照片、日记、外文资料样样俱全,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大量的疑问,悬而未决。明末清初,距离明初军寨设立已经过去至少二百到三百年,加上那时史料运用的局限性,那时期很多记录的真实性有待验证。例如,在《对明初威海区域军寨设置数量问题的探讨》(链接)中,关于宁海卫到底设了多少个小寨的问题,明代的《明实录》、清初的《明史》以及清末的《文登县志》记载都是不同的,从中也能看出史料的演变过程。按照史料效力性,必须给《明实录》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综上,在我的研究中,运用史料的原则是:效力更高的史料优先采用,效力较低的史料,用作补充;如果用年代较晚的史料去否则年代较早的史料,用地方志去否定全国以及山东的官方史料,那需要足够的证据和必要的论证,必须慎之又慎。

目前,在地方史领域研究,存在过分依赖成书较晚的地方志,不注重国家级别的权威性史料,或者不去溯源和使用时间更早的史料。因此,有时不免造成错误的考证,以至于之后的研究者予以引用、以讹传讹。可参见本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ls/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