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之侧柏叶柏子仁柏果柏
别名:侧柏(《药性论》)又名:柏(《诗经》),扁柏(《滇南本草》),崖柏、香柏、黄心柏、扁松、云片柏,松蟠、片松、喜柏。 古籍产地:《别录》曰︰柏实生太山山谷,柏叶尤良。四时各依方面陶弘景曰︰处处有柏,当以太山为佳尔。苏恭曰︰今太山无复采子,惟出陕州、宜州为胜。八月采之。苏颂曰︰柏实以乾州者为最。三月开花,九月结子成熟,取采蒸曝,舂擂取仁用。其叶名侧柏,密州出者尤佳。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20米,直径可达1米。树冠圆锥形,分枝多,树皮红褐色,呈鳞片状剥落。小枝扁平,呈羽状排列。叶十字对生,细小鳞片状,紧贴于小枝上,亮绿色,端尖,背有凹陷的腺体1个。雌雄同株,雄球花多生在下部的小枝上,呈卵圆形,长2~3毫米,具短柄,有5~10对雄蕊;雌球花生于上部的小枝上,球形,无柄,直径3~4毫米,鳞片3对,有时4对,下面2对下半部肉质突起,基部各生有2个直立胚珠,球果卵圆形,长1.2~2.5厘米,肉质,浅蓝色,后变为木质,深褐色而硬,裂开,果鳞的顶端有一钩状刺,向外方卷曲。种子椭圆形,无刺,淡黄色,质柔软,长0.5厘米,径0.3厘米。花期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喜生湿润肥沃的山坡。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栽培:生物学特性柏木属亚热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19℃,1月份平均气温3-8℃,7月份平均气温20-30℃,年降雨量在mm以上的地区适宜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能耐瘠薄干旱。且稍耐水湿,中性、微酸性、石灰质土壤均能生长。 侧柏叶 药材基源: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及叶。 采制:多在夏、秋二季采收,阴干。 性状鉴别:本品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苦涩、微辛。 炮制:侧柏叶:除去硬梗及杂质。 侧柏炭:取净侧柏叶,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 性味:苦、涩,寒。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生发乌发,祛风湿,散肿毒。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尿血,血痢,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高血压,咳嗽,丹毒,痄腮,烫伤,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6~12g;外用适量。 注意:1.《药性论》:"与酒相宜。" 2.《本草述》:"多食亦能倒胃。"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柏叶,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2.《本草经疏》:侧柏叶,味苦而微温,义应并于微寒,故得主诸血崩中赤白。若夫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则略同于柏实之性矣。惟生肌去湿痹,乃其独擅之长也。 3.《本草汇言》:侧柏叶,止流血,去风湿之药也。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热流溢于经络者,捣汁服之立止;凡历节风痱周身走注,痛极不能转动者,煮汁饮之即定。惟热伤血分与风湿伤筋脉者,两病专司其用。但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热极妄行者可用,如阴虚肺燥,因咳动血者勿用也。如痹病系风湿闭滞者可用,如肝肾两亏,血枯髓败者匆用也。 4.《药品化义》:侧柏叶,味苦滋阴,带涩敛血,专清上部逆血。又得阴气最厚,如遗精、白浊、尿营涩痛属阴脱者,同牛膝治之甚效。 5.《本经逢原》:柏叶,性寒而燥,大能伐胃,虽有止衄之功,而无阳生之力,故亡血虚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过悬殊,如《金匮》柏叶汤,同姜、艾止吐血不止,当无此虑矣。若《济急方》同黄连治小便血;《圣济总录》同芍药治月水不断,纵借酒之辛温,以行苦寒之势,但酒力易过,苦寒长留,每致减食作泻,瘀积不散,是岂柏叶之过欤?。 6.《本草求真》:侧柏叶,《别录》称为补益,似属未是,但涂汤火伤损、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最佳。 7.《名医别录》: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生肌。 8.《药性论》:止尿血,能治冷风历节疼痛。 9.《日华子本草》:炙冻疮。 10.《本草图经》:杀五藏虫。 11.《本草正》:善清血凉血,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捣烂可敷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 12.《生草药性备要》:散血敷疮,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13.《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平肝热,清血分之热。 14.《岭南采药录》:凉血行气,祛风,利小便,散瘀。 配伍: 1.配白芍:侧柏叶凉血止血,入血分既能凉血,又去血分之湿热,生白芍敛阴养血,凉血清热,二药合用,育阴凉血敛阴而止血,治热迫血行之月经过多、胎热腹痛。 2.配干姜炭:侧柏叶凉血止血,干姜炒炭能温中止血,守而不走,二药配伍,取侧柏叶之清降,折其上逆之势,用干姜炭温守中阳,使脾能统血,气能摄血。二药合用,清降温中并行,寒热同用,相行而不悖,仍属温阳摄血法范畴。 3.配生地:侧柏叶为凉血止血之佳品,生地甘苦而寒,既能清热生津,又可凉血止血,二药协同,增强凉血止血之效,且有益阴清热之功。 4.配蒲黄侧柏叶清血分湿热而止血,蒲黄止血行血,二药相配,凉血止血行血,可治崩漏属热者。 5.配黄连:侧柏叶凉血止血,黄连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附方: ①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②治忧恚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疼痛:柏叶捣罗为散,不计时侯,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③治鼻衄出血数升,不知人事:石榴花、柏叶等分。为末,吹鼻中。(《普济方》) ④治小便尿血:柏叶,黄连(焙研)。酒服三钱。(《济急仙方》) ⑤治蛊痢,大腹下黑血,茶脚色,或脓血如靛色:柏叶(焙干为末)、黄连。二味同煎为汁服之。(《本草图经》) ⑥治小儿洞痢:柏叶煮汁,代茶饮之。(《经验方》) ⑦治痔、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柏叶烧灰调服。(《百一选方》) ⑧治肠风、脏毒,酒痢,下血不止:嫩柏叶(九蒸九晒)二两,陈槐花一两(炒半黑色)。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普济方》侧柏散) ⑨治妇人月水久不断:芍药、柏叶(炙)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酒各半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 ⑩治历节风痛,痛如虎咬,走注周身,不能转动,动即痛极,昼夜不宁:侧柏叶五钱,木通,当归、红花、羌活、防风各二钱。水煎服。(《本草切要》) ⑾治风痹历节作痛:侧柏叶煮汁,同曲米酿酒饮。(《纲目》柏叶酒) ⑿治大人及小儿汤火伤:侧柏叶,入臼中湿捣令极烂如泥,冷水调作膏,涂敷于伤处,用帛子系定,三,二日疮当敛,仍灭瘢。(《本草图经》) ⒀治高血压:侧柏叶五钱。切碎,水煎代茶饮,至血压正常为止。(《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⒁治深部脓肿:侧柏叶一两,白矾五钱,酒一两。先将侧柏叶捣碎,又将白矾细粉置酒中溶化,再将侧柏叶倒入酒内和匀,调敷患处,每日换药二次。(《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⒂治流行性腮腺炎:扁柏叶适量,洗净捣烂,加鸡蛋白调成泥状外敷,每天换药二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⒃治鹅掌风:鲜侧柏叶,放锅内水煮二、三沸,先熏后洗,一日二、三次。(《河北中医药集锦》) 柏子仁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采收成熟球果,晒干,收集种子,碾去种皮,簸净。 性状鉴定:种仁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7mm,径1.5-3mm。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显油性。外包膜质内种皮,先端略光,圆三棱形,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发达,子叶2枚或更多,富油性。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炮制:柏子仁: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柏子霜:取拣净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研细。《雷公炮炙论》: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档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性味:甘,性平 归经:心,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敛汗,润肠通便。主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便溏者制霜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注意: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 2.《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 3.《得配本草》: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各家论述: 1.《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2.《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3.《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仲,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病,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4.《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5.《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附方: ①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忡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蒸晒去壳)四两,枸杞子(酒洗晒)三两,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浸)、石菖蒲(去毛洗净)、茯神(去皮心)各一两,玄参、熟地(酒蒸)各二两,甘草(去粗皮)五钱。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 ②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两,牡蛎(甘锅子内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人参(去芦)、白术、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子各一两,净麸半两(慢火炒)。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调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 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义》) ④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枚。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世医得效方》) 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钱(一作各二两),泽兰叶、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妇人良方》柏子仁丸) ⑥治脱发:当归、柏子仁各一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三次,每次饭后服二至三钱。(《全展选编·皮肤科》) 各家论述①《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②《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③《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④《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⑤《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巯》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柏果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果实。 采收和储藏:8-10月,果实长大而未裂开时采收。晒干备用。 性状鉴别:成熟干燥球果呈圆球形,直径8-12mm,暗褐色;种鳞4对,顶端为不规则五角形或方形,能育鳞有种子5-6粒。种子宽倒卵状菱形或近圆形,略扁,淡褐色,有光泽,长约2.5mm,边缘具窄翅。气微,味涩。 性味:苦,甘,性平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和中,安神,止血。主感冒发热,胃痛呕吐,烦躁,失眠,劳伤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各家论述: 1.《四川中药志》:治风寒感冒、胃痛及虚弱吐血。 2.《重庆草药》:解风邪,安神,止血,治血热烦躁,小儿寒热高烧,吐血。 3.《分类草药性》:安神除烦。 附方: ①治风湿感冒头痛、胃疼:柏树果二至三枚。打碎和酒吞服。(《四川中药志》)②治吐血:柏树果研末和甜酒服。(《四川中药志》) 柏脂(柏树油) 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树干或树枝经燃烧后分泌的树脂汁。 性味:《草木便方》:"甘,平。" 功能主治:除温清热,解毒杀虫。主疥癣,癞疮,秃疮,黄水疮,丹毒,赘疣。 用法用量:外用:涂敷或熬膏搽。 各家论述: ①《唐本草》:"枯枝节烧取油,疗疠疥及癞疮。" ②《本草别说》:"以柏枝节烧油膏,敷恶疮久不瘥,有虫者。" ③《纲目拾遗》:"搽秃疮,治癣,头面耳上黄水疮,赤游丹。" 附方: ①治诸般癣,多年近日痈毒:生柏油一瓶,涂患处,后用年老枯桑柴火熏烤,待好即止;如一次倘不瘳,再熏。(《纲目拾遗》) ②治癣:真柏油,调轻粉涂上,起泡,泡消即愈。(《经验广粜》) ③治黄水湿疮:真柏油二两,香油二两。熬稠搽之。(《积德掌经验方》) ④治赤游丹:蜒蚰十条,土蛛窝五、六个(出草屋老壁内),柏油,旧漆器上刮下漆少许。共捣,以柏油调搽患处。(《医林集秘》) 柏枝节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枝条。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以夏、秋季采收者为佳。剪取树枝,置通风处风干用。 性味:苦,辛,性温功能主治:驱风除温,解毒疗疮。主风寒温痹,历节风,霍乱转筋,牙齿肿痛,恶疮,疥癞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6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附方: 治霍乱转筋:先以暖物裹脚,然后以柏树木细挫,煮汤淋之。(《经验后方》) 柏根白皮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侧柏巳去掉栓皮的根皮。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时刮去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敛疮,生发。主烫伤,灸疮,疮疡溃烂,毛发脱落。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入猪油或犬油内煎枯去渣,涂搽。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别录》:主火灼烂疮,长毛发。 附方: ①治热油灼伤:柏白皮,以腊猪脂煎油涂疮上。(《肘后方》)②治火烫伤:鲜侧柏根白皮,狗油六两,煎枯去渣,外涂。(《常用中草药配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7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护士资格考试人机对话护资练习及答案护
- 下一篇文章: 几近失传的中医ldquo外科十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