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热带到温带白蜡虫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白蜡虫(Ericeruspela)是我国传统资源昆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白蜡虫广泛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平均气温最冷月?10.2°C,极端最低气温?31.0°C的东北地区近年来也发现白蜡虫的自然种群分布,且雌雄虫能正常生长发育,可以大量繁殖后代。研究表明,东北白蜡虫一些越冬个体的过冷却点低于?30°C,这一特点对于重新认识我国白蜡虫的种群分布、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陈晓鸣研究组采用转录组、蛋白组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找出可能与白蜡虫这种强过冷却能力相关的主要基因和蛋白家族。GO和KEGG分析表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钙离子、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可溶性糖、糖醇、游离氨基酸相关代谢途径占主要部分。此外,与低温适应相关的蛋白,比如冷驯化蛋白、甘油合成相关的酶、热激蛋白等也被鉴定到。但是,基于同源注释没有鉴定到抗冻蛋白(antifreezeproteins,AFPs)基因,采用基于结构相似性预测的randomforestapproach方法预测到了个afp基因。对于其中的一个afp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的热滞活性检测表明,体外表达的白蜡虫AFP蛋白具有0.97°C的热滞活性,对于揭示白蜡虫的过冷却能力和对寒冷环境的适应的具有科学意义。 Yu,S.H.,Yang,P.,Sun,T.,Qi,Q.,Wang,X.Q.,Chen,X.M.,Feng,Y.andLiu,B.W.()TranscriptomicandproteomicanalysesonthesupercoolingabilityandminingofantifreezeproteinsoftheChinesewhitewaxscaleinsect.InsectScience,23,–. 点击获取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7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史且当年支教老师取名的彝家孩子成长为
- 下一篇文章: 预测年,养殖业十四大赚钱项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