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本经逢原》。唐本草》:紫矿,紫色如胶。云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树名渴廪,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吴录》谓之赤胶。《纲目》:紫矿,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

《中华本草》紫草茸:为胶蚧科动物紫胶虫LacciferlaccaKerr.在树枝上所分泌的干燥胶质。

《中药大辞典》紫草茸:本品为胶蚧科动物紫胶虫LacciferlaccaKerr.的雌体寄生于豆科檀属DalbergiaL.f.和梧桐科火绳树属EriolaeneaDC.等为主的多种植物的树干上,所分泌的胶质物。

08版上海炮规紫矿茸:本品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lacciferlaccaKerr.在树枝上分泌的干燥胶质。

性味归经:甘、咸,平。功效:凉血,透疹,敛疮。用于麻疹透发不畅,湿疹,溃疡不敛。药用部位:本品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lacciferlaccaKerr.在树枝上分泌的干燥胶质。赤胶(《吴录》),紫矿(《唐本草》),紫梗(《纲目》),紫胶(蔡邦华《昆虫分类学》),虫胶(《中药志》)。产地与道地

紫胶虫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广东等地亦有。寄主植物有钝叶黄檀、秧青、三叶豆、泡火绳、大叶榕、小叶榕等树。主产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西藏部分地区和广东等地亦产。国外产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亦有培养。

原形态

紫胶虫成虫为雌雄异型。雌成虫身体呈球形或长囊形,其头、胸、腹三体段分段不明显。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体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头部的刺吸式口器嚎仅1节,触角极短,足已退化。营寄生生活,以口针刺人植物组织内吸取汁液。雌虫包在胶壳内,壳上有3个小孔,1个为臀孔、2个为肛孔,以进行通气和排泄。胸气门2对;腹部两侧具纵列的气门沟,沟内有前气门。体后端具背突,背突上有1根角质的硬背刺。腹端有肛环和肛环刺毛。雄成虫分为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有翅型体长1.7毫米、宽0.6毫米,无翅型体长1.4毫米、宽0.4毫米,两种虫体均呈紫红色。体形呈条梭形,头、胸、腹三个体段分段明显。头部口器已退化,触角丝状。有翅型雄虫具有1对膜质翅,翅脉简单。腹部末端着生一角质化的阳茎鞘及1对细长的蜡丝。紫胶虫有雌雄之分,变态不同,形态也不一样。雌虫为不完全变态,雄虫为完全变态,雌虫一生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雄虫则要经历卵、幼虫、前蛹、真蛹和成虫五个阶段。其形态特征简述如下:卵:圆形,紫红色,卵壳薄而透明,一般0.4-0.6mm。幼虫:刚孵化的幼虫似船形。在整个幼虫期,雌虫有三个龄期,雄虫只有两个龄期。它们的形态是很不相同的。1.一龄幼虫雌雄两性一般难以区分,虫体长约0.6-0.8mm,宽0.2-0.3mm。体节明显,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在虫体前端,有单眼、触角各一对,口针一个。胸部分三节,有胸足3对,气门两对,腹板一对。前气门位于中胸,较大;后气门在后胸,较小。腹板上有蜡腺,分泌白色蜡丝。腹部八节,狭长,末端有肛门一个,肛门四周肛板上有6根肛环刚毛和两根细长的臀瓣刚毛。2.二龄幼虫虫体较一龄肥大,长0.9mm,宽0.4mm,头、胸、腹区分不明显。单眼和臀瓣刚毛消失,触角和足均已退化,肛环刚毛从一龄时的6根增加到10根。二龄中期和后期,雌雄个体可以用肉眼区分。雌虫体型较粗短,腹部第三节有背突。雄虫体形似长筒形,颜色比雌虫更鲜红,没有背突。3.三龄幼虫只有雌虫才出现三龄,虫体更肥大,长约1.2mm,宽0.8mm,背突明显。前蛹:为雄虫独有。长约1.1mm,宽约0.6mm。口器退化,出现触角和胸足的雏形,透明,短小,不分节。腹部末端肛门消失,有一个阳茎鞘突。有翅型具有一对透明的翅芽。真蛹:亦为雄虫所独有。长1.1~1.8mm,宽0.4~0.5mm,一般较前蛹粗短。但触角与胸足显著伸长,而且分节比较明显,阳茎鞘角质化,淡黄色。有翅型具有一对大翅芽。成虫:雌成虫体形差异较大,有囊形、近球形、纺锤形等。一般长约4.3mm,宽约2.6mm,分节不明显。头部有口器一个,口器前后各有口突一对。有单眼两对,触角一对。胸部有足三对。胸部有前气门和后气门各一对。前气门位于中胸腹板下方,较大。后气门位于后胸,较小。前气门上方有一腹板突起,上生一骨化板叫膊板。板上面着生蜡丝,叫膊板蜡丝。腹部第三节上即原来背突的地方长出一根背刺,这是雌成虫的重要特征。腹部末端三节延长成管状,称为肛锥,有肛门和生殖孔各一个。肛门周围有肛环缨和10根肛环刚毛。雄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无翅型无翅,体长约1.4mm,宽约0.4mm,比有翅型略小。有翅型在中胸着生一对膜质翅,一般体长约1.7mm,宽0.6mm。有翅或无翅型成虫均为紫红色,头、胸、腹分界明显。腹部末端有阳茎鞘一个和两根细长的白蜡丝。

采收加工

待成虫成熟后采胶。一般在7~8月间进行,将采回的胶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铺成厚度不超过15~20厘米的一层,并在最初几天内每日翻动一次,以后可以2~3天一次,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具体采收应根据胶明显裂纹,新胶停止增加,蜡丝减少等特征以及剥开胶块,孵化腔很明显,腔中已有幼虫蠕动,综合判断肢虫已完全成熟方可采收;已有虫子大量爬出应及时采收。刚采回的鲜胶含有大量水分和待孵的虫卵、已孵化的虫子,应及时摊晾在干燥通风地方,厚度5厘米,便于风干和虫子爬出;普遍出虫后,堆晾厚度可增加到12厘米;每天翻动一次,10天后隔天翻动一次直至全部干燥。

类别特征

本品呈不规则的半圆柱状,长1~7cm,宽1~1.5cm,表面红黄色或紫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小虫眼及孔隙。附着于树枝处并凹入成沟,边缘钝圆。质硬而脆,断面可见放射状排列的长圆形虫窝,其内常见白色粉末或紫黑色虫之尸体。气微,味微涩。热即软化熔解,并放出大量气泡而体积膨胀;燃烧时产生黑烟和特臭。

1呈半圆柱状,可见树枝

2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皱纹及小虫眼孔隙

3质硬而脆,可折断

炮制用法

将原药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本品略呈半圆柱形,长约3.5cm,直径1.5~2.5cm。红棕色至棕色。外表面凹凸不平,具横向不规则皱纹及小孔。内表面显槽状。质坚脆。断面光亮,具放射状排列的长圆形虫窝,有的可见长卵形虫体。气微。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紫矿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脏邪气,金疮崩漏,被积血,生肌止痛。今人专治痘疮,有活血起胀之功,无咸寒作泻之患,其功倍于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实非紫草同类也。2.《痘学真传》:紫草茸,发痘。每遇血热毒壅,失血烦闷,顶陷不起,疮疔肿胀,于清解药中,研加四、五分,无不效,惜乎方书不载,不敢擅增本草。近见《神应心书》独标紫草茸色谈红,出乌思藏,着大树枝上,如白蜡,其价如千金,不特发痘,用酒调服一二钱,能治诸肿毒恶疮。又云,顺手擂一钱酒下,力能催生。3.《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创生肉。4.《海药本草》: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5.《中药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cxz/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