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小伙伴一定发现,很多电影和戏剧类的图书都会有“后浪”的标志(浪花形状)。没错,编剧圈和拍电影网、电影摄影师、演员圈虽然是新媒体号,但是都属于后浪出版公司,所以是有实体办公地点的。

地点呢就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纳福胡同13号北楼二层,耳熟吗?对,这也是我们平时开设表演课、摄影课、编剧课等课程的地方。

由后浪电影学院编辑部创立的后浪剧场同样也属于这里,除了个别需要外出录制的节目外,我们的音频基本都在这里录制和剪辑。

这一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离故宫、景山、南锣鼓巷、北海、后海都近,置身一片胡同之中,颇有老北京风情。平时中午休息时间,很多同事也会到周边散步消食,以缓解整天面对电脑带来的眼睛酸胀和腰椎问题。来过后浪上过培训课的学员也常说,学习和旅游两不耽误,这里能感受到真正的老北京。

附近有不少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名人生活、工作过的场所,且不论东至东四那边的孟小冬、叶圣陶、石挥故居,抑或北到南锣鼓巷里边的茅盾、齐白石故居等,光是从出版公司周边扩散的一小片儿,便有好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王国维、胡适、朱光潜、徐志摩等人的故居。

国立北京大学附近一带地图(旧)

蓝色标记处为后浪办公地址

这里且整理一下以后浪为原点的周边地图,范围限定在:

北至地安门东大街,

南至五四大街,

西至景山东街,

东至北河沿大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转转。

焕新胡同原来叫火神庙胡同,因为这里有火药局,“文革”时改成焕新,沿用至今。

焕新胡同21号(原火神庙7号),是李叔同的侄子李麟玉先生的故居,院子里的枣树和海棠树也是李麟玉手植的,李叔同先生来京时常居于此。

焕新胡同21号,李麟玉故居

蒋梦麟、胡适、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历史学家吴晗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年,北京大学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心的文化体验中心大唐春社迁址此地,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成为这里的新主人。袁行霈、汤一介、楼宇烈等著名教授成了小院新的常客。

李麟玉是中国著名化学家,留学法国。20世纪20年代初,李麟玉从法国学成归来,出任成立不久的中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校长。

中法大学概貌

中法大学是民国时期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高等学府。年改为国立,后被撤销。

李麟玉出任中法大学校长期间,于年,主持中法大学搬到离他家不远处的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此前,该地则为清代的理藩院。当时,校内的名流有文艺系主任周作人、哲学史教授徐炳昶、国文教授台静农等等。

明代内务府在这里设有“蜡库衙门”,属于二十四衙门之一。故原称“蜡库胡同”,后改称“腊库胡同”。

腊库胡同路牌,位于后浪办公楼北面

蜡库衙门主要是负责宫内的宫蜡供应,胡同分为南北两条胡同,习惯上称为腊库南岔和腊库北岔。腊库南岔负责收取各地进贡的蜡原材料,同时负责制作宫蜡;腊库北岔则存放制成的宫蜡,每天按时供应皇城内使用。腊库胡同对面原有铁匠营胡同,专门制作制蜡的模具。

明代蜡库衙门设总管1人,司书2人,接蜡兵役及杂役数十人。这些宫蜡,大都是用四川和广东进贡的白蜡、黄蜡炼制。那时候没有化学合成的蜡,而是由一种树生昆虫的分泌物制成,故名“虫蜡”。四川和广东地方,将蜡烛原料制成蜡坨,每坨十多斤,用稻草捆扎装入特制木桶,陆路或水路运到京城,交到“蜡库衙门”。

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读书时,曾在腊库胡同居住;

革命先驱高君宇,曾在腊库胡同16号居住;

腊库胡同16号,高君宇故居

杨沫在小说《青春之歌》中多次提到的腊库胡同,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就经常出没于腊库胡同;

腊库胡同49号还是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所在地。

腊库胡同49号,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所在地

明在此设钟鼓司,清代有钟鼓寺,故名。

钟鼓司是明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出朝钟鼓”及有关娱乐活动。清朝依然属于皇城,乾隆时称钟鼓司,光绪时称钟鼓司胡同,宣统时称钟鼓寺,因胡同内有一庙叫钟鼓寺,故而得名。年后称钟鼓寺胡同,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

钟鼓胡同路牌

《顺天府志》载:“钟鼓司胡同,司亦称寺,有钟鼓寺,明钟鼓司即其地也。”明代设钟鼓司和教坊司,负责宫廷内的音乐,歌舞,戏剧的教习、演出等事务。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侧重排练和演出;钟鼓司是宫廷官署,侧重组织和协调。“设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掌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

据说钟鼓寺是慈禧太后利用钟鼓司旧址设置的一座尼僧寺院,作为遁入空门的宫女安身之所,并将蜡库胡同(即腊库胡同)的一些房产赠予该寺。

钟鼓胡同17号(旧时的门牌是钟鼓寺14号)是国学大师胡适先生年至年的寓所。

钟鼓胡同,景深处是胡适故居

年3月27日,他写给妻子江冬秀的信中说:“这屋有9间正房,5间偏房,两间套房,离大学也不远,房租每月20元。”

4月2日写给母亲的信中提到:“我已于30日搬入新寓所,此屋很好,入校既便,出城也便。”

胡适故居近照

生活在钟鼓寺胡同14号时,胡适已然在北大讲坛取得了成功,傅斯年、罗加伦、毛子水、顾颉刚这些学生经常到他家里请教。

胡适先生在北京先后有无处寓所:缎库胡同后身8号、钟鼓寺14号、陟山门6号、米粮库4号和东厂胡同1号。

三眼井胡同,明清两代属于皇城,乾隆时称三眼井胡同,因胡同内有一口三个井眼的井而得名,宣统时称三眼井。

其井因阻碍交通被毁掉,民国后沿称,年整顿地名时将二眼井并入,改称景山东胡同。年复称三眼井胡同。

三眼井胡同,左边是偶数门牌,右边是奇数

年9月19日,25岁的毛泽东首次来到北京,就租住在三眼井胡同61号院,与毛泽东同住一起的还有蔡和森、萧子升、陈绍林、罗章龙等。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记述了毛泽东对首次北京之行的回忆:“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指赴法国勤工俭学),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

当时的北大图书馆设在沙滩北大红楼,从三眼井胡同出发,只需向南穿行松公府夹道(今沙滩北街)即可到达。

三眼井胡同61号,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回忆说:“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但是,在公园里(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在故宫的庭院里,我看到了北方的早春。”

不久毛泽东从三眼井胡同61号院搬到吉安所左巷8号。

吉安所意即吉祥安葬之场所,此巷亦由此得名。清朝,宫眷薨逝,以衾被从宫中裹出,于此殡殓。

民国时此胡同有北京大学学生公寓。

年毛泽东来北京组织湖南留法勤工俭学时,曾住在此巷的8号院北屋。

门上无门牌,从左右门牌判断,应为吉安所北巷8号,毛泽东故居

吉安所右巷8号,是聂荣臻先生的故居。聂荣臻故居

五四大街原为汉花园大街,“文革”初期改现名,原因是五四大街29号有北大红楼旧址,是中国近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红楼于年9月到年建成,砖木结构,建筑主体用红砖建成,故名“红楼”。

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光绪二十四年(),以乾隆四女儿和嘉公主府为校舍。民国后京师大学堂改为京师大学,后改为北京大学。蔡元培、陈独秀、毛泽东、胡适许多人在这里工作过。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

北京大学下设三院。一院在红楼,二院在原和嘉公主府,三院在北河沿。二院现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占用。中、东部已改建,只存西部建筑。

日伪时期,红楼沦为监狱,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陆志韦、张东荪、周学章、邓之诚、赵紫宸、洪煨莲、刘豁轩、蔡一鄂、林嘉通、陈其田、侯仁之、戴艾祯和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均被在此关押。

新中国成立后,红楼为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办公地。

年3月4日,沙滩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大红楼门口

年7月红楼辟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次年4月正式开放。

民国初年,北大二院东墙外胡同称大学堂夹道,民国末年称大学校夹道。年后称大学夹道。年将西高房并入,统称今名。

大学夹道

年,北京大学迁至海淀区颐和园路,大学夹道作为地名却没有随之迁徙,而流传下来。

织染局胡同内5号院有个华严寺,原是织染局的佛堂,是局内太监所立。

清雍正十一年(年)织染局改建嵩祝寺。

织染局胡同简介

乾隆十六年(年),织染局迁址到现在的颐和园附近,“移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并将机器上的“织染局”三个字也改用《耕织图》作为标识;

乾隆三十七年,“嵩祝寺”移地重建,此地保留并重修了华严寺,有山门、前殿及东跨院。现改为织染局小学,大部建筑无存。门牌是水簸箕胡同甲5号。

织染局胡同29号,王国维故居

织染局胡同西口路北29号院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故居,老门牌是织染局10号。

此地原为清朝皇宫太监居住地,年改称东吉祥胡同。

东吉祥寺胡同简介

民主人士章伯钧自年北平解放后,举家迁至东吉祥胡同10号,直至年“文革”中去世。反右斗争之前,章伯钧家先生里的座上宾都是各界名流,有史良、沈钧儒、储安平、罗隆基、吴晗、许广平、柳亚子、齐白石、梅兰芳、马连良等人。

地图上显示,东吉祥寺胡同10号就在教堂附近,疑已拆掉

后来,国家领导人万里搬进这所院子。

万里搬走后,文化部长高占祥又搬进这所院子。

朱光潜结束8年海外留学生活,被胡适邀请至北大任教,年回国,在慈慧殿3号(今已改为9号)住了三年,与著名诗人梁宗岱做了邻居,二人在法国留学时是好友。

慈慧胡同简介

他曾在散文《慈慧殿三号》中这样写道:“慈慧殿并没有殿,它只是后门里一个小胡同,因西口一座小庙得名。”

朱光潜曾在此举办读诗会,每月组织一两次,吸引了当时诸如梁宗岱、冯至、废名、卞之琳、何其芳、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凌叔华、沈从文等一大批文化名流参与,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沙龙。

朱光潜因“读诗会”与沈从文相识。年,北大从西南迁回北京,在景山东街中老胡同32号教师宿舍,朱光潜与沈从文又成为邻居。

年,居住在米粮库胡同的胡适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等人共同筹办《独立评论》,社址选在慈慧胡同北月牙2号。

慈慧寺还是中共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的主要活动场所,音乐家聂耳在北平时经常到慈慧寺参加革命活动。当时,地下党和社会上的一些进步青年,就在慈慧寺中因陋就简排练革命剧目。

年,拍摄传记影片《聂耳》时,摄制组特意选择了北月牙胡同的慈慧寺作为拍摄景地,再现了聂耳(赵丹主演)当年的革命活动及慈慧寺的全貌。

慈慧胡同7号则是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先生的故居。

位于嵩祝院23号,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祝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年),为二世章嘉胡图克图(活佛)在京的驻地。康熙三十六年(年)命第一代章嘉居内蒙古多伦德汇宗寺,四十五年封灌顶法师,掌管漠南黄教,雍正时又令他掌管内蒙、京师、盛京、五台山、甘肃等地黄教寺院。从二世章嘉开始,历代呼图克图均以嵩祝寺为主要驻地。

嵩祝寺西有智珠寺,东有法渊寺,今法渊寺已不存。

智珠寺

《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法渊寺在嵩祝寺东,智珠寺在嵩祝寺西”,“明番经厂、汉经厂今为嵩祝、法渊三寺”;

《京师坊巷志稿》卷三:“嵩祝寺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又东为三厂遗址;明置番、汉经厂,道经厂于此”。

民国时,嵩祝院的街巷直称嵩祝寺,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嵩祝院,“文革”期间一度改称“欢心大院”。

北河就是玉河的北段,清代宣统时这里称北河沿,北河原属皇城内御河(玉河),后一直作排泄污水的水沟。

北河沿“北大河”旧貌,今已变为北河沿大街

年改造为暗河,上面铺马路,称北河沿大街。

年整顿地名时,将此段从北河沿大街分出,把二道桥并入,命名为北河胡同。

北河胡同以南的一条小街就是东板桥街。

东板桥街,景深处红楼为后浪办公地

《北京胡同志》:“东板桥街,清代属皇城,称内府大街。宣统时称东板桥,年称东板桥大街,年称东板桥街。此地原有一木板桥,横跨北河,街名由此而得,该桥于年拆除。”

据《日下旧闻考》载:黄瓦门之名见于佛寺碑刻。俗称黄化门、黄华门,均为音之讹变。

黄化门街

民国三十六年(年)称黄化门大街。年后沿称。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黄化门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化门,后恢复原名。

黄化门街43号,李莲英故居

黄化门街43号院是清末慈禧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住宅。

纳福,取自内府的谐音,原是明朝内府供应库。

《明宫史》载:内府供应库“专司皇城内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食米”。这个仓库在明代专门收藏苏州、常州、松江这三个江南州府运来的粳米,糯米及征贡的黄、白蜡等各种物资,供应宫廷使用。

民国初年,京兆尹薛笃弼(—)借谐音,改内府为纳福。

“文革”期间,纳福胡同曾改名鼓舞胡同,后恢复原名。

纳福胡同13号,左边的红楼为后浪办公地

参考资料:

秋月朗的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cxz/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