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是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各地往往误认为是地老虎为害,该害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将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因此,需加强对二点委夜蛾发生动态的监测,做好虫情预报或警报,指导农民适时防治,以减轻其为害损失。

(一)形态特征

蛹和卵形态:蛹长10毫米左右,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直径不到一毫米;卵单产在麦秸基部。单头雌蛾产卵量可达数百粒。

幼虫形态: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最长达20毫米,黄黑色到黑褐色,头部褐色。

老熟幼虫形态:额深褐色,额侧片黄色,额侧缝黄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各体节背面前缘具有一个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纹。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体表光滑。有假死性,受惊后蜷缩成C字形。

成虫形态:二点委夜蛾成虫体长10—12mm,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白点、黑点各1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

(二)防治攻略

1、农业防治

麦收后播前使用灭茬机或浅旋耕灭茬后再播种玉米,即可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危害,也可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苗齐苗壮;及时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清除麦茬和麦秆残留物,减少害虫滋生环境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虫能力。

2、化学防治

使用包衣玉米

幼虫三龄前防治,最佳时期为出苗前(播种前后均可)。

撒毒饵,亩用4~5kg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g拌成毒饵,在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撒毒土。亩用80%敌敌畏乳油~毫升拌25公斤细土,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灌药,(1)随水灌药,用48%毒死蜱乳油1kg/亩,在浇地时灌入田中。(2)喷灌玉米苗,可以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倍液等。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

二、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

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二)防治攻略

对成虫防治,要利用粘虫成虫趋光、趋化性,采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幼虫的防治时间,全省大部分地区为9月上中旬,防治对象田为中迟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标为玉米田虫口密度30头/百株。防治时亩用50%辛硫磷乳油75-克、或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克、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倍液,对水40公斤均匀喷雾。

三、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Beet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Hiibner俗称白菜褐夜蛾,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以危害蔬菜为主的杂食性害虫。对大葱、甘蓝、大白菜、芹菜、菜花、胡萝卜、芦笋、蕹菜、苋菜、辣椒、豇豆、花椰菜、茄子、芥兰、番茄、菜心、小白菜、青花菜、菠菜、萝卜等蔬菜都有危害。

(一)形态特征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呈粉红色。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和弱趋化性,大龄幼虫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二)防治攻略

1、农业防治

晚秋初冬耕地灭蛹;人工摘除卵块、虫叶。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杀成虫。

2、药剂防治

抓住1~2龄幼虫盛期进行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喷雾:

5%抑太保乳油倍液

或5%卡死克乳油倍液

或5%农梦特乳油倍液

或20%灭幼脲1号悬浮剂~倍液

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倍液

或40%菊杀乳油~0倍液

或40%菊马乳油~0倍液

或20%氰戊菊酯~倍液

或茴蒿素杀虫剂倍液

四、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一15%。

(一)危害特点

1、成虫

玉米螟成虫体长13一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2、卵

玉米螟卵块由20一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3、幼虫

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一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4、蛹

玉米螟蛹15一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一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二)防治攻略

1、农业防治

越冬幼虫羽化以前,处理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3代发生区,尽量扩大夏玉米播种面积,压缩玉米、高粱、谷子等寄主作物的春播面积,减少第1代玉米螟的食料来源和繁殖场所,以控制第2、3代发生量和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

利用雌蛾喜在高大茂密、生长旺盛的寄主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春玉米正常播种前1个月左右选择邻近越冬场所的地块种植小面积的诱集带、诱集田,或对少数早播春玉米田块加强肥水管理,促其早发,诱集成虫产卵。

种植抗螟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治螟措施。与一些作物的田间管理措施结合实施,尤其是间苗、定苗以及棉花整枝、打杈、去顶心等措施可以直接除虫除卵,与玉米螟的防治关系更为密切。如第1代玉米螟在棉花苗期为害,可结合间苗、定苗去掉有虫株;第2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先在棉花嫩头、叶柄为害,然后才蛀茎,可结合整枝、打顶去掉有虫叶柄、嫩尖和枝杈,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均可明显减轻玉米螟对棉花的为害。

2、物理防治

使用高压汞灯诱虫,具体方法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将W或W的高压汞灯安装在村庄内较开阔的地方,灯距m(用W的灯泡则为m)。灯泡应装在防水灯头上,用铁丝固定好,灯下面修一直径为lm的圆形水池、砖结构和水泥结构均可;亦可在灯下挖一同样大小的土坑,坑内铺塑料布,但均以不漏水为准。池内放水6cm深,并加入g左右的洗衣粉,拌匀。一般每3天换水1次,并另加洗衣粉。如换水时间未到而池中水不足时,可随时添加。灯泡挂在水池中央距水面15cm处为宜。从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初期至末期,每天20:30时半开灯,翌日晨4:00时闭灯。由于诱蛾量通常很大,每天早晨将池中的蛾子捞出深埋。

3、生物防治

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孢子粉对烧剩的寄主作物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菌粉用量为g/m3,垛面每平方米喷1个点,至垛面可见菌粉即可。或心叶中期将含菌量为亿—亿/g的白僵菌孢子粉0.5kg与skg过筛的煤渣拌匀,制成1:10白僵菌颗粒剂,按每株2g施入玉米心叶内。用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kg/亩,同10kg细砂拌匀制成颗粒剂,在玉米心叶中期施用,防治效果较好。采用夏玉米间作绿豆,增加自然界赤眼蜂等螟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控制螟害的发生。或大量饲养繁殖释放寄生蜂治螟。此外,还可利用玉米螟的性信息素诱杀雄虫或投放大量性信息素,使雄虫难以找到雌虫,无法交尾。玉米螟防治的最佳适期为心叶末期,也就是大喇叭口期,即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4、药剂防治

在2—3龄幼虫期,可用下列药剂:

25%氰戊菊酯·辛硫磷乳油80—ml/亩;

20%辛硫磷乳油—ml/亩;

48%毒死蜱乳油70—90ml/亩;

80%敌百虫可溶液剂80—ml/亩;

40%水胺硫磷乳油75—ml/亩;

40%三唑磷乳油60—ml/亩;

25%喹硫磷乳油—ml/亩;

20%哒嗪硫磷乳油75—l00ml/亩;

50%二嗪磷乳油80—ml/亩;

20%亚胺硫磷乳油—ml/亩;

10%杀螟腈可湿性粉剂—g/亩;

50%甲基嘧啶磷乳油80—ml/亩;

30%氯氨磷乳油—ml/亩;

40%嘧啶氧磷乳油—ml/亩;

20%丁硫克百威乳油—ml/亩;

75%硫双威可湿性粉剂60—70g/亩;

25%仲丁威乳油—ml/亩;

5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70—g/亩;

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g/亩;

2.5%氯氟氰菊酯乳油25—50ml/亩;

2.5%溴氰菊酯乳油20—30ml/亩;

5.7%氟氯氰菊酯乳油30—40ml/亩;

20%虫酰肼悬浮剂25—35ml/亩;

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30ml/亩;

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10ml/亩:

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g/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

在低龄幼虫盛期,使用福奇,20毫升兑水15公斤喷雾与玉米田除草剂混用没有药害。

五、蜗牛

蜗牛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蜗牛不但危害植物幼芽和叶片,还可造成缺苗断垅,是农业上重要的害虫之一。

(一)形态特征

蜗牛属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交配时间一般在黄昏、夜晚或阴雨天,交配后15天左右开始产卵,一年可产卵4~6次,每次产卵~粒,卵经10~18天孵化。初孵幼虫只取食作物叶肉,留下表皮,长大后常将作物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其食性杂,可为害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种蔬菜和其它作物。蜗牛昼伏夜出,多在下午6点以后开始活动、取食,晚上8点至11点达到高峰,午夜后取食量逐渐减少,至清晨陆续停止取食,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蜗牛喜阴暗、潮湿的环境,阴雨天或浇水后可昼夜活动、取食。

(二)防治攻略

根据蜗牛的生物学习性,可应用农业、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

在清晨日出前或者阴雨天,蜗牛活动危害时,及时在地面和植株上进行人工捕。

2、农业防治

经常清洁田园,破坏蜗牛的栖息地和产卵场所,减少虫源。秋冬深翻地,可把卵和越冬成虫翻至地表,使它被晒死或被天敌吃掉。蜗牛灾害较严重的地方,在冬春季和秋季翻耕土地时留一小块杂草地,引诱蜗牛,然后集中消灭。

3、物理防治

及时在植株的周围撒一层生石灰,但不要撒在作物的叶片正面,以免影响光合作用。蜗牛晚间出来取食时碰到生石灰会失水死亡。或把生石灰撒在农田沟边、垄间,形成封锁带,每亩用生石灰5-7千克,地面潮湿时效果较差。

4、化学防治

在蜗牛盛发期,每亩用10%蜗牛敌(多聚乙醛)颗粒剂克,于傍晚时均匀撒施在畦面上,或将颗粒剂施在植株下部地面;也可每亩选用80%四聚乙醛30-60克,兑水喷雾。对蜗牛重发生田块,隔10-15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可有效控制蜗牛的危害。农药的具体用法及用量请参照说明书。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有温度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