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集万物有灵,山水有情语文学科山水
北京哪间皮肤病医院好 http://m.39.net/pf/a_6171969.html“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不知是从遇上那汪素湍开始,还是和顶峰那棵树的嫩叶轻触而过之时,人们对于山水景色的眷恋和向往就悄然开始了。我们开始用不一样的方式去感受、去触摸,去看山脉的连绵不断,去听风声的呼啸而过,去山巅之间追赶那一抹朝阳晚霞,去丛林深处寻觅幽幽蝉鸣,感受这片自然中的每一份呼吸和心跳,找到人于自然万物间最原始的渴望。万物皆有灵,山水亦有情,今天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登峰望曦蒋亦心赤丹未现空中,余已至峰山之下。此时,踏青块沿山壁而上。围绕而上,云雾荡于空中,漫布四方。石壁阙口,有生寒树,重岩叠障,隐天蔽日,峰顶入云,争高直指。静聆旁身音响,风与树与水共合。正值山处,窥天观日,见其已现全身。届时,云雾皆歇,万物回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又细观之,水激起素浪,且清流见底;游鱼戏石,虾蟹嬉斗,皆直视无碍。又观其流向,依山而下,至直余清晨至地。过几时,终立于顶峰之上。仰天望曦光,见已散布橙黄彩霞于人间凡界。回望四周,见观景亭处有人喘声连连仍不止步;有人坐于半山,饮泉水茶,以游山环抱为画廊观之;亦有人不喜上山路,只立于山下,仰望山峰四周,自得曰:“吾已观尽遍山群景!”余念:“又何必来此山耶?”欲观全景,则须登站山顶,欲遍世界,则须扩广眼界。 教师评语: 开头劈空而来,既特定时间,又有游踪契入,不简单;每段景物各有侧重与特点:风与树与云,泉与鸟鱼,峰顶朝霞与诱人,不简单;结尾议论,蕴含登高怀远之意,立意高,不简单。 黄果树瀑布游记 金怡彤 在瀑布的脚下仰头观望,只见汹涌直泻的水向下扑来,水花从上向下翻滚着,越来越急、越来越猛。千百朵水花争流而下,猛然间变成崩塌的雪峰,紧贴着悬崖壁咆哮而下,四周激起水花,它们之间相互击掌发出剧烈的响声。瀑布后面有一条天然石廊,人可以从水帘后方穿行而过,瀑布似一道雨帘挂在眼前,伸手可触,像极了《西游记》中描写水帘洞的景象——“一派白虹起,千寻雷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让我不禁想象如果能在这水帘中飞跃穿行会是多么奇妙的事情。从石廊走出,可沿山路行至瀑布对面,这才看到瀑布全貌。只见一条黄龙奔泻,一条黄色锦缎悬挂在山崖。瀑布底端,水流冲击到巨石上,激起水雾弥漫,如薄纱飞舞,包裹在瀑布之外,犹如江南烟雨中一位女子撑着油伞,扭动着腰肢。瀑布下水流平缓之处有深潭,波澜不惊、宁静致远。我曾游览过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马蹄形的瀑布虽然气势磅礴,却显得大而无当,相比而言黄果树瀑布充满东方韵味的美让我感觉更加亲切。尼亚加拉瀑布绵延数百米,横跨两个国家,黄果树瀑布集天地之灵气,藏于深山。前者像是一位穿着18世纪宫廷服装的雍容贵妇,直白大胆;后者则像是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东方丽人,婀娜多姿。如果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作是一面巨幅油画,黄果树瀑布则像是一轴泼墨山水,带给我与血脉共振的震撼,因为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祖国大好河山难以历数,中国之美,远不止黄果树瀑布,我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祖国之辽阔,用眼睛感受山河之壮美。教师评语: 读文章,一股奔腾的生命之气扑面而来,仰面观瀑,水浪汹涌,背后观瀑,水帘洞天,对面观瀑,黄龙奔泻,锦缎挂山崖,角度变幻,全方位体现瀑布之美。可贵的是对比中的突出,巨幅油画与泼墨山水,突出东方神韵。最后自己情志的书法,硬朗,而又盎然。山水中的热爱,情感澎湃。 门口的路 宛亦郑 家到学校是一条很普通的路。 早上的路,平静。天微亮,偶尔自行车、汽车路过,伴随脚步声。人散,不再出声。鸟观望在树,“唰——”迅疾飞出,藏匿叶中。走路时脸上清凉,宁静。阳光射在背后,温暖。四处观望,两旁的树,皮很粗糙,龟裂着,树叶套着一层白纱似的灰尘。桥洞下的自行车,黄,艳,整齐静置。 傍晚的路是热闹的,路道化为车河,红灯、黄灯,照射四散,车尾喘着白气,微微作响。一时全车疾行,一时全车急停,自行车便乘着时间与车流的空隙中穿行。路的角落,一种像水藻一样可爱的植物,茎上的叶片网状交替,静静待着。墙壁上露出的树枝,像巨大绿色波涛击打墙面漫长的浪花,连成长的顶棚。那些小浪花也偷偷窜出来,靠在墙边。抬头,是深色厚实的云层相叠在一起,落日的余晖便在照在最顶端的云上,金黄、深红,在周围云的映衬下更亮眼,光照来源的那一端,大概是所谓“欲界之仙境”罢。有时几只飞鸟向云端飞去,也渴望知晓云后的神秘世界。到了深夜,人散了,留下路灯和树,灯光把整棵树照的亮闪闪,仿佛镶金那般璀璨,光影斑驳。 雨天的路是清爽的,小雨,泠泠落在树叶上,擦拭着叶片,再流到地上,滴出一个圆形的水印,不可刻意躲雨,任它在身上随处降落;雨大的时候,天会暗下来,风把树叶捋平,“啪嗒”,打在地上,伞上,空气中的水流在皮肤上起舞;暴雨将至时,天黑下,只剩下树和路灯,“轰”暴雨极速下落,路被水覆盖住,混杂着水流和敲击的,是独属于天空的狂想曲。水褪去,雨停了,留下干净明亮的路,大雾弥漫,烟波扩散。 家到学校只有一条路,是一条很美的路。早晚游,晴雨游。优游,悠悠。教师评语: “会心处不必在远”,今观宛亦郑文章,诚然。两点一线间,晨路之声之清新,晚路之车河之闹与植物的安然,雨路的清爽,跃然,特点突出。调动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且有动静、仰俯、光影的变幻等,手法灵动。情感自然就在描写中。优游,悠悠。 游园小记刘知轩起身缓步,游吾祖母之花园。天色灰蓝,云层起伏。些许稍薄,愈蓝;些许稍厚,愈白。抬首放眼,蓝蓝白白,近灰,灰蓝之天也。园中皆植。东有紫玉兰,其花已败,其叶蓁蓁;西有葡萄架,葡萄亦下,层叶鳞鳞;南有柿树,其果未熟,毛绿隐叶间;北有黄杏树,其果已摘,枝叶疏朗;新载些许小树,嫩枝新叶,亭亭而立。四面皆有月季,其色各异;南瓜、丝瓜藤散落于地,绽黄花数朵。葡萄架不止葡萄藤蜿蜒,亦有南瓜在矣,皆遮以叶。微风忽起,但见翠波稍漾,绿浪婆娑。黄花飘摇,忽隐忽现。风渐大,叶皆狂涌,园中万物,皆为嫩叶新枝所遮盖。自此窗看去,红,房有;蓝,天有;绿,独此园有。教师评语: 文章颇有小品文的味道。游览时的天,灰蓝;游览时的园,绿植盈满。先写玉兰、葡萄、柿树、黄杏其势、其叶、其果,又写小树亭亭,月季其色,南瓜丝瓜散落与地,又再写葡萄架,视线由上而下,又顺藤而上。妙。且动静结合,使得园中小景富有情致,加上句式整齐,多用断句,隽永清新。不俗。 何园游记 孙仲仪 何园,大名鼎鼎,园门质朴有古意。素色略带雕花的门框,外围镶嵌着一圈饱经风霜的藏青色纹路,四周的围墙也是如此,朴素中带有典雅,典雅中又含有人文气息,在这喧闹的市区中是一块独特的静地。自门中向内延伸小路一条,两侧有竹,茂林深篁;竹下有奇石,形态各异。春风似经过洗涤般醉人心脾;春风起,甲刃风中起舞;竹叶落,散发出阵阵芳香。小路婉转曲折,竹林婆娑,在这光景中陶醉流连,长久不愿离开。自竹林小路走出,豁然开朗。只见楼台亭阁,相互掩映,鱼泉戏水,穿又其间。与此前的竹林相比,别有一番滋味。楼阁之中,向外远眺,见高厦星罗棋布,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何园虽大,却人烟稀少,静下心来,便可听见好鸟相鸣,伴随着泉水泠泠,这才是春时特有朝气。向前走去,又是一番景色:一大湖位于园中央,湖中有一湖心亭,在亭中便可一览湖边景色。湖中数小舟飘行,舟上满乘游人,有人欣赏美景,有人以茶会友,时不时有欢笑喜悦声传到岸边。伴随着荷莲俱生,莲叶大如蒲扇,翠绿如翡翠;荷花却小巧玲珑,恰似河蚌中的珍珠;粉红的花瓣之中点缀有艳红,同时红里透白,白中点缀有赤,互相交映,当珠颗挂到莲花上,立使荷花晶莹剔透,便是镶嵌在翡翠中的玛瑙。湖中偶有黑天鹅落至湖中做片刻休息,昂首挺胸,发出阵阵鸣叫,无需多时,便再度飞向远方。春园,步入大门便春风扑面,四周长有嫩柳,枝条将舒未舒,被风鼓动,发出沙沙声响。新草在墙边向内蔓延,刚从土中钻出,打着卷,让人不忍破坏其一丝一毫。真正的点睛之笔,便是那形态各异之石。有的像新生的小鸟,鸟喙微张,发出阵阵啼叫,等待着母亲为其哺育;等待有的似虎视眈眈的猎豹,双目浑圆,利爪伸出,伺机而动捕捉下一顿每餐;有的则如同那半空飞扑而下的老鹰,双翼张开,双目凌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猎物的生命。这些石头栩栩如生,足以以假乱真,却又未经雕刻修饰,何等精雕细琢成就了如惟妙惟肖的作品。自何园出,已是傍晚,在这闹市中仍有一方净土,实乃不易,此园实是欲界之仙都!教师评语: 园内游览,移步换景,一步一美:园之门质朴古意,园之径竹有情致,园之湖荷雅然生机,园之石姿态万千……由取景看游踪与构思,匠心独运;描写各有侧重,竹,重味,荷,重色与形,石,重态与神情,可见作者胸有丘壑;首尾照应好:突出闹之静,既有何园方位,又有总特点在其中。当赞。 游平谷石林峡 曹畅 廿六日,天微凉,甚清爽,偕家人往石林峡。山之高耸,见云层则不现山顶,甚为一至九重天之天梯,众赞叹不已,还未上峡,便听游人耳语,“你可知欲达顶少三时”。峡之高,人之秒。驻望,旁山似同高。行至山中石阶,时宽叶欲落,时细叶飘荡,山溪如诗,泠泠声作响。阶旁小亭,或得日,或否。远望,一红亭立于阳中,亭中一蝶,似枯叶,歇息待飞,疾步上前,乃察,非蝶也,枯叶也,似蝶甚。赧然,笑。似可与旁山平视也。缓行达顶,立于栈道之上,倚木栏下望,细泉或隐或现,飞漱山间,与青山翠树相映。游目聘怀,可见邻峰之顶,置于脚下,现已达石林至高,乃知站高可望亦可感,轩邈之虚无与真实之慨然,平生新见,心喜。畅望久之,然终须归也,人之一生不会长居山顶亦不会长卧于底,俯仰之间,需心如止水。伺之恍然,不觉行至七彩池处,蜻蜓翩飞,触之瞬感清凉,触之全身俱静心明步履轻松。山岚将起,已至峡下,柏树绿影,碧绿透光,百叶静,一叶动,斑驳日影,一片安然。又见一旁游人气喘长叹,登顶一趟,汗流浃背,甚是累人。教师评语: 山下到石阶到山顶到山下,游踪明朗;由叹到赧到喜到恍然到安然,心绪起伏与山间景物自然契合,浑然一体;写石阶写枯叶蝶写泉瀑写蜻蜓,角度变幻,特点各异,态、色、光、感,自然成趣。 老山漫记郭抱言大概是出于偶然,也许是无聊罢,在精神极空寂的时候游了一次老山。山水者,大都不算盛景。仅有的是做不到所谓“不见曦月”的一座矮而长的小山。又有一片水,俗曰大水池子,阔气一点,可以称为湖。游老山,走的是侧坡的小路。因为时节已到了夏末初秋,路边很凄清,细长的草间有一轮轮缀满圆叶的迎春,还有开得漫不经心的大理菊。浅棕色的泥土在这黄昏的老山,变得苍白了。如果那人不甘心看路,只要让目光越过一绒绒的蒿草和细弱的柳树苗,便可以看见一片很茂盛的树林了,大约该是白蜡或者洋槐。它们的枝叶被西风压住,一丛丛,一束束的向东方倾倒过去。它们的叶片是茶绿色的,全体挂上了霜白,颀长却佝偻。这些树是如何被压得一动不动的呢?它们像是耸立向一边的,浅清色的山石一样了。好像都是十分的无奈。再向前走了一些,如果有些细心的话,大概能见得一条钢白色的溪流的。在树木之间,它倒映着的藏黑色的树影仿佛是长在地上的了。它如何会镜一般的平滑呢?如何这样直的呢?它是被一条梁逼着,流到这里的么?人向下走了,豚草长起来,蓑草长起来,中间插着一棵大葵树。因为忧惶不堪,只得信步,踩草。这不过偶然一绊,一拖,一段草叶就割下来了。蟋蟀鸣得奇怪,电音般一旋一旋的。一只燕子飞过,似一片来不及落地的影子,在这黄昏的老山。再往远处看,见得那座黛绿色的山了。它是一个梯田的样子,盖了绒被似的草甸,长了狗毛似的树丛。一排老松树沿着山脊绵延,高峻而寂寞。人走远了。见到高楼几座,通电塔几架,到了头了。于是低下头去,那湖就看见了。湖像个老城似的,有湖东,湖西的。湖东成分杂些,一个水滩,像一匹柔滑的细绢。这细绢还垂着些优雅以至于没有筋骨的褶子,大约是石壁处的小瀑布罢。另有一个草滩子,蒹葭一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真是这样的么?湖西的水面亦很平滑,玉白色的,又因通澈泛起苍白的灰。水面很寂寞,只有几个滩涂上有些许绿色,只有在夕阳的照映下,才能从金橙色的光斑里头见到些细弱的波纹。天上染着的玫瑰色变到它上面了,通电塔也被它印得像水墨画似的了。郦道元的时代,老山必会被写作“沿河之山多松,凄异非常”的样子的。老山的黄昏,美么?清颓的树,辽以至寥的山,忧郁的水,大可以说不美。但是,它让我分不清:它是山水,抑或是我空寂的心的一部分?老山不能不美的,因它陪伴的那个悲哀的人,走向更寂寥的秋天。教师评语 王国维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此文不只写老山,而是独属于抱言的老山,一如朱自清的荷塘,鲁迅的百草园。所有景物都被着上了“寂寥”的色彩——“漫不经心的大理菊”“苍白的泥土”“细弱的柳树苗”“颀长却佝偻的白蜡或洋槐”“藏黑的树影”…黄昏的老山,孤独的人,一路走一路诘问山水,一路叩问心灵。完美的作品,值得反复品读。 家乡的小路 苏悠然 说起老家,仿佛已间隔很远,又好似就在眼前……每次回老家的必经之地是乡间的一个幽静而又不起眼的小森林。这个地方没有多少人经过,但是由于我和妹妹总是在那里奔跑嬉戏打闹,所以平静的小森林上被我们用脚掌踩出了一条狭小的小路。这条小路明净而又深远,仿佛看不到尽头,旁边重重叠叠的草木隔开了我和家乡的距离。在老家的春天,远远就可以闻到花香和泥土交杂的香气,沁人心脾的香气使我不由得停下脚步,静静观赏这世外桃源。远远望去,只有那一个个花瓣簇拥在一起的迎春花最为明艳。那一丛丛迎春花向着湛蓝的天空层层叠叠的绽放,它的香气慢慢飘过来,吸引着我加快了步伐……凑近了看,另是一番别样的景色。一朵朵小花互相交织在一起,橙黄色的阳光映射在花瓣周围,好像给一个个小花镀上了一层金边。金黄的花骨朵儿映衬着翠绿的嫩叶,把周围照的通亮。每到夏天,小雨便连了天,朦朦的雾气让人心生留恋,像一幅千古名画。小雨滴滴嗒嗒的落在了刚刷新漆不久的指路牌上,新鲜的油漆味儿在雨中显得更加浓烈。小雨来的快,去的也快,不一会儿便雨过天晴。森林深处静谧的香气和指路牌的油漆味混合在一起,一直传到远方……到了秋天,便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词到碧霄”的壮丽景观。散落各处的大雁结伴排成一队,直直地冲向南边,将平静如水的天空掀起了层层波澜。大街上有着卖糖炒栗子的老头儿,侧身看去,一位年逾六十,满鬓苍白的老爷爷推着小灶儿来到小路旁叫卖:“糖炒栗子,5块钱一份,不讨价不还价,走过路过的不要错过!”板栗的香气随着清风钻入我的鼻中,真是人间美味!每当这时我就会拎着小盒子一溜烟儿地来到小摊前,幸运如我,总能第一个把最新鲜出炉的裹着棕油油的板栗买走。秋去冬来,太阳悄悄的淹没在大片大片的云朵中,小路从原来秋天的老藤椅上坐满手摇蒲扇的爷爷奶奶,到现在的每个人都踽踽独行,行色匆匆。说起这儿,我又开始怀念家乡的春天了……教师评语 四时之景,最美是家乡。作文中无一句写思乡,却又无处不透露着思乡之情,这条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乡小路象征着作者和家乡的距离,和童年的距离。娇艳的迎春花,翻新的指路牌,归飞的大雁,卖板栗的老头儿…万般情感皆由景物传递出来。文章的亮点在于精妙的多感官描写,春、夏、秋的独特“味道”渗透出对于家乡和过往的怀念。秋去冬来,以小路曾经和现在的对照收尾,卒章显志,情意绵长。 说起你的家乡,你会最先想到什么? 森林之旅 韩依可 是什么,如梦一般,来的悄无声息,走的不留痕迹。是那潺潺流水,是那古木参天,是那…阳光倾落。我的所有幻想与痴迷,都留在那天的琼库什台村。新鲜的空气充斥鼻腔,天朗气清。放眼望去,碧蓝的天空承载着朵朵白云,一座高耸的雪山矗立其间,两侧则是包围着小镇的森林,正前方是一座木板桥,人来人往。租好马匹,清脆的铃声宣告着旅途的开始,我们穿过小镇,淌过小溪,来到了森林面前。森林的美,是幽静的,神秘的,和小镇不同,宛若两个世界一般。高大的杉树如同保护伞,挡住了炽热的阳光,把凉爽留在路上。欢快的马蹄声和湍急河流的水声相衬,树冠传来的鸟鸣声和徒步旅人的三言两语交织在一起,一个生机勃勃的地方就这样显现在我眼前。走出森林,又是另一番景象。阳光大片大片地打在前方的草坪上,乍一看竟有些晃神,睁开眼,仿佛来到世外桃源:明净的天空笼罩着这一切,树木一路延伸到其他山丘上,右手边简陋却富有情调的小屋,人们还在忙碌。大概是生怕这富丽景象突然消失,我一路小跑到草地边缘,取了几张不错的景,正想往回走,身后的水声叫住了我,猛然回头,只见一条澄澈的瀑布劈开两岸的岩石,奔腾着,翻涌着。此时,一阵小风刮来,把湍急的水流打碎成细微的雾气,阳光穿过其中,一条虽残缺但靓丽的彩虹,就这样被轻轻挂起。就在一眨眼的瞬间,彩虹又随风散去。难怪古人常叹:“美景易逝。”直到傍晚,我们才乘车离开,霞光轻抚着小镇,仿佛在与它做最后的告别。连绵山丘渐渐吞噬了我的视线,就这样,天空的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就让这美景,一直驻足于梦中吧。教师评语 文字充满灵气,景物凝聚了慧心。文章亮点在于对景物的细致体察和分解描写,瀑布、阳光、彩虹,看一段精彩的慢镜头描写“一条澄澈的瀑布劈开两岸的岩石,奔腾着,翻涌着。此时,一阵小风刮来,把湍急的水流打碎成细微的雾气,阳光穿过其中,一条虽残缺但靓丽的彩虹,就这样被轻轻挂起。”整个描写动感十足,细致入微。连用几个动词“劈”“奔腾”“翻涌”“打碎”“穿”“挂”,画面立现,充满生机。善于观察,用心写作,无师自通。 山水董格妍山水入眼之景,无不是天然合成的诗篇。鱼儿在水中窃窃私语,一个摆尾就能漾起一个小而圆润的波,荡开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散开而来。水藻在水底舞蹈,每遇水波拂过,水藻便会随之摆舞,似乎在庆祝些什么。水,如绸般丝顺,也有穿石而来的力量。好像是人们“心中”的忘川,水既能够让人忘却一切事物,亦能让人沉浸在这份永远的柔中,回忆起自己的理想。那与水相映生辉的,便是群山了……山,它永远就如一个高大的酒坛,将美景酿入,用时间封存。在人们某次掀开坛盖时,顷刻间,生灵万物便醉入其中,醉在高耸入云的山中,醉在千丈见底的水中,醉在猿鸟乱鸣的山林中。此时,向远眺望,山边是浓密的丛林,在那当中,似乎便可以看见“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之盛景。春秋之季,漫山遍野都是缤纷的花朵,有时采来晒一晒,还可以自己泡出浓浓的花茶。风和山,它们是最亲密的。风在山上的丛林中飞荡,又从水面上跑过,在山上连成一片浓郁的青绿色,在水上掀起一个个水波。层层叠叠的山被白色的云雾笼罩,像有层薄薄的青纱。山由浅到深,极富有层次感,翠绿,深绿,墨绿…其实是一棵棵苍翠欲滴的大树,为巍峨雄伟的高山披上一件新装。远方云雾中,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实是欲界之仙都”。大自然对山水独有的创作与写意,时常让人觉得如梦中之景…这绿水青山是清秀的天然水墨画。几滴墨水,就能勾勒出这不同的雄伟山形;清水沾笔,则描绘出几流交错的清河。山与水的结合,造成了现在世界上不凡的清流美景,当我们都沉浸在绿水青山的壮丽山水中,只要自己心中所想、心中所念都如此时纯净细腻,便随时都可以洗尽铅华,沉醉其中。教师评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初读此文,感受的就是《答谢中书书》的再创作,文中亦没有指明何处山水,但提炼出了山水胜景的精华,以及人置身于山水之中的怡然自得之感。文章最精彩的地方是比喻和排比手法的运用。其中,将山比作“酒坛”,美景“酿入其中”,“时间封存”,人们再次掀开坛盖,便会“醉入其中”。不知道这比喻的灵感从何而来,实是妙哉,似有与陶弘景对话之感,时间封存的美景,如今我们也感受到了!全文语言清新自然,贵在对于景物的细致刻画,以及首尾段言简意赅却富含深意的表达。 漓江游记 岳立恒 人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要说最美的当属漓江。桂林至阳朔,漓江水路全程83公里,堪称百里画卷。我们乘着游船顺流而下观赏着漓江的美景。浩浩荡荡的漓江平铺在眼前,一望更见水阔山远,一圈圈波纹来回飘荡,像是浮在绿水上丝带随风舞蹈。稍远一些看去,江岸树色苍暗,山上几户人家的屋顶升起了袅袅炊烟,蔓延在墨绿丛林之间、缥缈在雄伟青山前,暗灰色的天与烟,与水一漫无涯,十分壮观新奇。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如诗似画的漓江。这一处水域有大名鼎鼎的黄布倒影,黄布倒影就是二十元人民币背后那幅图,虽然在游船如织的水面上已看不到远山的倒影,但仍不影响她的美,漓江水在群山的环绕中越发得柔美。漓江的水,忽曲忽直,时缓时急,有时波平浪静,有时浪翻涛滚,银花飞溅。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漓江的山了,两岸形状各异、层峦叠嶂的群山在漓江水的映衬下格外秀丽,多有奇奇怪怪的石山,形象万千,摹人拟物,一时孤峰直立,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山还是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悠远神秘。漓江的山是多情的,江水从山峦间穿过,山却没有那种壁立千仞的阳刚,更多的像江边汲水的女子,袅袅婷婷的峙立,妩媚而且纤巧,没有三峡的隐天蔽日,没有赤壁的郁乎苍苍,有的只是一片宁静如万籁俱寂的山林间传出悠扬山歌的尾音,仿佛要涤清红尘中带来的浮躁。心情骤然平缓,人便无比清净起来。江面渐渐变窄,离船舷不远处即可看见江底细碎的鹅卵石。江水便分成几种绿色,中间深些,愈往岸边愈浅。江水淙淙地响,船头不远处一拐弯,便融进同样绿的山中。这江水仿佛是山间飘出的一缕绿丝带,知道这丝带般的漓江要把游人带进怎样神秘的想象空间,人的意识在这水的蜿蜒间竟模糊起来。船在江中缓缓而行,江边一丛丛摇曳的凤尾竹掩映着偶尔露出几角青瓦的农舍,这幅让人如醉如痴的画面竟使人疑在梦中。山上的植物郁郁葱葱,因疏密不均,显出深深、浅浅的远处加深植被的颜色,顿生立体之感,搭配那薄纱似的轻雾韵味十足。九马画山是众多山中最有名气的一座,它有九峰相连,山面如削,石壁上有白、黄、灰、黑等色,色彩斑斓,呈现出马的画像,故名画山。马图最多可见九匹,又名九马画山。仔细端详,画面出现各种形态的骏马,有静静伫立的,有低头饮水的,有昂首嘶鸣的,有扬蹄奔跑的。导游说到了一句民谣:“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听他说周总理3分钟内看出九匹马,我愣是盯了好久才找出六匹。漓江上还有寥寥几位捕鱼老人,他们驾着竹筏借助鸬鹚捕鱼,靠着这项技能养家糊口。不光有鸬鹚,漓江的鸟类颇多,飞鸟们的叫声不绝于耳,回荡在山谷中,两旁的芦苇丛随风飘荡,沙沙作响,丛中时常传来野鸭的叫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想,漓江山水甲天下,也许更多的不是来源于清秀的外表,而是那种能融化人的深情,原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大多不是来自视觉而是感受,无论晴也罢阴也罢,来自感觉的美应该更深沉些罢。教师评语 大师之笔,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读来赞叹不已。写景笔法精妙,色彩充沛——墨绿色丛林、会暗色天烟,青瓦农舍,多彩的九马画山。古文的化用恰到好处,又巧妙地运用对比,写漓江不同于赤壁、三峡景色,三次将漓江比作成“丝带”,极尽其袅娜轻柔之美。游踪转换自然,不露痕迹。跟可贵的是写“人”,文中有“我”,有“捕鱼老人”,有历史,有故事,天然去雕饰,真实且可爱。 世外桃源神座村 余润庭 去年夏末,有幸与朋友一家游历甘南,见识了西北地域之辽阔,山川之险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四川阿坝县的神座村。一早从阿坝县城自驾东南,两个多小时依然不见目的地。正当我提心吊胆之时,爸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险道路,风景就越让人惊艳!真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爸爸话音刚落,转过一个弯后便豁然开朗。前方一座石桥,山谷中有小河流过,四周青山环绕,远远望见碧草如茵的山坡上的小村庄,间或一片片黄色油菜花地,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神座村——所谓“神仙居住之地”,简直是人间仙境!下车步行,周围十分寂静,除了毛毛雨和脚步声,忽然发现,适应了城市的我们,嗓门如此震耳!于是众人相视一笑,都不敢高声语,一下子变得温柔了许多。神座村不足百户,坐落在阿依拉山下。每户小院,高矮不等,门前屋后各色鲜花和绿植,行走在村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走出村庄,沿着蜿蜒小路,我们开始爬山。路边植被开了白色、紫色或黄色小花,细雨微风中摇摆,一路陪伴我们到山顶。山上有个小亭子,还有50平米大小的观景台,刚好俯瞰神座村全貌。全村房屋错落有致,粉褐色墙壁,白色房顶平台,自然而然地平铺山坡上。四周山峦叠嶂,绿草如茵。山下热曲河绕村而过,隔河相望,对面坡势平缓,茂密低矮的原始森林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整座山被深绿色覆盖。生机盎然!顺着蜿蜒的河流向远处望去,只见热曲河宛如一条明亮的玉带,缠绕着绵延山川,青山排闼,无穷无尽。大山成了村庄与外界的天然屏障,保留了原生态的景色。神座村之行让我领略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美。如有机会,我还想再回到那里,做一个逍遥的神仙客。教师评语 虽不曾到过神座村,但透过作者的文字,便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村庄。文章贵在对于所学知识的化用,每一处引用都恰到好处,且不露痕迹。在山水游记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古文辞藻的生硬堆砌,没能融会贯通,让景物“失真”严重。情景交融生发于自然,开头处寥寥数语描绘了神座村全貌,自然流露出陶弘景所言“欲界仙都”之感;随后由高处俯瞰原始森林,化用吴均言“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写热曲河依山环绕,则化用王安石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学以致用,文字真诚,难能可贵。 赏桂林山水刘竞择顶着明媚的阳光,我站在游轮甲板上,在两岸青山夹着的江中顺流而下。水是墨绿色的,深不见底,仿佛水下就是无穷无尽的谷渊,不时从深水中钻出一道青黑色的脊背,一条大鱼浮了上来,张嘴“啵”的一声,就把一只水面上游曳的小虫轻而易举地吞入腹中。平静的水面上,一只只竹筏缓缓驶过,上面的渔者轻巧地一拨长篱,船就径直窜出去,荡起一圈圈四散开来的连漪,不时有渔夫纵声长吟,朴素而悦耳的声音四荡在山谷之间,惊动了栖在树林中的鸟儿,只听一阵扇翅声,伴着清脆的鸟鸣,一群群飞鸟冲天而起,直钻到云中去了。两岸的山上,都生有碧绿的树木,四李常青,冬日的山也还是绿的。树的生命力极顽强。即使是无半点土壤,近乎垂直的光秃秃悬崖峭壁上,也能生长——那根都牢固地插在岩缝中有的山上,或在山脚,或在山腰处开一个山洞,系流水冲刷而成。洞口巨大,像是山这个怪兽张开的血盆大口,里面漆黑一片,却“仿佛若有光”引人无限地遐想:山中是不是连通了一个置身世外的“桃花源”呢?水虽然并不清澈,但却能倒影,两岸的青山,树木,湛蓝的天空,映在水中,仍旧一清二楚,船只驶过荡起波纹,如同山也扭曲了形状。无怪乎清人袁林有诗曰:“船在青山顶上行远远看去,那船真如行在山巅上呢!常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语,今日得见,万知此言不虚,昔李商隐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句,今睹漓江山水,只恐世上,再无可匹敌者。教师评语 开篇非常妙,“我站在游轮甲板上,在两岸青山夹着的江中顺流而下”,避免了通俗的“我来到了XXX地”式开头,而一下把读者的视角拽到跟前,跟随竞泽一起沿着漓江顺流而下。仿佛一台摄像机,先是拍摄近处四周“散开涟漪的水”、“纵声长吟的水面”、“成群冲天的鸟儿”,动态描写饱含生机。进而抬起摄像机,看到远处两岸的山上,有“四季常青的树木”“神秘莫测的黑洞”,静态描写生动形象。最终总体观之,“水映山、山连天”形成一幅完美画面,不仅让读者发出与作者一样的感叹,“世上再无可匹敌者”。 角楼夜色 林博宇 说起北京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故宫了。作为北京市的便是性建筑,故宫可以称得上是“北京第一景”。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白天在日光的照耀下最能彰显出它历史意义。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夜里的景色。夜色下的故宫显得十分宁静和庄严,美中不足的就是不能看到里面的样子。去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中秋月圆之夜,我因爱好天文摄影,便准备到故宫去以角楼为背景创作一些“大片”。刚到达角楼时,还只是下午。阳光下的角楼,不论是黄色的顶还是红色的墙,都显得格外的亮,格外壮观。护城河中的水很清,没有风,倒映出城墙和建筑,仿佛就是一面镜子。本像和倒映仿佛合为一体,如果抛开周围的环境,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来。转过身子,看后面的景山,一片葱翠之景,树木排列的很密,小路无法看到,唯独那五座亭子赫然挺立在其中。没果多久,太阳落山了,月亮紧跟着就上来。起初,月光穿过故宫东边马路两旁的绿树,从树叶的微小缝隙中穿过来,虽然光点很小,但是依旧十分明亮。逐渐的,月亮升高了,不再被遮挡,来到故宫博物院的上方。天空晴朗无云,月亮很清晰,仿佛能看到上面的凹凸不平。月色倾洒在大地上,如诗如画,使人陶醉于其中。忽然,起了点小风,一时间,护城河碧波荡漾,好似是变深了,变大了,像是一个湖泊。角楼开灯了,白色的线条描出了角楼的边边角角,显得更加清楚。和后面的天空相比,天空更黑一些,所以看到的楼就变得更亮一些。再去看景山——树木已经暗淡下去,模糊不清,只能隐约感觉;五座亭体和角楼一样,亮起了灯,就好比是茫茫大海上的几个灯塔一般。山、水、月、楼,相互衬托,相互突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忽然感觉到好久都没有看见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6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级书法的当代符号精神一班作业展
- 下一篇文章: 寿康宝鉴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