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乳山地域文化谈
01故乡叫乳山。乳山在哪里?看中国地图,在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海岸线长达长.27公里。她东邻文登,北连牟平,西毗海阳,南濒黄海,是威海地区的县级市。20世纪末被称作“金岭银滩”之地,21世纪又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乳山山水相依,风光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你要是来乳山,只需抬头看看那片天,即使是阴天,你看到的也是高清版的流云,就别说晴日里的那片湛蓝有多美了。年冬月,在新成立的冯德英文学馆附近,路遇一年近七十的老乡。他吃惊地问:“写《苦菜花》的冯德英怎么是乳山人,他不是牟平人吗?”这一问倒让我吃惊,乳山成立冯德英文学馆之前,我竟也不知道冯德英是乳山人。时局如棋局,瞬息万变,因乳山建县晚,本土文化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总结。乳山不缺少文明,自古以来最缺少的是文字证明的文明记录,这是现代人很难过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乳山的地域归属仍不稳定,8年之前,乳山没有地方志供后人翻阅。著名作家冯德英不要提众多乳山人认为冯德英是牟平人,元代兵部大司马于仲保、宁海州刺史封天水郡开国侯姜房、授武略将军孙琪,清代徐州镇总兵邢洛书、八卦拳第三代传人宫宝田等,现代各界名人,如作家宋萧平、矫健、左平、王敬东、李杭育、于占德、于仁伯,书法大师姜东舒,化学专家丁健春,表演艺术家宫子丕、赵守凯、倪振华,光学专家李国华,画家张潭、宋志坚,作曲家于会泳、吕远、王强、于琴等皆为乳山人,但外界多不知道这些古今名人是乳山人。时至今日,我在国家及省内一些整合地域文化资料的书籍之中,仍很少看到乳山名胜及风土人情的文字。年之前境内的历史文化档案分别归属于牟平、海阳,因此众人把冯德英当成牟平人,把于会泳、吕远说成海阳人,谁也不能说全错。只是时过境迁,当地域归为完整之后,其历史文化的确需要溯源梳理。乳山众多的文化一直处于迷雾当中。拨开浓雾,方知物华天宝,丝绸、黄金、秦米、对虾、小伏虾、大喜饼、龙角菜、册梨、苹果、板栗、大花生……众多的物产堪称乳山的“历史老人”,有水产之乡、水果之乡、丝绸之乡、黄金之乡等多种美誉。秦米、小伏虾(寨虾)、册梨在清朝成为贡品。年“乳山牡蛎”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并公布为地理标志商标,这是全国现有唯一的一枚贝类“地标”。千百年来,乳山的物产不仅没有老态龙钟,反而更加精神矍铄地向后代传承延续饮食文化的历史,可喜可贺。西晋崔豹著《古今注》记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成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由此可见晋时乳山北部山区一带有山蚕的放养历史。人们用柞茧缫丝织绸自用,之后织绸技术不断改进。到了明代,柞蚕缫丝织绸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副业。明代孙廷铨所著《山蚕说》概其优点:“色不加染,黯而有章,浣濯虽敝不易色,日御之,上者十年而不败。”清代中期,乳山有了最早的织绸工厂——冯家村的“合成义”和“正顺昌”。看来宁海绸并不是那一家丝厂的产品商标,而是因乳山当时隶属宁海州而得名的。在宁海绸的盛名影响下,崖子的“和兴”、马石店的“大顺德”等厂家生产的乳山白宣绸、生丝绸、20码绸等绸缎,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很大。乳山境内的奎丰丝绸厂所产的宁海绸,除留作八路军军用之外,其余的销往香港、南亚各国及欧美20多个国家,换取抗战资金。文字记载总是晚于历史存在。乳山的采金历史,自人类认识黄金后就开始了。史籍记载,隋代即有人井下开采黄金。宋代,境内采金业日盛。史书记载:“产金之所,腹里九处,有济南、宁海……”明万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遣太监陈增来胶东督采黄金。在今下初镇南东庄的露天采金矿坑至今仍在。清初,为巩固统治,朝廷控制采金,采金时断时续。光绪三年,李宗代在金牛山一带开矿。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与德国签约,允准德人开登州五矿,铜锡山矿为其一。德国人采金不顺利,共开平坑数道,直井3眼,历时9年的浩大工程,却也没有找到主矿,被迫于光绪三十四年停工。昏庸的清政府竟用白银32万两,赎回了上述的五矿。如今金洲、金华两大黄金生产集团公司从事金矿作业的人员达多人。乳山民谣:“要想发的玄,不是打鱼就是放蚕。”“要想快发家,南河去淘沙(淘沙金)。”这说明,丝绸和黄金这两大古老行业,曾长期决定着乳山山区人民的生活走向和精神面貌。 02要想知道乳山从整个20世纪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历史脉络或框架,对不起,那得像淘金子一样扒拉一下古书典籍。即便如此,你查阅到的零星文字,既不能确定源头,面对的又是岔路口。这些支离破碎的文字记载,特点是寥寥几笔,东一棒槌西一榔头,随着朝代的更替,夹杂在自有文字以来至新中国成立达四千多年的史籍中。先辈对文化的不自觉,加上频繁拆分或聚合的地域归属,无人将混沌的历史文化脉络和框架料理到清晰和完整。20世纪末,文化的觉醒已经驱使有良知的文化人开始 03乳山酷似中国雄鸡版图上的一只蝶,蝶生蝶灭,雄鸡掌握生杀大权。尤其在信仰方面,兴盛几代的佛教和道教,政府一声令下,于民国时期大部分一夜间销声匿迹。佛教自晋时传入境内,盛行于唐、宋。至北宋末年,有较大寺院20余处。最大的有两处,乳山民间有“南有洪兴院,北有寿圣院”之说。还有天然石雕园中的岠嵎院和三教合一的嶞崮山,规模也不一般。金、元时期,道教兴起。至清嘉庆年间,有寺院50余处。民国时期,有半数寺院改充学校,僧侣星散。据年调查,境内有寺庙30座,僧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僧侣还俗为农,寺庙全部拆除或充作公用,佛教活动停止。境内对道教的研究,邑内专家赵钧波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他利用节假日踏遍胶东的13座道教名山寻踪探道,仅考察昆嵛山中的古碑遗迹就达三十多次。对金元时期惊动朝野的全真道王玉阳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成为山东省唯一涉足其中的研究者,并专为冯家圣水岩玉虚观碑写了一篇史料详尽的研究论文,阐述了玉虚观碑文的书法价值及全真道嵛山派是发祥在乳山的史实。为了考证道教北五祖之一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的史料,0年春夏之交,他自费跑到北京首都图书馆查资料,在任继愈的特批帮助下,将《道藏经》和《道家金石略》等道教要集成功复印,为丰富乳山地域文化资料作出了贡献。山东是孔孟之乡,历代来自中原地区的众多移民一直尊崇儒家思想,到清代,境内人才辈出。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午极镇张氏立村多年的泽上村。据泽上村文化人士张书高、张高等收藏的资料显示,泽上村是片崇文尚礼、尊师重教的热土,堪称乳山书香第一村。据不完全统计,自明代建村至清朝末年,全村获庠生以上学位人,其中明代2人,清代人,另外还有多人精通医术、书法、绘画、文学等。其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古今名人有张需讷、张崧、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著名国画家张潭。张氏家族保持“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和平为宝贵,孝友得安祥”的祖训,自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中先后有近人考入高等学府。康熙年间,泽上张氏11世张僴本人及其7个儿子连续考中廪生,其中有两子升为贡生,一子考中举人,一子考中进士,因此被誉为“父子八大廪,天下第一家”。乳山最负盛名的是张僴之孙“东海才子”张崧,年中举,年仅20岁。第二年春进京参加会试,又考中了贡士。殿试时,雍正问他都读什么书,他脱口而出:“我是无书不读。”结果雍正皇帝十分不喜,疑其狂傲,判他与金榜题名失之交臂,只落得个回乡“候缺”。登州知府张勤望仰慕张崧的文才,聘其为瀛洲书院的主要负责人。史载,乾隆二十年(年),晚年张崧出任河南滑县知县。管理书院期间,他有《向若新稿》《眼学堂诗集》《山蚕谱》《幼海风土辨证》《旅食贤已录》《白蜡虫谱》《北菌谱》《修志管见》等共计26卷著作问世。这些书,张崧想出版而交不起钱,后来他的曾孙张存素把底稿送到济南商务书局,结果也因交不足钱而未能出版。但他的著作却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史志引用了他著作的章节。此手稿现存山东省图书馆。张崧一生所授的弟子,以后多为天下名士。学生冷泮林,任江西龙南知县,关心百姓疾苦,善于断案,政绩卓著,获御赐“半朝銮驾”、百姓赠送“万名衣”,升为知府,病卒于上任途中。乳山民国前的历史梳理,当归功于清泮(今乳山市大孤山八里甸村人)总纂版的《牟平县志》。当时编志困难重重,“访稿既未缴齐,县卷又多散失,参考书更左支右绌,在在俱形棘手”。征集资料期间,于清泮对乳山故里一些存有疑义的古城遗址的确定及其沿革,往往事必躬亲。年,为确定汉育犁古城遗址的确切方位,并纠正谬说,于清泮曾亲临古城遗址勘校凭吊,并立“育犁故城碑”,撰文记叙育犁古城之沿革,现其碑犹存育黎镇城阴村,供人瞻仰凭吊。《牟平县志》问世七十余年,为历史保存了许多重要的文献,成为现时诸多研究山东航海史、捻军兴衰、全真道教、民族、教育、盐业、水产、地名、战事、民俗、方言、艺文等的论著的参考文献。这为《乳山市志》编撰,提供了权威的蓝本,其中有关乳山地域的历史及文化全部剥离入志。“家祭无忘告乃翁。”乳山地域文化的部分史料来源,得益于先贤张崧的学富五车,更得益于清泮方家心系后代的文化自觉。此举,当是现代文人的楷模。04乳山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清代的张崧、民国的于清泮,多少年来一直缺乏文化人的自觉整理,致使域外不闻乳山事。这也不能全怪乳山的文人不作为,因乳山境域在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总是不稳定,特别是上个世纪中期前后十几年内曾经三分天下,一部分归属于烟台牟平县,一部分归属海阳县,还有一部分归属文登县。今人感到欣慰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乳山地域文化研究整理渐入佳境。文化与历史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由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公室总编纂、全市各系统参与供稿的《乳山市志》自20世纪80年代初筹划编纂,后三延下线,从旧方志、历史档案、图书报刊、党史资料、及各单位提供的史志资料及社会调查中整合编撰,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于8年1月最终顺利出版。虽然当属史志界的事,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堪称乳山地域有史以来第一部百科全书。有存史资政、益世育人作用的史书出版,也使乳山地域文化得以丰富。然而,地方志是综合志书,不能对地域文化进行详细的记述,域内还有人文民俗等多学科文化门类没有系统整理。0年,辛明路外出参加会议,与外地人交谈时,有些山东人竟说不知道还有个乳山县,有的虽然知道乳山,却说那是个新县,没有什么文化积淀。他提到著名作家冯德英,有个人说他是在抢牟平的文化名人。对乳山不敬,令他很气愤。回来之后,他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巡回到各村采访,结合已有的笔记,加快了对乳山地域文化的整理。他着手搜集民俗资料,收集了一些民间家传的庆典、医疗、祭祀、歌谣等笔记资料,做了大量访谈记录,潜心钻研地域民俗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提炼写作,他对乳山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节庆礼仪、乡音邑语、民间传说故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他出版了《大乳山下》《乳山民俗》,编著《乳山盐志》《乳山市旅游导游词》《母爱温情大乳山》《母爱无疆》等。3年,辛明路、王忠阳、辛戈和我建立了大地飞歌文学网,专门贴发宣传乳山人文历史的文章。无论是出书还是办网站,我们都是在为研究、整理、传播、弘扬乳山地域文化而努力地无私奉献。其中,年我与辛明路合著的《乳山民俗漫谈》,综合介绍了乳山的地域文化,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乳山人文能有个大致了解。之后,辛明路又出版了综述性的《乳山民俗》一书,著名作家冯德英作序。全书分生活起居、婚姻习俗、生育习俗等12章,含农俗、渔俗、居俗等66节,31.7万字,插图幅。该书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乳山境内人民的生产生活、崇尚崇信、传统传承等方面的习俗,将淳朴的民风、丰饶的物产、时代的变迁等人文历史和社会现象物化为能够永久存档的文献,这是乳山又一部历史典籍,是地域文化力作,是了解域内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书籍。继往开来,资政育人,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均为重大。提到辛明路不能不提他对弘扬乳山母爱文化所作的贡献,提到母爱文化不能不提《大乳山的传说》,因文化是要有精神层面的内容的。大乳山的传说在乳山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内容是在说妖魔如何凶残,祸害渔民如何惨烈,属于鬼怪故事题材。唯有故事最后俩大胆女子挺身而出战海怪的情节,引起了辛明路极大的兴趣。但对这俩女子的名字,民间却说法不一,有说是当地民间女子,有说是海神娘娘,有说是九天玄女。出生在大乳山下的辛明路,20世纪80年代就在工作之余采访调查,他所写的《大乳山的传说》,摒弃了那些骇人听闻的血腥描述,把故事主题明确为感恩母爱,故事主线为普救生灵,首先提出了母爱文化的概念。3年,《大乳山的传说》发表在《山东盐业》上。7年,宋吉泽等人采写得《大乳山的故事》主人公采用民女说,说得是姐妹俩战鳖精,最后化身大乳山、睡美人,文章可读性强。0年,李振华出版了《乳山的传说》,书中讲的是民女姐妹俩在乡亲的帮助下,战各种妖魔,救百姓,把乳山众多山川景点串联起来,其书立意好,文笔也优美。5年,大乳山景区寻找当地文史资料,辛明路把上述资料全部推荐给了他们。景区工作人员认为大乳山传说主人公的名字在神仙名录中找不到,难以引起外地游客的共鸣。辛明路所写的《大乳山的传说》里充满母爱文化元素,给予充分肯定,但因主人公也是民女,也没有被采纳这个传说故事。7年,辛明路的文集《大乳山下》出版后,社会上形成收藏该书的热潮,特别是乳山境内对历史人文及传说故事感兴趣的人,尤其 05丰厚的文化底蕴最能彰显城市的灵魂。在母爱文化得到整理的同时,红色文化的挖掘弘扬也在进行中,成绩斐然。年开馆的冯德英文学馆,陈展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一楼为主陈列厅、冯德英书房复原室、三花书屋等,陈列和收藏冯德英文学创作生涯中丰富的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文物资料;二楼为胶东御倭抗日纪念厅、多功能厅等,文物、文字、图片等载体,展示胶东自宋、元、明、清至抗日战争时期乳山七百多年御倭抗日的历史。开馆至今已接待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观众多万人次。长期配合机关、学校、企业、镇村组织的参观学习和开展红色文化进军营活动,已成为国家干部反腐倡廉及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乳山展现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冯德英文学馆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威海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乳山对红色文化的整理有三次大的活动。第一次是年5月至9月,市文广新局安排辛明路和我等人外出采访,重点是抢救收集胶东育儿所、八路军兵工厂、服装厂、医院、制药厂等红色历史资料,先后采访了居住在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到烟台市、牟平区、芝罘区、海阳市、莱阳市、莱西市等档案馆,累计查阅多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档案,并通过所到地的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向未到地的档案馆打去征询电话80多次;先后采访了著名作家峻青、安家正、张丰收等线索提供人20多人次,采访胶东育儿所在世的当事人于康、知情人张志斌等9人。收集到的红色文化资料:纸质材料21份,书籍6册,录音20人次,历史照片40张,电子文字资料60份。第二次是年9月至10月,市民政局许康家副局长领队,偕市报社记者辛戈、市电视台记者杜继熠、姜珍晓等,赴南方的无锡、南京、武汉等地采访在乳山籍或在乳山战斗过的八路军指战员辛殿良、王晏、韩琳、江海等;赴北方的青岛、济南、北京等地采访在世的八路军指战员马少波等人;南北方,共采访到了关键的亲历者、知情者20多人。第三次是年8月至9月,市委组织部王刚副部长牵头,抽调市文广新局、市报社、市电视台、市党史办、市政协文史委等部门的人员参加,组成红色资料收集专门工作班子,对市内外相关线索进行走访、收集、整理。市内部分主要是收集乳娘资料,相关乡镇指定专人负责配合,采访在世乳娘宫元花、保育员王占梅以及乳娘的后人,部分原来育儿所里的孩子,共采访了多人;市外部分主要是收集兵工厂、制药厂的史料,赴淄博、烟台、招远等地收集资料、收购革命文物。这些史料收集活动,为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胶东育儿所红色教育基地等,提供了翔实资料。年11月,高玉山编著了32万字的《红色乳山》一书,系统地整理了乳山的红色革命历史。 06历经几千年的光阴荏苒,不断涌现的乳山民俗文化在岁月的大浪之中披沙拣金;深厚的文化积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乳山民俗文化史中的瑰宝。优秀的民俗文化,需要乳山人齐心协力,一起发现、挖掘、上报文化部门,需要民俗专家潜心研究、整理、建档立案,需要文化部门建馆展示、传承、发扬光大。民俗中的优秀文化,仍然能指导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然而,一直以来,有些优良的民俗传统已濒临消亡,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而切实抓好“非遗”保护,走一条传统文化与现实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是乳山弘扬母爱文化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为加强“非遗”保护,乳山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自年以来,市财政先后投入专项经费用于“非遗”保护。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编辑出版了《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实物登记表》四卷书籍,共录入了个乳山市级重点“非遗”保护项目,印刷册。这套书介绍了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和项目,使社会各界对乳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由于有了经费保障,使乳山许多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9年6月,普查境内适合“非遗”保护的项目共归纳为8个大类、个小项,分别有民间文学项、民俗41项、民间医药2项、民间舞蹈4项、民间曲艺3项、传统戏剧2项、体育竞技20项、民间制作工艺12项。年9月,按保人就是保艺的思路,市文广新局嘉奖民俗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公布辛明路、刘方计、郑华、宫本森、于彬、冯曰成、倪少波、梁艳贵、钟富强、林有然为首届乳山市十大民俗艺人,萧明魁、张连芝、孙华丰、单丽莎、于淑兰、秦桂环、姜仁索、潘周、宋维洲、宋文菊为首届乳山市十大“非遗”传承人。至年6月,乳山已经成功申报乳山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项,其中:牛郎棍、乳山镂绣、乳山大秧歌、乳山钩织4项跻身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乳山琴书、大乳山的传说、宁海绸、岠嵎山的传说、木头鱼的传说、圣水宫的传说、乳山大喜饼、姜家柳编、谭氏烫伤膏、乳山平绣、葫芦烙画、打击乐凤凰不断头、乳山粉条、宫家彩绘葫芦制作技艺、乳山杆秤制作技艺19项进入威海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含省级4个项目);乳山剪纸、乳山婚俗、嶞崮山庙会、贡品册梨的传说、蒸面兔习俗、寨前生食小伏虾制作技艺、乳山芦苇席编织技艺、乳山木版年画制作技艺、乳山糖画制作技艺、乳山泥塑制作技艺、乳山砂陶器制作技艺、宫式八卦掌31项列入乳山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含地级以上19个项目)。乳山申遗工作任重道远。至年6月,乳山市文广新局公布乳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实为24人,有二人身兼多个项目),其中有13人为威海市级传承人:萧明魁(牛郎棍)、刘京青(乳山大秧歌)、姜仁索(姜家柳编制作技艺)、张连芝(乳山镂绣)、于淑兰(乳山钩织)、单丽莎(乳山平绣)、孙华丰(葫芦烙画制作技艺)、秦桂环(谭氏烫伤膏)、宋文菊(乳山大秧歌)、于芳(宫家彩绘葫芦制作技艺)、辛明路(大乳山的传说)、于彬(乳山大喜饼制作技艺)、段桂波(宁海绸制作工艺);乳山市级传承人有:辛明路(乳山婚俗、岠嵎山的传说、圣水宫的传说、木头鱼的传说、贡品册梨的传说、蒸面兔习俗)、潘周(乳山剪纸、乳山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宋维洲(乳山粉条制作技艺)、王华东(凤凰不断头)、张玉敏(寨前生食小伏虾制作技艺)、谭新初(乳山杆秤制作技艺)、李培娥(乳山芦苇席编织技艺)、焉喜德(乳山糖画制作技艺)、宋佳民(乳山砂陶器制作技艺)、宋文凤(乳山泥塑制作技艺)、宫在平(宫式八卦掌)、李培德(乳山琴书)等。“非遗”保护项目对提高乳山知名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动画片《大乳山的传说》年5月在第八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公演,同年9月获第五届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获奖动画片一等奖,年8月获第六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至今仍然在网上热播。年2月,乳山凭借对乳山大秧歌的科学传承推广发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秧歌之乡”称号,闻名全国。时下,乳山市委、市政府在乳山文化的建设上高瞻远瞩,鼎力支持境内文化人士潜心研究整理地域文化的举措和决心史上前所未有。21世纪的乳山文化,以地域文化开篇,以母爱文化为升华点,全市人民集思广益、共同书写的大文章,也是史无前例。乳山自上世纪50年代始,文学创作氛围一直浓厚,以冯德英为代表的红色革命小说和以萧平为代表的儿童文学成为境内文学创作人员的标杆。还有众多在外工作的一大批乳山游子,几十年来一直鼎力支持、 (作者郑华,年1月连载于《乳山时讯》,修改于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yfyl/8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见闻金院就是一个大果园,石榴树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