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品珍内科临证辨治录
冉品珍内科临证辨治录试读: 前言 自古以来,以重庆为中心所辖地区称为“巴”,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称为“蜀”,合称“巴蜀”或“西蜀”。隋代卢思道曾云:“西蜀称天府,由来擅沃饶。”巴蜀大地,不仅山川雄险幽秀,江河蜿蜒回绕,物产丰富独特,而且文化灿烂悠久,民风淳朴安适,贤才汇聚如云。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谓:“文宗自古出西蜀。”“天府”巴蜀,不仅孕育出了大批横贯古今、闪耀历史星空的大文豪,如汉之司马相如、扬雄,宋之“三苏”等,也让“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杜甫等恋栈不舍。 更令人惊叹者,巴山蜀水,不仅群贤毕集,复名医辈出,代有传人。早在《山海经》中已有“神医”巫彭、巫咸,其后,汉之涪翁、郭玉,唐之昝殷、杜光庭,宋之唐慎微、史崧,清之唐宗海、张骥、曾懿等,举不胜举。尤其在近现代,名噪一时的中医学家,如沈绍九、郑钦安、萧龙友、蒲辅周、冉雪峰、熊寥笙、李重人、任应秋、杜自明、李斯炽、吴棹仙等,均出自川渝巴蜀。如此众多出类拔萃的中医前辈名宿,其医德、医术、医学著述、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都是生长、开放在巴蜀这块大地上的瑰丽奇葩,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篇章,是一份十分值得珍惜、借鉴和弘扬的、独具特色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自古巴蜀出名医”,何也? 首先,巴蜀“君王众庶”历来重视国学。巴蜀地区历史文化厚重,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等,不断有考古学新发现揭示着本地文化的悠久。西汉之文翁教化为巴蜀带来了中原的儒道文化,使巴蜀文化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而汉之司马相如、扬雄之文风,又深深体现着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巴蜀人看重国学,文风颇盛,即使在清末民国之初,传统文化横遭蹂躏时,巴蜀仍能以“国学”之名将其保留。另外,蜀人喜爱易学,宋朝理学家程颐就说“易学在蜀”,体现出易学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特征。“医易同源”,易学在巴蜀的盛行,使巴蜀中医尤易畅晓医理并发挥之。就这样,巴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巴蜀中医营造了一块沃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濡养。 其次,巴蜀地区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四川素有“中药之库”的美称。仅药用植物就有余种,中药材蕴藏量、道地药材种类、重点药材数量等,均居全国第一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巴蜀中医就有了充足的“利器”,药物信手拈来,临床疗效卓著,医名自然远扬。 最后,巴蜀名山大川众多,风光旖旎,道学兴盛,道教流派颇多,“仙气”氤氲。鲁迅先生曾谓“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学、道教与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医学更具“血肉联系”。于道而言,史有“十道九医”之说;于中医而言,中医“至道”中有很大部分内容直接源于道,不少名医精通道学,或身为道教中人,典型者如晋代葛洪及唐代孙思邈。巴蜀地区,道缘尤深。且不说汉成帝时,成都严君平著《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使道家学说系统化,对道学发展影响深远。仅就道教名山而言,“蜀国多仙山”,如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为“道教祖庭”,东汉张道陵于此倡“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至今前山数十座道教宫观完好保留;峨眉山为道教“第七洞天”,今仍保留有诸多道教建筑。四川这种极为浓厚的道学氛围,洵为名医成长之深厚底蕴。 自古巴蜀出名医,后人本应承继其学,发扬光大。然而,即使距今尚近的现代巴蜀名医,其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现状堪忧。有的名医经验濒于失传;有的以前虽然发表、出版过,但如今难觅其踪;间或有一些得以整理问世,也多由名医门人弟子完成,呈散在性,难保其全面、系统、完善。如现代已故巴蜀名医中,成都李斯炽、重庆熊寥笙、达县龚益斋、大邑叶心清、内江黄济川、三台宋鹭冰等,这些医家,虽有个人专著行世,但一直缺乏一套丛书将其学验进行系统汇总与整理。 此外,现有的名医经验整理专著,多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分册出版,较少赅于一书,全面反映名医的学术特点。而有些名医在生前喜手录医悟、医论与医方、医案,因未得出版,遂留赠门人弟子,几经辗转,终濒临失传。如20多年前去世的名医彭宪彰,虽有《叶氏医案存真疏注》一书于年出版,但此书仅为几万字的注解性专著,只反映了彭老在温病学方面的学术成就。而他利用业余时间,手录的大量临床验案,至今未得到全面发掘整理,近于湮没无闻,遑论出版面世。痛夫!这些乃巴蜀杏林的巨大损失! 方便的话,麻烦点一下下面的小卡片 吾从小跟名师学中医,于20世纪60年代末参加医疗卫生工作,70年代在成都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至今。在此期间,与许多现代巴蜀名医熟识,常受其耳提面命和谆谆教诲。几十年来,深感老前辈们理用俱佳,心法独到,临床卓有良效,遗留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颇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若不善加搜集整理,汇总出版,则有绝薪之危。有鉴于此,我们早冀系统搜集整理出版一套现代已故巴蜀名医丛书,这也是巴蜀乃至全国中医界盼望已久的大事。适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亦有此意愿,不谋而合,颇为相惜。此套丛书的出版幸蒙年逾九旬的巴蜀中医泰斗李克光教授垂青、担纲主审,并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的政策支撑,以及重庆金阳等企业的资金支持。尚得到不少名医之后或其门生弟子主动提供文献资料和相关素材之鼎力相助,更因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社科课题而顺利完成了已故巴蜀现代名医存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对此,实感幸甚,诚拜致谢! 恰逢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5个部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及成都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之际,双喜临门,盛事“重庆”,愿以是书为贺,昭显巴蜀中医名家近年来的成果,尤可贻飨同道,不亦快哉! 丛书付梓之际,抚稿窃思,前辈心法得传,于弘扬国医,不无小益,理当欣喜;然仍多名医无继,徒呼奈何!若是丛书克竟告慰先贤,启示后学之功,则多年伏案之苦,亦何如也! 纸牍有尽,余绪不绝,胪陈管见,谨作是叙!并拟小诗以纪之: 巴蜀医名千载扬,济羸获安久擅长; 川渝杏林高翥日,岐黄仁术更辉煌。丛书主编 马烈光年8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内容提要 冉品珍(—),四川省遂宁市人。师从遂宁名医徐立三先生,年,调到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年晋升为教授。冉老在50多年的中医临床和教学实践中,严谨治学,对中医理法方药造诣颇深,临床擅长诊治内科杂病,尤以脾胃疾病见长,临证重视舌象,主张先治舌苔后治病;善用古方,处方药少量轻,往往收四两拨千斤之功。 本书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是冉老50多年教学、临床经验的真实记录。全书以四大经典为理论基础,参以各家学说,选择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60余种,以证型、病因分类,进行辨证论治;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脏腑经络遣方用药,并附急救小方、民间验方和行之有效的单方。内容紧贴临床,精炼实用。尤其是按语部分,都是冉老的经验之谈,非常珍贵。冉品珍(—)一、感冒 感,是感受六淫外邪之气;冒,是冒蔽人身卫外之阳,故称为感冒。 感冒的种类很多,有风寒、风热、风湿(此处不是西医所称的风湿,是指中医的风邪夹湿,类似现代医学的重感冒)、夹暑、风燥、中寒(类似现代医学的某些过敏性鼻炎)。此外,根据体质的不同还有气虚感冒等。(一)风寒感冒 主症:恶风寒或发热,头痛身疼,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或咳,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轻证用杏苏散,重证用麻黄汤。 方药: 1.杏苏散(《温病条辨》) 杏仁10g 苏叶10g 半夏15g 陈皮10g 前胡10g 枳壳10g 桔梗10g 茯苓15g 生姜10g 大枣4枚 甘草3g 加减法:临床一般去大枣,加菊花15g。痰多者加瓜蒌10g,贝母6g。 2.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6g 桂枝10g 杏仁10g 甘草3g(二)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微汗,鼻塞喷嚏,涕清,鼻息灼热(出气热),口微渴。薄白苔,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轻证用桑菊饮,重证用银翘散。 方药: 1.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10g 菊花15g 杏仁10g 连翘10g 薄荷3g 桔梗10g 芦根15g 甘草3g 2.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15g 连翘10g 淡竹叶10g 荆芥10g 牛蒡子10g 淡豆豉15g 薄荷3g 桔梗10g 甘草3g 芦根15g 加减法:胸闷者,加藿香10g,郁金6g;口渴者,加天花粉6g;咽痛者,加玄参15g,马勃10g;衄血者,加白茅根30g,栀子6g,侧柏叶15g。(三)风湿感冒 主症:头晕或重痛,恶寒发热,身体酸疼。偏表者,口中和;表里同病者,兼见脘腹满闷,食少,渴喜热饮,便溏,或身微肿。苔白厚,脉浮缓。 治法:疏风除湿,偏表证者,羌活胜湿汤;表里同病者,藿香正气散。 方药: 1.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羌活10g 独活10g 川芎10g 蔓荆子10g 藁本10g 防风10g 甘草3g 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10g 大腹皮10g 苏叶10g 桔梗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白术10g 厚朴15g 半夏曲15g 白芷10g 生姜10g 大枣4枚 甘草3g 加减法:胸闷,苔厚食少者,以苍术易白术。(四)感冒夹暑 主症:头痛身重,发热清涕,自汗口渴,便溏。舌苔黄白,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 治法:疏风消暑。 方药: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金银花15g 连翘10g 香薷6g 扁豆花30g 厚朴15g 加减法:胸闷食少者,加藿香10g,神曲15g;腹泻者,加黄连6g,葛根15g;尿黄赤者,加滑石15g,茵陈10g;苔厚者,加苍术10g,山楂肉15g,莱菔子10g。(五)外感秋燥 1.外感凉燥 感冒风寒,寒风化燥。 主症: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苔白,脉浮缓。 治法:疏风散寒,利肺润燥。 方药:杏苏散,方见“风寒感冒”。 2.外感温燥 外感风热,风热化燥。 主症:头痛身热,鼻干塞,口干,喉干痛,干咳无痰。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润燥。 方药:桑菊饮,方见“风热感冒”。(六)中寒 素体阳虚之人,寒邪从口鼻直中少阴,谓中寒。 主症:头晕鼻塞,清涕,喷嚏,呵欠。舌白,脉沉细缓。 治法:温阳散寒,轻证用桂枝二陈汤,重证用真武汤。 方药: 1.桂枝二陈汤 桂枝10g 半夏15g 陈皮10g 茯苓15g 甘草3g 2.真武汤(《伤寒论》) 附片15g(先煎半小时) 白芍10g 白术10g 茯苓15g 生姜10g 加减法:苔白厚者,以苍术易白术;咳嗽者,加杏仁10g,半夏15g;身痛者,加薏苡仁15g,独活10g;腹痛者,加吴茱萸1g,肉桂6g;恶寒者,加细辛3g,桂枝10g。(七)虚人感冒 虚人感冒是指平素体虚,不耐寒暑之人的感冒。 主症:与风寒感冒相同。 治法:益气解表,扶正祛邪。 方药: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10g 苏叶10g 半夏15g 茯苓15g 陈皮10g 前胡10g 枳壳10g 葛根15g 木香6g 桔梗10g 甘草3g 生姜10g 大枣4枚 辅助疗法: 1.生姜、葱白、红糖适量,煎水服。 2.藿香、紫苏、红糖适量,煎水服。 3.茅草根(即白茅根)、枇杷叶适量,煎水服。 4.荆芥、肺筋草适量,煎水服。 5.桑叶、菊花适量,泡水服。 〔按〕 1.感冒虽是小病,也应注意护理,若护理不当,或不忌荤腥,如蛋类、肉类,或不节饮食等,都可以使病情转变或加重,甚至恶化。除上述外,应特别注意:既属外感病,本应从汗以解外,但不宜强汗过多,致令表虚,转化为其他疾病。服药后汗出当中应忌风寒,令其汗自收,再换衣服。如换衣过早,汗出未尽,或汗出衣湿,久不换衣,衣裹冷湿,纵药适当,仍使感冒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2.感冒病久不解,可以引起鼻渊或脑热疾患,鼻渊和脑热与感冒的鉴别点:伤风感冒属肺,故喷嚏、清涕;鼻渊属脑,故不喷嚏,属热,故涕浊;鼻渊病久或有秽气,则热深引起脑热,故脑衄、鼻血。二、咳嗽 咳嗽是个症状,不是病名。咳嗽分三种情况:有咳无痰叫咳,有痰无咳叫嗽,既有痰又有咳叫咳嗽。咳嗽不完全是肺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不离于肺。其病机:胃浊脾湿是嗽痰之本,肺失清肃是咳之源。痰之本湿也,源于脾;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究其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都可以引起咳嗽。 咳嗽不是独立的病名,所以其症状均表现在各个疾病当中,具体治法和方药,将各种病证治愈后,咳嗽自解。如舌苔厚者,但治其苔,苔退咳自愈。兹就咳嗽一般多发、暴发或久咳不止概括数型,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此三型属外感咳嗽,均见“感冒”。其余的内伤咳嗽分述如下:(一)痰饮咳嗽(广义) 体内水液代谢失常,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稠浊曰痰,清稀曰饮。即是水之既聚为饮,饮之未聚为水,泛称痰饮,即后世所谓广义痰饮。稠浊多为热痰,清稀为寒痰,痰少粘连不易咯出为燥痰,痰多易出为湿痰,兼见眩晕、抽搐是风痰。痰饮分型首见《金匮要略》,为便于临床治疗用药,分为痰饮(即狭义之称谓)、悬饮、支饮、溢饮。流饮、伏饮属四饮之内。这里主要介绍因为四饮而引起的咳嗽。 1.痰饮咳嗽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有声,咳而痰多易咯。现代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类此型。分为三种类型:(1)湿痰中阻,脾不运湿,困渍中焦 主症: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舌苔白润,脉滑。 治法:利气调中,祛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15g 茯苓15g 陈皮10g 甘草3g 加减法:风痰者,加胆南星10g,白附子15g;热痰者,加竹沥15g,山栀仁6g;寒痰者,加生姜汁3滴,桂枝10g;气痰者,加厚朴15g,苏叶10g;因郁生痰者,加香附10g,郁金6g;气虚有痰者,加人参10g,白术10g;湿痰者,加苍术10g,薏苡仁15g。(2)脾胃虚寒,中阳不运,水停中焦泛而为饮 主症: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咳痰清稀,或心悸、畏寒。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温阳化水。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 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3g 加减法:胸闷食少者,加砂仁6g,厚朴15g;痰涎清稀者,加生姜10g,半夏15g;恶寒甚,苔白滑者,加附片15g,以苍术易白术;干呕头痛者,加吴茱萸3g。(3)阳虚水寒,肾水上泛 主症:咳嗽痰稀,发热恶寒,汗出不解,心悸头眩,身动、振振欲倒,恶寒肢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沉。 治法:祛寒镇水。本法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证。 方药:真武汤,方见“感冒”。 2.悬饮咳嗽 现代医学的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类此型。 主症:饮留于胁下,咳嗽引胸胁疼痛,头痛目眩,干呕短气,甚则胸背掣痛不得息。苔滑,脉沉弦。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十枣汤(《伤寒论》)。 大枣10枚 甘遂10g 大戟10g 芫花10g 3.支饮咳嗽 现代医学的肺心病类此型。 主症:饮留于肺,痰涎壅盛,咳逆倚息,气喘不得平卧,面肿,甚则肢体浮肿。 治法:泻肺行水。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葶苈子10g 大枣10g 4.溢饮咳嗽 主症:饮留于四肢、皮肤、肌肉之间,当汗出而不得出,身体重痛,四肢浮肿。微热口渴者,偏热;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者,偏寒。 治法:热者,清胃宣肺,健脾行水,越婢加术汤;寒者,散寒蠲饮,小青龙汤。 方药:(1)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6g 石膏15g 生姜10g 大枣4枚 甘草3g 白术10g(2)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6g 桂枝10g 干姜10g 细辛3g 半夏15g 五味子6g 白芍10g 甘草3g 本法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证。(二)湿热咳嗽 素体湿热之人及长夏湿土司令之时发生的,以咳嗽为主的病证。 主症:咳引头晕而胀,甚则头汗出,咯痰不利;或午后身倦,手脚心热;或胸腹痞闷,不欲饮食;或小便黄。苔黄白,脉弦细。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连翘赤豆饮合千金苇茎汤。 1.连翘赤豆饮(《温病条辨》) 连翘10g 赤小豆15g 山栀6g 天花粉6g 淡豆豉15g 通草3g 2.千金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薏苡仁10g 冬瓜仁15g 桃仁10g 芦根30g 加减法:苔厚者,加茯苓15g,厚朴15g;小便黄者,加滑石15g。(三)肺燥咳嗽 此型为内伤咳嗽。与燥热咳嗽不同在无外感症状。 主症:咳嗽痰少粘连,不易咯出,咳甚引胸痛。鼻咽干或唇干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燥痰汤(《医宗金鉴》)。 黄芩10g 旋覆花10g(包煎) 浮海石30g 橘红10g 芒硝10g(后下) 瓜蒌霜10g 天冬15g 枳壳10g 桔梗10g 贝母6g(为末冲服)(四)顿咳 顿咳俗名顿呛,包括现代医学的百日咳。 主症:咳无定时,甚则连咳数十声,鼻涕、眼泪随咳吐多量痰涎而出,咳乃缓止。苔白,脉滑数。 治法:利气祛痰,降逆止咳。 方药:枳桔二陈汤或黄连苏叶汤。 1.枳桔二陈汤 枳壳10g 桔梗10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甘草3g 2.黄连苏叶汤(《温热经纬》) 苏叶3g 黄连3g(泡开水服) 根据临床验证:《温热经纬·温热病篇》之黄连苏叶汤,治顿咳效果显著。 辅助疗法: 1.艾叶、红糖,煎水服。 2.肺筋草、莱菔子,煎水服。 3.茅草根、枇杷叶,煎水服。 4.野菊花、金钱草,煎水服。 〔按〕咳嗽证应注意: 1.饮食忌滋补,如牛奶、豆浆、醪糟、鸡蛋、肥肉等壅滞留邪之类。 2.暴病咳嗽,初治不宜用养阴润肺、补肺、收敛、过于寒凉之药;亦不宜发汗太多,致令表虚,汗出不止。 3.外感咳嗽,一定慎避风寒。 4.二陈之类固属和平之方,咳嗽门内采用极多,但据临床,喻昌有戒:“阴虚枯燥,妄用二陈。”三、哮喘 哮和喘是两个不同的症状,虽二者都有呼吸急促,但喘以呼吸急促为主证,张口抬肩,甚则摇肩撷肚,不得平卧;哮则以喉间痰声辘辘为主证。一般临床表现为哮多兼喘,喘不一定兼哮。 喘和哮暴病多实,久病多虚。其不同者,喘则喉中无响声,多由外感六淫,肺气壅闭或肺肾不交所引起;哮则每因外邪、饮食、情志所触发,痰水与呼吸互相搏击,所以喉间发出响声。 中医学的哮喘,范围较为广泛,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慢性哮喘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都包括其中。肺炎、矽肺、肺结核、癔症等患者呼吸困难明显者,用中医的喘、哮辨证治疗,行之颇效。(一)喘 1.外感风寒 主症:喘急胸满,伴有咳嗽,咯痰稀薄、色白,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药:(1)麻黄汤,方见“感冒”。(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大枣4枚 甘草3g 厚朴15g 杏仁10g 2.外感风热 主症:喘促气急,伴咳嗽,咯痰不易,色黄稠黏,或胸痛,气急鼻扇,烦闷口渴,身热,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麻黄6g 杏仁10g 石膏15g 甘草3g 3.痰郁 主症:偏湿者喘咳痰多,胸中满闷,纳少呕恶,甚则胸痛,苔白腻,脉滑;偏寒者,兼见畏寒,四肢欠温,面色不华,舌淡。 治法:祛痰化湿,降逆平喘,偏湿者,苏子降气汤;偏寒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合小半夏汤。 方药:(1)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紫苏子10g 半夏15g 当归6g 前胡10g 肉桂3g 厚朴15g 陈皮10g 生姜10g 甘草3g 加减法:咳痰不利者,加莱菔子10g,瓜蒌10g,冬瓜仁15g。(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见“咳嗽”。(3)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生姜15g 半夏15g 4.肺气虚 主症:喘促短气,语言无力,咳声低微,自汗畏风,舌淡脉虚。 治法:益气固肾,以气根于肾也。 方药:保元汤(《医宗金鉴》)。 人参10g 黄芪15g 炙甘草3g 肉桂6g 加减法:或加巴戟天15g,黄精15g。 5.肾虚(1)肾不纳气,虚阳上浮 主症: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更甚,汗出畏寒,形瘦神疲,而唇青黑。舌淡苔白,脉沉细缓无力。 治法:温肾纳气。 方药: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黑锡10g(即铅皮切细放锅内,入硫黄,微火炒焦,去硫黄,即成黑锡,碾细入药兑服) 硫黄10g 肉桂6g(冲服) 附片15g(先煎)木香6g 沉香6g(冲服) 小茴香6g 补骨脂15g 阳起石30g 胡芦巴10g 肉豆蔻15g 金铃子(川楝子)10g(2)阳虚水泛 主症:除肾不纳气证外,兼见心悸头眩,身动,震颤欲倒地,或肢体浮肿等。 治法:温阳镇水。 方药:真武汤,方见“感冒”。 加减法:或加胡芦巴15g,补骨脂15g。(二)哮 1.冷哮 主症: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黯带青。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兼恶寒发热之表证。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味,方见“喘”,加桂枝10g。 加减法:苔厚者,加白芥子10g。 2.热哮 主症: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如拽锯声,胸高气粗,痰黄稠黏不易咯出。舌红苔腻,脉滑数。或兼头痛、发热、自汗等表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千金苇茎汤加味,方见“咳嗽”,加滑石15g。 加减法:热甚者,加黄芩10g,连翘10g,茯苓皮15g,荷叶15g。 辅助疗法: 1.莱菔子、红糖,煎水服。 2.半头红萝卜1个,刮去皮,切碎捣溶取汁,兑白开水各半,每服适量。 3.白矾3g,化温开水顿服。 4.竹沥10mL,生姜汁(将生姜捣溶,以手挤汁)2mL,兑温开水服。 5.艾条灸涌泉,灸至局部发热,早晚各一次。 6.生附子1个,捣溶,烤热贴足心。 7.生姜、红糖适量,煎水服。 8.矾郁丸(成药),痰多时服。 〔按〕 1.治疗哮喘病,平时用药选方,对含麻黄的方剂及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白及、白蔹等药宜据情慎用,如用之过早、过多、过久,后果非但不佳,反而致使病情转化,愈发愈重,愈发愈勤。医者慎之。 2.缓解期则应以扶正为主,取补土生金(如香砂六君子汤)、固肾补脾(如实脾饮、附子理中汤)、补脾益肺(如正元丹)等法以资巩固,使之纵发亦轻且疏。方药总宜清淡,不宜壅补,壅则滞脾,妨碍胃气,导致津液不化,发生水肿。四、肺痈 历代医家都将肺痈病归入内科范围,现代医学称肺脓肿,其发病原因不外四个方面:即风热壅肺,过食辛辣厚味,素体肺阴不足,他病治疗不当,过用辛辣药物。四种因素都可致热郁肺中,化燥伤津耗血,损伤肺体,化脓生疮,发生肺痈。 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辨证治疗,收效比较显著。(一)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胸痛隐隐,痰少黏滞,口鼻干燥。苔薄黄,脉数实。 治法:疏风清热,利肺开郁。 方药:银翘散,方见“感冒”。 加减法:咳甚者,加川贝母10g,枇杷叶10g;胸闷者,加藿香10g;胸痛者,加郁金6g,瓜蒌10g;口渴心烦者,加天花粉10g,知母10g;溺赤者,加黄芩10g,焦栀子10g。 胸中滞痞,稠痰壅滞,宜先期预防,勿使成痈,用皂荚丸(《金匮要略》)。皂荚30g刮去皮,锅内微炒去子,碾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大枣煎汤送服。每服10丸,每日服3次,使痰吐出。(二)成痈期 主症:咳逆上气,胸满,甚则喘促,胸痛,转侧不利,咳吐脓痰腥臭,热势增重,时时振寒,继则但热不寒,或自汗,口燥咽干而不渴,烦躁,胸中甲错。苔黄腻,脉滑数而实。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散结。 方药:千金苇茎汤,方见“咳嗽”。 加减法:热甚者,加金银花3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6g;胸痛甚者,加降香6g,瓜蒌壳10g;痰壅者,加川贝母10g,竹沥30g(或竹茹15g),胆南星10g;咳甚者,加枇杷叶10g,茅草根30g,荷叶15g;口渴者,加天花粉10g,甘蔗汁30g,荸荠汁30g,麦冬30g,藕汁30g,兑服;咳血者,加侧柏叶15g,生地黄15g,茜草根6g,小蓟30g,大蓟30g。(三)溃脓期 主症:身热面赤,咳吐脓血,或如米粥,量多,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甚则喘不能卧,烦渴喜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痰多,桔梗汤;咳甚,千金苇茎汤;热甚,翘荷汤。 1.桔梗汤(《金匮要略》) 桔梗15g 甘草6g 2.千金苇茎汤,方见“咳嗽”。 3.翘荷汤(《温病条辨》) 方药:连翘10g 薄荷3g 桔梗10g 黑栀皮6g 生绿豆30g 生甘草3g 加减法:耳鸣者,加苦丁茶30g,羚羊角1g;目赤者加夏枯草15g;咽痛者,加黄芩10g,牛蒡子10g;牙龈肿痛者,加地骨皮10g,竹茹15g。(四)恢复期 主症:邪气渐退,正气亦虚,诸症逐渐好转,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血减少,但邪去未尽,神疲纳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方药: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10g 杏仁10g 沙参16g 浙贝母6g 淡豆豉15g 山栀皮6g 梨皮30g 邪气已尽,唯见低热神疲,干咳少痰,咽干纳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者,治宜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方药:沙参15g 麦冬15g 玉竹10g 天花粉10g 桑叶10g 扁豆10g 甘草3g 加减法:身热未尽者,加金银花15g,荷叶15g;口渴者,加石斛10g,生谷芽15g。 〔按〕 1.本病治疗中,禁用辛散耗气伤津之药物,避免吐血加剧。亦慎用过于苦寒之品,以苦乃心之余味,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之戒。 2.肺为娇脏,其气清肃,不受邪气,必待脓尽、血止、热撤以后,方能言补。防止滋补过早,壅塞肺气,吐血复作,痈脓复发。 3.病痈以后,肺体组织未全恢复,采用养阴清燥,养胃滋肺,补土生金之法以扶其正,如果单靠草木药物恢复较难,必须采用甘淡滋润、有情之品,作为饮食疗法,如百合、天冬、藕粉、慈菇粉、蜂蜜、白及、黄精、梨汁、甘蔗汁、淡菜、海参、蛤蚧、人参、银耳、燕窝、鲍鱼、哈士蟆、白蜡等酌情酌量,择味单用,煮羹煮汤,不拘一格,微量缓服。增加津液气血的滋生,使津液生而肺气润,肌肉长而气血调,其痈自愈。五、肺痿 痿,枯萎,如草木之萎而不荣,即是肺叶干枯之谓。肺痿的形成是因胃热燥甚,或过食辛辣厚味,或过用辛热温燥药物,或汗、吐、下太过,消灼胃中津液,津液不润,致使肺叶焦枯,发为肺痿。 现代医学的肺不张与此相似,某些慢性肺部疾患,如肺纤维化、矽肺等,以咳唾涎沫为主证者,也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一)胃燥津伤 主症:咳吐浊唾涎沫,质黏稠,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口干咽燥,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治法:补土生金,养胃滋肺。 方药: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冬15g 人参10g 粳米30g 半夏15g 大枣4枚 甘草3g 加减法:吐涎沫多,加竹茹15g。(二)燥热伤肺 主症:胸满胁痛,鼻燥气逆,干咳少痰、质黏,口咽干燥。舌红无苔少津。 治法:清热润肺,滋阴生津。 方药: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石膏15g 人参10g 麦冬15g 阿胶6g(烊冲) 胡麻仁(亚麻子)10g 桑叶10g 杏仁10g 枇杷叶10g 甘草3g 加减法:燥热甚者,可酌加金银花15g,玉竹10g,地骨皮10g。 〔按〕 肺痿一病本属慢性,以正虚为主,基本不夹其他邪气,如有兼夹症状,应按其他病因辨证治疗。 本病选方很简单,因其病灶限于局部,故用药不涉庞杂,方宜多剂缓服,善后更应权其灵通多变之法,如采用肺痈后期之饮食疗法以外,亦可采取各个君子汤及参苓白术散等法以补土生金。以气源于胃,血本于脾,气血复而津液润,阴阳和而营卫调,其痿自愈。六、肺中冷 肺中冷不是独立的病名,与肺痿同属一个病证,不过是寒热不同。肺痿系热伤津液,肺叶枯萎;肺中冷系寒邪凝滞肺中,致使肺气不能温润,故曰肺中冷。 主症:吐涎沫多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头眩短气,形寒,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细而缓。 治法: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甘草6g 干姜15g 可灵活运用,酌证加味。 根据临床,肺中冷病亦不少见,其具体治法应该根据临证选方用药,仍不离补土生金,温胃益肺法,如理中类药随证加减缓服,巩固后效。七、肺胀 肺胀是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而不是病名。它包括了中医学的咳嗽上气、哮喘、痰饮等以胸中烦闷、膨膨胀满、咳嗽上气、呼吸急促为主证者。又与现代医学中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胸等极相近似。肺胀证型虽少,病因不一,并发症多,起病急缓均有。发病急骤,病情重危者宜中西结合救治,收效较好。 本病常在秋冬因复感外邪而加重,必须结合病史、脉证、舌象,判断其病性寒热虚实的偏轻偏重,分两大证型辨证论治。(一)实证 1.寒饮射肺 主症:胸中痞结,膨膨胀满,咳逆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痰涎清稀泡沫状,口干不欲饮。口唇青紫,苔白滑。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茯苓15g 干姜10g 五味子6g 细辛3g 甘草3g 外寒干动膀胱水气者,兼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治宜散寒蠲饮,小青龙汤,方见“咳嗽”。 加减法:咳喘多汗者,去麻黄、细辛,倍干姜,加杏仁10g,紫苏子10g;心悸头眩者,去麻黄,倍桂枝、茯苓,加白术10g;唇舌青紫者,加桃仁10g,当归10g,陈皮10g。 2.痰热壅肺 主症:气急胀满,咳喘烦躁,发热微恶风寒,膈间痰涎不易咯出,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豁痰,利气开郁。 方药:葶苈散(《河间六书》)。 杏仁10g 葶苈子10g 桑白皮10g 山栀6g 桔梗10g 陈皮10g 海蛤粉10g 赤茯苓10g 荆芥10g 薄荷3g 人参6g 甘草3g 加减法:发热、咳喘多汗者,去荆芥、薄荷,加石膏15g,知母10g;咳痰带血者,去桔梗,加白茅根15g,生地黄15g;胸中烦闷、痰不易出者,加黄连6g,瓜蒌10g,郁金6g;咳喘无痰者,加冬瓜仁15g,麦冬15g,贝母10g。(二)虚证 1.肺肾气虚 主症:胸满气短,咳声低微,语言无力,动则气促。面色晦暗,或有浮肿。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益肺肾。 方药:参蛤散(验方)。 人参、蛤蚧各等分,研末,每服6g,日二服,姜开水下。 加减法:畏寒短气、自汗者,加黄芪15g,附片15g;气促无痰、小便清长者,加补骨脂10g,胡桃仁30g,五味子6g;心悸、面色晦暗者,加肉桂6g,茯苓15g,琥珀末10g;浮肿、食少便溏者,加泽泻10g,白术10g。 2.肾不纳气 主症:胸中虚满,气短不续,声低息微,四肢逆冷,畏寒,神怯自汗,小便清长或失禁,甚则滑精。舌质淡,脉微细。 治法:温肾纳气。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15g 山药15g 枸杞子15g 枣皮(山茱萸)10g 菟丝子10g 鹿角胶10g(烊冲) 肉桂6g 当归10g 制附片15g(先煎) 杜仲15g 加减法:咳喘多汗者,加人参10g,胡桃仁30g,五味子6g;小便失禁、滑精者,加桑螵蛸30g,补骨脂10g,肉苁蓉30g。 〔按〕 本证多属急证,除按现代医学输氧、输液、减压、引流各种方法外,适当配合中医各种急则治标的救治方法,如气逆肺中不下降者,以苏子降气汤为主;热郁肺中而胀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水停肺中者,以白矾3g,化冷开水服;如肾气上冲,气不归根者,以黑锡丹为主;若痰郁肺中者,以三子养亲汤为主。八、头痛 头痛之病临床不但多见,种类、病因亦较复杂。经络循行各有道路,疼痛部位各不相同。头虽诸阳之会,三阳经脉皆上于头,三阴经脉惟厥阴独上巅顶。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系目内眦,一般多后脑痛;阳明之脉行发际,至额颅,一般多前额痛;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出耳前,入耳中,一般多头角两侧痛;厥阴之脉入脑络巅,一般多巅顶痛。厥阴系风木之脏,故厥阴风痛有时头顶鼓包,其痛如掣,多兼眩晕。 外感、内伤均可引为头痛,涉及各经不同部位,故所痛症状各有不同。(一)外感头痛 1.外感风寒头痛 2.外感风热头痛 3.外感风湿头痛 以上三型脉证方药均见“感冒”篇相应证型。 4.伤暑头痛 主症:头晕重痛,自觉头中发热,口渴心烦,自汗,小便黄。舌红或苔黄,脉数右大于左。 治法:清暑镇痛。 方药:新加香薷饮,方见“感冒”。 5.阳明经证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前额,口渴烦热,日晡甚,小便黄赤。舌微红苔薄黄,脉大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加减银翘散。 金银花15g 连翘10g 山栀仁6g 茵陈10g 薏苡仁15g 赤小豆15g 竹茹15g 荷叶15g 茯苓皮15g 淡竹叶10g 甘草3g(二)内伤头痛 1.胆热头痛 主症:头痛两侧,心烦喜呕,喜怒不节,口苦口渴,咽干目眩。苔少舌赤,唇红脉弦,右大于左。 治法:清热和胆。 方药: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竹茹15g 枳实6g 半夏15g 茯苓15g 陈皮10g 甘草3g 加减法:临床应用,可加山栀6g,菊花15g,黄芩10g,龙胆草10g,连翘10g。口渴者,加麦冬15g;目眩者,加桑叶10g;失眠者,加牡蛎15g,白芍10g;呕吐不止者,以竹沥30g易竹茹,或加黄连6g。 2.痰热头痛 主症:头额剧痛,噫气频作,甚则呕吐痰涎,口渴,心烦不安眠。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腻,脉滑实大。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指迷茯苓丸或礞石滚痰丸。(1)指迷茯苓丸(指迷方) 茯苓15g 芒硝15g 半夏15g 枳实10g(有成药)(2)礞石滚痰丸(王隐君方) 青礞石30g 黄芩10g 大黄15g 沉香3g(有成药) 3.胃寒头痛 主症:干呕,吐涎沫,巅顶头额俱痛,渴喜热饮。苔白滑,脉紧。 治法:温胃散寒。 方药: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6g 人参10g 大枣4枚 生姜15g 4.雷头风痛 主症:头面疙瘩,耳闻雷声,顶痛如劈,眩晕欲倒。 治法:升阳清胆。 方药:清震汤(《医宗金鉴》)。 荷叶15g 苍术10g 升麻10g 5.气郁头痛 主症:暴怒气逆或素体情志过极之人易于动气,上逆于头,发为头痛。症多跳痛(类似西医的神经性头痛),心烦易怒或情志不乐,胸胁胀闷,噫气,苔少脉弦。 治法:调肝理气。 方药: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牡丹皮10g 栀子6g 柴胡10g 茯苓15g 白术10g 当归6g 白芍10g 甘草3g 生姜10g 薄荷3g。 加减法:可酌情选加菊花15g,牡蛎18g,郁金6g。苔厚者,改白术为苍术,或改栀子为山栀仁。 6.气虚头痛 主症:头部晕痛,以右侧为甚。面色不华,少气懒言,畏寒恶风,身倦神疲,食少消化不良,便溏。或自汗,睡不安眠。苔薄白,脉缓弱无力。 治法:补益中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15g 人参10g 白术10g 陈皮10g 柴胡10g 升麻10g 当归6g 甘草3g 加减法:有痰者,加半夏15g,茯苓15g。《医宗金鉴》各门散载补中益气汤加减法10种,临证可参。 7.血虚头痛 主症:头部掣痛,以左侧为甚,静则痛减,动则痛增。头中阵阵发热,心烦口渴,或身乍热,自汗出。体重烦冤,常太息,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调肝养血,滋阴息风。 方药:轻则荆穗四物汤,重则杞菊地黄丸。(1)荆穗四物汤(《医宗金鉴》) 生地黄15g 白芍15g 川芎10g 当归10g 荆芥穗10g(2)杞菊地黄丸(《医级》) 熟地黄15g 枣皮(山茱萸)10g 山药15g 茯苓15g 泽泻10g 牡丹皮10g 枸杞子15g 菊花15g 8.肝风头痛 主症:本型头痛多兼眩晕,时头剧痛。心悸烦热,胁腹牵引而痛,不安眠,易怒。舌赤唇红,脉弦数(现代医学中部分高血压属此型)。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温胆汤,方见“胆热头痛”。 加减法:可酌加牡蛎18g,桑叶10g,白芍10g,麦冬15g,山栀仁6g,钩藤10g等。 9.气血两虚头痛 主症:头痛绵绵,忧慽不止。面色不华,心烦不安,懒言少气,饮食无味,大便失常。舌淡苔少,脉虚。女性多兼妇科杂病。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芪15g 人参10g 白术10g 肉桂10g 茯苓15g 熟地黄15g 白芍10g 川芎10g 当归6g 炙甘草3g 〔按〕 头为诸阳之会,气与血上行高巅,无论外惑六淫、内伤七情均易随气血而上攻于头,占据清空,清气不能上达,浊气不能下降,引起疼痛。故头痛证在治疗中,辨证宜准,遣方用药宜当。如过温则化热生火,过凉则化湿生寒,过清则胃肠紊乱,过滋补则愈壅塞,过升则邪愈上逆。九、牙痛(一)虚证 齿为骨之余,乃肾脏所生,豁然痛动者为肾气衰败,有肾阳虚和肾阴虚之别。 1.肾阳虚 谓之“虚寒牙痛”,亦称为“寒湿牙痛”。 主症:牙齿冷痛,头晕头重,畏寒,口涌清涎,饮食无异,二便调。舌白,脉沉细缓无力。 治法:温阳散寒。 方药:真武汤,方见“感冒”。 加减法:虚火上逆者,加安桂3g,研末冲服,以引火归原;舌苔白厚者,以苍术易白术,加独活10g;虚寒甚者,加小茴香10g,益智仁10g,骨碎补30g;阳虚生风者,加花椒6g,露蜂房30g。 2.肾阴虚 称为“虚火牙痛”。 主症:牙齿热痛,齿龈红肿,甚则颊肿红赤,口壅热涎,渴欲饮凉,心烦,大便结燥,小便黄赤而短。舌红苔少,脉细数。谓之阴虚火牙。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 熟地黄15g 枣皮(山茱萸)10g 山药15g 茯苓15g 泽泻10g牡丹皮10g 知母10g 黄柏10g(二)实证 1.胃火牙痛 主症:牙龈红肿灼热而痛,时龈出血。口渴,心烦喜冷饮,大便干燥。苔黄舌红,脉数大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散(《兰室秘藏》)。 黄连6g 升麻10g 当归15g 牡丹皮10g 生地黄15g 加减法:火热甚者,加竹茹30g,石膏30g,金银花15g,知母10g,连翘10g;口渴甚者,加麦冬15g,天花粉10g;大便燥结者,加玄明粉30g,生大黄15g。 2.风火牙痛 主症:齿热痛甚,龈红肿痛,颊肿红赤,热阵阵上冲头,目赤,口出热气。口渴苔黄,便结溺赤,脉弦大数。 治法:祛风泻火。 方药: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15g 芒硝15g 栀子10g 连翘10g 薄荷3g 黄芩10g 淡竹叶10g 甘草3g 蜂蜜适量 加减法:金银花30g,菊花30g,石膏30g等,均可随证加入。 3.风寒牙痛 主症:肿痛不甚,不畏冷热,舌脉如常人,无他症状。 治法:祛风镇痛。 方药:温风散(《医宗金鉴》)。 当归10g 川芎10g 细辛3g 荜茇6g 藁本10g 白芷10g 露蜂房30g 4.湿热牙痛 湿热牙痛古医书虽不常载,根据四川地处丘陵,湿热为多,证诸临床,湿热牙痛并不少见,如按牙痛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地区湿热,二是偏嗜辛辣厚味,三是禀赋湿热体质多,故多湿热牙痛。 主症:齿痛濡、酸、胀、木,龈肿不甚,偏湿盛者,龈苍白水肿,齿冷,甚则吐唾清涎,身倦食少,苔白舌淡,脉濡缓;偏热盛者,龈红肿齿热,口涎干苦,苔浊腻,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连翘赤豆饮合保和丸(《温病条辨》)。(1)连翘赤豆饮,方见“咳嗽”。(2)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肉15g 神曲15g 莱菔子10g 茯苓15g 连翘10g 陈皮10g 半夏15g 加减法:偏湿盛者,加苍术10g,藿香10g,薏苡仁15g,白豆蔻6g等味;偏热盛者,去半夏、陈皮,加茵陈10g,荷叶15g,金银花15g。 辅助疗法: 1.地骨皮(即枸地芽根)60g,煎水服。 2.墨石子(没食子)噙于患齿处,口中津液时时呷之。 3.辽细辛2根,用生地黄切1片,将细辛包生地黄内,噙齿痛处,津液涌者,时时呷之。 〔按〕 齿痛之证,虽属小恙,治疗不当,形成痼疾,时愈时痛,常难根除。辨证治疗亦应识别气分血分之不同:病在气分者,其邪尚浅,如过用血药,必引邪深入血分;病在血分者,如用清营汤、导赤散之类,一味清热凉血,滋阴柔润,敛阴潜阳,必将热邪伏于血分,终久难除,形成齿痛难愈之候,治疗者应权宜慎之。齿动欲脱或腐烂生虫,可结合牙科外治。十、咽喉痛 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连食管,喉连气管。咽喉之病,各科历有记载。病因不但严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而症状命名极为繁多,治疗方药亦不乏专籍。因咽喉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具体治法,根据不同症状和各科不同方药分型治疗外,兹就内科临床常见、多发者,分别进行辨证治疗。(一)咽痛 1.热邪咽痛 主症:病发急骤,咽中热痛,吞咽困难,头痛颊肿,耳前后肿,面赤烦热,口渴饮凉。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脉数大,苔黄舌红。 治法:清热利咽。 方药:普济消毒饮(《医宗金鉴》)。 黄连6g 黄芩10g 薄荷3g 连翘10g 柴胡10g 升麻10g 桔梗10g 僵蚕10g 陈皮10g 马勃10g 牛蒡子10g 板蓝根30g 玄参15g 甘草3g 加减法:初起热盛,可去柴胡、升麻等上升药。 2.寒邪咽痛 主症:咽痛不甚,持续日久,吞咽无异,口不渴,二便调,苔白脉缓。 治法:温阳散寒。 方药: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半夏散及汤。(1)甘草干姜汤,方见“肺中冷”。 加减法:临床多以炮姜易干姜,变辛为苦,苦甘化阴,以防化燥。(2)半夏散及汤(《伤寒论》) 半夏15g 桂枝10g 甘草3g 加减法:寒湿俱盛之体,可酌加生姜10g,附片15g,吴茱萸3g,茯苓15g。(二)喉痛 喉痛乃暴发急证,如喉科书籍专列的烂喉痧、乳蛾、喉痹、喉风等,均在专籍辨证治疗。此节只论述内科常见多发症状。 主症:喉痛暴发,时日加剧,呼吸吞咽均感困难,喉、鼻息热,心烦口渴引冷饮,喉中顿呛,手足心热。舌赤苔少,脉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生石膏30g 生地黄15g 黄连6g 黄芩10g 栀子10g 犀角6g 桔梗10g 知母10g 赤芍10g 玄参15g 连翘10g 牡丹皮10g 鲜竹叶10g 甘草3g 〔按〕 咽喉痛证,热证固多,寒证亦复不少。具体用药,不能一见肿痛,概投寒凉清热、养阴泻火之药。若气血不分、寒热不辨,则愈治愈甚,溃烂瘖哑、喉痹,医者鉴之。患者亦宜慎避风寒、节食。十一、肩背痛 肩、背两痛病因复杂,内科杂病只就风、寒、湿、痰、气郁、气虚、血虚、瘀血进行辨证论治。其他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之心痛彻背以及伤科的跌凝闪挫等,在有关专科进行治疗,不在此篇论述。 本篇是以外感风寒为主,邪从太阳肤表入于经脉,引发为病者。 主症:肩引背痛,濡、酸、胀、麻,甚则转身抬肩亦牵引剧痛。饮食二便均较正常,苔白,脉浮缓。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通气防风汤(《医宗金鉴》)。 羌活10g 独活10g 藁本10g 蔓荆子10g 防风10g 川芎10g 甘草3g 加减法:气机郁滞者,肩背痛胀,噫气,加木香6g,香附10g,陈皮10g;气虚痛者,肩背痛时止时作,加升麻10g,柴胡10g,人参10g,黄芪15g;血虚痛者,则夜甚时止,加当归10g,白芍10g;血瘀痛者,则夜痛不止,加姜黄10g,五灵脂10g,红花10g;风气郁滞者,痛则项背肩强,加威灵仙10g;湿气郁者,肩背重痛,加苍术6g,白术6g;风痰郁滞者,痛则呕吐痰涎,加白附子15g,胆南星15g,半夏15g。 〔按〕 肩背痛临床见证常多,虽不认为是大病,但一般治疗效果较缓,因其邪在经络,病位尚浅,用药选方严格表里。初治之法,慎用引邪深入内脏之方药,宜引邪外出以透其表,不使遗留后患。如有兼夹其他邪气,仍按兼证治疗,不拘一格可矣。除用内服药外,更应结合针、灸、膏摩、理疗等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法,效果更著。十二、胃痛 胃主纳谷,历代医家分为三脘,即上脘、中脘、下脘。胃病的变化,各家分法极不统一。因其病位和病性不同,胃腑的经脉与各脏各腑均有联系,胃病以后,涉及某个部位就以某个部位共同命名,因此名目繁多。如胃脘痛、心胃痛、肝胃痛、胆胃痛、胃脘痈。又如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穿孔、胃癌,种种都属于胃病范围,根据中医临床辨证规律,以胃脘痛、心胃痛、肝胃痛等分型作为基础,分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一般效果都很满意。至于中医的胸痹心痛,仍在胸痹证内辨证治疗,如涉及各经,就在各经进行兼证治疗。(一)胃脘痛 暴病多剧痛,久病多隐痛;暴痛多实证,久痛多虚证。 1.实热胃痛 主症:心烦口渴,噫气泛酸,胃痛拒按,卧不安眠,便结溺赤。苔黄脉数。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温病条辨》)。 半夏15g 黄芩10g 黄连6g 枳实10g 生姜10g 加减法:兼痰涎者,加竹茹51g;心烦者,加山栀仁6g;大便燥结者,加厚朴15g,酒军(大黄)15g。 2.虚寒胃痛 主症:胃痛喜按,渴喜热饮,甚则呕吐噫气,便溏。舌白,脉缓。 治法:温胃散寒。 方药:丁萸理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10g 干姜10g 白术10g 丁香6g 吴茱萸3g 甘草3g 加减法:舌苔厚者,加黄连6g,厚朴15g;不欲饮食者,加砂仁6g,神曲15g,藿香10g;兼腹痛者,加桂枝10g,金铃子(川楝子)10g;畏寒甚者,加附片15g。(二)心胃痛 1.属热者 主症:胸中热,心烦口渴,便结溺赤,或大便色黑。舌红苔少,脉数。 治法:清心养胃,活血镇痛。 方药:丹参饮合百合汤。(1)丹参饮(《时方歌括》) 丹参15g 檀香6g 砂仁6g(2)百合汤,方见“遗精”。 加减法:心烦者,加黄连6g;腹痛者,加金铃子(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腹满噫气者,加枳壳10g,厚朴15g;心中懊者,加山栀子6g,淡豆豉15g。 2.属寒者 主症:久痛绵绵,喜温喜按,呕吐清涎,口不渴,引热饮,大便滞涩。苔白,脉沉细缓。 治法:温胃散寒。 方药:九痛丸(《金匮要略》)。 附片15g(久煎) 生狼牙3g 人参10g 干姜10g 吴茱萸3g 巴豆10g 此方选用乃急则治标之法,药量系水剂煎服,如有成品药更佳。方中巴豆煎后并不泻肚。痛止后,根据症状,另选其他温中散寒之方。 或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止阴寒之气上逆,宜温中散寒,降逆止痛,大建中汤以温之(《金匮要略》)。 方药:蜀椒(川椒)10g(久煎) 干姜15g 人参10g(三)肝胃痛 主症:无论寒热,胃脘痛引两胁,胀闷噫气,呕吐郁冒。 偏热者,泛酸嘈杂,呕吐酸苦,时心中疼热,饥不欲食,消渴。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细数。 治法:苦辛酸甘法。 方药:椒梅汤(《温病条辨》)。 川椒6g(久煎) 乌梅10g 人参10g 干姜10g 白术10g 黄连6g 黄芩10g 白芍10g 枳实10g 半夏15g 加减法:兼血分症状者,加桂枝10g;中气虚者,加甘草3g;兼水饮者,加茯苓15g;苔少舌红赤者,改干姜为炮姜;不欲饮食者,加神曲15g,麦芽15g;口渴者,加麦冬15g。 偏寒者,心下支满胃痛时剧,引胸背,喜温喜按,呕吐清涎,往来寒热。苔白脉缓。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柴胡10g 黄芩10g 桂枝10g 干姜10g 牡蛎18g 瓜蒌根10g甘草3g 加减法:胁腹胀者加厚朴15g,荜茇10g,青皮10g;腹痛者,加高良姜10g,吴茱萸3g。 〔按〕 胃痛证属大病、多发病,它与气候、地区、饮食、工作、嗜好、精神状态有极大的关系,归纳起来分三个类型进行治疗,其他兼证按分经用药。用药以后,有关气候变化、饮食调节,一定要注意。否则,即使治愈后,效果不得巩固,最易引起复发。中医学对胃痛病暴发采用汤药以外,都是急则治标的办法。如要巩固根除,必须选用古方古法,如参苓白术散碾成散剂,加糯米粉、猪连贴(胰脏)各等分,烘干碾末,蒸服。或以红糖为丸,适量缓服,以资巩固,致不复发。十三、腹痛 腹痛诸证既有内、外、妇、儿之分,又有久暂之不同,久病腹痛多属各种慢性疾病,故对其辨证施治,应按各科特点进行治疗。本篇所论的腹痛,是单指内科暴发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腹膜炎等散在本篇各型,现代医学的肠梗阻与阳明燥结腹痛极相类似,可参照辨证施治。(一)阳明燥结腹痛 阳热素盛之躯,再加过食辛辣燥热之物,引起肠间津液不溺,发为肠结腹痛。 主症:腹痛甚,拒按伴胀,扪之有块,大便不通,口渴唇干。苔黄燥津少,脉滑实。 治法:泄热通便。 方药:三一承气汤(《时方歌括》)。 大黄15g(浸水服) 枳实10g 厚朴15g 芒硝10g(后下) 甘草3g(二)阳明寒结腹痛 阳虚寒湿素盛之人,过食生冷,寒积肠中,致使胃肠阳气不通。 主症: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不欲饮食,口不渴,喜热饮,大便秘结。苔白厚,脉迟或缓。 治法:温通并用。 方药:温脾汤(《时方歌括》)。 干姜10g 肉桂6g 附片15g(久煎) 厚朴15g 大黄10g 甘草3g(三)太阴寒湿腹痛 素体阳虚,脾湿内盛,复感外寒。或从肤表,或从口鼻,内外合邪。 主症:腹痛胀,痞满不欲饮食,身倦无力。或腹泻,四肢欠温,口渴引热饮。苔白厚,脉缓。 治法:温卫散寒。 试读结束 TCM青蒿存钱买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ls/5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既保护,又发展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