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塑料是指一类可在工业或城市堆肥设施中,通过微生物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高分子材料。按照合成的方式与原料来源的不同,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以分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和石油基可降解塑料。

已经商品化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包括:聚乳酸(PLA)、再生纤维素、淀粉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类聚合物(PHAs)等。PHA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有聚3-羟基丁酸酯(PHB)、3-羟基丁酸酯和3-羟基戊酸酯的共聚物(PHBV)、以及3-羟基丁酸酯和3-羟基己酸酯的共聚物(PHBH)。

已经商品化的石油基生物可降解塑料包括: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内酯(PCL)、聚乙醇酸(PGA)、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一般指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环的聚合物PPC),以及一类共聚酯,例如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丁二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SA),与PBS同属聚酯类生物可降解塑料。

几种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市场价格、性能和应用领域介绍

可降解塑料的发展机遇在欧美国家,可降解塑料已快速发展18年,而其市场依旧靠政策驱动,每一次禁塑令的推出都会带来对可降解塑料需求的快速增加。我们认为与限塑令不同,禁塑令对于可降解塑料的市场增量贡献更大,有利于可降解塑料替代率快速上升。

近几年一些海外国家“限塑”和“禁塑”政策梳理

近几年中国“限塑”和“禁塑”政策梳理

各国的“限塑令”逐渐升级为“禁塑令”。以欧盟的政策衍变为例,欧盟年就发布了限塑指令,目标是在年底欧盟国家的民众每年每人消耗不超过90个塑料袋,而在年,这个数字减少到40。指令发布后,各个成员国都踏上了“限塑之路”。年,欧盟议会又通过了一项关于控制塑料废弃物的法令。根据法令,自年起,欧盟将全面禁止成员国使用饮管、餐具和棉花棒等10种一次性塑料制品,这些用品将由纸、秸秆或可重复使用的硬塑料替代。塑料瓶将根据现有的回收模式单独收集;到年,要求成员国的一次性塑料瓶回收率达到90%。同时,法案还要求制造商必须对其塑料产品和包装的情况承担更多责任。全球范围内“禁塑令”的实施推动了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长。今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出“禁塑令”之后,目前国内已有29个省市相继颁布了具体落地实施方案。距离最新版"限塑令"实施大限不足2个月,各地正加紧落实具体方案。近期,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就《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对六大重点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措施及日程。浙江省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要求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在年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对不可降解塑料逐渐禁止、限制使用。《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中国每年约消耗购物袋万吨、农膜万吨、外卖包装万吨,且随着快递、外卖业务的快速发展,塑料需求持续增长。而对于这些领域,特别适用可降解塑料。假设替代10%,即可新增90万吨以上可降解塑料需求。太平洋证券认为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成本下降、环保理念提升,可降解塑料未来成长空间10倍以上。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ongbailaa.com/cblxgpw/6030.html